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回到现场(亲历上海实业十三年)(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蔡来兴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回到现场(亲历上海实业十三年)(精)》以蔡来兴主述,并由多位当事人补充,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通过生动的事例和详实的史料,全方位地展示了上实集团从初创到逐步做强的历程。
作者简介
蔡来兴,1942年出生于浙江瑞安。1964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1978年入职上海市计划委员会,历任经济研究所所长、计委副主任兼浦东开发办副主任、上海市委市政府副秘书长兼研究室主任等职。1995年赴香港任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2008年退休。1998年至2012年,连任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经济界委员。2009年至2018年,受聘于国务院参事室,从事宏观战略研究。
目录
序一 / 梁振英
序二 / 王 战
自 序
引 言
第一章 红筹上市 排除万难
一、宏观大背景
二、上实大转型
三、探索大思路
四、勇闯大难关
五、连续大注资
六、起飞大揭秘
第二章 国企改革 勇立潮头
一、上海“三个保证、三项改革”的深刻启示
二、上实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大探索
三、上实集团国企改革取得的积极成效
第三章 上实基建 攻坚克难
一、投资大型基础设施成为优先选择
二、大战告捷后的严重挫折
三、跌倒了连滚带爬往前冲
四、积极开拓大型基建新天地
第四章 上实地产 不断突破
一、曾经的辉煌
二、买壳曲折路
三、再上新台阶
四、战略再创新
五、地产大整合
第五章 上实医药 终成大器
一、投资控股正大青春宝
二、上实联合两次大重组
三、上实医药科技横空出世
四、上实医药内部大整合
五、瞄准上海医药再重组
六、喝水不忘掘井人
第六章 上实创投 勇闯新路
一、成功孵化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二、本土最早创投基金的艰辛探索
三、发挥好中芯国际第一大股东的作用
四、引入世界著名酒店管理品牌
第七章 东滩开发 十年磨砺
一、非常时期的重要“秤砣”
二、东滩开发谋定而后动
三、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开发
四、分期建设东滩湿地公园
五、精心做好东滩启动区生态开发规划
第八章 抱团出海 再探新路
一、上海海外公司的三次升格
二、明珠项目开发前的十项准备工作
三、商务中心一炮打响
四、明珠项目受到中俄两国各界高度关注
五、明珠项目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第九章 培育人才 企业大计
一、求贤若渴,广揽良才
二、多管齐下,培育人才
三、沪港合作,培训专才
第十章 管控危机 浴火重生
一、抵御亚洲金融风暴带来的巨大冲击
二、化解“高架道路”项目清理引发的重大风险
三、消除“南烟事件”的影响
附录一
赴香港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工作考察报告
附录二
以资产经营为龙头,开辟直接利用国际资本的新通道
——上海实业控股有限公司在港上市工作小结
后记
序言
20世纪80年代,我经常去上海,为上海的土地使用制
度和住房制度改革尽点绵薄之力,因此和上海以及上海人
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过去三十年,目睹上海多方面突飞
猛进的发展,我深感“与有荣焉”。
由于参加上海改革开放工作的需要,从80年代开始,
我在香港和上海实业(集团)公司有了不断的接触。1995午5
月,蔡来兴先生接任上实集团董事长,广交香港各界朋友
,我和蔡董事长一见如故。1996年,上实集团组建的上实
控股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之后,我应邀担任该公司的非执
行董事。
在蔡来兴先生出任董事长的十三年间,上实集团应对
了无数的挑战,经历了艰辛的磨炼,把握了历史性的发展
机遇,更重要的是,用好用足了香港的“一国”和“两制
”的双重优势,快速成长为业务多元化的龙头中资企业。
2018年11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会见香港澳
门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访问团时,总结和肯定
了港澳同胞和社会各界人士发挥的六个方面的主要作用,
包括投资兴业的龙头作用、市场经济的示范作用、体制改
革的助推作用、双向开放的桥梁作用等。这些作用,在上
实集团开创整合香港与内地资产、组建红筹股上市的先河
,以及日后发展壮大的历程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
香港是一个高度开放、高度国际化和完全竞争的经济
体,因此是一个国际级的擂台,在这个擂台上竞技而屹立
不倒的,都是世界级的高手。来港之前,蔡来兴先生是上
海市委、市政府副秘书长兼研究室主任,如果说来港接任
上实集团董事长一职,是他“下海”的历练,又如果说改
革开放是不断向深水区迈进的征程,那么蔡来兴董事长在
香港的经历,就是成功从岸上走向茫茫大海拼搏奋斗的经
历。
国家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今后
