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赶路人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小晓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有着阅读质感的小说文集,也是一本容易引人共鸣的读心著作。亲情、爱情、乡情、婚姻、疾病……是人行走于世间绕不开的永恒主题,这些主题,演绎出了一个又一个截然不同又颇有共鸣的故事。故事总是开始于结束之后,我们都忙着赶路,却有的时候不明方向,有过彷徨,有过迷茫,在人生的单行道上,尝尽人间百味。作者就是在前行的过程中,将自己听到的故事、心情、思考倾注笔端,分享他人的故事同时,也让我们看到我们自己,产生共鸣,最终与生活和解。 作者简介 李小晓,出生于古城西安,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英语系,硕士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传播系;曾任新华社驻美国记者,后加入财新传媒任高级记者。其间曾常驻北京、洛杉矶、纽约,撰写深度报道500余篇。离开媒体后,迁至香港,加入美银美林证券研究部任行业分析师,从此开启投行生涯,如今就职于另一家一线投行。在成长道路上,她走过了50多个国家,听了数不清的人的故事。为了延续挚爱的文字工作,她创立了公众号“二氧花旦”,内容深受读者好评。 目录 推荐序 切出人生肉丝的拼盘——读小晓的《赶路人》 刘清莲的小奇迹 我的父亲老何 春节喜筵下的真实人生 忘在乞力马扎罗的情人 我的青春印在宾州比萨店 老男人的桃花源 御夏之冬 原来你也痛苦过 西安故城在 别爱曼哈顿 待渡香港 西七路往事 那些能让我快乐的事 后记 序言 切出人生肉丝的拼盘——读小晓的《赶路人》 刘墉 我花了四个夜晚,一口气看完小晓的《赶路人》,这 是我近年少做的事。 首先因为书写得精彩,一波接着一波,看似故事结束 了,又柳暗花明,别开生面,吸引我往下看。而且她从生 老病死的城市写起,再把场景拉到全球;从省吃俭用的上 一代,写到奢华的社会精英,尤其写后者的情感世界,是 我很好奇的。 我也对小晓好奇,想深入了解这位在国内担任著名财 经杂志记者,后来到纽约的新华社北美总分社工作,再从 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所毕业,转往香港金融界发展,还曾经 带着丈夫和孩子来长岛看我的才女。可是就像小晓本人显 露的慧黠,她的作品也古灵精怪,让人看不到隐藏在后面 的她。为此,我特别写信问她灵感的来源,她的回答是: “有句话说‘所有创作都是自传’,例如村上春树的 《挪威的森林》就是取材于他的真实生活,书中绿子的性 格和他的夫人阳子是一样的。 “我的文章也是如此。文章的人物姓名、背景都是虚 拟的,但每个人物都在真实生活中有原型。有的人物是几 乎未经雕琢地还原了一个真实故事,但有的人物则是对应 了两三个原型。 “往往最初我都是被生活中某件事打动,然后追根溯 源去还原一个完整的故事。例如《我的父亲老何》,就是 缘自一位年长的朋友讲起他父亲去世前,他总喜欢和父亲 挤在一张病床上睡觉,长期失眠的他在父亲的鼾声和点滴 声中总能安然入眠。听他讲这个情节时我非常动容,于是 结合他父亲的故事,掺杂了我对自己父亲的理解,有了那 篇文章。 “是的,写回外婆家过年那一篇几乎没有虚构成分, 都是真实所见所感。” 按说一个小说家在作品中隐藏自己是对的,我之所以 这样问,一是由于好奇,一是因为在她的作品中,“热笔 ”与“冷笔”交互出现。热的地方,譬如写姥姥的假牙、 姨娘的褥疮,有血有肉,是深情的流露;冷的地方,譬如 写婚外情,明明缠绵激情,却显露了出奇的冷静。像是: 中年男人和女人都是一座座孤岛,自给自足已是不易 ,还能时不时互相温暖就是荣幸了。无关爱情,无关财富 ,义气大于柔情。 但我情愿在我和黄芙的关系中增加一些物质的成分, 仿佛这样就可以让关系变得更加简单,符合社会广义的情 人模式。 …… 她不仅不需要我对她负责,不仅不会寻死觅活地挽留 我们的关系,甚至不觉得我们的关系需要一个解释。 