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呼兰河传(精装典藏版)(精)》是萧红最重要的代表作。因为《生死场》,人们知道了萧红;因为《呼兰河传》,人们记住了萧红,也记住了东北边陲那个偏远却也动人的小镇。 本书描写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东北小镇呼兰城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百姓的生活。那里的人,善良却也愚昧,可恶却也无辜;那片土地上,飘荡着无知和愚昧,也充满了苦难和悲凉。呼兰河虽不是回荡着悠扬牧歌的静谧田园,但那里的一缕缕炊烟,却是寂寞女子心底仅有的一点温暖与归属。 小说写了人物,却没有主角;叙述故事,但没有主轴;七个章节,看似独立却又浑然一体。萧红以成熟的艺术笔触造就了她“自传体”小说的巅峰之作。那些字句,最平常不过,却能在人心里一点一点蚀出一个大坑,令人空空落落地直想落泪…… 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萧军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目录 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尾声 序言 今年4月,第三次到香港,我是带着几分感伤的心情的 。从我在重庆决定了要绕这么一个圈子回上海的时候起, 我的心怀总有点儿矛盾和抑悒,——我决定了这么走,可 又怕这么走,我怕香港会引起我的一些回忆,而这些回忆 我是愿意忘却的:不过,在忘却之前,我又极愿意再温习 一遍。 在广州先住了一个月,生活相当忙乱;因为忙乱,倒 也压住了怀旧之感:然而,想要温习一遍然后忘却的意念 却也始终不曾抛开,我打算到九龙太子道看一看我第一次 寓居香港的房子,看一看我的女孩子那时喜欢约女伴们去 游玩的蝴蝶谷,找一找我的男孩子那时专心致意收集来的 一些美国出版的连环画,也想看一看香港坚尼地道我第二 次寓居香港时的房子,“一二·八”香港战争爆发后我们 避难的那家“跳舞学校”(在轩尼诗道),而特别想看一 看的,是萧红的坟墓——在浅水湾。 我把这些愿望放在心里,略有空闲,这些心愿就来困 扰我了,然而我始终提不起这份勇气,还这些未了的心愿 ,直到离开香港,九龙是没有去,浅水湾也没有去:我实 在常常违反本心似的规避着,常常自己找些借口来拖延, 虽然我没有说过我有这样的打算,也没有催促我快还这些 心愿。 二十多年来,我也颇经历了一些人生的甜酸苦辣,如 果有使我愤怒也不是,悲痛也不是,沉甸甸地老压在心上 、因而愿意忘却,但又不忍轻易忘却的,莫过于太早的死 和寂寞的死。为了追求真理而牺牲了童年的欢乐,为了要 把自己造成~个对民族对社会有用的人而甘愿苦苦地学习 ,可是正当学习完成的时候却忽然死了,像一颗未出膛的 枪弹这比在战斗中倒下,给人以不知如何的感慨,似乎不 是单纯的悲痛或惋惜所可形容的。这种太早的死曾经成为 我的感情上的一种沉重负担,我愿意忘却,但又不能且不 忍轻易忘却,因此我这次第三回到了香港想去再看一看蝴 蝶谷这意念,也是无聊的;可资怀念的地方岂止这一处, 即使去了,未必就能在那边埋葬了悲哀。 对于生活曾经寄以美好的希望但又屡次“幻灭”了的 人,是寂寞的;对于自己的能力有自信,对于自己工作也 有远大的计划,但是生活的苦酒却又使她颇为悒悒不能振 作,而又因此感到苦闷焦躁的人,当然会加倍的寂寞;这 样精神上寂寞的人一旦发觉了自己的生命之灯快将熄灭, 因而一切都无从“补救”的时候,那她的寂寞的悲哀恐怕 不是语言可以形容的。而这样的寂寞的死,也成为我的感 情上的一种沉重的负担,我愿意忘却,而又不能且不忍轻 易忘却,因此我想去浅水湾看看而终于违反本心地屡次规 避掉了。 萧红的坟墓寂寞地孤立在香港的浅水湾。 在游泳的季节,年年的浅水湾该不少红男绿女罢,然 而躺在那里的萧红是寂寞的。 在1940年12月——那正是萧红逝世的前年,那是她的 健康还不怎样成问题的时候,她写成了她的最后著作—— 小说《呼兰河传》,然而即使在那时,萧红的心境已经是 寂寞的了。 而且从《呼兰河传》,我们又看到了萧红的幼年也是 何等的寂寞!