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钱穆评传(精)/新儒家评传书系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汪学群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汪学群,1956年生于北京,1988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供职于历史研究所思想史研究室,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研究。著有《钱穆学术思想评传》(1998)、《王夫之易学——以清初学术为视角》(2002)、《清初易学》(2004)、《清代思想史论》(2007)、《清代中期易学》(2009)、《中国儒学史·清代卷》(2011)、《明代遗民思想研究》(2012)、《吾心自有光明月——王阳明思想原论》(2017),以及合著多种。编有《求真务实五十载——历史所同仁述往》(2005)、《清代学问的门径》(2009)等。另外在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后记 我研究钱宾四先生的学术思想始于1993年年初,这要 感谢武汉大学教授郭齐勇兄,是他把我领进宾四先生学术 思想的殿堂。1995年出版的《钱穆评传》是我们合作的结 晶,该书出版并得到好评应归功于他。由于时间较紧,一 些问题没有深入研究,我便开始写另一本研究宾四先生学 术思想方面的专著,初稿写完后又去忙于其他项目。1997 年应郑大华兄之约参加《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学者传记丛书 》中的《钱穆学术思想评传》一书撰写,于是把已经写成 的初稿加以修改完善,形成此书。此书除导言、结束语、 附录、后记以外,共分八章,分别对宾四先生学术交往与 思想渊源及著作、诸子学、经学、玄学、佛学、理学、清 代学术史(上、下)、历史与文化进行研究。此书的写作 顺序是根据宾四先生治史的特点及逻辑设计的。他的历史 学主要包括学术思想史、史学(主要指史学的理论、方法 、门类等)、文化三大部分。治史的逻辑是,先对历史作 通体研究,把握一般史学理论、方法,然后把历史平铺开 来,分门别类地研究部门史,主要是学术思想史,最后回 到文化。因为在他看来,研究历史,历史只是外表,文化 则是内容,只有在文化中,历史才最终完成。于诸史,他 最用力、最有创获的是学术思想史,尤其是清代学术史。 基于此,此书除对学术交往与思想渊源及著作探讨外,以 学术思想史为中心,其中清代学术史分两章,以历史与文 化的研究为殿后,大体反映了宾四先生的史学特征及路径 。2008年又应邀撰写《大家精要·钱穆》一书,主要从横 向考察钱宾四先生的生平及学术,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小书 。 2017年,在中国青年出版社的支持下我撰写了这本《 钱穆评传》。此书与我以前有关研究钱宾四的著述不同: 第一,主要是学术基调不同,对钱宾四的定位更加合理, 尤其是对他的学术思想评价方面更加公允。第二,对以前 著述的标题及内容做了一定的调整,首先纵向勾勒宾四先 生的生平与行谊,然后再进行横向分析,突显他在各领域 中的特色及贡献。第三,根据《钱宾四先生全集》对原书 中的引文进行重新核对,力求更加准确。第四,斟酌改修 一些提法的不当之处。改正了一些错别字,等等。 最后对杜海燕、刁娜二位编辑和出版社其他老师所付 出的努力表示感谢。本书的研究是初步的,也敬请读者批 评指正。 汪学群 2017年4月26日 写于北京慧忠北里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心路历程文化人生 早年:桑梓时期 中年:大陆时期 晚年:港台时期 第二章 平民阶级之觉醒——诸子学 泛论诸子 儒家与墨家研究 道家研究 诸子的统一 第三章 史学为经学显真是——经学 经学之今古文问题 经学的渊源 经学的发展与精神 《易》与“四书”的研究 第四章 个人自我之觉醒——玄学、佛学 玄学的产生、精神与流派 佛教的传入及中国化 第五章 大我之寻证——理学 理学的渊源与发展 北宋五子研究 朱熹研究 王阳明研究 第六章 以宋学识近世学术——清学 清代学术思想的渊源与分期 明末诸遗老的学术思想 