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记 2018年(平成三十年)7月,《少年Jump》迎来了创刊 50周年纪念日。创刊时的1968年刚好与1868年(明治元年) ,即与明治维新相隔一百年。这完全是偶然,并没有什么 特殊的意义。但得知这件事情的时候,不觉心头一热。若 算起来,1868年开始的五十年后是1918年(大正七年)。思 考其间的变迁,深感这50年的岁月实在漫长。虽算不上历 史性的悠长岁月,但绝不短暂。 日月流转,岁月无情。作为创刊成员和前辈总编的长 野规先生、中野祜介先生、西村繁男先生都已去世了。最 近,《少年Jump》发行数量跌破200万册,成了近期轰动的 话题。 在这种时期能留下拙文,我略感踌躇,内心却万分庆 幸。不过,有件事情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难以释怀。我有 一个疑问:这本书是给谁看的呢?在创刊时只有十岁的少年 读者,如今已迎来了花甲之年;在发行量达到最高时的十 岁读者,已过了而立之年。这个年龄段,无论是在职场还 是在家庭,都是年富力强、圆熟练达、肩负重任的时期。 而且,这对于现在爱读《少年Jump》的十岁读者来说,是 非常遥远的事情。虽然无关年龄、喜爱漫画的读者很多, 但是到底什么样的人会翻开这本书呢?我无法找到令人信服 的答案,这令我几度陷入不安。 那时,我无数次地问自己:反向思维的话,究竟想让 谁看这本书呢?利用消元法,最后剩下的答案是:“四位创 刊人员”和“众多的连载漫画家”。原来如此……这本书 是写给——为《少年Jump》奠定基础的编辑们,还有在此 基盘上为世人构筑起不朽经典作品的漫画家前辈们。就是 这么一个单纯直白又令人信服的理由。我不知道自己的理 解方法和解读能力是否击中要害,但是这个想法无疑是发 自内心的。 有两个问题需要重新思考。第一个是《少年Jump》所 描绘的故事中“战斗剧”居多,并且读者也十分支持“战 斗剧”。在这种战斗故事的底部流淌着“友情” “努力 ”“胜利”。“深陷困境时,朋友和同伴的友情成为心灵 的支柱和最大的鼓励”“为了实现目标,必须努力”“拥 有战无不胜的决心”,这三句表达心态的话,正概括了读 者的全貌。漫画中的登场人物即代言人,主人公代表了读 者自己,得以成为战斗英雄。 第二个问题是有关收益构成的变化。可以说,《少年 Jump》的前25年是以杂志和漫画本的销量一决胜负的时期 ,后25年在杂志发行量的急剧下跌中,因媒体组合产生的 商业权益扩大了,版税收入增加了,在这样的总动员体制 中竞争更为激烈。 今天,《少年Jump》迎来了创刊50周年,以后什么样 的时代在等待着它呢?现在,杂志步履艰难,且有愈发严重 的趋势。与此同时,漫画本的发售也遇到了瓶颈。这种事 态只会给版税收入带来不良影响。概括起来就是,杂志本 身作为一种发表作品和发送情报的媒体,其存在价值受到 了质疑。互联网普及的巨浪,速度远比想象的迅猛。像占 卜师一样夸夸其谈毫无作用,所以我期待着年轻编辑们发 挥智慧和创造力。我想向“代替杂志媒体的新媒体”发起 挑战,并希望年轻一代的编辑能够凝聚才能,厚积薄发。 尽管杂志的力量衰弱,可这个时代越来越需要有实力的编 辑者。 最后在本书出版之际,承蒙集英社堀内丸惠社长和 HoME社吉仓英雄代表的理解与深切情谊。我想借此机会再 次聊表感激之情。关于最近的出版事宜,集英社的隅野叙 雄董事和茨木政彦常务理事也给予了我诸多指导。 我还要特别感谢自由撰稿人卯本淳先生和集英社文艺 编辑部的前主编杉山正人先生,他们鼓励我留下关于《少 年Jump》的文献资料,并且一直支持我坚持到最后。 还有,HoME社的文艺图书编辑部的出版统筹制作人增 子信一先生,如《少年Jump》的编辑一样,认真严格地给 予我恳切的指导,将我冗长的文章消减了100多页,让内容 变得简洁精练。“对于作者和编辑来说,重要的是彼此的 信赖”,他一边对着束手无策的我这样说,一边快刀斩乱 麻地删去繁琐部分。我为他的果断、飒爽深表敬畏,并万 分感谢。 最后,在此告知,本书中列举的漫画作品的连载开始 时间,不包含试读的单篇作品,而是以正式开始连载的刊 号为起点的。另外,请允许我在书中略去对各位漫画家老 师和文中提及的诸位的敬称。