读一下这部书的寥寥数语的“尾声”,就想 得见萧红在回忆她那寂寞的幼年时,她的心境是怎样寂寞 的: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 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 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 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 主人逃荒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 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 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问的太阳 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 一会儿工夫会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狗 来,那么变着。 这一些不能想象了。 听说有二伯死了。 老厨子就是活着年纪也不小了。 东邻西舍也都不知怎样了。 至于那磨坊里的磨倌,至今究竟如何,则完全不晓得 了。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 我幼年的记忆,却忘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呼兰河传》脱稿以后,翌年之4月,因为史沫特莱女 士的劝说,萧红想到新加坡去(史沫特莱自己正要回美国 ,路过香港,小住一月。萧红以太平洋局势问她,她说: 日本人必然要攻香港及南洋,香港至多能守一月,而新加 坡则坚不可破,即破了,在新加坡也比在香港办法多些) 。萧红又鼓动我们夫妇俩也去。那时我因为工作关系不能 也不想离开香港,我以为萧红怕陷落在香港(万一发生战 争的话),我还多方为之解释,可是我不知道她之所以想 离开香港因为她在香港生活是寂寞的,心境是寂寞的,她 是希望由于离开香港而解脱那可怕的寂寞,并且我也想不 到她那时的心境会这样寂寞。那时正在皖南事变以后,国 内文化人大批跑到香港,造成了香港文化界空前的活跃, 在这样环境中,而萧红会感到寂寞是难以索解的。等到我 知道了而且也理解了这一切的时候,萧红埋在浅水湾已经 快满一年了。 新加坡终于没有去成,萧红不久就病了,她进了玛丽 医院。在医院里她自然更其寂寞了,然而她求生的意志非 常强烈,她希望病好,她忍着寂寞住在医院。她的病相当 复杂,而大夫也荒唐透顶,等到诊断明白是肺病的时候就 宣告已经无可救药。可是萧红自信能活。甚至在香港战争 爆发以后,夹在死于炮火和死于病二者之间的她,还是更 怕前者,不过,心境的寂寞,仍然是对于她的最大的威胁 。 经过了最后一次的手术,她终于不治。这时香港已经 沦陷,她咽最后一口气时,许多朋友都不在她面前,她就 这样带着寂寞离开了这人间。 《呼兰河传》给我们看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 一位解事颇早的小女孩子每天的生活多么单调呵!年 年种着小黄瓜,大倭瓜,年年春秋佳日有些蝴蝶,蚂蚱, 蜻蜓的后花园,堆满了破旧东西,黑暗而尘封的后房,是 她消遣的地方;慈祥而犹有童心的老祖父是她唯一的伴侣 ;清早在床上学舌似的念老祖父口授的唐诗,白天缠着老 祖父讲那些实在已经听厌了的故事,或者看看那左邻右舍 的千年如一日的刻板生活,如果这样死水似的生活中有什 么突然冒起来的浪花,那也无非是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病 了,老胡家又在跳神了,小团圆媳妇终于死了;那也无非 是磨倌冯歪嘴忽然有了老婆,有了孩子,而后来,老婆又 忽然死了,剩下刚出世的第二个孩子。 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也是刻板单调的。 一年之中,他们很有规律地过生活;一年之中,必定 有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4月18日娘娘庙大 会……这些热闹、隆重的节日,而这些节日也和他们的日 常生活一样多么单调而呆板。 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可又不是没有音响和色彩的。 大街小巷,每一茅舍内,每一篱笆后边,充满了唠叨 ,争吵,哭笑,乃至梦呓,一年四季,依着那些走马灯似 的挨次到来的隆重热闹的节日,在灰黯的日常生活的背景 前,呈现了粗线条的大红大绿的带有原始性的色彩。 呼兰河的人民当然多是良善的。 他们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他们 有时也许显得麻木,但实在他们也颇敏感而琐细,芝麻大 的事情他们会议论或者争吵三天三夜而不休。