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仁,著名散文家。1939年出生于陕西扶风,1958年入伍。中共党员,高原军旅七年,以后一直在总后机关工作。历任团政治处书记、新闻干事、创作室主任。一级作家。曾任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现为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
出版报告文学、散文集40余部,题材以青藏高原军营为主。著有长篇报告文学《历史,在北平拐弯》《枪响卢沟桥》,中篇报告文学《青藏高原之脊》。散文集《情断无人区》《五道梁落雪,五道梁天晴》等。《藏羚羊跪拜》等4篇散文入选初中或小学语文课本。
散文集《藏地兵书》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拉萨河的色彩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宗仁 |
出版社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王宗仁,著名散文家。1939年出生于陕西扶风,1958年入伍。中共党员,高原军旅七年,以后一直在总后机关工作。历任团政治处书记、新闻干事、创作室主任。一级作家。曾任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现为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 出版报告文学、散文集40余部,题材以青藏高原军营为主。著有长篇报告文学《历史,在北平拐弯》《枪响卢沟桥》,中篇报告文学《青藏高原之脊》。散文集《情断无人区》《五道梁落雪,五道梁天晴》等。《藏羚羊跪拜》等4篇散文入选初中或小学语文课本。 散文集《藏地兵书》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目录 自序:总会有一颗星在我头顶闪烁 五道梁落雪 五道梁天晴 遥远的可可西里 壮哉!格尔木 拉萨黎明前的篝火 高原上空的星 歌的高度 情断无人区 雪山无雪 唐古拉山和一个女人 女兵墓 十八岁的墓碑 三个拉萨战友 海拔五千三百米的军礼 昆仑桥 帐篷泉 树权上的星星 早晨,好甜香的昆仑山 拉萨河的色彩 拉萨的天空 拉萨的夜灯 喜马拉雅山下的帐篷 喜忧楚玛尔河 太阳照在倒淌河上 藏村有了路灯 布达拉宫侧影 大美西藏 一把藏刀 夜明星 精彩页 五道梁落雪 五道梁天晴 清晨,唐古拉山的冷风拉开了沉睡的夜幕,把江河源头的山水清清楚楚地显露出来。他几乎每天都在太阳刚爬上山冈的时候就已经坐在兵站门口的石头上,望着坟包呆呆地发愣。一个不容置疑的高原军人,一个无法抗拒的血性男儿! 他的身后是兵站一排压着薄薄积雪的兵屋。那兵屋很低很低,好像贴在了地上。兵站里升起的细细的炊烟分明是在招他回去,但他仍然静坐不动。 更远处的山腰有一座寺庙,静悄悄的,好像还没睡醒。 望坟人叫陈二位,兵站站长。藏族,本名“洛桑赤烈”,改名“陈二位”是人伍以后的事。这阵子他从石头上站起来,裹了裹披着的大衣——他裹紧的是西北风,走到一直等待着他的我的面前,说:“我讲一个兵在五道梁的故事给你听,他的名字叫‘莫大平’。” 我忙说:“我是冲着你来的。” 他说:“长江源头不缺水,所以我关心的不是河流的去向,而是它的终点。你应该承认,包括我在内,这里的每个兵都是并不快活的人,但是既然当初选择了五道梁,我们就得咬着牙使出吃奶的那股劲,走下去。” 他抬起头,又凝望那个坟包。阳光把坟包照得很亮,坟上有枯草在摆动。 五道梁这个地方是山上的一块平坝,海拔四千八百一十八米的平坝。冬天来到青藏高原,五道梁走进了_一望无际的酷寒。春天也在这一刻开始孕育。 