顺康雍时期的学术思想 乾嘉时期的学术思想 道咸同光时期的学术思想 第七章 求以合之当世——历史学 史学理论 史学方法 史学视野 第八章 文化只是人生——文化学 文化理论 中国文化的发展 中国文化的精神 中西文化比较 结束语 附录 钱穆年谱简编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页 第一章 心路历程 文化人生 本章叙述钱穆的心路历程与文化人生,其大体可以分为三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桑梓时期,主要指在家乡求学与教书时期;第二个阶段是大陆北南时期,指北上南下任教与从事学术研究时期;第三个阶段是移居港台时期,这一时期继续为学术奋斗。以下分三节叙述。 早年:桑梓时期 作为史学的一代宗师,钱穆与他同时代的其他大师相比有所不同,他既没有念过大学,非学院派,也没有留过洋,非留洋派。他来自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乡村,正是中国社会乡村民间的朴实无华铸造了他既平实又坚韧的人生与学术。他是从乡土中国走出来的一代史学巨擘,一位营造“文化中国”的先驱,其人生历程极为坎坷不平。 人杰地灵发奋苦读 钱穆是江苏无锡人。县西有锡山,秦朝时曾产锡,汉代锡尽,因以无锡为名。无锡,汉代开始设置县,属于会稽郡,三国吴国废县,两晋重新设置,元代升为州,明代又设为县,清代属于江苏常州府。无锡虽然后来没有锡,却经济发达,人才辈出,为“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这样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加上钱穆自己的勤奋努力,造就了其日后的辉煌。 钱穆出生在江苏省无锡县南延祥乡啸傲泾七房桥村,一个五世同堂的大家庭里。曾经到访过七房桥的美国学者邓尔麟对钱氏的家世、先祖有过这样的描写: 中国的祖宗像民间英雄一样,往往是功大于过的。钱家的祖先也不例外,总的说来,人死后,品德会被夸大。对祖先了解越少,祖先的功德就越高。当初有一位外来户叫钱心梅,他来到七房桥并发了迹,死后葬于七房桥东北部,只有七房桥钱氏家族认他为老祖宗。在鸿声里祠堂编印的钱氏宗谱标明心梅公是第一任吴越王的第二十二代孙。可是与王族有血缘之亲却没有实际意义,因为在整个吴语区的钱姓人氏通通都是吴越王的后裔。重要的是在钱氏祖父祠堂牌位里,心梅公在九个族兄弟中被排到第七位。心梅公的生卒年月无人知晓。但人们却都清楚他是在16世纪后期明代“一条鞭法”之后在该地定居的,并给他自己家族定为第七房。 七房桥这一支钱氏的远祖是心梅公,即钱穆的十八世祖。约在明代后期,即1581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时,钱塘江畔临安县住着很多钱姓,因躲避官府的迫害而逃散到各地。其中七八个人就迁居到无锡南门外。心梅公在七房桥,钱鸿声到鸿声里,其余在荡口、马桥等地扎下根。当时无锡南门外一带还是一片尚未开垦的处女地,钱氏的祖先们就以田为业,逐步发展起来。钱氏发展到三十世时,七房桥已有棉花庄、茶馆等形成了世面。 钱穆的曾祖父钱绣屏,清嘉庆十五年(1810)生,国学生。祖父钱鞠如,道光十二年(1832)生,邑庠生。父亲钱承沛,字季臣,同治五年(1866)生。 钱穆的祖父擅长音韵,有手抄《五经》一本,无注而有音切,由其父亲用黄杨木版穿绵带裹扎,并镌亲书“手泽尚存”四字。全书用上等白宣纸,字体均正楷,一笔不苟。钱鞠如中年体弱多病,抄完此书不久就去世了,年仅37岁。钱穆从小听其兄说,此书后半部纸上有许多泪痕印迹。其祖父还留下一部大字木刻本《史记》,上面有五色圈点并附有批注。钱穆幼时就爱读《史记》,其自知读书皆受此书的启发。据赵捷民回忆,钱穆20世纪30年代在北大任教时,与别的教授有所不同,什么参考书也不介绍,只介绍一部《史记》,另外就是他自著的《先秦诸子系年》,要学生精读《史记》。他就是自学《史记》而有成绩的,常认为司马迁所作的《史记》在许多地方是有错误的,这是他精研《史记》的结果。 钱穆的祖父去世时,其祖母年41岁,其父仅3岁。他的父亲天资聪颖,从幼年起就有神童的美称,16岁时县试,考取第一名为秀才,由于身体瘦弱,在南京乡试时病倒,以后就再也没有求取功名。其父为人刚直不阿,遇事秉公办理,钱氏为五世同堂大家,各家事无大小,皆来就商于其父,得一言为定。