他们有时也 许显得愚昧而蛮横,但实在他们并没有害人或害自己的意 思,他们是按照他们认为最合理的方法,“该怎么办就怎 么办”。 我们对于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的不幸的遭遇,当然很 同情,我们怜惜她,我们为她叫屈,同时我们也憎恨,但 憎恨的对象不是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我们只觉得这婆婆也 可怜,她同样是“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 ”的一个牺牲者,她的“立场”,她的叫人觉得可恨而又 可怜的地方,在她“心安理得地化了五十吊”请那骗子云 游道人给小团圆媳妇治病的时候,就由她自己申说得明明 白白的: 她来到我家,我没给她气受,哪家的团圆媳妇不受气 ,一天打八顿,骂三场,可是我也打过她,那是我给她一 个下马威,我只打了她一个多月,虽然说我打得狠了一点 ,可是不狠哪能够规矩出一个好人来。我也是不愿意狠打 她的,打得连喊带叫的我是为她着想,不打得狠一点,她 是不能够中用的。 这老胡家的婆婆为什么坚信她的小团圆媳妇得狠狠地 “管教”呢?小团圆媳妇有些什么地方叫她老人家看着不 顺眼呢?因为那小团圆媳妇第一天来到老胡家就由街坊公 论判定她是“太大方了”,“一点也不知道羞,头一天来 到婆家,吃饭就吃三碗”,而且“十四岁就长得那么高” 也是不合规律,——因为街坊公论说,这小团圆媳妇不像 个小团圆媳妇,所以更使她的婆婆坚信非严加管教不可, 而且更因为“只想给她一个下马威”的时候,这“太大方 ”的小团圆媳妇居然不服管教——连喊带哭,说要“回家 ”去,——所以不得不狠狠地打了她一个月。 街坊们当然也都是和那小团圆媳妇无怨无仇,都是为 了要她好,——要她像一个团圆媳妇。所以当这小团圆媳 妇被“管教”成病的时候,不但她的婆婆肯舍大把的钱为 她治病(跳神,各种偏方),而众街坊也热心地给她出主 意。 而结果呢?结果是把一个“黑乎乎的,笑呵呵的”名 为十四岁其实不过十二,可实在长得比普通十四岁的女孩 子又高大又结实的小团圆媳妇活生生“送回老家去”! 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响和色彩 的,可又是刻板单调。 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是寂寞的。 萧红的童年生活就是在这种样的寂寞环境中过去的。 这在她心灵上留的烙印有多深,自然不言而喻。 无意识地违背了“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 ”的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终于死了,有意识地反抗着几千 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萧红则以含泪的微笑回忆 这寂寞的小城,怀着寂寞的心情,在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 。 也许有人会觉得《呼兰河传》不是一部小说。 他们也许会这样说,没有贯串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 物都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的有机体。 也许又有人觉得《呼兰河传》好像是自传,却又不完 全像自传。 但是我却觉得正因其不完全像自传,所以更好,更有 意义。 而且我们不也可以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 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这“不像”之外,还有些 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 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 谣。 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 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 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 也许你要说《呼兰河传》没有一个人物是积极性的, 都是些甘愿做传统思想的奴隶而又自怨自艾的可怜虫,而 作者对于他们的态度也不是单纯的。