五道梁的兵们生活在许多人不想居住的地方。兵站上一共十五个兵,那个坟包里埋的却不是兵,是个鲜嫩鲜嫩的藏族姑娘…… 沈从文的老乡小莫 莫大平,土家族,_九九一年入伍,很老很老的兵了。在五道梁兵站,凡是兵龄过了三年的兵,不管是不是班长大家一概都称“班长”。但是对于莫大平这位老兵中的老兵,却没有人叫他“班长”,所有人都无一例外地喊他“小莫”。这里面除了亲昵的成分外,更重要的是他好像永远也长不大。当然这不仅仅是指他那瘦小的个头,而是说他做起事来总像个不听招呼的淘气娃儿,任性多于服从。兵站的人都知道小莫是个特殊的兵,特殊在两方面:第一,他是带着家眷上山的,老婆和孩子都住在五道梁;第二,他是湘西凤凰县人,作家沈从文的老乡。为此他常常自豪得眉毛都要立起来了,对任何一个到五道梁来的人,总是以“天大地大不如他莫大平大”的口气说:“知道沈从文吗?世界级的作家,我俩是乡党呢,我见过他!”其实他漏掉了一句话,是在照片上见过。在他这番添油加醋的炫耀之后,如果对方还不知道沈从文为何人,他挖苦的话就噼里啪啦地扔过来了:“遗憾,遗憾,实在遗憾!我不能说别的了,只好说你学识浅薄,怎么会不知道沈从文呢?”你还别说,在青藏线上,沈从文有了小莫这个老乡后,知名度大为提高。因为不少兵的床铺下都压着—本有小莫签名的《边城》。 小莫带家属为什么算特殊? 部队有规定,战士是不能带家属的,即使像小莫这样的老兵也不例外。那么,莫大平为什么要破例呢?他爱人童月是河南扶沟人,他俩在高原上举行的婚礼,后来童月几次回到凤凰县,都不习惯土家族的生活。于是,她只好重返五道梁。就这样名不正言不顺地住下了,一住就是六七年,如今小女已经五岁了,叫“莎莎”,地地道道的五道梁人,整天在兵站的院子里独来独往地跑着。没有小伙伴,只好与站上的那只小狗为友,只要她喊一声“狗狗”,小狗就跟上来了,她走,小狗也走,她跑,小狗也跑。莎莎很孤独,但是她给寂寞荒凉的高原增添了几分难得的生气。每当小莎莎迈开脚步在站上跑起来的时候,兵们都觉得整个青藏高原都在绕着她的脚板旋转。 莫大平是汽车司机,天天跑车,每次回到站上累得浑身酸疼,就冲着正在院里跟小狗藏猫猫的莎莎喊道:“闺女,过来给老爸捶捶背!”喊过女儿之后,他便伏卧在院子中央的一块大石头上,等着女儿抡起两只小拳头在他的背上欢欢地捶开来。 只有在这时候,他莫大平才有一种回到家里的感觉。五道梁的苦算得了什么,只要有自己的家,他莫大平是什么样的苦都咽得下的! 莎莎不停地用双拳捶着老爸的背。小莫说:“闺女,再狠劲一点敲,越狠越好!” 小莫并不知道这时童月—直站在门口,用极不满的目光望着他。久了,她自言自语地说:“这个死鬼哟,就知道自己舒服,莎莎才五岁呀!” 小莫显然听到了,回敬了她一句:“多嘴!” 他说话的声音很大,双眼却仍舒心地闭着。 P1-3 导语 本书把我们带到遥远圣洁的雪域高原,带到极具时间跨度(最早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唐古拉山,让我们结识了一群有血有肉的平凡中见伟大的人(难忘那些超凡脱俗的年轻女性),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生命的意义,领会到“崇高”的丰富内涵。 序言 总会有一颗星在我头顶闪烁 常常有人给我提问:你上百次穿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就那么心甘情愿吗?坦率地说,苦、累,甚至对生命的 威胁都时刻存在。但我愿意面对。只因为我内心有一个难 以抑制的支撑:一心要当作家。 14岁那年,上小学四年级的我写了一篇命题作文,我 长大后的志愿是要到青藏高原去,当一名勘察队员,成为 作家。为什么要把去青藏高原和当作家联系起来,当时我 说不清楚,就是现在愿望变成了现实,我也道不出个所以 然。反正自从在课本上知道了中国西部有这么个美丽富饶 的青藏高原以后,就把它牢牢地放在心窝里了,常常做梦 都到了那里。