的深化改革,我们仍然要不懈努力。对于过去不同阶段的
改革开放和不同领域的发展变化,也要做好记录,温故知
新。
《回到现场》一书既是蔡来兴董事长的个人经历,也
是上实集团发展的历史,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香港在
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独特作用,我诚意向读者推荐。
2019年4月15日于香港
导语
《回到现场(亲历上海实业十三年)(精)》是曾任上实集团董事长的蔡来兴先生的一部个人回忆录,也是他对自己在上实集团十三年工作经历的回望与总结。本书真实地反映了上实集团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勇于拼搏,实现跨越发展的奋斗历程,所记录的既是一家企业的发展,也是一个时代和整个国家发展的缩影。其中既有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激扬文字,也有对多年国企管理与改革丰富经验的梳理分析与总结,正如上海市社联主席王战先生在本书序中所说,“这些真知灼见能够为新时代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和做强做优国有资本提供有益的借鉴”。
后记
2017年前后,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共上
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和上海市国资委先后邀请我口述“上海
实业红筹上市”的历史。整理成文公开刊出后,各界反响
良好,但由于篇幅所限,许多读者感到太简略了。特别是
许多上实集团的老朋友、老同事一再给我鼓劲打气,希望
我能够比较详尽地记述这一段历史。
今天,当这本书终于和读者见面的时候,我唯有以一
颗感恩的心向方方面面真诚致谢。
回到现场,希望带给读者原汁原味的呈现,是本书的
初心和追求。记录历史,必须真实、准确,重大事件还要
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故事。往事如烟,时隔经年
,做到这些绝非易事。非常感谢王伟同志(2013年至2017
年任上实集团董事长),他上任后十分注重企业文化建设,
强调文化传承,专门组织上实集团的老同志口述历史,请
各板块的相关同志整理、编撰历史资料,先后内部出版了
“那些年,那些事》上下册。上实集团党委办公室还编写
了《上实集团大事记》。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帮我回忆起
更多的往事,引领我“回到现场”,重新走进十三年的历
史进程中。
我不是一个人“回到现场”。非常感谢上实集团的老
同事、老朋友,他们给了我许多鼓励,并和我一起“回到
现场”,共同还原了这一段珍贵的历史。他们和我一起让
往事再现,多角度还原了一幕幕生动的场景。有些当事人
把长期珍藏的原始资料交给我,有些当事人根据我提出的
要求,不断补充细节。“波罗的海明珠”项目和崇明东滩
是上实集团两个重大战略投资项目,一些已离开上实集团
的老同事还饱含深情地自发成立了“沙龙”,经常交流“
那些年,那些事”,为我提供了许多真实而鲜活的细节。
正大青春宝的同事们陪我拜谒了全国劳动模范冯根生老先
生的墓地,还提供了冯老先生的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往
日种种,仿佛如昨。本书创作过程中,我和许多老同事、
老朋友共同缅怀往昔岁月,可谓其乐融融。
感谢一些年轻人的热心帮助和无私奉献。他们不厌其
烦地查阅了上百万字的资料供我参考,并和我深入讨论。
我已年近八旬,不会用电脑打字,几十万字的书稿还是用
毛笔一笔一画写出来的;大多数章节经过不下五六次重大
修改,也是这些年轻人不辞辛劳,帮我一稿一稿打印出来
。和年轻人在一起,让我感受到了青春活力,使我的思维
能力不至于过快退化。
还要感谢很多知名或不知名的朋友、同事,他们为本
书直接或间接提供了各种帮助。
最后,要特别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的鼎力支持。此书
原定于2018年下半年出版,因我感到不成熟,差不多推迟
了一年。出版社委派了资深编辑曹杨先生负责本书的编辑
工作。近两年来,他全程参与了有关本书的深入讨论,为
本书最终与读者见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吕晨编辑在后期
工作中也付出了不少心血。
在即将交付出版之际,重新检视本书,我的内心其实
是忐忑的,总觉得书稿不尽完善。特别是因时间久远,难
免记忆模糊,个别叙述可能以偏概全,有失偏颇,甚至出
现错漏。在此一并表达歉意,务请大家海涵。
权且让本书作为一家之言,贻笑于各位读者。倘能起
到一点点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大家对当下国资国企改革
富于真知灼见的思考,我也就深感欣慰了。
蔡来兴
2019年3月25日于上海
书评(媒体评论)
《回到现场》一书既是蔡来兴董事长的个人经历
,也是上实集团发展的历史,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展示
了香港在国家改革开放中的独特作用,我诚意向读者
推荐。
——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任行政长官 第十三届全
国政协副主席 梁振英
衷心希望本书中的一些真知灼见能给企业管理者
和决策咨询工作者带来思考与启发,能够为新时代上
海国资国企改革和做强做优国有资本提供有益借鉴。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 王战
精彩页
第一章
红筹上市排除万难
