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的书信(第5卷)(精)/李致文存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致 |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巴金除了创作和翻译外,还写了大量的信件,这些信件同样展示了巴金的内心世界。20世纪80年代后期,巴金曾表示要用通信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巴金说他给两个人写信最多,其中之一就是李致。从1955年开始,到1994年,巴金写给李致的信件有三百多封,其中五十多封信在“文革”中被造反派拿走并丢失,尚存二百五十多封。李致给巴金的信更多。由巴金保留,并在以后退还给李致的有一百八十多封。本书收录巴金写给李致的信两百封,全部影印并附加印刷体,同时选入李致的部分书信,用印刷体排出,供读者了解巴金信件的背景。 目录 巴金与李致的通信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88年 1991年 1989年 1992年 1993年 1997年 曹禺致李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7年 附.生命的意义在于有点东西拿出来.廖全京 沙汀致李致 1978年 1988年 1979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张爱萍、李又兰与李致的通信 张爱萍、李又兰 与其他友人的通信 (以姓氏笔画排序) 马小弥 马识途 马献廷 王一桃 王火 王西彥 王照华 车辐 戈宝权 巴波 石天河 龙实 冯至 冯骥才 匡越 伍松乔 任白戈 华君武 陈白尘 刘云泉 刘杲 刘绍棠、曾彩美 江永长 江明 汝龙 安庆国 严文井 严永洁 严庆澍 杜谷 李友欣 李济生 李健吾 杨苡 杨海波 余思牧 邹狄帆 汪文风 汪道涵 沈重 宋木文 张乐平 张秀熟 张学凤 张黎群 陈丹晨 陈伯吹 陈昊苏 陈昌竹 武志刚、时川 范用 孔罗荪 罗洛 周克芹 周良沛 郑勇 珊珊 赵兰英 赵洵 赵清阁 胡真 胡絜青 茹志鹃 柯岩 钟恕 饶用虞 贺敬之 秦牧 夏衍 徐惟诚 徐葵 高勇 高晓声 高缨 唐弢 黄启璪、李越 黄宗江 黄源 黄裳 萧乾 曾彦修 戴文葆 魏明伦 濮存昕、苏民 后记 序言 他用所有时光回答一个问题 凝视着这五卷(六册)沉甸甸的文字,仿佛望见无数春 花秋月在叠彩流光。面前这套《李致文存》,朴实而生动 地记录了作者过往几十年生命中刻骨铭心的人和事。这是 他灵魂的笔记。 这里面包含着他过去岁月的所有时光。 他用所有时光回答一个问题:如何做人? 中国古代的贤人或智者,无一不把如何做人视为人生 第一要义甚至是唯一要义,由此而形成人文传统。钱穆关 于读《论语》是学习“做人”的看法,则代表了近代以来 的人文学者对这一传统的遵循。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 传统已经随同中国历代的主流思想意识即孔孟儒学浸入社 会的每一个细胞,成为整个社会言行、公私生活以及精神 领域的导向和规范。即使是经历了“五四”时期及其后几 十年新思潮的反复冲击,中国传统的这种积淀仍旧保留着 它的神髓,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通过人们的行为、思想、 言语、活动不同程度地显露出来。自然,在漫长的传统浸 润与新潮冲击的矛盾过程中,人们对于如何做人的理解和 履践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化,正所谓“曲翻古调填今事 ,义探新思改旧观”,尤其是在主张冲破世俗的道德规范 、抵御旧的社会道德戒律对个体的人的压制的一批政治家 思想家陆续登上中国现代社会的政治舞台之后,这种变化 尤其明显。在追求建构现代政治的民主体制和社会理想的 强劲之风的推动下,对传统思想意识进行解构的呼声日益 高涨,张扬现代革命伦理主义的具体行动日趋激烈。在相 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通过对如何做人的各种回答呈现 出来的新旧矛盾的冲撞和撕裂状况,一直是时代和民族的 重要精神现象。 李致就是在这样一种大的精神背景下,踏上了自己的 人生之路,开始了对如何做人的思考和探索。回头看去, 这条路上重峦叠嶂,遍布荆棘。时或星汉灿烂、朝霞开曙 ;时或乱云飞渡、阴霾蔽日。但所有的历史波折,不仅没 有从根本上改变李致自始至终对方向和道路的选择,反而 更加激励了他一路之上的生命意志,坚定和饱满了他对于 如何做人的信念和情绪。这些都可以从这几卷文字里窥见 其大略。所以称大略者,是因为他一生的所有行为、行动 ,远远多于、大于他留在纸面上的这些文字。尽管如此, 对于走近并理解李致来说,这些文字仍然有它不可取代的 重要性。