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马宝山:蒙古族。1948年出生于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是鲁迅文学院第二届高研班学员(主编班)。至今已出版长篇小说《嘎达梅林》,长篇报告文学《丁新民与他的民工兄弟》《感恩母亲河》,小说集《苍天亦怒》《马宝山小小说》等十多部作品集。多次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文学创作“索龙嘎”奖和“五个一工程”奖;获得中国当代小小说风云人物榜“小小说星座”荣誉称号,与布仁巴雅尔合作的长篇报告文学《丁新民与他的民工兄弟》荣获中宣部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奖。 马宝山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员,包头市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 后记 我喜欢写小小说(代后记) 回想起来,我写作已经有四十年了。这些年里以写小 说为多,也写过不少报告文学,偶尔写些散文、随笔之类 的文字。小说写过长篇和中短篇。可是写小小说最专注, 也最用心。写到一个好细节、好故事就很高兴、很激动。 我认为小说一定要好看,要讲好故事、有意思的故事 。小说家讲述的故事与民间讲故事是不一样的,要把故事 讲得感人,讲得理性,讲得机巧,讲得智慧,让你的故事 闪烁出生活的多彩和思想的光焰。 故事是故事,小说是小说,这里的区别真不是一两句 话讲得清楚的。前些时候,一个刚刚学习写作的朋友拿来 几篇“小说”要我看一看。我看过说,你写的都是故事呀 ,还够不上小说。他让我讲讲这里面的区别。故事与小说 的区别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真复杂,够大学讲写作课 的教授讲半天的。我是讲不好,别人就更听不明白了。于 是,我讲了一个例子: 爷、爹、儿子三代人给地主拔麦 子,爷爷拔得腰酸背痛,爹爹拔得汗流浃背,十八岁的儿 子却在麦地里东张西望,心思全不在活儿上。爷爷拼命做 ,是为了挣钱给孙子娶媳妇,早抱重孙子;爹爹拼命做, 是为了多得几袋粮食为一家生计。孙子呢,全没有这个想 法,干活就没劲头。忽然有一天,孙子用心拔麦子了。特 别是在东家面前干得格外卖力气。爷爷说孙子懂事了,爹 爹夸儿子出息了,三代人都很高兴——这是故事。 我们再延伸一下这个故事,把笔触深入人物的心灵里 去,这个故事就会发生很大变化:忽然有一天,儿子也卖 力气拔麦子了。儿子怎么忽然变了呢?原来,他在地主家吃 饭,偶尔看到地主家漂亮的小姐,就想娶她做媳妇,这就 拼命在人家面前表现。这就完成了一个故事演变为一篇小 说的过程。 我不知道,我的朋友听明白没有? 杨晓敏先生多少年来一直关注我的小小说创作,他说 马宝山善于利用史料和传说,提取、转换出文学作品,将 传统文化在人物灵魂中内化,编织出有意思的故事,赋予 作品张力,读来震撼人心。他说的是对的。这次在金麻雀 奖评选中申报的小小说《牌坊》,故事来自汪曾祺先生的 一篇散文,题目也叫《牌坊》,写先生家乡的一座贞节牌 坊。这个牌坊一边在歌颂女子的贞洁,一边又在摧残女子 的心灵。写实性散文写到这里就可以了。我转换为小说, 将牌坊下寡少女子的悲剧延伸扩充。一个寡少女子,写成 两代守寡女人的故事了。第一代的婆婆,为守寡的儿媳立 一座白石砌成的牌坊,重檐,檐下隔出小格子,里面点一 盏灯,夜夜亮着。这是守门神监视女子一生。最后由婆媳 二人一起推倒。作为故事写到这里该收尾了。我却把这个 故事再向前推一步。媳妇成为寡妇后,曾经受尽心灵煎熬 的婆婆,理应理解同情下一代少妇的心境。没想到的是, 婆婆抱着孙子求儿媳:这是臧家唯一的根脉,要好生抚养 啊,长生(死去的丈夫)地下有知会感激你的。拿死人压活 人,重复又一个悲剧。在宅门口挂起一盏灯笼。明晃晃的 灯光锁住守寡女子的心,也挡住那些有非分之想男人的脚 步。少妇屋里的灯,幽幽地亮着,一夜又一夜……这样故 事就转换成了小说。 三代女人的悲剧根源是封建思想,而这个思想,恰恰 由一个又一个被迫害摧残的女子一代代传承下来了的。她 们一边抚摸着自己心灵的伤口,一边再去制造另一个女子 心灵的伤口。并用冠冕堂皇的理由,心安理得地去残害他 人。这里没有内疚,没有忏悔,有的就是封建礼教的旧俗 恶习。小说写到这里,笔触也就触及了人物的心灵深处, 作品也就有了一个好的立意。这就是鲁迅先生说的“吃人 的礼教”。这样小说就有了一种思考,主题开掘就有了一 定深度。 这两年,我一直潜心创作“唐朝诗人系列”,用的也 是这种套路。申报作品中的《沉香佛珠》《相府的客人》 就是其中的两篇。这两篇都被选刊选用,并选进年度选本 里。我以短小简洁的小小说的形式,讲述诗人们的故事, 力争将一千多年前的诗人活化到今天读者面前,也算是一 种尝试吧。 小小说是平民艺术,这是在改革开放兴起的文学大潮 中提出来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学理论。 平民艺术,就是平等的,屏声静气的,朋友式地去与 读者讲述你的故事。和他们一起去探讨生命的意义和生活 的理念。然后选择一条和谐的、幸福的、充满阳光的路, 手挽着手地走下去。 平民艺术,就是尊重读者,是对文学最大最真诚的敬 畏。
