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锦绣山河/红色经典追梦阅读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作者 | 杨朔 |
出版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了杨朔创作的系列红色作品,包括中篇小说《锦绣山河》《红石山》《北黑线》等、散文《荔枝蜜》《香山红叶》等。其中《荔枝蜜》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本书同时邀请了国内语文名师对原著进行导读和点评。根据国家红色主题教育的要求和原著的文学价值,受邀的名师会对文本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并挑选书中重点的字词句,供读者学习和收藏,力争达到好像有一位老师正坐在读者身边,对他面对面进行阅读指导的效果。 目录 散文 荔枝蜜 香山红叶 木棉花 茶花赋 滇池边上的报春花 荔枝蜜 百花山 京城漫记 戈壁滩上的春天 散文 春在朝鲜 鸭绿江南北 春在朝鲜 用生命建设祖国的人们 中国人民的心 万古青春 英雄时代 上尉同志 平常的人 散文 锦绣山河 黄河之水天上来 画山绣水 黄海日出处 秋风萧瑟 海罗杉——井冈山写怀之一 西江月——井冈山写怀之二 雪浪花 泰山极顶 小说 风暴 征尘 风暴 霜天 渔笛 大旗 月黑夜 铁骑兵 春子姑娘 序言 自有诗心如火烈 1913年4月28日,一个婴儿降生在山东蓬莱城北街的 一所老宅中,他,就是后来被誉为散文大家的杨朔。杨朔 (1913—1968),山东蓬莱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小 说家。 3岁时,身为清末秀才、博学多识的父亲就教杨朔古诗 ;父亲辞世后,身为拔贡的外祖父又经常指导他习诗作文 。读书之余,他常去看海。静谧的大海充盈着诗意的张力 ,波涛汹涌的场景展现了无比的壮美。聆听着阵阵浪涛, 品味那碧蓝的诗意,畅想奇妙幻景,杨朔感到“瓦蓝瓦蓝 的海水,使人的思想也明净起来”。在文学之路上,古典 诗词的熏陶在杨朔心中种下了诗意的种子,碧蓝的大海给 杨朔熏染了诗人的气质。 1926年,杨朔在山东烟台《威克莱》上发表了个人第 一篇作品——短篇讽刺小说《白士宏》,显示出强烈的社 会责任感。随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东北,铁蹄踏过的 土地,满目疮痍。祖国遭受蹂躏的惨状、老百姓水深火热 的生活,都使杨朔心中充满激愤。“诗缘情”,愤懑和痛 苦的块垒时刻压迫着杨朔的心胸,不吐不快。1928~1937 年,杨朔创作了不少旧体诗词,以七律和七绝为主要形式 ,抒发亡国之忧,感时伤怀。 全面抗战爆发后,战场的见闻极大地点燃了他心中的 爱国热情:“现在是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也是个伟大的 时代,我要在大时代里滚一滚。”“当前首要的是唤起全 国人民,同心抗日。我决心用笔来战斗。”(杨玉玮《自 有诗心如火烈——忆杨朔同志》)为此,他决然创作《绝 情》一诗:“黄鹤楼头雁夜征,紫羊湖畔月孤明。谁知边 塞悲秋客,赋到江南竞绝情。”表明自己不愿再做一个写 作旧体诗词的“悲秋客”,而是决心撰写宣传抗日的文章 ,寻求救国之路。l937~1949年,杨朔创作了中篇小说《 帕米尔高原的流脉》《北线》《红石山》《望南山》,短 篇小说集《月黑夜》,通讯特写集《潼关之夜》等作品, 描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进行抗日斗争和民主 革命的壮丽画面,刻画了工农兵群众在斗争中涌现出来的 典型人物形象及其新的精神境界。这一时期的诗作《雪夜 遣怀》:“四山风雪夜凄迷,夜色浓中唱晓鸡。自有诗心 如火烈,献身不惜作尘泥。”是他火热灵魂、滚烫诗心的 写照。 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天翻地覆,万象更新,人民欢 欣鼓舞,喜迎新生活。