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千里征战人未还--长征散落的红星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汤华明 |
出版社 | 武汉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讲述的正是长征路上历经九死一生而散落在路上的红军战士的故事。123个故事的主人公,出自红一、二、四方面军,来自闽西赣南、鄂豫皖、川陕苏区和湘鄂川黔,他们中有的是夫妻、母子、父子,还有的是一家八口、九口人一同长征。这些散落的红军,就像颗颗红星,闪耀在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 目录 序 赖立照 从湘江岸边爬回瑞金 王营 王明妹妹的悲欢离合 陈淑娥 与孙玉清军长的儿子为何姓刘 杨桂香 生命永远定格在20岁 陆献兑 一起逃难的三个人两个被杀害 刘元兴、刘正齐兄弟 一个上了烈士墙一个永远在他乡 刘来宝 红五师新圩阻击战的幸存者 刘汉润 驰骋纵横英雄气 廖士义 以破碎的家换来崭新的国 廖仁和 机枪连连长一生都是强硬汉 李玉清 沿路乞讨三年多步行万里到河南 李秀英 散落后灾难不断 李文英 浴火重生的鸟是凤凰 李文华 陈恩玉唱不尽的红军歌 李开英 惨死在逃亡路上 刘桂英 险些被恶狗吃掉 李贵财 代理两天连长散落在湘江岸边 孙宪权 散落的侦查科长 曾广益 轿顶山壮歌 蒋义清 他的伤痛藏在心中 罗尔吾 “零岁”红军散落在日干乔草地上 芦桂秀 终身陪护受伤的战友 陶万荣 妇女先锋团始于她又止于她 蓝金甫 突围时埋下的两担银元去哪儿了 何财章 “金银财宝”四兄弟的命运 韩伟 绝命后卫师仅存的硕果 古金生 左脚受伤短一截终身只能穿草鞋 苟金元 战友情谊比生命还贵重 高秀英 藏寨里唯一的汉族住户 甘元景 终身走不出被俘的阴影/18l 俸旺桂 同是三个省的儿子 邓连庭 从闽西到湘南咬紧牙关求生存 孙玉清 身后的三位善良女性 蔡光波 夫妻散落在河西儿女飘零甘豫皖 李加西 父子三人长征胜利后仅存一人 殷成福 一家九口长征仅仅一年寻找离散骨肉费尽一生 侯宗元 寻找离散骨肉的行动还在持续 何木林 英雄留在青杠坡 何福祥 告诉你什么是英勇不屈 秀英!秀英!秀英! 四十七个女红军都叫秀英 罗金党 跳崖摔伤后到底去哪了 马玉莲 东校场大屠杀的幸存者 牟炳贞 大雁南归在80年之后 盘老大 没成家的“烈士” 老家怎么有个儿子 韦堂成 红军通道转兵他在这里散落 刘光荣 走过最短的长征路 可怜无定河边骨 胡佐明 陆天喜儿孙不知道自己是哪里人 曾庆祥 倒在长征胜利的门槛前 唐明军 攻打腊子口的“红小鬼 罗永佑 彭德怀的‘外甥”散落若尔盖 田忠道 徐海东大将的外甥散落祁连山中 汪富山 福兮!祸兮 汪元成 红军战士当了37年生产队长 王怀文 躲避敌人的追杀出家当道徒 王能香 西望祁连满是泪 胡道财 拖着一条残腿完成四渡赤水 吴光明 侗族恩人给让他重生 陆绍绿 刘德标嘱咐儿孙世代报恩 阿他 肖光胜泽仁卓玛——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谢声达 一生的“9”字形轨迹 许先发 精通医药治不好自己的伤 杨朝银 得救一命报恩一生 易明清 最远的长征路用血和泪铺成 曾大明 老子是英雄儿子是好汉 曾宪文 一棵永生的红豆杉 熊国炳 和张廷富夫妻相距仅百里至死再也没见面 张文贵 百岁女红军的长寿密码 张子槐 记住高台县的那棵红军槐 赵明祥 关键时候挡子弹生死面前能相让 朱兰芳 徐解秀半床棉被温暖中国80多年 钟文泮 黄兴邦娄山关铭刻着英雄的名字 朱有才 干金小姐散落黄河边 朱镇中 世代不忘资源县粟三爷 周林友 70多岁重走长征路 王兴发 苦难的辉煌 彭高福 模范战士出席过“二苏大 刘德胜 传奇的长征惊心的营救 徐在先 被绑在马后拖成重伤 许金彪 美国记者史沫特莱笔下的硬汉 冉生德 和散落在凉州的西路军战士群体 钟发镇 从青海步行三年回故乡 今天,为什么还要重走长征路?