内容推荐 《基督教思想史》是神学家冈察雷斯多年研究的成果和代表作,也是基督教思想研究的一部经典著作。作者在书中系统阐述了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宗教改革直至20世纪的神学思想,着重分析了基督教各种教义和各种流派的实质和历史背景,以及其形成过程。其观点公允,分析客观,文字通俗,历来为教内外研究人员所称道。 作为了解基督教思想发展的普及读物,本书既适合一般读者,也可以作为一些大学宗教系基督教专业的师生的扩展课外读物。此外,这部书在以时间顺序叙述的同时,突出了一些重要的人物与思想流派,因而既适合于按时序来阅读,也可以按人物或思想流派来分类查阅。 作者简介 胡斯都·L.冈察雷斯,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历史神学博士学位。他曾经在波多黎各福音派神学院、美国埃默里大学等多所学校任教,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他也是西班牙语神学的积极倡导者,是具有新教背景的西班牙语神学家。他不仅协助创办了第1个与拉丁美洲神学相关的学术刊物,还协助创建了多个西班牙语神学研究机构。冈察雷斯还是一个多产的作家,写作及出版的专著不少于50部。除了基督教历史神学外,他还撰写了多部关于《圣经》的研究著作。 目录 序言 致汉语读者 译者的话 英译本第二版序言 英译本第一版序言 前言 缩略语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基督教的摇篮 第三章 使徒后期教父神学 第四章 希腊护教者 第五章 早期异端:挑战与回应 第六章 艾雷尼厄斯 第七章 德尔图良 第八章 亚历山大学派:克莱门特与奥利金 第九章 3世纪的西方神学 第十章 奥利金之后的东方神学 第十一章 阿利乌争辩与尼西亚会议 第十二章 尼西亚会议后的阿利乌争辩 第十三章 亚他那修的神学 第十四章 迦帕多西亚三杰 第十五章 西方教会的三一论教义 第十六章 基督论争辩的开始 第十七章 聂斯脱利争辩与以弗所会议 第十八章 卡尔西顿会议 第十九章 坚持使徒传统抑或背教? 附录 索引 英译本第一版序言 缩略语 第一章 奥古斯丁的神学 第二章 奥古斯丁之后的西方神学 第三章 第四次与第六次普世大公会议之间的东方神学 第四章 加洛林时期的复兴 第五章 黑暗时期 第六章 12世纪的复兴 第七章 从伊斯兰征服至第四次十字军的东方神学 第八章 13世纪概况 第九章 13世纪的奥古斯丁传统 第十章 多米尼克学派 第十一章 极端亚里士多德主义 第十二章 君士坦丁堡陷落前的东方神学 第十三章 中世纪后期的神学 第十四章 黎明抑是黄昏 附录 索引 英译本第一版序言 缩略语 第一章 一个时代的终结 第二章 马丁·路德的神学 第三章 乌尔里希·慈温利与改革传统的起源 第四章 再洗礼派与激进的宗教改革运动 第五章 协和信条以前的路德神学 第六章 约翰·加尔文的改革神学 第七章 英国的宗教改革运动 第八章 天主教改革运动中的神学 第九章 路德派正统化的神学 第十章 加尔文之后的改革宗神学 第十一章 个人宗教虔诚的新觉醒 第十二章 转变中的哲学背景 第十三章 19世纪的新教神学 第十四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罗马天主教神学 第十五章 君士坦丁堡陷落后的东方神学 第十六章 20世纪的神学 最后总的看法 附录 索引