目录 前言 第1章 创刊时《少年Jump》的编辑方针已定 第2章 创刊诞生期 ——1968年7月11日发售的创刊号~1970年的年末最终号 2.1 既是破坏者,也是预言家——永井豪的《破廉耻学园》 2.2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本宫宏志的《男儿当大将》 2.3 从稀世的“露恶癖好”到团结友爱的“马糖凯“校园漫画 ——乌居一义的《厕所博士》 2.4 充满昭和时代气氛的传统式搞笑——吉泽保美的《全力青蛙》 第3章 飞跃期追赶、超越漫画杂志 ——1971年的年初发售号~1977年的年末最终号 3.1 以开拓西部时代为舞台的跌宕起伏的西部剧 ——山川恝治&川崎伸的《荒野少年》 3.2 将漫画和人生完全燃烧的漫画家——中岛德博的《阿斯特罗球团》 3.3 在现实与虚构中同时生活的男人——弛,泽早人师的《赛道之狼》 3.4 描绘勤奋天才的漫画家——干叶亚喜生的《Play Ball》 3.5 附带原作的漫画之兴起——《包丁人味平》《一杆入洞》《猎犬刑警》 3.6 关于漫画原作大奖征集的意义和成败 3.7 从《阿斯特罗球团》到《拳王创世纪》 ——对决格斗漫画的集大成者车田正美的《拳王创世纪》 3.8 砍刀的冲击、剃刀的锋利——秋本治与江口寿史 3.9 《少年Jump》的代名词——秋本治的《乌龙派出所》 3.10 既荒唐可笑又机警睿智的江口式搞笑——江口寿史的《前进吧j海盗队》 第4章 常胜期翻越300万册的屏障、迈向400万册的目标 ——1978年的年初发售号~1984年的年末最终号 4.1 描绘“血、汗、泪水、笑声”与“友情”的格斗传奇 ——“蚵仔煎”的《筋肉人》 4.2 从《奇异岛》飘落而至的天才漫画家——鸟山明的《阿拉蕾》 4.3 足球就是朋友!宣告足球时代到来的漫画家——高桥阳一的《足球小将》 4.4 点中《少年Jump》穴道的冲击力作——武论尊、原哲夫的《北斗神拳》 第5章 黄金期抵达653万册的发行量高峰 ——1985年的年初发售号~1994年的年末最终号 5.1 所谓天才,就是热爱自由的人,或是自由之人本身——乌山明的《龙珠》 5.2 异端的漫画家北条司的《城市猎人》 与战死的漫画家宫下亚喜罗的《魁!!男塾》 5.3 来自热血漫画的演变,开辟车田漫画的新境地 ——车田正美的《圣斗士星矢》 5.4 以讲故事为天职的漫画家——荒木飞吕彦的《JoJo的奇妙冒险》 5.5 “当代感”进发出不良少年的青春涂鸦——森田真法的《无赖布鲁斯》 5.6 探索少男少女真爱世界的漫画家——桂正和的《电影少女》 5.7 花的馨香、风的自由:战国枭雄——隆庆一郎&原哲夫的《花之庆次》 5.8 献给热爱篮球的男人们的赞礼——井上雄彦的《灌篮高手》 5.9 《少年Jump》的分水岭——富坚义博的《幽游白书》 终章 关于《少年Jump》将来的几点思索 后记 附录1 后藤广喜的生活照片 附录2 《少年Jump》主要连载漫画
精彩页 我是1970年(昭和四十五年)4月进入集英社工作的。一起入职的中野和雄与我二人,被分配到了前一年10月刚改为周刊杂志的《少年Jump》编辑部。 大学一毕业作为新入职的职员就来到了《少年Jump》编辑部,被“元老、元老”地叫着,体味过被寄予期待,也被揶揄的复杂心情。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的到来解决了人手不足的问题,并因此受到欢迎。当时编辑部的阵容是:长野规主编及部下13人(包括我们两个新人在内)。 在职员见习期间(记不清是3个月还是6个月)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上班(上午9点半)。