还是好奇多于理智。记得有一支歌曲《勘察 队员之歌》,好让我喜欢,莫名其妙地觉得那些勘察队员 都战斗在青藏高原,我常常哼唱着,有时走路也用脚和着 节拍哼唱: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 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是那天上的星,/为我们点 燃了明灯;/是那林中的鸟,/向我们报告了黎明;/是 那条条的河,/汇成了波涛大海…… 我想象勘察队员在冰天雪地高原上的生活,勾画着我 的作家梦。 也是14岁那年,我的处女作《陈书记回家》,在1955 年第8期的《陕西文艺》发表。农村小娃娃在省级文艺刊物 发表作品,确实罕见。我很得意,这篇作品的问世,缩短 了我想去青藏高原当作家的距离。我的心更急切地飞向那 个遥远的地方! 满天都是星星,总有一颗在我头顶闪烁。 生活中的巧遇常常不期而至。1957年冬,部队到我们 县里接兵。当时我并不知道接兵接的是什么兵种,更不清 楚他们驻扎的地方在哪里,许是企盼走出农村的心情太急 切,就辞掉了在一些人看来很不错的民办教师的工作,瞒 着父母报名参了军。铺着稻草当床铺的铁皮闷罐火车,把 我们这些还穿着老百姓衣服的新兵拉到兰州,又坐了四天 的敞篷卡车,来到昆仑山下的汽车团。从此,我当上了一 名高原汽车兵。我梦寐以求的上青藏高原的梦想,真的好 像做梦一样,就这样似乎轻而易举地成为现实。作家梦呢 ?我却感到有些迷茫,但并没有断了念想。我相信和她毕 竟有着可以用心灵交流的秘密。暂且将这颗早就孕育的文 学种子埋在心底最肥沃的宝地,一场春雪飘来她会发芽! 直到我在汽车教导营学会了驾驶、修理汽车技术,第 一次开着汽车从插在格尔木转盘路口,标志着“南上拉萨 、北去敦煌、西往茫崖、东到西宁兰州”的路牌前起步, 驶上2000公里青藏公路时,我才真真切切地感到实现作家 梦想的路开始了。我强烈地感到可以从这个四通八达的路 口摄取足够的养分以滋养我的梦想。此刻,1959年初夏, 一场“六月雪”正降临昆仑山。放眼望去,四周全是雪, 除了矗立的雪峰,就是被白雪几乎填满了的洼地。我特地 刹住车,走出驾驶室朝通往四方的路上眺望,雪峰连绵起 伏。近的那么近,仿佛伸手就可以抓到一把雪;远的那么 远,可望而不可即。瞬间,我想象的翅膀随着这通往四方 的远路展开,飞翔起来。我能走到我需要去的每个地方吗 ?未见得!生活中常常能遇到格尔木这样的转盘路口,你 有时赶路的步伐越快反倒越容易迷惘和走失。不是吗?如 果是逃路的人,保不准走着走着,脚印倒是种在了路上, 前面却是一个又一个坟头……生活就是这样,找到一些谜 团答案的同时,又引出了太多的悬念。你又不得不朝前方 走去,再寻找。 我正这么想着,一阵来路不明的雪,被去向不明的风 吹动,几个牧羊人赶着羊群不知该走向哪儿…… 无意间,我发现路边的雪层上挺立着几丛荆棘,在这 野性的荒原上,它默默地吮吸着积雪用过的阳光。正是它 们守住了原始的蛮荒。 我采摘了几丛荆丛,这是诗心丈眼。 飞雪和冰凌在方向盘上交汇,山路和戈壁在掌心重叠 。敦煌、阳关、日月山、倒淌河、纳赤台、昆仑神泉、长 江源头、拉萨河谷、布达拉宫……这些令多少人神往的鲜 活得冒着仙气神韵的名字,是求之不得的文学原生态素材 ,从我踏着汽车油门的脚板下,一次又一次地闪过,刺激 着我的神经,勾撞着我的魂魄。运输任务繁忙,经常白天 黑夜连轴转地跑车,我只能利用开车中点点滴滴的空隙时 间,见缝插针写稿。但是我真的写不好,只能乘着梦的翅 膀回到驾驶室坐垫上,把所见所闻的事记在随身带的记事 本上。创作需要走进生活,更需要靠近历史。于是我搜集 我所在的汽车部队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故事。 我坚信,一个人如果有一把万能钥匙,就会有十万把能开 的锁子。