这重要性,首先的和根本的就在于这些有血有肉 有情感的文字告诉我们,李致对于如何做人的认知与实践 其精神趋向既是为传统道德观念所规范的,又是受现代革 命伦理主义影响的,还是带有某些启蒙色彩与理想主义成 分的。归根结底,李致的做人准则和为人行止,无论从个 人修养还是从社会公德的角度来说,都符合一个由传统文 化孕育出来的现代中国人的标准。 李致做人是从“爱人”出发,由“亲亲”做起的。十 六岁那年,他将自己的生命交付给了进步学生运动,从此 在“五四”新文学的影响下,学习做一个普通的、真正的 中国人。在传统的氛围中高扬起反传统的旗帜,这是那一 辈先知先觉者们的精神特质。这里面的深层原因,恐怕是 在看似相互背反的传统与反传统之间,却有着对于人的相 当接近的理解和尊重,虽然各自的理解和尊重的角度和程 度不尽相同,马克思主义着眼于人的解放,人类的解放;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仁”的核心是“爱人”。 我们看到,二者在李致的一些言行中,奇妙而自然地结合 乃至融合到了一起。当我们深入李致的心灵世界时,进一 步发觉他的“爱人”是从对亲人的爱的基础上提升出来的 。这又与所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 )的精神暗合,而这种暗合,又被李致用行动赋予了新的含 义。上述种种,都可以在这几卷文字中找到鲜活的例证。 我一直觉得,在李致的以《大妈,我的母亲》《终于 理解父亲》《小屋的灯光》《我淋着雨,流着泪,离开上 海》等为代表的一系列亲情散文中,能明晰地见到他的思 想情感之流的源头及质地。更重要的是他对父亲、母亲、 妻子、四爸巴金的思念和追怀已经不可以用简单的传统观 念如孝道之类去把握,那是一种建立在理解基础之上的对 传统道德中的愚、盲成分的批判和超越。我曾经这样写道 :“李致一直自觉地把理解别人,尤其是理解自己的亲人 ,作为通往人格理想的一条重要路径,努力想在理解别人 的过程中获得内心的纯净、光明、温暖。”(《对李致散文 的一种解读》)这种理解,源于在长期艰难曲折的社会实践 活动中对人类现代文明思想和新的道德观念的吸纳和认知 。 …… 李致的实践,往往渗透着感情。实践的过程,就是积 累感情的过程,深化感情的过程。而这感情,则是他与事 业的感情,与人的感情。从担任振兴川剧领导小组副组长 到顾问,李致与川剧界结缘几十年,将自己的身心融入了 川剧事业。当年他抓川剧抓得十分具体,从讨论规划、研 究创作、筹措经费、安排会演到带队出国访问、亲临排练 现场、关心演员生活、解决剧团困难,事无巨细、亲力亲 为。更重要的是,他“踩深水”、边做边学;将演职人员 视为知己,情同手足。川剧界对他的评价很高,他则甘心 自始至终当川剧的“吼班儿”。由于他不仅懂川剧,而且 懂演员,川剧界无不为他那颗热爱川剧、热爱川剧人的心 所感动。“望着满头白发的李致。我感叹,川剧之幸!” 川剧表演艺术家左清飞的这句话道出了川剧人的心声。 天地之间,做人不易,做知识分子更不易,做中国知 识分子尤其不易。偶读陈寅恪先生著作,见他曾谈到古代 文人的自律问题,那是他在研究唐史时因诗人李商隐在“ 牛李党争”中的遭遇而引发的感叹:“君子读史见玉溪生 与其东川府主升沉荣悴之所由判,深有感于士之自处,虽 外来之世变纵极纷歧,而内行之修谨益不可或缺也。”(《 唐代政治制度史述论稿》中篇)字里行间,强调的是知识分 子(士)的“自处”及“内行之修谨”。用今天的话说,知 识分子首先要注重自我修养、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只有 自己有了良好的修养、坚定的信念,咬定青山不放松,才 能不仅做到立人、达人,利国利民,而且做到宠辱不惊, 进退从容,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如何做人的一条很重要 的经验和原则。从这个角度看,《李致文存》透露出来的 当代文人李致的所思所言所行,似可视为如何做人的一个 鲜活个案;也可以说《李致文存》记载了作者对于如何做 人问题的基本答案。 读读《李致文存》,会给我们在如何做人、如何自处 自律等方面带来一些启示,这也许是《李致文存》出版的 重要意义吧! 2018年6月10日 导语 李致长期任职于四川出版界,并担任四川省文联主席、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为四川的出版、川剧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与巴金特殊的亲情关系和巴金对他思想、事业发展上的指导与鼓励支持。《我的书信》收入作者与著名作家巴金、曹禺、沙丁等名家、名流的主要来往书信集,具有相当的出版价值。 后记 2017年春节刚过,四川人民出版社社长黄立新来到我 家,希望出版我的文集。 我既感激,又惶恐。为什么惶恐?因为这几年,四川 出版了李劫人、沙汀、艾芜、马识途和王火等著名作家的 文集,不敢与他们“为伍”。为了有所区别,我想:如果 要出,就叫“文存”吧。 有必要出“文存”吗?我征求了多位文友的意见。