(代跋) 序言 汤 宏 你和你的朋友们或许知道走过长征路的那些开国将帅 ,但你不一定知晓那些参加长征而因伤、因病散落在长征 路上的普通战士。本书讲述的正是长征路上历经九死一生 而散落在路上的红军战士的故事。123个故事的主人公,出 自红一、二、四方面军,来自闽西赣南、鄂豫皖、川陕苏 区和湘鄂川黔,他们中有的是夫妻、母子、父子,还有的 是一家八口、九口人一同长征。这些散落的红军,就像颗 颗红星,闪耀在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 作者曾经告诉我,长征途中,只要是敌我双方激烈交 战之后,都会有大量散落的红军。作者从各个红军纪念馆 中抄录下了红军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湘江血战、四渡赤 水、激战娄山关、过雪山草地、奇袭腊子口、强渡渭河以 及征战河西散落的将士2200多人,而没有进人纪念馆名单 中的散落红军,至今没有个准确数字。 《千里征战人未还——长征,散落的红星》看似是在 写个人,实际上是在写整个长征中的红军;看似在写红军 的英勇与顽强,实际上在写我党、我军的成长与壮大;看 似在写红军的历史,实际上也在写奋进的今天和复兴的未 来。 长征是一段值得永远铭记的历史;那是一场艰难困苦 的斗争;那是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虽然那个时代早已 逝去,但我们应该永远铭记。 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曾说:“长征是一次体现出坚韧不 拔精神的惊人业绩。”美国著名记者、作家索尔兹伯里说 :“长征,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 ”从这个意义上讲,红军长征带来的震撼超越国界。美国 《时代》周刊曾邀请全球几十位顶级专家,评选人类千年 以来最重要的100件事,人选的事件必须深刻影响人类进程 。结果,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入选其中。我们回望长征,不 是重复过去,而是面对今天与未来。 过去,我们只知道长征很辛苦、很艰难、很危险。读 《千里征战人未还——长征,散落的红星》,使我们明白 很多道理。红军为什么能在十倍于我的敌人面前取得胜利? 首先,红军指战员有坚定的信念和理想。红军指挥员中留 学海外的高材生多的是,比如周恩来、邓小平、张闻天、 王稼祥、朱德、聂荣臻、杨尚昆等。红军中还有很多曾经 的国民党军中的将才,比如贺龙、董振堂、罗炳辉、毕占 云等,他们如果像普通人一样谋取权位,高官厚禄、锦衣 玉食,享受一生的富贵荣华,那是轻而易举的事。然而他 们的信念就是推翻旧的体制,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建 立新的人民共和国,他们的理想就是让天下的穷人过上幸 福安定的日子,而且,这群人能为实现这个理想信念舍弃 一切。所以,他们振臂一呼,得到大众响应。有位哲人说 得好:一支军队有多少视死如归的将士,他就有多少绝处 逢生的可能。 其次,红军队伍因为纪律严明,沿途经过县城、村镇 ,对人民群众秋毫无犯,红军队伍尊重沿途群众的宗教信 仰和民族习俗,所以得到长征沿途人民的大力支持。红军 吃的饭和菜、穿的衣和鞋、搭桥用的门板,都是老百姓无 私提供的。尤其是红军作战留下的伤员,全是当地群众来 救助、来治疗、来收养。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下去 。有了这样一群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战士,谁还能战胜这样 的军队?” 103岁的老红军王道金说:“没有人愿意自寻死路,红 军长征也绝不是自寻死路。