目录 尼姑庵 牌坊 姻缘 同窗 角儿 家风 道行 千古一绝 苏先生 沈万三与徐先生 周庄冉记商号 亲家家魂 神贼 我三爷的故事 鬼卦 心杀 铁匠铺 中华魂 世道人心 金子 郭宝玉 耶律楚材 丘处机 德相张居正 双子星 仕途 长寿秘诀 春鸠鸣何处 一剑飞天梦 一檄千秋著 持竿叟 居西阁者矜诞 命运 王勃 灵隐午茶 柳宗元与刘禹锡 八卦图 诗人韩愈 翡翠耳坠 大隐 杜牧的妙笔 月影点睛 茶僧皎然 沉香佛珠 怒骂皇帝老儿 相府家的客人 手艺人 以同志的名义敬礼 蒲家庄夜记 我喜欢写小小说(代后记)
精彩页 山上有竹,竹是紫竹。山下有庵,庵是尼姑庵。 尼姑庵里有两个尼姑,50岁的老尼是师父,16岁的小尼是徒弟。师徒两人每天做课、诵经,接纳并不多的香客的施舍。她们在晨钟暮鼓声中悠悠度过岁月。 庵前是一条河,河边有一所茅屋,茅屋前边是新开辟的一片田园。一对年轻的夫妇在田园里春播秋收,日月在这对夫妇的欢声笑语中欢快地流逝。 青灯独处,做功课的小尼姑常常被田野上飘来的欢声笑语打断思绪。她想:男耕女织的生活真幸福啊! 小尼姑常到小河边汲水,这就常常与耕田的青年夫妇相遇,时间久了都相互熟识了。风天雨天,年轻的农夫还帮小尼姑把水挑到庵里。一天,小尼姑又到河边汲水,正好耕田的年轻夫妇也在河边小憩,这样就有了一段有趣的对话。 农夫问:“小师父每天在庵里做什么?” 尼姑回答:“做功课,修道,求来世……” 农夫又问:“求美满姻缘?” 尼姑又答:“出家人清心寡欲。” “求高官厚禄?” “僧尼戒律,淡泊名利。” “那么,求荣华富贵?” “佛门讲究宁静致远,幽意闲情。” 农夫哈哈大笑:“莫不是小师父还修来世再做小尼吗?” 小尼姑眼里就多了一些迷惘,她遥望山下那座清冷的尼姑庵,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心想,我修身养性,如若有来世还做小尼,那我今天还需再求吗? 小尼姑轻轻抹去两腮上的清泪,挑担回庵了。 河岸上,年轻夫妇的对话还在继续,只是多了几分戏谑的味道。 男的问:“假如有来世,你求什么?” 女人说:“你猜猜……” “求高官厚禄?” 女人摇头。 “求荣华富贵?” 女人又摇头又摆手。 男人“哦”了一声:“我明白了,你一定是求来世做个清净的小尼姑……” 女的就用小拳头在男人的胸脯上捣:“你坏,你坏,你真坏!” 男的就捉住女的手,追问:“那你到底求什么?” 女的面如霞霓,说:“不求高官,不求富贵,只求来世好姻缘,只求来世再做你的娘子……”说着女人就投进男人的怀中,俩人在河滩上嬉作一团。 河岸上的对话、河滩上那对小夫妻的嬉戏搅得小尼姑春心荡漾。小尼姑不再静心做功课,不再认真修道,一副心猿意马的样子。老尼看出这个徒弟已和佛门的缘分尽了,就送她出庵门。 举目无亲的小尼姑暂落脚在河边茅屋里的农夫家,小尼姑不再叫小尼,农夫夫妇唤她小妮儿。 小妮儿就跟着年轻夫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家的粗茶淡饭竟使小妮儿更健美了,头上渐渐长出飘逸的秀发,使她真正地成了一个美人儿。 青灯独处,寂寞了些日子的老尼姑很想知道眼前这个女子对今世和来世的企望是什么:“女施主,你在小庵是暂住还是久留呢?” 女人说:“久留,请师父收我为徒吧。” 老尼又问:“你进佛门求高官厚禄?” 女人摇头。 老尼再问:“求荣华富贵?” 女人还是摇头。 “那么求来世姻缘?”老尼的话音未落,女人伤心的泪水从眼里流了出来。 山上有竹,竹是紫竹。山下有庵,庵是尼姑庵。庵里有两个尼姑,一个老尼,一个新来的年轻的尼姑,她们每天在做功课,诵经,求来世……P1-3 导语 《仕途》《长寿秘诀》《春鸠鸣何处》《一剑飞天梦》《一檄千秋著》《持竿叟》《居西阁者矜诞》《命运》《王勃》《灵隐午茶》《柳宗元与刘禹锡》《八卦图》《诗人韩愈》《翡翠耳坠》《大隐》《杜牧的妙笔》……马宝山善于利用史料和传说,提取、转换出文学作品,将传统文化在人物灵魂中内化,由“行为”显现其独特性。 内容推荐 马宝山将传统文化在人物灵魂中内化,由“行为”显现其独特性。作品语言朴素,自然流畅而有节奏感,以传统的笔法,编织出有意思的故事,给人以“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阅读惊喜和快感,所携带的文化信息含量和生活理念,赋予了作品张力,读来震撼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