他 们认为,我年近九十,写的一百多万字的往事随笔,无论 是欢乐还是坎坷,都具有时代的某些折射或缩影。何况我 与巴金老人之间特殊的亲情和相互的理解,以及改革开放 之初于四川出版、振兴川剧的亲力亲为,都值得保存。我 被说服,便有了《李致文存》。 四川人民出版社的编审谢雪,作为“文存”责任编辑 之一,做了大量统筹工作。我们共同商定了“文存”的卷 次、编排的体例和收编的原则。拟定“文存”共五卷六册 :第一卷《我与巴金》,第二卷《我的人生》(上、下册) ,第三卷《我与出版》,第四卷《我与川剧》,第五卷《 我的书信》,将我前后公开出版和编印的十种单行本,加 上早年一些没有成集的、这四年新写的,一并收入。 早期写的文章,这次辑集时稍有补充,或加了附记; 有的文章因发表时的侧重不同,辑集后某些细节有重复; 还有极少数几篇文章,为适应不同的主题,也为方便分卷 阅读,故重复收入,如巴金的《偏爱川剧》一文,在《我 与巴金》和《我与川剧》两卷中都能找到。特此说明。 感谢四川人民出版社! 本书如有差误,恭请指正。 2018年12月9日 书评(媒体评论) 巴金说他给两个人写信最多,其中之一就是李致 。从1955年到1994年,巴金写给李致的信件有三百多 封。 李致给巴金的信更多。由巴金保留,并在以后退 还给李致的有一百八十多封。巴金说:“我本想留着 它们,多么好的资料啊!终于决定请你自己保存。以后 你替我整理材料,用得着它们。” ——摘自《巴金的内心世界——给李致的200封信 》出版前言 通读曹禺致李致的三十八封书信,我强烈地感觉 到那一代人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即“拿点东西出来”的 质朴踏实的劳作精神…… 收信人李致代表着一代人,代表着当年的四川人 民出版社的那样一群人在与曹禺对话。 ——评论家 廖全京 精彩页 1972年 爹: 提起笔,千言万语,真不知从哪里说起。我们有六年没有通信。然而,我这几年比过去任何一个时候都更关怀你。你对我一定也如此。 到目前为止,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是六五年你去越南之前;最后一次谈话,是六六年在北京的那一次电话。所有一切,我都不会忘记,它将永远刻在我心里。 为了避免某些不必要的麻烦,前一段时候我暂时没有给你写信。同时,也不知道把信寄在哪里。今年八月,我写了一封信给小林,算是试投,希望能取得联系。小林有一个月没有回信,我这个希望也没了。后来,小林信来了,我一看见信封就高兴,满以为这封信会给我带来一些令人愉快的事情。可是,做梦也没有想到,它带来的却是妈妈逝世的消息。 妈妈逝世,你当然最难受。我本应该立即写信安慰你。可是,我能向你说什么呢?有什么话能减轻我们的痛苦呢?我实在想不出。就是现在,写在这里,我的眼泪也忍不住往下流。 六四年夏天,我第一次到上海。这是我解放后第一次看见妈妈①,我开始喜欢她。记得那个晚上,大家在屋外乘凉,萧姐也在场。我向你要《收获》复刊第一期,你答应了。妈妈立即说你“偏心”,说她跟你要过几次,你都没有给她。当时,我们是多么愉快啊!这大概就是一般人所谓的“天伦之乐”吧!然而,这样的聚会,我们这一生都不会再有了。 我最好不在这个时候给你写信。因为不仅不能给你安慰,反会引起你的痛苦。不过,我还要问一遍:妈妈去世以前,她看见我给小林的信没有,她说了些什么?我问过小林,她没有回答。但我很想知道。 就这样吧,我不再写下去了。我相信你能理解我的感情。 李致 十月三十日李致: 三十日来信收到(你上次给小林②的信我也见到),知道你的近况我放心多了。这些年我也常常想念你和你的几个姐姐。三年前有人来外调,才知道你当时靠过边,但是我又知道你没有历史问题,认为不会受到多大的冲击,我一直不想给你写信,害怕会给你找麻烦,心想等到问题解决了时再通信息。现在你既然来信,我就简单地写这封信谈点近况吧。我六九年参加三秋后就和本单位革命群众一起留在乡下,以后在七○年三月又同到干校。今年六月因蕴珍病重请假回家,七月下旬就留在上海照料她。她去世后我休息了一段时期,九月起就在机关上班(工宣队老师傅和革命群众今年都上来了),每天半天,主要是自学马列主义经典著作。这几个月并没有别的事。但问题尚未解决,仍在靠边。住处也没有改变,只是从楼上搬到楼下而已(楼上房间加了封,绝大部分书刊都在里面)。我的身体还好,情绪也不能说坏,蕴珍去世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我永远忘不了她,然而我无论如何要好好地活下去,认真地学习。 你问起妈妈去世前看到你的信没有。你第一封信④是八月四日写的,信寄到时,她的病已到危险阶段,刚开了刀,小林在病床前对她讲你有信来,她只是点了点头,那时身体极度衰弱,靠输血维持生命,说话非常吃力,只有两只眼睛十分明亮。我们不知道她那么快就要离开我们,还劝她不要费力讲话,要她闭上眼睛休息。她也不知道这个情况,因此也没有留下什么遗言。想到这一点,我非常难过。 写不下去了。祝好 尧棠② 十一月四日P5-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