只有我和中野整个上午都坐在编辑部,还有一个打临时工的男生。每到中午时分,大家都像上战场一样紧张忙碌起来。整理取来的漫画稿件的人员、等待这些稿件的印刷公司的工作人员、碰头商议的人员等,忙个不停。在此期间,电话铃声一响起,就得有人以最快的速度跑去接听电话,这自然是新入职编辑的重要工作。最初由于不太明白电话的内容,给对方的回复缺乏条理,我也曾因此被训斥过。然而,什么样的人因何事来电话,把这件事弄清楚以后,一周的工作流程就显得有条不紊了。而且,至关重要的是,这增加了我与来电的新人漫画家结识的机会。公司前辈告诉我,这其中也许就有将来的漫画大腕。但是,现实并非那么顺利。 这一时期,我经历了一些难忘的事情。在见习期间,必须每天都向主编提交业务日志。除了每天的业务内容之外,还要写漫画的感想和企划案之类的,内容可以自由发挥。可工作一忙碌起来,便由每天提交日志渐渐变成了三天一次、一周一次,最终竟一个月提交一次。 有一天,长野主编突然大发雷霆。他气得全身发抖,大声怒斥道: “你,明天不用来上班了。”当时,我不觉得意外,脑海中也没有浮现出任何辩解的话语,并非我厚脸皮或反应迟钝。长野主编又接着说: “明白为什么让你写业务日志吗?把工作的内容和预约等事情做个记录,养成这样一个习惯,就能够遵守和对方的约定,有时还能促进自己的工作。让你提交业务日志正是这个理由啊。”我深深地领会了主编的这番话。 我凭借记事本一边回忆,一边补写,一个晚上完成了一个月的业务日志,第二天交了上去。如今回想起来,像这样一个晚上写完一个月日志的工作,可以说只有那一次。 后来,我担任了眉月春名和贝塚弘司作品的责任编辑,工作内容是以棒球漫画《野兽球场》而出道的新人漫画家眉月春名的第三部连载作品《职业摔跤搜查网》,还有《父之魂》的作者贝塚弘司的作品。《父之魂》是从创刊开始就支撑《少年Jump》的三大支柱之一(另外两部是《破廉耻学园》和《男儿当大将》)。贝塬弘司本人是资深漫画家,和我一起入职的中野,从贝塚弘司的编辑助手开始做起,现在已经能够独立负责吉泽保美的搞笑漫画《全力青蛙》(又译《根性青蛙》)的连载工作。中野出身于早稻田大学漫画研究所,不仅熟知漫画,自身也具有创作漫画的能力。无论从哪方面说,他都很擅长编辑搞笑漫画。 姑且不论这些。总而言之,日常业务堆积如山、工作量增多,要求提高质量,这样一来,我逐渐弄清楚了编辑部的惯例和规矩。虽然有时也向富有经验的老编辑们请教具体的工作方法,不过,几乎都是在实际工作的操作中把方法牢记在脑子里的。那时学到手的编辑业务的方针直到我担任主编的时候(1986~1993年),虽有若干细节变化,但基本上没有什么较大的改动。它并非是作为“编辑大宪章”被固定化了,但是,这就是《少年Jump》的编辑方针。 P10-11
导语 集英社的《周刊少年JUMP》排在各类日本漫画杂志之首,远远抛开讲谈社和小学馆最先创刊的《周刊少年MAGAZINE》与《周刊少年SUNDAY》。时至今日虽然已有大批经典完结,但《航海王》《银魂》《我的英雄学院》《齐木楠雄的灾难》以及《约定的梦幻岛》等作品依然焕发着光辉。当然,富坚义博的《全职猎人》还在填坑中。《周刊少年JUMP》的前主编后藤广喜近日推出书籍《少年JUMP的黄金奇迹》,介绍这本杂志从创刊到黄金时代的内幕。 序言 关于周刊《少年Jump》,很早我就有个念头:应该写 下些什么留给后世。 众所周知,《少年Jump》的发行量,在周刊杂志史上 、乃至日本杂志史上,可以说创下了空前的记录。一周发 行653万册的这一纪录,恐怕今后也无人能够企及吧。《少 年Jump》创造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发行纪录,吸引了世人惊 讶、好奇的目光,于是成为热门话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从各个角度深受关注。