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是曹文轩的一部讲究品位的少年长篇小说。 作品写了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六年中,他目睹或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撼动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残疾男孩对尊严的执着坚守,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所闪耀的人格光彩,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这一切,既清楚又朦胧地展现在少年桑桑的世界里。这六年,是他接受人生启蒙教育的六年。作品格调高雅,由始至终充满美感。叙述风格谐趣而又庄重,整体结构独特而又新颖,情节设计曲折而又智慧。荡漾于整部作品的悲悯情怀,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疏远、情感日趋冷漠的当今世界中,也显得弥足珍贵、格外感人。 本书曾获国家图书奖、冰心儿童图书大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小说类大奖等。 作者简介 曹文轩,“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评委会主席。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 主要文学作品有《草房子》《红瓦》《根乌》《细米》《青铜葵花》《火印》《蜻蜓眼》等。《红瓦》《草房子》《青铜葵花》等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希腊文、日文、韩文、瑞典文、丹麦文、葡萄牙文等文字。 曾获国际安徒生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安徒生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冰心文学奖、中国电影华表奖等重要奖项四十余种。 世界儿童文学最高奖“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 目录 总序 追随永恒(自序) 第一章 秃鹤 第二章 纸月 第三章 白雀(一) 第四章 艾地 第五章 红门(一) 第六章 细马 第七章 白雀(二) 第八章 红门(二) 第九章 药寮 附录 作家相册 作家手迹 序言 现代中国儿童文学已经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曲折而辉 煌的历程。回顾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我们心潮涌动,激情 难抑。 在中国,“‘儿童文学’这名称,始于‘五四’时代 ”(茅盾《关于“儿童文学”》)。更具体地说,作为一种 新式文学类型的儿童文学是从20世纪初叶开始逐渐为中国 入所认识和流传开来的。当时代进入五四新文化运动,这 种具有现代性观念和形式的文类得到了超常规的发展,因 而“儿童文学”这名称很快被国人所接受。“儿童本位” “儿童文学”,一时成了文学界、教育界、出版界“最时 髦、最新鲜、兴高采烈、提倡鼓吹”(魏寿镛等《儿童文学 概论》1923年版)的热门话题。 尽管“儿童文学”这名称是在20世纪初才出现在中国 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儿童也即我们的祖先对文学 的接受是一片空白。正如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有其独特性一 样,在中国文化传统与文学传统的影响和作用下,中国古 代儿童接受文学的方式与阅读选择也有其明显的独特性, 这有民间讲述、蒙学读本传播和儿童自我选择读物三种途 径,尤其是民间讲述。证诸史实,中国古代儿童接受的文 学形式,主要是民间群体生产的口头文学作品,其中大量 体现为民间童话与童谣。