受命担任上实集团董事长后,我很快了解到,香港的李嘉诚先生领导的家族公司,一年赚的钱比上海一年的财政收入还要多。我既惊讶,又百思而不解。我带着这个问题,开始组织领导班子和骨干研究香港大财团和全球500强企业的成长轨迹和实现方式。通过研究,我认识到世界大企业高速成长的奥秘,是在产品经营基础上,大力开展资产经营。这也正是上海实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所谓资产经营,就是企业不仅经营产品,而且通过资本的形式,对资产的存量和增量进行管理、重组和交易,使资产在短期内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经济活动。资产经营的方式很多,包括将企业资产进行整合重组,对外公开招募资本,而在证券市场上市交易是最重要、最普遍、最基础的形式。
研究国内外大企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让我们豁然开朗。上实集团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下决心从变革经营方式人手,从单纯的产品经营转向产品经营与资产经营相结合,按照香港国际资本市场上市的要求,立即着手进行各项准备,大胆探索,勇闯难关,坚定走上市之路。
一、宏观大背景
我从1978年进入上海市计划委员会工作以后,一直参与市里重大报告的起草,参加市委主要领导亲自组织的双月座谈会,参与了20世纪80年代上海发展战略大讨论。1990年后,我先后担任上海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兼浦东开发办副主任、市政府副秘书长兼研究室主任,后又兼任市委副秘书长。特别是1993年至1994年,我又直接组织了上海2l世纪发展战略研究,深知上海出现了百年难遇的历史性新机遇,宏观大背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振兴上海前所未有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
所谓天时: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以来,世界经济已经历四次长周期波动,每一次波动都导致世界经济增长重心的转移,而随着每一次重心转移,都有一批城市群闪亮登场,并孕育出国际化大都市——19世纪,欧洲的伦敦、巴黎率先崛起;20世纪初,美国东海岸以纽约为代表的城市群登上历史舞台;20世纪60年代,美国西海岸旧金山湾区因硅谷而光彩夺目;到了20世纪60__80年代,亚洲日本和“四小龙”中的中国香港、新加坡先后成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从历史上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世界经济增长重心东移的大趋势中,中国经济长期持续高速增长,以上海为中心、以长三角和长江流域为依托的世界级城市群必然会崛起,上海出现了重振雄风的历史性新机遇。
所谓地利:根据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总体战略部署,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在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上明确提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后来,国家又给上海加了一个航运中心的定位。党和国家关于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重大战略决策,意味着上海不仅要从全国改革开放的“后卫”走向“前沿”,更要跃升为“龙头”,成为全国“重心之重心”。上海是全国的上海,要承担起带动周边城市,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新使命。
所谓人和:为了建设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在时任上海市市长黄菊、副市长徐匡迪的直接领导下,在1993年至1994年间,上海组织了由市政府主要部委办、区县局负责人、上海主要高校和研究机构核心骨干以及大企业负责人约六百人参与的“迈向2l世纪的上海”战略研究。经过近两年从上到下的深入调研,国际和国内专家的反复研讨,最终形成1996年至2010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和数十份分报告、专题报告,提出上海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到2010年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初步确立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到2010年后,再用十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并跻身世界级国际经济中心城市行列。在市委、市政府直接领导下的上海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略大讨论,明确了上海未来二十年长远发展的目标。方向明,决心大,人心齐,泰山移。上海人民决心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为开发浦东、振兴上海,实现上海长远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8 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