恰恰相反,这支以实现民族独 立和人民解放为己任的红色军旅,就是为了求生存、谋发 展,才迫不得已踏上万里征程的。有死亡阴影笼罩,人的 求生欲望可能更强烈;有理想信念作支撑的求生欲望,挑 战极限的力量和意志,才会更加坚定,即使付出生命的代 价也视死如归。怀揣这种信念的红军才能披荆斩棘、克服 千难万险,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很多人都曾觉得,参加红军的人都是穷苦出身,当红 军仅仅是找口饭吃,谈不上理想信念。了解长征,就会从 根本上改变这个观点。是的,红军战士绝大部分出生贫苦 ,吃不饱、穿不暖的现象普遍存在。但是,他们当红军绝 对不是为了弄口饭吃。此书把我们带到血战湘江血与火的 现场。在这里,敌我双方曾经血战过五天五夜,异常激烈 的战斗在桂北的灌阳、兴安和全州三个县展开,每天都要 战死几千人,他们都知道,震颤的阵地上,每分每秒都有 牺牲,下一个死的也许就是自己。如果他们参加红军仅仅 是弄口饭吃,他们完全可以逃离战场,不至于把吃饭的脑 袋丢了。可是,湘江血战伤亡了数万人,从没有听说哪个 红军战士临阵脱逃的。假如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谁能做 得到? 红军时代已经远去,战火硝烟已经散尽。但长征在人 类世界历史上无疑是最伟大的、最绝无仅有的奇迹。 此书让我们对红军突破封锁、血战湘江、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雪山草地上忍受饥饿、抗击寒冷的坚定理 想、坚定信念的认识,更加具体化。这本书传承的是红色 基因,张扬的是80多年前的那群中华好儿郎,在毛主席和 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m牺牲的男儿m性 和这支红色劲旅的狼性。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不论你生活在哪里,不论你从 事什么职业,不论你身居什么职位,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 缺,奋发向上的斗志不可无,坚如磐石的意志不能没。 周恩来总理的侄女周秉宜、朱德元帅的外甥刘健、陈 毅元帅之子陈昊苏、黄克诚大将之子黄煦、王树声之女王 宇红、陈赓之子陈知健,还有韦国清之子韦肖毅、韩先楚 之子韩毅、朱良才之子朱新春、肖华之子肖云、王建安之 子王海波、杨成武之子杨东明、王成汉之女王小丽、陈士 榘之子陈人康、秦基伟之女秦畹江,以及红25军将领程子 华之女林爽爽等,176位开国领袖和将帅的后代,大力鼓励 作者浓墨重彩地写好长征路上散落的普通战士。 《千里征战人未还——长征,散落的红星》中100多个 普通红军的故事,是作者重走长征路、重走西路军征战路 、重返多个当年的战场,在10多个省市范围内,走访、调 查上千人而写成的。每一个红军的散落、躲避、逃亡、生 存……都有不一样的艰难和曲折,他们或因负伤、或因疾 病、或因被打散掉队、或因兵败被俘。这些人中,多数没 有走完长征,即使走完长征的人,在甘肃会宁会师后,又 参加西路军征战河西走廊,惨遭失败后被敌人俘虏。 很多红军战士散落后,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杀、残害, 为了治伤治病生存下去,为了寻找红军队伍,流浪、乞讨 ,装疯傻、扮哑巴,改名字、改姓氏、改民族成分,给人 当儿子、做女婿等,就是没有一个投降的,没有一个变节 的,没有一个投敌的。每个人的故事都真实感人,催人泪 下。 写下这段文字,特别向那些散落在长征路上的红军战 士致敬,向那些收留、救治、帮助过红军的善良人们致敬 ,惟愿此书能让后世之人,永远记住他们的英名和功绩。 