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波动(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北岛 |
出版社 | 译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北岛,原名赵振开,中国当代诗人,今天派诗歌代表人物之一。先后获瑞典笔会文学奖、美国西部笔会中心自由写作奖、古根海姆奖学金等,并被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终身荣誉院士。代表作有《北岛诗歌》、《城门开》、《失败之书》、《时间的玫瑰》、《青灯》、《蓝房子》、《午夜之门》等。 目录 序言 李陀 波动 附录 断章 精彩页 1 我还是从《波动》开篇那第一节说起。东站到了,缓冲器吱吱嘎嘎响着。窗外闪过路灯、树影和一排跳动的栅栏。列车员打开车门,拉起翻板,含糊不清地嚷了句什么。一股清爽的空气迎面扑来,我深深吸了一口,走下车厢。 这节文字,不算标点,整整72个字。但是,在这么短的一段文字里竟然有10个动词:到、响、闪、跳动、打开、拉起、嚷、扑来、吸、走下。 为什么我这么在意这段文字里动词的数目?注意这样的细节有什么必要?这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因为这里隐藏着一个“秘密”,它涉及小说叙事中一个重要的技术:叙事的速度。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虽然喜欢这节文字,但由于慵懒,一直没有认真追究,自己究竟为什么这么喜欢?有时候,我会把它归结为:这节文字虽然也“叙事”,但充满了诗意,像一首短诗,其中一组一组的意象很破碎,有声音,有光影,有色彩,有味道,还有气氛,可是由于被有机地拼凑、组织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具有短诗结构的整体意象,是这意象在迷人。不过,这样一个解释其实并不能使自己满意,总觉得并不能充分说明我为什么如此喜欢这一小节文字。直到最近,我突然想到应该琢磨这节文字里的动词的数目和分布,才一下恍然大悟,“秘密”在这里! 一段只有72个字的叙事,却有数目多到10个的动词来推动——这是多么快的节奏。 如果《波动》仅有一节文字有这样的快速的叙述节奏,那说明不了什么。但是,这样的叙事速度,恰恰是(《波动》写作的一个显著的特点,这第一节可以说为整部小说定下了调子,也可以说为整部小说的叙事速度建立了一个模式。如果我们阅读这部小说的时候,暂时忽略人物、故事和情节,把兴趣集中起来,专门看看(《波动》的叙事速度,用心的人一定不难发现,其实整部小说的叙事都如第一节一样,推进得相当之快,而且这个“快”往往都和动词的运用有关。当然,任何一个小说的写作都离不开动词,没有动词根本不可能形成叙事,但是,同样明显的是,注意使用动词并不一定提高叙事速度,有时候甚至会减弱速度。《波动》的叙事能够这样快速迅捷,实际上涉及动词在叙事中的数量和分布,动词在叙事中的动作性,动词能否强化叙事的现场性(颜色、气味、声音、空间形式)等多个因素,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形成一定共时性效应,才能构成加快叙事速度的动力。不过,我这篇文字是一篇序言,要对小说写作中叙事和动词运用的关系做深入的分析,此处并不合适,也许以后有机会再予讨论。 这里需要做一个补充,《波动》对叙事速度的经营,除了上述的动词运用,还有其他技术和策略。例如不断变换叙述视角——小说有五位主要的人物:肖凌、杨讯、白华、林媛媛和林东平,五个人分别形成五个叙述(自述)角度,故事和情节就在这五个叙述角度的迅速转换和切换中展开。不过,这样的转换和切换,其实是一种很常见的叙述技术,如果仅仅依靠这个,小说未必一定获得理想的叙述速度。所幸的是,《波动》写作还采取了另一个策略:在叙事诸要素当中,强调对话功能,把对话要素作为第一位的、首要的、也是主要的叙事手段。凡是阅读《波动》的人一定会对小说中大量的对话有深刻的印象,这个“大量”很重要,如果以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的《波动》做粗略的统计,在全书近3600多行的文字中,对话竟有2000多行,而且大多都比较短促,相当接近人们的日常对话,动感很强,节奏很快。如果说多视角叙述并不是什么新鲜的小说技巧(只是近年不怎么流行而已),但是它和大量明快的对话相结合,小说的叙事速度就获得了一种强大的动力,增速惊人。 读《波动》,小说叙事畅快得有如清泉石上流,虽然也有略微平缓或婉转的时候,但没有拖沓和停滞,更不会有淤积或堵塞。 在我看来,这简直是个奇迹——有如此叙事速度的小说放在今天也是不多见,问题是,怎么会出现在1974年? 太早了,早得难于解释。(P3-5) 导语 诗人北岛,目前唯一的小说作品! 这部小说有着远超写作时代的早熟与“现代”! 著名文学评论家李陀长篇导读! 北岛个人书尾以散文形式还原写作时代背景。 知名批评家李陀的长序,着重分析小说的叙述风格和“小资”倾向,对小说的把握高屋建瓴,鞭辟入里,是近年非常难得的文学批评佳作。 序言 北岛是1974年10月前后动笔写作《波动》,并于“11 月下旬某个清晨”完成了初稿。 这在他的一篇回忆文字《断章》里说得很清楚。我觉 得了解《波动》的这个写作时间,无论对读这部小说,还 是评论这部小说,都很重要。 我最初读到《波动》大约是在1979年的下半年,具体 时间记不清楚了,但小说开始的一段文字给我印象太深了 : 东站到了,缓冲器吱吱嘎嘎响着。窗外闪过路灯、树 影和一排跳动的栅栏。列车员打开车门,拉起翻板,含糊 不清地嚷了句什么。一股清爽的空气迎面扑来,我深深吸 了一口,走下车厢。 这一段文字从此潜沉在我的脑海里。我常常会无缘无 故就想起这些文字,以及这段文字所承载的声音、光影、 色彩、味道和气氛,像是在默诵童年时候背下来的一首诗 。 好多年过去了,从1974年到现在,无论文学,无论文 学批评,无论文学读者,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上 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文学世界可以说沧海桑田——对我来 说,虽然天天生活其中,这已经是一座完全陌生的城市, 在这城市的大街小巷里游荡的时候,不禁常常迷惑,这到 底是什么地方?我怎么到了这里?同时,我会不时地想起 《波动》,像在路口终于碰到了一个熟朋友,然后就站下 来和他讨论,我们现在是走到哪儿了?这个城市真是我们 曾经生于此,长于此的那座城市吗?究竟是什么原因,它 今天成了这个样子? 现在《波动》终于要再版了,这是个机会,我把阅读 这个作品的一些感想和联想写下来,诉诸广大读者,还有 批评家们和文学史家们,也是了结一桩多年的心事。 内容推荐 《波动(精)》是诗人北岛的小说作品。讲述了二十世界七十年代一对青年的爱情故事和几个人物之间发生的故事。无论是爱情本身的凄婉与苦涩,还是非脸谱化的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复杂性,抑或叙事角度的快速切换、大量使用人物对话等等,都显现出这篇小说远超出时代的早熟与“现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