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8世纪走向尾声之际,维京人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在中世纪,北欧人的足迹踏遍了世界各个角落:北至北极斯堪的纳维亚的荒原,南到中世纪政治动荡的基督教腹地,向西越过汹涌的海洋到达格陵兰和北美洲大陆外缘,向东沿着罗斯的江河从事贸易。本书透过北欧人在中世纪文学体裁萨迦中讲述的故事,探索了这片天地。 可是,古诺尔斯语萨迦对维京世界的描绘严重脱离史实。这些故事呈现出现实与幻想混合、准历史冒险与超出现实的奇闻异事夹杂在一起的特点。在萨迦手抄本布满裂纹的褐色页码中,巨怪、群龙、怪诞的部落与探险家、贸易商和国王推推搡搡,各不相让。 为了探索萨迦和产生了萨迦的那个世界,作者游历了萨迦所描写的那片风起云涌的山河大地。一路上,作者用考古发现、卢恩文石碑、中世纪世界地图、百科全书手抄本及拜占庭和巴格达等地的文本,对内容丰富却又常常让人疑惑的萨迦叙事做了解读。她穿越古诺尔斯世界的旅途表明,把萨迦与另外这些指点迷津的证据相互对照,我们就可以渐渐明白,数百年前,这种处在欧洲最外缘的独特文化是怎样亲历、记忆和想象这个世界的。 目录 维京人 第一章 海上入侵 诺森布里亚上空的群龙 丹麦法区 鸡蛋与残渣 屠狼 往昔北国 第二章 冰与火 处女地 萨迦故事 口耳相传与手抄本 水火考验 模糊的边界 北 第三章 北国大地上 超越空间,超越时间 北国奇观 魔法无边 扫除蒙昧 “道行高深” 白雪皇后 第四章 在北方人以北 捕鲸人涉足过的北方极地 北国之王 信仰与政治 航行驶过 第五章 野性生灵在何方 与魔鬼斗争 多毛状况 巨人国的地理情况 闪光的平原 黄油和咸猪肉 西 第六章 嗬,西进! 最后家园 凝固在时间里 脾气与旅游业 遥远之地 怨愤不平的冬天 养育在霜天雪地 第七章 新天地 “斯诺里”的故事 扬帆驶过萨迦的海洋 兰塞奥兹牧草地 品味天堂 与原住民的麻烦 镜中世界 失乐园 地图以外 第八章 世界末路 冷遇 冰川时代 悄然消亡 并非轰然崩溃 幽暗的危险之地 赫卢兰重生 东 第九章 东边的许诺 茫茫草原 另一部历史 座座小岛 强盗和商人 冷战 东方之王 王者交锋 盘根错节 第十章 刻石以记 记忆永存 远行人 大河流经处 在翻译中迷失 讲故事 第十一章 异兽游四方 美与动物寓言集 此地龙腾 神魔妖怪 南 第十二章 地球中心之旅 从冰冻边缘出发 战争与和平 国王杀性浓 正南方 罗马游简明指南 第十三章 驶往拜占庭 何为往昔 上帝的圣火 老无所依 领主与贵妇 昏头昏脑的皇帝 辉煌丰碑 百炼成金 永恒的丰碑 悦耳的音乐 第十四章 世界尽头 填补空白 魔鬼军团 去往地球终点 天堂这边 尾 声 尾 注 萨迦译本 导语 萨迦是中世纪北欧留给世界的文学瑰宝,其题材和广度涵盖地理、历史和人文领域; 萨迦紧张激烈的叙事即使削去枝叶,也足以媲美希腊悲剧、莎士比亚喜剧或好莱坞的史诗巨制; 扬帆萨迦的戏剧与幻想世界,探寻中世纪文学瑰宝中真实的北欧历史; 本书以独特的切入点将北欧历史娓娓道来,填补国内北欧历史类图书的空白。 书评(媒体评论) 一本既有趣又博学的书,毫无疑问,作者治学严 谨且见解深刻。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从新鲜生动的角度研究了维京人——其中商人和 远行者比打家劫舍的强盗要多。这本书兼收并蓄地记 叙了他们在遥远、陌生、有时纯属虚构的王国的非凡 历险。 ——希瑟·奥多诺休,牛津大学古诺尔斯语教授 充满活力的叙述,以令人愉快的方式唤起了维京 时代的精神。 ——《BBC世界史》杂志 《chao越北国》新颖生动而旁征博引,是对维京 人、《萨迦》和斯堪的纳维亚许多事物的全新探讨。 ——伊丽莎白·阿什曼·罗,剑桥大学斯堪的纳 维亚历史学高级讲师 精彩页 第一章 海上入侵 诺森布里亚上空的群龙 维京人在中世纪社会一向享有坏小子的名声:他们顶着诸如“无骨者伊瓦尔”“血斧王埃里克”“毛裤子拉格纳”之类的外号,挥舞战斧洗劫乡村,杀害僧侣,嗜血成性。对于这样的负面报道,他们没什么可抱怨的。