导语 《千里征战人未还--长征散落的红星》中100多个普通红军的故事,是作者重走长征路、重走西路军征战路、重返多个当年的战场,在10多个省市范围内,走访、调查上千人而写成的。每一个红军的散落、躲避、逃亡、生存……都有不一样的艰难和曲折,他们或因负伤、或因疾病、或因被打散掉队、或因兵败被俘。这些人中,多数没有走完长征,即使走完长征的人,在甘肃会宁会师后,又参加西路军征战河西走廊,惨遭失败后被敌人俘虏。 很多红军战士散落后,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杀、残害,为了治伤治病生存下去,为了寻找红军队伍,流浪、乞讨,装疯傻、扮哑巴,改名字、改姓氏、改民族成分,给人当儿子、做女婿等,就是没有一个投降的,没有一个变节的,没有一个投敌的。每个人的故事都真实感人,催人泪下。 后记 今天,为什么还要重走长征路?(代跋) 从2005年开始重走红25军长征路起,在13时间里,我 完成了重走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的长征路和 两路军征战河西走廊的全程,累计行程达6万多里。在很多 红军后代和各地纪念馆专家的帮助下,我不断地在沿途参 观、采访、调查、学习、研究,对长征有了深入的了解。 但我认为,要想真正地将长征研究深、研究透,十几年的 工夫远远不够。所以,我的长征永远在路上。 近几年来,我应邀到北京、江苏、河南、湖南、四川 、甘肃的部队、院校、机关和企业,给军人、市民、警察 、干部和大巾小学的学生宣讲长征时,很多人问我,长征 已经过去80多年了,你为什么还要重走长征路?我的网答是 :长征,是一段值得永远铭记的历史;长征,是一场艰难 困苦的斗争;长征,是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虽然那个时 代已经过去,但我们还是应该牢记。这就是我今天还要重 走长征路的理由。 2016年,《武汉晚报》党委决定,由我率领22位志愿 者,重走中央红军的长征路,那一年我已经54岁了。在红 军精神的鼓舞下,我冒着春夏季节的暴雨、顶着晒破头皮 的烈日,从闽西的长汀出发,沿着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 蒙、绵延的雪山、凶险的草地,走过22条大河、翻越22座 大山。沿途多次遇到泥石流、山体滑坡、道路塌方,还有 感冒发烧,我都不曾退缩半步。 我聘请国防大学教授刘波和数十位红军的后代,担任 我的军史顾问,将长征路上每一个点位、每一个人、每一 件事都踏访得尽量不留疑问,发回报社的每一篇报道都做 到忠于事实、忠于历史,接近读者、感动读者。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心里明白 ,我所做的还远远不够,红军长征带来的震撼超越国界。 有一个哲学名家说得好,红军长征,要么你不知道,知道 了就永远无法忘记。重走长征路,不是重复过去,而是面 对今天和未来。 我在采访102岁的老红军王道金时他告诉我,红军过草 地时,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食物,无奈吃野菜、草根和树 皮。当时,中央红军战士大部分来自南方,不熟悉川西草 地上的植被,误食中毒的人很多。于是,部队专门成立了 一个试吃小组。试吃后只要这些人没死,就证明这种草能 吃。参加试吃的人必须是党员。 我的老政委、红四方面军的老战士李世奎曾经对我说 :‘懈放后我看过很多关于长征的纪实文学、影视作品, 可是没有哪一部能真正全面、客观反映长征路上的艰苦的 ,红军在爬雪山、过草地时吃皮鞋、吃皮带,这是完全不 符合事实的。吃皮鞋、吃皮带有吗?有,但是很少,你想想 ,红军战十脚上穿的都是草鞋,身上穿的都是破烂的毡子 ,系上一根草绳,只有少数团级干部才有皮鞋、皮带。为 什么反映雪山草地艰难困苦就把吃皮带、吃皮鞋当成标签 ,贴在长征的历史上?