她就这么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她要结婚了,不知道是 和谁,更不知道是从何时开始的。 再也许,当我欣赏地望着她独立的背影穿梭在全世界 ,我就应当有预感,这样的女人,是应该送给我这样的结 局的。 …… 我想小晓的“冷笔”,应该得力于她的见识,年纪轻 轻就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也得力于她从事新闻工作多 年,能够冷静客观地记录。那种不疾不徐、娓娓道来的笔 触,像把刀,慢工细活地切出“人生肉丝”的拼盘。 正因此,我被吸引,欲罢不能地看完整本书。而且在 结尾处见到小晓描述她的家乡——西安,以及那段耐人寻 味的话: 有浪漫遐想的故乡总能帮人招桃花。比如我认识一个 姑娘,来自沈从文的故乡,偏又在国外念过书,湘西小镇 的泥土气息和华盛顿的樱花香混杂成一种只闻其名便可为 之倾倒的神秘感,让这姑娘这些年不知吸引了多少男青年 。 西安也是招桃花的重镇。回想我寥寥可数的桃花史, 多少可以归功于故乡的威名。 这或许是中国新一代精英的特色:古国的文化、泥土 的气息,经过现代思潮的浸润、国际环境的冲击,在理想 、梦想、创新、怀旧与现实之间撞击出迷人的气质。 这让我想到伊朗名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AbbasKiarostami)的影片《生生长流》,在天崩地裂 的大地震之后,死里逃生的难民在空地上架起天线,看世 界足球大赛。 人生短暂,就像小晓的书名《赶路人》,只是那样发 生、那样发展、那样计较也不计较,然后那样结束。 每个人都会走过那么一遭,很轻也很重,很壮丽也很 淡远,很特殊也很平凡…… 2019年4月写于纽约 导语 本作品中的不少文章,都是阅读1万+的文章。在知乎等平台,“二氧花旦”在文艺话题中的口碑较好。“亲情”、“爱情”、“人生喜悲”、“故乡”、“青春”、“追忆”等情感线索,自带“文艺蓝牙”,话题丰富,营销角度多维。 大咖推荐,刘墉亲自作序、贾平凹、冯唐、徐静蕾封底推荐,为著作背书。胡舒立等人为书写书评。 后记 每个人都是星宿,修行于凡尘 第一次写后记,先从我自己说起吧。 离开媒体多年,午夜梦回,我还经常以为自己仍是记 者,这份职业太深入我的骨髓。 我一直觉得记者是人生最理想的第一份职业,因为它 可以让人接触到跨越年龄的人和事。我从哥伦比亚大学传 播系毕业后做了新华社驻美国记者,从采访荷兰王妃到海 地难民,从联合国大会到疑似恐怖袭击,每日都是“无知 者无畏”和“开眼看世界”的兴奋状态。 后来回到中国,加入刚成立不久的财新传媒,我用几 年时间写了500多篇深深浅浅的报道,认识了形形色色的人 ,看懂了很多事,也看不懂很多事。有成就感,也有挫败 感。我一直认为财新是中国最开化的媒体,然而越开化越 让人意识到有些东西在现实大环境下是无法打破的。 后来我离开了媒体,转型成为香港美银美林证券的一 名股票分析师。同年,我开了一个公众号,叫“二氧花旦 ”。 开公众号有两个原因:一是无法割舍从事多年的文字 工作,希望借此维系和文字的关联;二是我的闺蜜小旦那 段时间心情不好,我就建议我们一起写一个公众号,当作 一个帮她发泄情绪的出口。 有了公众号,我开始漫无目的地写作。无心插柳柳成 荫。随性而至地写了近两年时间,蓦然回首,惊觉已有近 十万读者。 写作对我来说是很快乐的。我将写作视为一个出口, 一个在闲暇时帮我出离烦琐生活的出口。小的时候我喜欢 一个人去西安北大街和平电影院看电影,独自坐在偌大的 黑暗空间里,任凭银幕将我带入另一个世界,恍若一段旅 程。其实写作给我的感觉和看电影很像。我喜欢一个人猫 在飞机上,任凭文字带我进入一种愉悦的思考和飞翔。 写作对我来说也是很痛的。我必须挖掘自己内心的痛 ,从而代入文中人物的痛。就好比在身上翻出一道伤疤, 然后把它血淋淋地剖开,在里面放一颗种子,任凭根须发 芽蜿蜒在血肉里。 读者是异常聪明的。他们识别得出哪些文字是用心之 作。我的文章少则有几千阅读量,多的有几十万阅读量。 我发现点击量和文章长短无关,和话题也无关。