毕竟,他们在公元793年夏天首次对英格兰发动大规模袭击时,残暴地洗劫了林迪斯法恩岛上的修道院。据《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记载,维京人到来之前,诺森布里亚曾经出现过天空一片火红的不祥之兆: 这一年,诺森布里亚的土地上出现了可怕的异兆,人们受到极大惊吓。当时旋风大作,闪电劈空,只见群龙如火,在天空飞腾。这些征兆出现后不久就发生了大饥荒,紧接着……卑鄙的野蛮人大肆蹂躏践踏、烧杀抢掠,把林迪斯法恩岛上的上帝的教堂夷为废墟。 林迪斯法恩也叫“圣岛”,是一座潮汐岛,坐落在诺森布里亚海岸边3000米外。袭击发生之际,它处于盎格鲁-撒克逊北部的政治中心地区,是一处极其富裕的教会重地。让我们了解一下这座修道院的影响力:公元700年前后,《林迪斯法恩福音书》正是在这里问世。这部美丽的手抄本是盎格鲁-撒克逊世界的璀璨瑰宝,它凸起雕饰的图案细密交织,缓缓铺开,彩墨和金箔构成厚重的纹理;它最初用皮革封面装订,镶嵌以价值连城的宝石和金属—这种“镶嵌宝石的书籍装帧”是隐士兼金匠比尔弗里斯的手笔。制作这部手抄本是为了纪念圣卡斯伯特(生卒年约634—687年),当年他是林迪斯法恩的地方首脑,今为英格兰北部的守护神。人们在公元19世纪打开了圣卡斯伯特的棺椁,在里面发现了公元7世纪时林迪斯法恩令人咋舌的贵重物品,其中有一把象牙梳、一块压花银饰圣坛布和一柄镶满石榴石的金十字架。 图书、圣徒和祷告无从抵挡跨北海而来的野蛮人手中挥舞的利剑和斧头。林迪斯法恩无遮无拦,它在潮水高涨时顺势与外界隔绝,而它地势低洼的沙湾则是浅底长船理想的登陆地点。对维京人来说,林迪斯法恩不啻是一只坐以待毙的肥鹅。仲夏前两个星期,漫漫天光与浩淼的地平线远远相接,天边隐隐出现了团团黑点。渐渐地,黑点变成了长船,它们划破水面,向诺森布里亚海岸驶来。夏日海风吹拂,一艘艘长船鼓着方帆,向岛屿逼了过来。 这些船只采用了顶尖的造船技术,橡木船体强劲有力,龙骨稳定性高,木质船身轻薄灵便,不过这些对林迪斯法恩的僧侣谈不上安慰。当水手离开相对安全的海岸边,继续在广袤浩瀚的大洋里航行时,这些船只能够经得起可能遇到的狂风巨浪。站在斯堪的纳维亚人的角度,这种设计巧妙的小海船是精心构造的美丽之物,是科技成就和精湛工艺的明证。站在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角度,它却是上帝发动天谴的工具。 来历不明的船只正在逼近海岸。消息传来时,僧侣们也许或在祷告,或在干活,或在大口吞吃午饭。也许他们连忙跑出去察看:“出了什么事,这么大惊小怪?”抑或赶快设置障碍物,在室内躲起来,并祈祷得到解救。无论他们作何反应,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之凶残都超乎所有人的想象。维京人用过惯海上生活的粗糙双手紧握武器,“像利刺大黄蜂”和“恶狼”一样扑向林迪斯法恩—公元12世纪作家达勒姆的西蒙这样描述。他们抢劫了修道院,挖开圣坛,把找得到的贵重物品席卷一空。僧侣们有的就地遭到砍杀,有的被赶到海边淹死。运气稍好的人遭到驱逐,“赤身裸体,受尽羞辱”,其他人被绑起来,大概要送去奴隶市场售卖。 这次血流遍地的袭击没有留下目击者的叙述。如今,修道院方面仅有的证明是在事件发生100年后竖立的一块纪念石碑,也许是后代僧侣为了缅怀当时惨遭屠杀的修士而立的。这块石碑是6月初那天发生的可怕事件的见证。石碑的一面刻着七名武士把刀剑和斧头高举过头,正要劈砍刺杀;另一面刻着几个跪在十字架前的小小身影,太阳和月亮高挂空中,两只张开的手环抱世界:末日审判已然来临。 这次袭击的消息传了出去,冲击波在全国范围内荡漾开来,进而跨过海洋进入欧洲大陆。消息传到了盎格鲁-撒克逊僧侣、学者阿尔昆耳中,他当时生活在查理大帝的宫廷。阿尔昆十分惊骇,他写信给诺森布里亚的国王埃塞尔雷德: 不列颠以前从未发生过有如我们今日所受的来自异教徒的恐怖凌虐,也从未想到过此类海上入侵可能发生。看呀,圣卡斯伯特的教堂,溅满神的祭司的鲜血,它的装饰物被洗劫一空。P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