序言 《基督教思想史》是神学家冈察雷斯多年研究的成果 和代表作,也是基督教思想研究的一部权威著作。作者在 书中系统阐述了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宗教改革直至 20世纪的神学思想,着重分析了基督教各种教义和各种流 派的实质和历史背景,以及其形成过程。其观点公允,分 析客观,文字通俗,历来为教内外研究人员所称道。这本 书为一些对神学没有太多了解的学生与读者提供了关于基 督教思想史的基础知识和有关历史背景,有助于对基督教 思想史的学术研究。 《基督教思想史》中文版于2002年8月由金陵协和神学 院出版。当时翻译和出版这部书,主要是供国内和国外使 用汉语的神学院校作教材,并作为教内外学术界研究基督 教神学史、哲学史、文化史的参考用书。《基督教思想史 》当年由金陵协和神学院出版发行,未在各地新华书店或 其他发行机构销售。当时适逢我院建校五十周年校庆,将 该书的出版作为校庆献礼,赠送给参加校庆活动的嘉宾、 校友和在校同学。全国十几所神学院校用它作为教材。中 文译本得到了各基督教研究机构、基督教界的好评,也得 到了港澳基督教界与学术界以及海外华人的好评。第一次 印刷6000册,已销售一空。近来有许多单位和读者来信要 求再版。现由陈泽民、赵红军同工、许列民先生在第一版 的基础上进行审阅,略加修订,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公开 发行。 近十几年来,我国学术界对宗教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比以前一个时期更加热烈和认真了。我在本书第一版“序 言”中讲到当时有人根据马克思和列宁对宗教的某些论述 所主张的“鸦片论”,现在似乎平息下来了;有更多的学 者比较冷静、严肃、客观地从文化的角度看待宗教问题和 基督教。在人文学科研究中宗教问题不再被视为禁区。一 些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成立了宗教研究所或基督教研究中 心。书店里出现了许多高质量的有关基督教研究的译著和 原创性专著。没有硝烟,没有蒺藜,是在宽阔的知识原野 上,在祥和的氛围中平心静气地展开心灵和思想的探索。 本书的再版和发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为学术界和广 大读者提供翔实、丰富的信息和资料,也意味着金陵协和 神学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将能进一步和学术界接轨并轨, 绽开更灿烂的花朵,结出更丰硕的成果。 我乐于为它作序。 丁光训 2007年5月
导语 介绍两千年来基督教思想发展的专著,不断再版,畅销多年,被英美各大高校及神学院广为采用,作为教授基督教思想史的教科书或进行该学科研究的主要参考书。 本书为一些对神学没有太多了解的读者提供了关于基督教思想史的基础知识和相关历史背景,全文条理清楚、观点中允、内容充实、思路开阔、行文流畅,颇具可读性。 精彩页 第二章 基督教的摇篮 根据保存在《路加福音》中的一个传说,基督教是在一个马槽中诞生的。人们时常喜欢用素静的色调来描绘这一情境。实际上那个马槽并不是一个远离险恶世界的安谧地方。恰恰相反,它是一个身处乱世的产物。耶稣的父母约瑟和马利亚,由于家乡的经济情况,并遵照远从罗马传来恺撒奥古斯都“叫天下人民都报名上册”(《路加福音》2章1节)的命令,来到大卫之城。这次户口普查的目的是为了征收税款。可以说,耶稣所栖身的马槽实际上正处于一个到处都是动乱和哀怨的世界。 简单说来,基督教从开始就是这样的一个信息:她宣告上帝为了爱世人而降生尘世。基督教并不是一种讲论上帝本性的永恒而玄妙的教义,而是上帝自己化身为耶稣基督,亲临人间。基督教是“道成肉身”,因此是很具体的,而且存在于历史之中。 离开了世界,基督教就成为不可思议的东西。因此,我们应该首先简略地叙述基督教在其产生和发展之初时所处的世界。 犹太人的世界 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中。耶稣一生,直到他逝世,是一个生活在犹太人中的犹太人。他的思想和教训是在犹太人的世界观中形成的,他的门徒也是作为犹太人来接受这些思想。后来当保罗周游各地,向“外邦人”传讲福音时,也时常先从“会堂”中的犹太人入手。