唯一有关 的,就是这些文字是否真的用心。那些有几十万阅读量的 文章,往往也是我在写作过程中真的感到了痛的。 我是个喜欢听故事的人,我对世间百态有着深深的好 奇和敬畏。对我而言,最珍贵的时刻莫过于秉酒夜谈,有 人把自己最深沉的往事砸碎了念叨给我听,念到欢处喷饭 大笑,念到悲处泪流满面。 “在一次温哥华华人圈聚会上,酒过三巡,有人站起 来朗诵了一首海子的诗。我的眼泪突然就下来了,甚至控 制不住。”在一个饭桌上,一位87级的老北大人讲起他在 海外的生活。我突然就想刨根问底。人活于世,感动不易 。我相信成年人的每滴泪水都事出有因,都值得被记录和 祭奠。 在我的书中,每个“我”都有雷同之处:不论是何以 生、袁亮、苏菏还是御夏,他们都是三四十岁的年纪,见 多识广,物质富足。而在看似无缺的轮廓下,他们又各有 各的残缺,内心深处的残缺。 尽管在快乐的凡人和痛苦的哲学家之间,大部分人选 择前者。但成长如激流,在将人生不断推向新的高度的同 时,也不断将人推向后者。累积了越来越多的智慧和阅历 ,也累积了越来越多的想不通。度过了万马奔腾,度过了 金融海啸,度过了乞力马扎罗,却度不过自己。 痛苦是有价值的,但痛苦不是我们的目的。每个人都 是赶路人,赶路去寻找答案,去寻找真实的自己。在这个 过程中,每个生命变得与众不同,重如泰山。而这条路的 尽头,是与自己的和解,是可以卸下行囊不再赶路的喜乐 和平。 喜乐和平,这也是我发现基督教、佛教、心理学共同 推崇的最高境界。 也许能够达到。若不能,赶路本身,亦是修行。 有一个视频叫《一个34岁的男人去跳海》,转发者颇 多,大概是说一个男人去完成了自己从小就有的北极深潜 的梦想。视频的结尾问道,你想要跳什么海?我一度认为 ,我最想跳的海,就是去法国南部居住一段时间,真诚地 写一本书。 如今我终于跳了这个海,真诚地写了一本书。只是我 至今没有去过法国南部,书中大部分内容都是在飞机上完 成的。想想也是,真的简衣素行去法国遁世而居,就不是 我了。我就是个人世主义者,是个喜欢在凡尘里打滚儿的 人。 在身边的人眼中,现实中的我是一个总在赶飞机的投 行民工。 许多阅读过我文字的人都问我:“你擅长写作,为什 么不做专职作家,而要从事金融工作?”面对这种问题, 我总是笑道:“我也很擅长做金融啊。” 而我内心真实的答案有二。第一,我很怕,我怕一旦 写作成了我的主业,我就需要考虑很多别的东西,就不能 像现在这样心无旁骛和纯粹。第二,我同意冯唐老师说的 “有些作家长期不干工作,脱离社会太久”。我觉得世上 是没有人可以只当作家的。文学的基础是眼界和阅历,是 对事实的认知和理解,有了这些才有发言权。 我很感谢我的工作,不论是记者还是投行 书评(媒体评论) 我花了四个夜晚,一口气看完小晓的《赶路人》 ,这是我近年少做的事。因为书写得精彩,一波接着 一波,别开生面,吸引我往下看。她从生老病死的城 市写起,再把场景拉到全球;从省吃俭用的上一代, 写到奢华的社会精英……人生短暂,就像小晓的书名 ,每个人都会走过那么一遭,很轻也很重.很壮商也 很淡远,很特殊也很平凡…… ——刘墉 读了我的小老乡的作品《赶路人》,很欣慰,有 种冷风拂面下的清醒和舒适。这本书看似在讲别人的 故事.却可见人见己,值得多读多想。她的作品有着 她这个年龄应有的叙事热情,也有超越这个年龄所具 有的冷静与淳白,很有张力。 ——贾平凹 世界上有两种长大的方式,一种是明白了,一种 是忘记了明白不了的,心中了无牵挂。小晓很聪明, 她的聪明也就在这个地方。在她写的故事里,既让你 明白,也让你看到身在局中始终明白不了的,最终在 他人的世界里学会与生活和解。这本书文风真诚不装 ,于无声处共鸣,于结尾处唏嘘,堪称一部好的非虚 构写作作品。 ——冯唐 《赶路人》名字很短.却很有画面感。我在小花 的书里看到一种可爱的“野心”,一位优秀当代女性 的感悟。她以自己的眼睛和思考为触角写下别人的故 事,有温度、有态度,并用生动的文字勾勒出人物的 灵魂与骨骼。 ——徐静蕾 精彩页 刘清莲的小奇迹 这个故事的讲述者叫王子禾,他的父母和我的父母是相熟的朋友。 王子禾的母亲叫刘清莲,为人很热情。我每次去她家串门,她都给我吃大白兔奶糖,还给我冲麦乳精。在我的印象中,她是慷慨而温暖的。