回首走过的血与火的抗争岁月,人 们不禁感慨这安定清明的社会的来之不易,杨朔“每次在 天安门观礼,一听见礼炮响,再听见奏国歌,就止不住要 流眼泪,激动得很”,他发自内心地热爱新生活,敬佩新 中国的缔造者和建设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作为记 者奔赴朝鲜,亲见了美帝国主义对朝鲜人民的暴行和志愿 军战士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豪情。本就有着一颗细腻 易感诗心的杨朔,在这些情感的激荡下,激发了更大的创 作热情。1949~1955年,他创作了中篇小说《锦绣山河》 、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通讯报告集《鸭绿江南北》 《万古青春》及多篇散文,记述战争年代的人和事,讴歌 中国人民志愿军不朽的战斗功绩和伟大的爱国主义、国际 主义精神,文笔朴实,感情真挚。《三千里江山》在全国 引起热烈反响,被誉为建国初期小说文坛上的“重要收获 ”,奠定了杨朔在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 1955年后,杨朔转入了文化领导方面的工作,从事外 事活动。然而,不安分的诗魂鼓动着他,在紧张的工作之 余,他仍坚持创作。常常是白天进行繁重的外事活动,晚 上挑亮灯火,抒写美文。他由小说和通讯特写等文体转向 抒情散文创作,文学创作进入成熟期,相继出版了《亚洲 日出》《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等作品集,反 映各国人民反帝反殖民主义的斗争,歌颂祖国的建设,表 现劳动人民的品质和老百姓的美好生活。并由此开创了“ 诗体散文”的新模式,文风清新、文雅含蓄、富有诗意, 确立了他在当代文坛的地位。名作《香山红叶》《荔枝蜜 》《茶花赋》《泰山极顶》《雪浪花》《秋风萧瑟》《画 山绣水》《樱花雨》《蓬莱仙境》《海市》均诞生于这个 时期。 杨朔因其小说创作知名于世,却以散文的成就最得世 人的推崇。 杨朔一生创作了200多篇散文,出版了九个散文集,多 篇散文入选中学、大学教科书。具有诗人气质的他开创了 “诗体散文”的模式,引领了20世纪60年代散文诗化运动 的潮流,是诗化抒情散文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 在写作的技巧上,杨朔的散文呈现出模式化的特点, 整体构思上多采用“物—人—理”或“景—人/事—情” 的三段式结构,布局安排上多出现“开头设悬念、中间转 弯子、卒章显其志”的程式。“物—人—理”就是先描写 一种景物,根据作者的主观意图营造出一种意境,再在这 个场景中展开人物、故事,最后对人与景进行提升,归纳 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或升华一种情感。如《秋风萧瑟》中由 游山海关到遇到青年讲述长城的故事而升华到“用思想信 仰修另一种长城”。这样的结构以及“悬念一转弯一升华 ”的布局,使文章逐层推进又有机融合,峰回路转又内容 丰富、内涵深刻。如《泰山极顶》中,开头设下了“看日 出”的悬念,接下来描绘雄壮瑰丽的泰山风光,穿插批评 深山人家与世隔绝,而后笔锋一转,告诉我们零散的人家 也加入了公社,最终升华到我们民族宏伟的创业史就是另 一场更加辉煌的日出。让读者不由感叹构思精巧,引人入 胜;眼光独到,翻出新意;思想深刻,使读者受到了洗礼 。如此清晰明确又严谨精巧的模式对于初学写作的人,尤 其是中学生来说,很容易模仿,适合作为写作基本功训练 的范式。 除了规范易学的模式,杨朔作品中的借景抒情、托物 言志、象征升华、欲扬先抑、卒章显志等写作技法乃至各 种修辞的运用也十分丰富、极为典型,适合教师做范例进 行写作教学,也可给习作之人进行技法训练。相应的内容 和例子前文有不少,这里不再赘述。 在思想价值上,杨朔作品中体现出超越个人的格局和 相当的社会责任感。 杨朔长期与劳动人民同甘共苦,对人民群众有着深沉 的爱:“我不想隐瞒我的感情,我爱我们的人民,我和他 们比较长期走在一条路上,经历过共同的战斗,一闭眼我 的眼前便出现许多人物,都是那么勇敢,那么朴素,那么 自然,正是像他们那样的人创造了我们今天的历史。”