她不留情地鞭挞他们 ,可是她又同情他们:她给我们看,这些屈服于传统的人 多么愚蠢而顽固——有的甚至于残忍,然而他们的本质是 良善的,他们不欺诈,不虚伪,他们也不好吃懒做,他们 极容易满足。有二伯,老厨子,老胡家的一家子,漏粉的 那一群,都是这样的人物。他们都像最低级的植物似的, 只要极少的水份,土壤,阳光——甚至没有阳光,就能够 生存了,磨倌冯歪嘴子是他们中间生命力最强的一个—— 强的使人不禁想赞美他。然而在冯歪嘴子身上也找不出什 么特别的东西。除了生命力特别顽强,而这是原始性的顽 强。 如果让我们在《呼兰河传》找作者思想的弱点,那么 ,问题恐怕不在于作者所写的人物都缺乏积极性,而在于 作者写这些人物的梦魇似的生活时给人们以这样一个印象 :除了因为愚昧保守而自食其果,这些人物的生活原也悠 然自得其乐,在这里,我们看不见封建的剥削和压迫,也 看不见日本帝国主义那种血腥的侵略。而这两重的铁枷, 在呼兰河人民生活的比重上,该也不会轻于他们自身的愚 昧保守罢? 萧红写《呼兰河传》的时候,心境是寂寞的。 她那时在香港几乎可以说是“蛰居”的生活,在1940 年前后这样的大时代中,像萧红这样对于人生有理想,对 于黑暗势力作过斗争的人,而会悄然“蛰居”多少有点不 可解,她的一位女友曾经分析她的“消极”和苦闷的根由 ,以为“感情”上的一再受伤,使得这位感情富于理智的 女诗人,被自己的狭小的私生活的圈子所束缚(而这圈子 尽管是她咒诅的,却又拘于惰性,不能毅然决然自拔), 和广阔的进行着生死搏斗的大天地完全隔绝了。这结果是 ,一方面陈义太高,不满于她这阶层的知识分子们的各种 活动,觉得那全是扯淡,是无聊,另一方面却又不能投身 到农工劳苦大众的群中,把生活彻底改变一下。这又如何 能不感到苦闷而寂寞?而这一心情投射在《呼兰河传》上 的暗影不但见之于全书的情调,也见之于思想部分,这是 可以惋惜的,正像我们对于萧红的早死深致其惋惜一样。 1946年8月于上海 导语 《呼兰河传(精装典藏版)(精)》这本写于抗战时期却以萧红童年生活回忆为主要内容的小说,矛头直指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统治势力和腐朽的传统习惯对人性的戗害。作者借一个解事颇早的小姑娘的眼睛观察社会。用充满童真的笔致描绘社会,刻画人物。有讽刺,有幽默,有欢乐,也有寂寞。全书以呼兰河这个小镇为时空环境,描绘了一幅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我国东北小镇的风土画卷。 在书中,萧红用节奏徐缓的语言,将内心刻骨铭心的忧郁伤感和对祖父的挚爱表达得淋漓尽致;用嘲弄、讽刺和夸饰等手法,把用开水给小团圆媳妇洗澡的人的残忍、愚昧和无知暴露无遗,将看客们病态的、阴暗的好奇心剖析得入木三分,同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憎恶和痛心…… 后记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 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 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 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 主人逃荒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 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 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问的太阳 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 一会儿工夫会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儿工夫会变出来一匹 狗来,那么变着。 这一些不能想象了。 听说有二伯死了。 老厨子就是活着年纪也不小了。 东邻西舍也都不知怎样了。 至于那磨房里的磨倌,至今究竟如何,则完全不晓得 了。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 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1940年12月20日香港完稿 精彩页 第一章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 严寒把大地冻裂了。 