所以当王子禾后来给我讲起他母亲的段子,例如每次吃火锅要专门端一口空锅打包剩汤,再例如为了省水在马桶水箱里放一块砖,我都半天对不上号,觉得他说的和我印象中的不是同一个人。 之后我又觉得惭愧。我们这代人的母亲都是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走过来的,她们接受的教育告诉她们“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时过境迁,她们所信奉的真理却突然成了年轻人调侃的段子,她们突然不知道如何正确地生活在这个已不属于她们的时代了。 这多么值得悲伤。 我突然想要写下王子禾家的故事。从这个故事里,看得到我们每个人的家庭,每个人的母亲。 80年代初 我叫王子禾,生于1980年。 我父母都是西安高校的教职工。我的母亲刘清莲,1954年生,一辈子都在校图书馆工作。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刘清莲是个风风火火的泼辣女人。 那时候我们住在高校分配给职工人住的筒子楼,左邻右舍都是父母的同事。20世纪80年代初,粮票制度还没有取消,邻里们总会把粮票悄悄交给刘清莲,然后刘清莲隔三岔五夹着一包粮票神秘兮兮地出门,不知去哪儿把粮票换成钱。那时面值1斤的粮票能换1角钱,刘清莲再用换来的钱从远房农民亲戚手里买低价的新米,一斤新米只要8分钱,还额外搭送一纸袋的江米条。 一来二去,一斤米就省下了2分钱。 当时我家隔壁住的是孙教授。那时候的工资都是分级且公开的。孙教授家两口子每月138元钱,我父母加起来每月126元钱。刘清莲一直觉得孙教授家条件更好,每月多出12元收入,内心有了“阶级差异”。 刘清莲想方设法填补这12元钱的鸿沟。 那个年代,每月的开销中,吃占了大头。要省钱,只能从吃上做文章。 孙教授家每周都吃一次肘子肉,香味一直顺着走廊窗户飘进我的鼻孔。刘清莲也买肘子肉,但她会等傍晚时分肉铺即将关门时去买,这时用同样的粮票总能多换到一些边角料。然后她将肘子肉和边角料一起拿回家剁碎,腌制,风干。每次炒菜时抓一把碎肉放在铁锅里先泡再炖,锅内沸腾时再下素菜,热气扑面,竟也是和孙教授家同样的浓郁肉香。 刘清莲擅长动手。家里的鞋架是刘清莲用纸箱改的,蜂窝煤也是刘清莲自己用手捏了晾的。刘清莲最擅长的是缝纫。我记得我小时候有一身格子中山装,是刘清莲用窗帘布给我做的,穿了两三个秋冬,很多老街坊至今都说:“那时候你像个小香港人咧。” 整个筒子楼的人都知道,老王有福,娶了个会持家的好老婆。 好老婆不等于好妈妈。我小时候没少和刘清莲较劲。 我们家住在北大街,街口有家十九粮店,里面卖的是果酱面包。我每次路过都被里面传出的奇香吸引,但刘清莲总是一句话“我给你做”,然后回家真的给我做了涂着果酱的油饼。 有些零食是她不会做的,比如跳跳糖、金币巧克力、大白兔奶糖,还有大大卷。 每次路过小卖部,我最想要的是有粉色盒子的大大卷。孙教授的儿子叫孙猴,他曾经把整盒大大卷一下塞进嘴里,然后吹出超级大的泡泡,当时所有的小朋友都无比崇拜地围着他。他觉得是因为自己吹泡泡的水平高,我觉得只是因为他有钱。我想,如果我有两盒大大卷,一定能吹出更大的泡泡。但这个雄伟霸气的梦想始终没有实现。因为无论我如何软磨硬泡,刘清莲每次去小卖部都只肯买一包无花果给我——大大卷要4角钱,而一小塑料包无花果只要5分钱。 “吃到嘴里没了就没了,这不是浪费钱?”这是刘清莲的口头禅。 有一次,孙教授给孙猴买了一个变形金刚,是个大力神,在学校引起了轰动。后来好几个男孩子都先后买了变形金刚,有声波,有擎天柱,有飞天虎。有变形金刚的男孩们很快成立了自己的“高端俱乐部”,课间休息的时候把几个变形金刚拿出来一起玩,放成一排,很是霸气。我非常希望加入这个组织,这是几十年后我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高级会员身份。但刘清莲始终没有同意。 我6岁生日的时候,我非常渴望得到一个变形金刚,但最终刘清莲放在我床头的礼物,是一盒跳棋。当时我的眼泪唰地就下来了,直到今天,我都很烦跳棋。 P1-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