富三房凡遇族中事,也必邀其父商量,乃至七房桥四周乡间事,几乎皆等其父主断。时年其父没到30岁,不啻为族长,又兼为乡绅。钱承沛共有5个子女,其中4男1女,钱穆居第三,有一个姐姐,一兄二弟。兄名挚,字声一,即钱伟长之父;弟名艺,字漱六;次弟名文,字起八。 居家期间,钱穆的父亲在七房桥设馆授徒,对子女及同姓后代进行启蒙教育,把光宗耀祖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在延师教育的同时,他自己也常常督学,晚上一有空闲便给长子钱挚讲解古文及读书方法,读书应知言外之意。写一字或有三字未写,写一句或有三句未写,遇到这种情况,应当运用自己的聪明,才能理解读书。钱穆年幼,虽未能直接聆听教诲,但常躺在床上偷听,喜得夜不能寐。 P1-4 导语 他不是就史论史,或考古证史的人。 他是通过对历史的省察与讨论,来申述他从孔子、孟子、朱子那里学来的价值理想,并用这种价值来期许我们这个社会,探索中国文化的出路。 他在迷惘的时代,终生不渝地捍卫中国文化,并显示读书人的风骨。 他是文化史学之集大成者钱穆先生。 本书主要对钱穆学术交往与思想渊源及著作、诸子学、经学、玄学、佛学、理学、清代学术史、历史与文化等进行研究。 序言 钱穆原名恩鑅,字宾四,民元易名为穆。生于清光绪 二十一年六月初九(1895年7月30日),卒于1990年8月30 日。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以 其渊博的学识,建立了独特的文化史学体系,在20世纪的 史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学术定位 关于钱穆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前,学术界重视不 够,中国台湾也只出版了《钱穆传记资料》,以及一些介 绍钱穆生平和学术的文章。由于海峡两岸隔绝几十年,大 陆学术界对钱穆学术思想几乎没有什么研究。80年代以来 情况有所改变,他的一些史学著作不时被人引用,一些学 术思想也开始被介绍,但只是初步的。自1990年他逝世以 后,纪念、研究他的文章、文集多了起来,并出版了这方 面的专著。如余英时的《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中国 现代学术》(后改名为《钱穆与中国文化》在大陆出版) ,严耕望的《钱穆宾四先生与我》,江苏省无锡县政协编 的《钱穆纪念文集》,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出版的《钱 宾四先生百龄纪念会学术论文集》,霍韬晦主编《法言》 “钱穆纪念专辑”,马先醒主编《民间史学》“钱宾四先 生逝世百日纪念”,李木妙的《国学大师钱穆教授生平及 其著述》,郭齐勇、汪学群的《钱穆评传》,汪学群的《 钱穆学术思想评传》,陈勇的《钱穆传》,徐国利的《钱 穆史学思想研究》《一代儒宗——钱穆传》,戴景贤的《 钱宾四先生与现代中国学术》,韩复智的《钱穆先生学术 年谱》等,相关论文则不胜枚举。 与此相关,纪念与研究钱穆的会议也相继召开。如 1995年在香港召开的“钱宾四先生百龄纪念会”,可以说 是对这些年来钱穆学术思想研究的一次展示。有数十位来 自大陆、香港、台湾,以及国外的学者参加了会议,香港 、台湾、大陆的一些报刊对这次会议进行了报道。后来在 大陆、台湾、香港多次召开会议,与会学者对钱穆学术思 想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比较广泛深入的探讨。 几十年来,学术界对钱穆研究争论比较多的是钱穆与 新儒学的关系问题,涉及如何给钱穆学术定位,这不仅关 系到他在20世纪的学术地位,也涉及其价值关怀、学术特 色等。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钱穆是新儒家。新儒家源自20世纪五六 十年代的港台地区,但可追溯到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大 体可以分三期,这里仅举刘述先提出的“三代四群”架构 :第一代第一群有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张君劢,第 一代第二群有冯友兰、贺麟、钱穆、方东美;第二代第三 群有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第三代第四群有余英时、 刘述先、成中英、杜维明。