年老的人,一进屋用扫帚扫着胡子上的冰溜,一面说: “今天好冷啊!地冻裂了。” 赶车的车夫,顶着三星,绕着大鞭子走了六七十里,天刚一蒙亮,进了大车店,第一句话就向客栈掌柜的说: “好厉害的天啊!小刀子一样。” 等进了栈房,摘下狗皮帽子来,抽一袋烟之后,伸手去拿热馒头的时候,那伸出来的手在手背上有无数的裂口。 人的手被冻裂了。 卖豆腐的人清早起来沿着人家去叫卖,偶一不慎,就把盛豆腐的方木盘贴在地上拿不起来了。被冻在地上了。 卖馒头的老头,背着木箱子,里边装着热馒头,太阳一出来,就在街上叫唤。他刚一从家里出来的时候,他走的快,他喊的声音也大。可是过不了一会儿,他的脚上挂了掌子了,在脚心上好像踏着一个鸡蛋似的,圆滚滚的。原来冰雪封满了他的脚底了。他走起来十分的不得力,若不是十分的加着小心,他就要跌倒了。就是这样,也还是跌倒的。跌倒了是不很好的,把馒头箱子跌翻了,馒头从箱底一个一个的滚了出来。旁边若有人看见,趁着这机会,趁着老头子倒下一时还爬不起来的时候,就拾了几个一边吃着就走了。等老头子挣扎起来,连馒头带冰雪一起捡到箱子去,一数,不对数。他明白了。他向着那走不太远的吃他馒头的人说: “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 行路人听了这话都笑了。他背起箱子来再往前走,那脚下的冰溜,似乎是越结越高,使他越走越困难,于是背上出了汗,眼睛上了霜,胡子上的冰溜越挂越多,而且因为呼吸的关系,把破皮帽子的帽耳朵和帽前遮都挂上霜了。这老头越走越慢,担心受怕,颤颤惊惊,好像初次穿上滑冰鞋,被朋友推上了溜冰场似的。 小狗冻得夜夜的叫唤,哽哽的,好像它的脚爪被火烧着一样。 天再冷下去: 水缸被冻裂了。 井被冻住了。 大风雪的夜里,竟会把人家的房子封住,睡了一夜,早晨起来,一推门,竟推不开门了。 大地一到了这严寒的季节,一切都变了样,天空是灰色的,好像刮了大风之后,呈着一种混沌沌的气象,而且整天飞着清雪。人们走起路来是快的,嘴里边的呼吸,一遇到了严寒好像冒着烟似的。七匹马拉着一辆大车,在旷野上成串的一辆挨着一辆地跑,打着灯笼,甩着大鞭子,天空挂着三星。跑了两里路之后,马就冒汗了。再跑下去,这一批人马在冰天雪地里边竟热气腾腾的了。一直到太阳出来,进了栈房,那些马才停止了出汗。但是一停止了出汗,马毛立刻就上了霜。 人和马吃饱了之后,他们再跑。这寒带的地方,人家很少,不像南方,走了一村,不远又来了一村;过了一镇,不远又来了一镇。这里是什么也看不见,远望出去是一片白。从这一村到那一村,根本是看不见的。只有凭了认路的人的记忆才知道是走向了什么方向。拉着粮食的七匹马的大车,是到他们附近的城里去。载来大豆的卖了大豆,载来高粱的卖了高粱。等回去的时候,他们带了油、盐和布匹。 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那医生的门前,挂着很大的招牌,那招牌上画着特别大的有量米的斗那么大的一排牙齿。这广告在这小城里边无乃太不相当,使人们看了竟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因为油店、布店和盐店,他们都没有什么广告,也不过是盐店门前写个“盐”字,布店门前挂了两张怕是自古亦有之的两张布幌子。其余的如药店的招牌,也不过是:把那戴着花镜的伸出手去在小枕头上号着妇女们的脉管的医生的名字挂在门外就是了。比方那医生的名字叫李永春,那药店也就叫“李永春”。人们凭着记忆,哪怕就是李永春摘掉了他的招牌,人们也都知李永春是在哪里。不但城里的人这样,就是从乡下来的人也多少都把这城里的街道,和街道上尽是些什么都记熟了。用不着什么广告,用不着什么招引的方式,要买的比如油盐、布匹之类,自己走进去就会买。不需要的,你就是挂了多大的牌子,人们也是不去买。那牙医生就是一个例子,那从乡下来的人们看了这么大的牙齿,真是觉得稀奇古怪,所以那大牌子前边,停了许多人在看,看也看不出是什么道理来。假若他是正在牙痛,他也绝对的不去让那用洋法子的医生给他拔掉,也还是走到李永春药店去,买二两黄连,回家去含着算了吧!因为那牌子上的牙齿太大了,有点莫名其妙,怪害怕的。 所以,那牙医生挂了两三年招牌,到那里去拔牙的却是寥寥无几。 后来那女医生没有办法,大概是生活没法维持,她兼做了收生婆。 城里除了十字街之外,还有两条街,一条叫做东二道街,一条叫做西二道街。这两条街是从南到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