因此,我们开始写基督教思想史,也应该先研究基督教产生时的犹太人的处境和思想。 巴勒斯坦令人羡慕的地理位置,给那些把它称为“应许之地”的犹太人带来了不少的灾难。这个地方是古代从埃及通向亚述和从阿拉伯半岛通向小亚细亚的通商要道的交叉点,一向都是在近东崛起的野心勃勃的大国必争之地。若干世纪间,埃及和亚述为争夺这一狭长地带进行了残酷的斗争。当巴比伦兴起并取代亚述之后,它从亚述手里接过巴勒斯坦,最后摧毁了耶路撒冷,并把一部分居民流放各地。后来波斯征服巴比伦,赛勒斯允许被掳的犹太人回归故土,并将巴勒斯坦并入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大帝在伊苏战役中击败波斯军队,吞并波斯帝国,巴勒斯坦又归马其顿王朝统治。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逝以后,又经过二十多年的混战,最后他的继承人巩固了他们的势力,可是后来亚历山大的将领所建立的两个主要王朝,托勒密王朝和塞琉古王朝,为争夺巴勒斯坦及其周围地区,进行了一百多年的斗争。塞琉古终于占了上风,取得巴勒斯坦。当安条克?艾比腓尼说叙利亚的神祇巴尔沙明就是亚威并强令犹太人崇拜巴尔沙明时,犹太人在玛迦比家族的领导下发动了叛乱,结果取得了宗教上的自由;稍后,又趁叙利亚发生内讧的机会,获得政治上的独立。这种独立,在一个新的大国崛起时就马上消失。随着罗马的兴起,庞培于公元前63年占领耶路撒冷,践踏犹太人的圣殿,甚至闯入“至圣所”。从此巴勒斯坦又沦于罗马统治之下。正是在这时期,我们的主耶稣来到世间。 在罗马的统治下,犹太人最为乖舛难驭。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所信奉的宗教具有强烈的排他性。除他们的“万军之主”以外,犹太人不承认有任何“别的神”。罗马对被其征服的各族,采取尊重民族习惯的政策,也尊重犹太人的宗教。因此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中,有一些派系,特别是法利赛派,在政治上采取不抵抗主义,对罗马表示妥协。有几次罗马统治者干预了犹太人的宗教事务,结果引起骚乱和暴动,迫使罗马政府又恢复原来的宗教政策。在罗马的统治者中,虽然没有一个人能赢得犹太人的民心,但那些对犹太人较为谅解并尊重他们的宗教习俗的执政者,却也没有遭到坚决的反抗。因此,有些较为狡猾的总督便留心不在一般老百姓使用的小钱币上铸印罗马皇帝的头像,也不在圣城内炫示罗马帝国的很显眼而且强烈意味着偶像崇拜的国徽。 他们没有坚决反抗是因为犹太人是一个信守“律法书”的民族。他们的“律法书”或“妥拉”是犹太宗教和犹太民族的中心。“律法书”上说,“以色列阿,你要听!耶和华我们上帝是独一的主”(《申命记》6章4节)。现在保留下来的“律法书”是犹太教的领袖为了将犹太民族的许多传说、遗传、习俗统一起来,精心编纂和组织形成的。 经过多年的流传,通过历次的爱国主义斗争,“律法”成为犹太民族的象征和精神支柱。随着先知运动的衰微,尤其是公元70年耶路撒冷圣殿遭到毁坏以后,它成为犹太人宗教生活的中心。本来祭司们编纂“律法”,是作为管理人们日常生活和指导圣殿崇拜的法典,可是现在却出现了一个有别于祭司的新宗教职业阶级,并且人们在精神生活中所关心的主要是“律法”,而不再是圣殿。尽管“律法”着重的并不是具体的史实,而是历史的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部阐述教义的书。它主要的效用还是关于仪礼和实践方面。“律法”的编纂者并不是要说明神的属性,他们更注意的是应该用什么仪式来崇拜神。显然不能拿这样的“律法”在日常生活或崇拜中套用,以解决可能出现的每个具体问题。因此需要有人对“律法”进行研究和解释。根据这种需要,文士或律法师便作为一种新的宗教职业应运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