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时显群,教授,西南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导师是程燎原教授。时显群非常热爱教育事业,一直从事法理学的教学科研工作,主要担任本科生的《法学导论》《法理学》课程,研究生的《法理学》《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等课程;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5项,在人民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2部,在《政法论坛》《现代法学》《法学评论》《政治与法律》等刊物发表论文。 目录 1 引论 2 社会学法律解释方法概述 2.1 社会学法律解释方法的含义 2.2 社会学法律解释方法产生的背景 2.3 社会学法律解释方法与文义解释等其他法律解释方法的关系 3 社会学法律解释的主要特征 3.1 社会学法律解释强调各种利益和价值的权衡 3.2 社会学法律解释强调利益衡量和价值判断标准的客观性 3.3 社会学法律解释兼顾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但更倾向实质正义 3.4 社会学法律解释强调变通性和适应性 3.5 社会学法律解释是连接立法目标与司法目的的纽带 4 司法实践中运用社会学法律解释方法的必要性 4.1 法律语言具有模糊性的特征 4.2 法律具有概括性、一般性和抽象性的特征 4.3 法律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征 4.4 立法者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 4.5 有利于增进判决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5 司法中运用社会学法律解释方法要考量的因素 5.1 公共利益 5.2 社会效果 5.3 社情民意 5.4 民俗习惯 5.5 公共政策 6 社会学法律解释方法与民间法的关系 6.1 民间法的含义及价值 6.2 社会学法律解释方法与民间法的共性 6.3 社会学法律解释方法与民间法的相异处 7 社会学法律解释有利于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7.1 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含义 7.2 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关系 7.3 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统一的方法论 7.4 社会学法律解释方法是实现两个效果统一的重要方法 7.5 举例说明司法中如何运用社会学法律解释方法实现两个效果的统一 8 运用社会学法律解释方法剖析“电梯劝烟猝死案” 8.1 案情概要 8.2 裁判要旨 8.3 以社会学法律解释方法为视角看二审判决的可取之处 8.4 以社会学法律解释方法为视角看二审判决的不妥之处 8.5 总结 9 结语
内容推荐 法律解释作为法学方法论最重要的领域和内容,是法律适用的基本问题,在法官的法律实践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法律解释的方法有很多,如文义解释、目的解释、社会学解释等,本文主要探讨其中的社会学法律解释。法律解释方法中,文义解释、目的解释等都是针对法律条文本身的解释,局限于法律精密的逻辑殿堂之内,只有社会学法律解释考量法律之外的社会利益、社会福利、社会正义、社会效果等社会因素,对法律适用具有独特的补足功能。作为法律解释方法的一种,社会学法律解释是指将社会学方法运用于法律解释之中,通过对法律解释的社会效果的预测和衡量来选择最佳答案。社会学法律解释要求法官关注社会影响或社会效果,依据但不必拘泥于法律规范的文字表述和逻辑推演,通过对判决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或社会效果进行预测、评估和权衡,结合当时当地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和正审理的特定案件的特定事实,就法律规范的涵义以及法律规范与案件事实之间的关系进行阐释,以便使法官对个案的判决既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的精神和价值,维护法律的确定性和安定性,又能对社会产生积极和正面的影响,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从而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的法律解释方法。社会学法律解释方法的运用对转型时期的中国司法治理活动有着重要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