这么多丰富多彩的文学原料,还愁变不成散文! …… 2008年4月,我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的散文集《藏地 兵书》,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本散文集是当时素 不相识的年轻编辑丁晓平找上门主动向我组稿的。他在书 的封面上赫然写着这样的导读语:“比小说更精彩,比传 说更感人。一个上百次穿越世界屋脊的军人,一个把生命 化作青藏高原一部分的作家,他写了四十多年高原军营生 活,有数百名藏地的军人从他笔下走过。大家称他‘昆仑 之子’。”这本散文集中的作品,有一半以上是经过《解 放军文艺》的编辑王瑛精心指点发表的。她告诉我:写青 藏高原军营的题材,是你独有的文学资源,但是你不能只 凭简单的经历和经验写作。当然,这样写也容易打动读者 ,却也容易失去个性,往往淹没在共性的洪流之中。她对 我说,“你不仅要站在自然的海拔高度写高原军人的苦乐 、死亡和爱情,还要站在人性的海拔高度去写。”她打了 一个比喻:“如果你拿个碗在瀑布前接水,能接到水吗? ” 我理解并践行王瑛的这番点拨,直到今天。优秀作品 的产生不仅需要时间,更重要的是要改变对生活的思维模 式,以及如何取舍生活,把原味生活酿制为文学作品。之 后,我在探索摸索中创作了一批散文,不但取材有突破, 写作也有了与过往不同。以发表在《解放军文艺》上的三 篇作品为例: 《传说格尔木》,写了一位藏族老阿爸为了保护埋葬 在戈壁滩女军人的遗体,赤手空拳与毁坟的野狼进行搏斗 。他硬是用青筋暴起的拳头砸死了张牙舞爪的野狼。女军 人是因为缺氧毙命的,老阿爸也是因缺氧献出了生命。女 兵墓旁又立起一座新坟。《情断无人区》,展示了平息西 藏叛乱中,发生在藏北无人区一桩离奇、悲凉,却引人深 思的爱情故事。追歼叛匪头目的战士和匪首女儿,在无人 区邂逅,碰撞出爱情火花,成婚、生子。后又各奔东西, 女人进了尼姑庵,遗落在无人区的丈夫仍在等待、寻找藏 女。《唐古拉山和一个女人》,反映了青藏线上第一个汉 族女人给军营带来的满园春色,而她自己却付出了生命的 代价。 后来,王瑛随我走。了-一趟青藏高原。她在和我的一 次对话中说:“我上一次青藏高原,看见的青藏高原是一 种样子,您年年上青藏线,写出的高原故事又是一种样子 。生活和文学的这两种样子在记忆里重叠在一起,您对青 藏线上官兵生活的感受,变为对生命在极限状态中所呈现 的光辉的一种认知。而这正是文学不可替代的价值。” 也许,今生我再不可能上青藏高原了。但是,我还会 写高原生活。因为文学,让我站在了比青藏高原更高的精 神高原上! 2019年春节于望柳庄 内容推荐 本书为散文随笔集。作者王宗仁是国内散文界的资深作家。书中所收入的作品多半写青藏高原军旅题材,反映军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语言质朴,气势恢宏,有深厚的道德底蕴和爱国主义情怀,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 平朴的叙述加上诗性语言的插入,意境高雅,富于感情底蕴。有独特的叙事结构,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故事性和画面感极强。身份很特别,在作品中,作者既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的亲历者或目击者;既是写者,也是被写者。这种双重身份的书写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冲击力。是作家,又是当年奋战在青藏高原的英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