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大陆学术 界对港台、海外儒学研究开始发生兴趣。新儒家的称号也 开始在大陆流行,大有成为“显学”之势。国内的一些学 者把钱穆看作是新儒家。如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 现代新儒学辑要丛书》原打算共编辑15位新儒家的论辑, 钱穆就占一辑(尽管由于某种原因此辑未出版),丛书的 编者从广义上给新儒家下了一个定义:“即超越了新儒家 学者之间的师承、门户之见,把在现代条件下重新肯定儒 家的价值系统,力图恢复儒家传统的本体和主导地位,并 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会通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和 中国社会的现实出路的那些学者都看作是现代的新儒家。 ”这是从广义上理解新儒家,钱穆包括在内。另有一些研 究新儒家的论著、学案等也把钱穆列在其内,他作为新儒 家似乎得到一定的认同。 另一种意见认为钱穆不是新儒家而是史学家,最有代 表性的是余英时。他在《钱穆与新儒家》(收入《犹记风 吹水上鳞——钱穆与中国现代学术》和《钱穆与中国文化 》)一文,从三个角度界定新儒家:广义上的新儒家,对 儒家认同的学者;比较具体意义上的新儒家,在哲学上对 儒学有新的解释和发展的人,如熊十力、张君劢、冯友兰 、贺麟等;海外流行本义的新儒家,即熊十力学派。并分 别说明他们与钱穆的关系。从第一种意义上看,钱穆也许 是新儒家,但空洞无意义。从第二种意义看,钱穆是史学 家而不是哲学家。从第三种意义看,钱穆与熊十力是论学 之友,且论学多有不合。总之,无论从哪种意义上说,钱 穆不是新儒家而是史学家。 …… 文化是钱穆以史学研究传统思想文化的归宿,以上提 及他的史学实际上是文化史学。他多次强调,历史是形式 ,文化则是内容,研究历史实质上是研究历史背后的文化 。对于文化,他建立了以儒家人文主义为特征的文化理论 ,认为人是文化的中心,把人生、人类生活当成文化的本 质,并对文化的结构、要素进行研究,强调它们之间的互 动性,提出了一套研究文化的方法。他倡导对中华民族历 史文化传统满怀“温情与敬意”的态度,反对褊狭的民族 虚无主义。他也重视中西文化比较,揭示中国文化的精神 ,对于未来的文化主张集异建同,未来世界的文化是多元 共处,反对西方中心论。他的这种在不忘本民族文化基础 上,主张不同文化共融的思想,在当代文化建设中愈来愈 具有现实意义。 严耕望在评述钱穆学术成就时指出:“近六十年来, 中国史坛甚为兴盛,名家大师辈出。论根柢深厚,著作宏 富,不只先生一人。但先生才气磅礴,识力深透,文笔劲 悍,几无可伦比。直到晚年,后辈学人从先生问学,仍常 感到先生思如泉涌,能随时提出新观点。退而思之,大多 实有理据,并非恣意想象之说。惟先生天分太高,所提论 点,往往如天马行空,读者未必人人都能理解,都能接受 。但先生任何论点,多富启发性,好学深思者,读先生书 ,不论能否接受,皆能获得一些启示,激发读者别开蹊径 ,不致执著,拘守成说,不能发挥。此为先生著作除了建 立本身论点之外,对于史学教育之另一项贡献,殊为难能 !”又钱穆,“自民国二十年代,骤跃居史坛前列,声誉 日隆,于同辈中年龄最少,而年寿最永,其谢世亦标识同 辈史坛落幕。民国以来,史家述作甚丰,穆著述尤富,遍 涉中国文史哲艺,诸多别识,今后学人含英吐华,必将有 更深远之影响。”钱穆是史家中颇有思想的,尤其以思想 为重心,兼顾哲学,与一般史家相区别,而他的思想往往 由文献所出,所谓论从史出,又与一般的哲学家有所不同 ,他兼取史家与哲学家之长,融会贯通,是富有历史积淀 、锐智的新儒家。 内容推荐 本书结合时代从钱穆原著出发,详细讨论了他的学术思想史,包括平民阶级觉醒之诸子学、史学为经学显真是之经学、个人自我发现之玄学佛学、大我寻证之理学、以宋学识近世学术之清学,以及求以合之当世之历史学、文化只是人生之文化学,揭示以上诸领域的特色及贡献并为其定位。钱穆,就学科分类讲是史学家,从信仰来说又是新儒家,他是立足于史学梳理传统思想文化的新儒家,也是从儒家视野审视传统思想文化的史学家。简言之,钱穆是史学出身的当代新儒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