学界的研究表明,中国古代民间 童话的遗产相当丰富,例如“灰姑娘型”文本《酉阳杂俎 ·吴洞》比之欧洲同类型童话还要早出七八百年。因而有 论者这样断言:“中国虽古无童话之名,然实固有成文之 童话,见晋唐小说。”(周作人《古童话释义》)正因如此 ,当我们回顾历史时,那种认为中国儿童文学是从1909年 商务印书馆编印《童话》丛书,或是从1921年叶圣陶创作 《小白船》开始的说法是需要商榷的。如果我们承认民间 文学是文学,民间童话与童谣(已被古人用文字记录下来的 作品)属于儿童文学范畴,那么,很显然,中国儿童文学的 来龙去脉自然可以提前到“儿童文学”这一名称出现之前 。我们认为,那种对民族文化与文学传统采取历史虚无主 义的态度是需要加以讨论和正视的。对待历史,我们必须 采取审慎和“同情的理解”的态度。 我们一方面需要尊重历史,同时需要用发展的观念考 察和疏证历史。尽管中国儿童文学的来龙去脉可以追溯到 “儿童文学”这一名称出现之前,但现代中国儿童文学则 是全部中国儿童文学历史中最为丰富、最激动人心、最值 得大书特书的篇章。 …… 经典性、权威性、可读性和开放性是《百年百部》锁 定的主要目标。 第一,《百年百部》是有史以来中国儿童文学最大规 模的系统梳理与总结。我们将精心选择20世纪初叶至今一 百多年间的一百多位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的一百多部优秀儿 童文学原创作品。《百年百部》的入围尺度界定在以下几 个方面:一是看其作品的社会效果、艺术质量、受少年儿 童欢迎的程度和对少年儿童影响的广度,是否具有历久弥 新的艺术魅力,穿越时空界限的精神生命力。二是看其对 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贡献,包括语言上的独特创造,文体 上的卓越建树,艺术个性上的鲜明特色,表现手法上的突 出作为,儿童文学史上的地位意义。三是看作家的创作姿 态,是否出于高度的文化担当与美学责任,是否长期关心 未成年人的精神食粮,长期从事儿童文学创作。 第二,《百年百部》是现当代中国儿童文学最齐全的 原创作品总汇。这表现在:囊括了自20世纪五四新文化运 动前后以来中国五代儿童文学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入围的 一百多位作家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多民族特色,同时又有海 峡两岸的全景式呈现;一百多部作品涉及现代性儿童文学 的所有文体,因而也是文体类型最齐备的中国儿童文学原 创总汇。 第三,精品的价值在于传世久远,经典的意义在于常 读常新。我们认为,只有进入广大少年儿童的阅读视野并 为他们喜爱、接受的作品,才具有经典的资质与意义。我 们将以符合当代少年儿童审美习惯与阅读经验的整体设计 和策划组合,让新世纪的小读者和大读者接受并喜欢这些 曾经深深感动过、滋养过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的中国原创 儿童文学经典作品。同时,我们也把《百年百部》作为一 个开放式的儿童文学品牌工程,计划在今后收入更多新人 的优秀之作,努力将本书系打造成新世纪中国优秀儿童文 学作品的建设、推广基地。 《百年百部》既是有史以来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的 集大成出版工程,也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文 化积累与传承工程,又是将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精品重塑新 生的推广工程。我们坚信,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新世纪 中国儿童文学,必将在不断实现艺术创新与高贵品质的进 程中,对培育中华民族未来一代健全的精神性格、文化心 理、国民素质产生更加积极、深广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 响。 《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高端选编委员 会 (王泉根执笔) 2005年12月16日于北京 导语 一部彰显品位的少年长篇小说。 