只能说明这些人不深人实际,才弄出 了不客观、不真实的东西误导后人。红军在雪山草地的艰 难无法想象,实际上我们吃过牲口的粪,这不是给红军和 长征抹黑,这是当年草地上的真实情况。” 红四方面军的秦忠、刘勇曾告诉我,三大主力红军过 草地的时间,几乎都在8月份,正是川西草地上的豆类成熟 的季节,牛羊骡马吃下去未消化的胡豆、黑豆,我们洗干 净后再煮着吃。吃下观音土拉不出大便的战士,真的吃下 牛羊的粪,因为这中间有草,可以将观音土排出来。 重走的路上,李世奎、秦忠、刘勇的教导我一直牢记 在心,我必须用心重走长征路,必须用心去还原历史,以 更加高涨的热情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待长征、对待红军。 因此,我在沿途采访每一个长征的经历者,关于他们的行 军、作战、宿营、受伤、生病、散落、躲避等,尽力做到 还原真实的历史。 我在长征沿途写过100多篇报道,但还是感到明显不足 。国防大学刘波教授曾经问我,长征路上感受最深的是什 么?我说是那些因病、受伤,没有完成长征的普通红军的故 事。刘教授说:“那就对了,参加长征后来成为党和国家 领导人、开国将帅,已经被写了很多很多,你就好好写一 下那些散落的红军吧,普通人的故事一定更加感人。" 闪闪的红星,曾经是红军头顶上的明显标志,红星闪 闪照耀中国大地。那些散落在长征沿途的红军,不就是一 颗颗散落的红星吗?定下这个题目,我又回到长征路上的闽 西、赣南、湘南、桂北、黔北和河西走廊,继续采访更多 散落红军的故事。两年来,我收集到了2200多个有名有姓 的散落红军,分布在长征沿途和河西征战及其他的18个省 市,我跑遍近百个县区,采访到其中169位,很有幸的是, 我还采访到了刘光荣、刘汉润、芦桂秀、牟炳贞、侯宗元 等32位健在的散落红军。 他们的散落都充满悲剧性,为了治疗伤病、躲避敌人 的搜查和残害,改名改姓、改变民族,隐姓埋名扮哑巴, 给当地好心人当儿子、做上门女婿。为了不落人敌手当俘 虏,跳崖、吞针、吞鸦片而死…… 如今,当你坐着飞机和高铁,一El穿行数个省市时, 你无法理解当年他们的艰难。为了寻 精彩页 赖立照 从湘江岸边爬回瑞金 瑞金市的云石山,历史上被称作红军长征第一山,这是中央红军红章纵队和红星纵队出发的地方。如今的云石山,山上有时任红三军团政委杨尚昆同志题写的“长征第一山”。 不可想象,在长征出发的起点就有很多散落的红军,赖立照就是其中一位,他是在湘江战役被打散后,爬回故乡的。 人物档案:赖立照,1918年生于瑞金云石山乡的黄陂村牌子脑组,在兄弟二人中排行老大,因为红军长征前充实部队兵员,年仅16岁的赖立照被补充到红一军团的少共国际师。 从1934年10月17日开始长征,经过江西、广东、湖南和广西北部,参加湘江血战时,于1934年11月30日在广西全州县的脚山铺湘江东岸,部队遭遇敌人猛烈追击和飞机轰炸而被打散。晚上,他从阵地上醒来时,身边一个活人都没有,看到身边牺牲的战友,他既难过又害怕,不知道该往哪里去。天亮后。他拖着疲惫的身躯,沿着长征走来的路线往回走,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回到老家瑞金县云石山。 回到故乡后,赖立照一直在村里种田。他随红军长征出发后不久,15岁的妻子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不久夭折;在他回到-故乡后,又生了一个女儿,还是没有养大成人。赖立照夫妇一生无儿无女,抱养弟弟的儿子赖世银作为养子。赖立照的妻子钟桂秀梓还健在,今年97岁。 1984年,赖立照被民政部门确定为红军失散人员,发放政府补贴,2002年去世,享年84岁。 一、长征出发地散落的红军 瑞金市书美摄协会的常务理事邹贤华,原是瑞金民政局的干部,对中央红军长征颇有研究。