对于在这一历史时期担任过主编、 责任编辑的我而言,为这本杂志写点什么留给后世,不仅 是义务,更是责任。但是,我却迟迟没有动笔。之所以如 此长久的等待才开始撰写关于《少年Jump》的文章,是有 理由的。说实话,第一,我担心会被误解成一本爆出内幕 的书或是一本偏重个人琐事的回忆录;第二,我一直在琢 磨从什么角度切入更为合适;第三,自己是否具有撰写《 少年Jump》所需要的能力和体力,心中确有不安。 到目前为止,我所读过的由编辑撰写的书籍,大致情 况都是将个人经历与工作感受穿插叙述,或者讲述与作家 之间的交流,更极端的是,自吹自擂将某畅销书的成功说 成是自己的功劳——以上内容居多。但凡读到这样的文章 ,不敢说百分之百,我总是感到格外羞耻。而令我搔首踟 蹰的是,如果自己的文章和上述文章放于一处,或许还不 如人家呢。 另外,由于《少年Jump》发行量的日益增大,对于读 者和社会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强。特别是围绕漫画产生的商 机,其膨胀扩大的速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动漫制作、 电影公司、电视网络、玩具游戏公司等媒体组合的快速成 长,发展成为今天如此庞大的产业,我认为这是可喜的。 然而,像做市场调查那样来写《少年Jump》,根本不是我 的兴趣所在。作为编辑部中从事经营的一员,如果说不考 虑发行量的话,那是撒谎。但是,过度追求发行量或自吹 自擂,我觉得会失去品位。实际上,每当我被问到载入吉 尼斯世界纪录之类的话题,真的没有什么可感慨的。作为 当时的编辑者,如何回顾那段经历、给后世留下什么样的 记录,又应该从什么角度来切入,尽管我很茫然,但是我 感觉到自己应该去做。只不过,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我还 在等待之中——等待着酝酿成熟的时机。 即便是现在,关于《少年Jump》的话题仍然不断,特 别是被拍成电视动漫和电视剧、电影之后,对这些热播作 品的评论愈发增多。却不知为何,这些总让我感到隔靴搔 痒、蜻蜓点水——虽不敢贸然断定,而这些文章很多是作 者连漫画原作都没看过就写出来的。 迄今为止,对于《少年Jump》的各种评论,有一个重 要问题被人们忽视了。那就是什么特点的漫画家创作了什 么样的作品这一观点以及具体翔实的叙述。毫无疑问,支 撑《少年Jump》的主力是漫画家及其作品。我所能做的事 情只不过就是将这些单纯的事实叙述出来而已——仅仅是 记录下来一群集结在《少年Jump》旗帜下的年轻、无名的 新人漫画家们如何创作有趣故事的历程。 而且,从现场的观点尽可能准确描述这些漫画是怎样 产生的,又是怎样博得的人气——这也是我的使命。不如 此,就无法讲述《少年Jump》。倘如没有这个观点,世人 则无法看到《少年Jump》的真实面貌。 就我自身而言,作为一个叙述者,最后是否能够完成 使命,心中的不安尚不能消除。然而,拙著的出版若能有 益于读者对《少年Jump》的理解,将不胜荣幸。
内容推荐 日本的漫画和动画在中国的儿童和年轻人中极具人气。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人气动画片的绝大部分是以《少年Jump》上连载的漫画作品改编而成的。 大家都熟知《龙珠》(鸟山明)、《灌篮高手》(井上雄彦)、《北斗神拳》(武论尊/原哲夫)、《足球小将》(高桥阳一)等漫画吧!《少年JUMP》前主编后藤广喜在书中介绍了《少年Jump》的编辑方针、漫画家创作的过程以及漫画作品博得人气的秘密。而且还提及了《少年Jump》创下周刊发行量653万册的记录,这在周刊杂志中属世界罕见之例。不仅是漫画爱好者,还有立志成为漫画家的年轻人,本书能激励他们并加深其对漫画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