一个催人泪下、撼动人心的故事。 值得珍藏一生的经典之作。 千万中国儿童的阅读珍品。 曾获国家图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小说类大奖、冰心儿童图书大奖。同名电影曾获童牛奖、华表奖、金鸡奖编剧奖。 书评(媒体评论) 曹文轩的作品读起来很美,书写了关于悲伤和苦 痛的童年生活,树立了孩子们面对艰难生活挑战的榜 样,能够赢得广泛的儿童读者的喜爱。 ——帕奇·亚当娜(国家安徒生奖评委会主席) 精彩页 第一章 秃鹤 秃鹤与桑桑从一年级开始,一直到六年级,都是同班同学。 秃鹤应该叫陆鹤,但因为他是一个十足的小秃子,油麻地的孩子,就都叫他为秃鹤。秃鹤所在的那个小村子,是个种了许多枫树的小村子。每到秋后,那枫树一树一树地红起来,红得很耐看。但这个村子里,却有许多秃子。他们一个一个地光着头,从那么好看的枫树下走,就吸引了油麻地小学的老师们停住脚步,在一旁静静地看。那些秃顶在枫树下,微微泛着红光。在枫叶密集处偶尔有些空隙,那边有人走过时,就会一闪一闪地亮,像沙里的瓷片。那些把手插在裤兜里或双臂交叉着放在胸前的老师们,看着看着,就笑了起来,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秃鹤已许多次看到这种笑了。 但在桑桑的记忆里,秃鹤在读三年级之前,似乎一直不在意他的秃头。这或许是因为他们村也不光就他一个人是秃子,又或许是因为秃鹤还太小,想不起来自己该在意自己是个秃子。秃鹤一直生活得很快活。有人叫他秃鹤,他会很高兴地答应的,仿佛他本来就叫秃鹤,而不叫陆鹤。 秃鹤的秃,是很地道的。他用长长的好看的脖子,支撑起那么一颗光溜溜的脑袋。这颗脑袋绝无一丝瘢痕,光滑得竟然那么均匀。阳光下,这颗脑袋像打了蜡一般亮,让他的同学们无端地想起,夜里它也会亮的。由于秃成这样,孩子们就会常常出神地去看,并会在心里生出要用手指头蘸一点唾沫去轻轻摩挲它一下的欲望。事实上,秃鹤的头,是经常被人抚摸的。后来,秃鹤发现了孩子们喜欢摸他的头,就把自己的头看得珍贵了,不再由着他们想摸就摸了。如果有人偷偷摸了他的头,他就会立即掉过头去判断。见是一个比他弱小的,他就会追过去让那个人在后背上吃一拳;见是一个比他有力的,他就会骂一声。有人一定要摸,那也可以,但得付秃鹤一点东西:要么是一块糖,要么是将橡皮或铅笔借他用半天。桑桑用一根断了的格尺,就换得了两次抚摸。那时,秃鹤将头很乖巧地低下来,放在了桑桑的眼前。桑桑伸出手去摸着,秃鹤就会数道:“一回了……”桑桑觉得秃鹤的头很光滑,跟他在河边摸一块被水冲洗了无数年的鹅卵石时的感觉差不多。 秃鹤读三年级时,偶然地,好像是在一个早晨,他对自己的秃头在意起来了。秃鹤的头现在碰不得了。谁碰,他就跟谁急眼,就跟谁玩命。人再喊他秃鹤,他就不再答应了。并且,谁也不能再用东西换得一摸。油麻地的屠夫丁四见秃鹤眼馋地看他肉案上的肉,就用刀切下足有两斤重的一块,用刀尖戳了一个洞,穿了一截草绳,然后高高地举在秃鹤眼前:“让我摸一下你的头,这块肉就归你。”说着,就要伸出油腻的手来。秃鹤说:“你先把肉给我。”丁四说:“先让我摸,然后再把肉给你。”秃鹤说:“不,先把肉给我。”丁四等到将门口几个正在闲聊的人招呼过来后,就将肉给了秃鹤。秃鹤看了看那块肉——那真是一块好肉!但秃鹤用力向门外一甩,将那块肉甩到满是灰土的路上,然后拔腿就跑。丁四抓了杀猪刀追出来。秃鹤跑了一阵却不再跑了。他从地上抓起一块砖头,转过身来,咬牙切齿地面对着抓着锋利刀子的丁四。丁四竞不敢再向前一步,将刀子在空中挥舞了两下,说了一声“小秃子”,转身走了。 秃鹤不再快活了。 那天下大雨,秃鹤没打雨伞就上学来了。天虽下雨,但天色并不暗。因此,在银色的雨幕里,秃鹤的头就分外亮。同打一把红油纸伞的纸月与香椿,就闪在了道旁,让秃鹤走过去。秃鹤感觉到了,这两个女孩的眼睛正在那把红油纸伞下注视着他的头。他从她们身边走了过去。当他转过身来看她们时,他所见到的情景是两个女孩正用手捂住嘴,遮掩着笑。秃鹤低着头往学校走去。但他没有走进教室,而是走到了河边那片竹林里。 雨沙沙沙地打在竹叶上,然后从缝隙中滴落到他的秃头上。他用手摸了摸头,一脸沮丧地朝河上望着。水面上,两三只羽毛丰满的鸭子,正在雨中游着,一副很快乐的样子。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