他告诉我,历史上称于都河上的多个渡口是长征的出发地,其实,瑞金县的武阳村、武阳桥、云石山也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 “九送红军上大道,锣儿不敲鼓不叫,双双(里个)拉着长茧的手,心似(里个)黄连脸在笑……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盼望(里个)早日(介支个)传捷报。”这首《十送红军》的歌,为什么歌唱的人和听歌的人总会泪流满面?为什么传唱了几十年经久不衰? 冒着大暴雨,我从瑞金县的云石山来到于都河边,在当年的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在谢家祠堂长征前三级干部会议旧址,在黄磷乡井塘村的红军演出广场,在窑塘朱屋的中革军委旧址前,连续跑了上百里路,寻找着答案,最后站在于都河边的红军长征出发的渡口。在高大的纪念碑下,就是长征源小学。周末的那天,学校“红娃乐队”的学生正在训练,几十名学生身穿灰色红军服、头戴五星八角帽,精神饱满地吹奏《十送红军》。听说我是重走红军长征路的记者,校长曾石发特意让红娃乐队现场吹奏《十送红军》为我送行,时而高亢、时而激越、时而凄婉、时而忧伤的曲调,带着我回到当年红军渡河远征的悲壮现场,感人的不仅仅是乐曲,更是难舍难分的中央红军与苏区百姓的血肉之情。 长征源小学的红娃乐队指挥叫刘家盛,他的家就在于都县的禾丰乡,这是赣南客家唢呐文化的发源地,刘家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唢呐的传承人。他告诉我:“我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客家唢呐演奏者,早年在乡村吹奏唢呐伴奏赣南采茶戏、三角帮的斑鸠调,《十送红军》的曲调,就是根据赣南斑鸠调改编而成的,最早唱响《十送红军》的人就在禾丰乡,当时这歌曲是送自家的儿郎去当红军唱的,很高亢,很奔放。加入红军长征离开赣南时,瑞金、于都百姓与红军难舍难分的深情,曲调便变得忧伤和凄婉,但是更加富有感染力。没有想到《十送红军》的流行与普及,让我们赣南的客家唢呐文化也传播海内外。我作为传承人,多年来义务教学长征源学校的学生,演奏这些赣南特色的红军歌曲,传承着客家文化和红军精神。” 于都红军长征纪念馆张小平说,按照中革军委命令,苏维埃政府等机关从瑞金云石山出发后,于1934年10月17日到达于都河渡口。随后,红军一、三、五、八军团也分别从石城、兴国到达于都河东岸。红军集结期间,于都县人民倾其所有,全力支持红军渡河。群众组织苏区所有的船只集中于都,搬出门窗木板、甚至棺材板,帮红军架设浮桥。赣南省委和省政府、赣南军区集中全力,组织于都河沿岸群众,协助红军在于都县城东门渡口、龙石嘴、赖公庙、龙门山、孟口、花桥等处,架设多座浮桥。于都人民还组织大批慰劳队,带着鸡蛋、猪肉、草鞋等慰问红军指战员。为避免敌机侦察暴露目标,浮桥架设工作从每天下午4时开始,下午8时架通。红军深夜渡河后,次日凌晨又把浮桥拆除,不留痕迹。中央苏区船排工人们与红军工兵部队密切配合,每天都及时将浮桥架好,为红军夜渡于都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0月19日晚,军委纵队、中央纵队、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红八军闭等八万六千余人全部渡过于都河,踏上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的万里长征路。 曾校长介绍了自己的学校作为长征小学,坚持传承红军精神的事。他说,全国各地带“长征”二字的中、小学共100多所,唯独我们学校在长征的后面带个源字,是因为我们就处在于都河红军长征的出发地。多少年来,我们自编了4本内容分别为长征歌曲诗词、长征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