他 用诗心创诗意,抒发的是“大我”之志、“大我”之情, 歌颂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描绘了祖国蒸蒸日上的建设图景 ,表现了劳动人民崇高的精神境界,表达出热爱祖国、热 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新生活的情怀。这种抗战精神,是 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 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种精神境界 和情怀,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将个人价值与 社会价值、国家价值融为一体。 罗林 导语 杨朔长期与劳动人民同甘共苦,对人民群众有着深沉的爱:“我不想隐瞒我的感情,我爱我们的人民,我和他们比较长期走在一条路上,经历过共同的战斗,一闭眼我的眼前便出现许多人物,都是那么勇敢,那么朴素,那么自然,正是像他们那样的人创造了我们今天的历史。”他用诗心创诗意,抒发的是“大我”之志、“大我”之情,歌颂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描绘了祖国蒸蒸日上的建设图景,表现了劳动人民崇高的精神境界,表达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新生活的情怀。这种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种精神境界和情怀,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国家价值融为一体。 书评(媒体评论) (杨朔的散文)称得上一清如水,朴素简洁,清 新俊逸。遂使人低徊吟诵,不能去怀。 ——冰心 文章散发着新的光彩,他的笔,仿佛渐渐地从先 前的直叙通向一条幽美的曲径,其中蕴藏着一丝含蓄 的艺术力 ——洁泯 在我国当代散文发展中,杨朔是有重大开拓与贡 献的作家。他自觉地把诗与散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 散文的美学价值。其影响是非常深刻而方泛的。 ——张钟、洪子试等人合编《当代文学概观》 精彩页 香山红叶 早听说香山红叶是北京最浓最浓的秋色,能去看看,自然乐意。我去的那日,天也作美,明净高爽,好得不能再好了;人也凑巧,居然找到一位老向导。这位老向导就住在西山脚下,早年做过四十年的向导,胡子都白了,还是腰板挺直,硬朗得很。 我们先邀老向导到一家乡村小饭馆里吃饭。几盘野味,半杯麦酒,老人家的话来了,慢言慢语说:“香山这地方也没别的好处,就是高,一进山门,门坎跟玉泉山顶一样平。地势一高,气也清爽,人才爱来。春天人来踏青,夏天来消夏,到秋天——”一位同游的朋友急着问:“不知山上的红叶红了没有?” 老向导说:“还不是正时候。南面一带向阳,也该先有红的了。” 于是用完酒饭,我们请老向导领我们顺着南坡上山。好清静的去处啊。沿着石砌的山路,两旁满是古松古柏,遮天蔽日的,听说三伏天走在树荫里,也不见汗。 老向导交叠着两手搭在肚皮上,不紧不慢走在前面,总是那么慢言慢语说:“原先这地方什么也没有,后面是一片荒山,只有一家财主雇了个做活的给他种地、养猪。猪食倒在一个破石槽里,可是倒进去一点食,猪怎么吃也吃不完。那做活的觉得有点怪,放进石槽里几个铜钱,钱也拿不完,就知道这是个聚宝盆了。到算工账的时候,做活的什么也不要,单要这个石槽。一个破石槽能值几个钱?财主乐得送个人情,就给了他。石槽太重,做活的扛到山里,就扛不动了,便挖个坑埋好,怕忘了地点,又拿一棵松树和一棵柏树插在上面做记号,自己回家去找人帮着抬。谁知返回来一看,满山都是松柏树,数也数不清。”谈到这儿,老人又慨叹说:“这真是座活山啊。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脉,有脉就有苗,难怪人家说下面埋着聚宝盆。” 这当儿,老向导早带我们走进一座挺幽雅的院子,里边有两眼泉水。石壁上刻着“双清”两个字。老人围着泉水转了转说:“我有十年不上山了,怎么有块碑不见了?我记得碑上刻的是‘梦赶泉’。”接着又告诉我们一个故事,说是元朝有个皇帝来游山,倦了,睡在这儿,梦见身子坐在船上,脚下翻着波浪,醒来叫人一挖脚下,果然冒出股泉水,这就是“梦赶泉”的来历。 老向导又笑笑说:“这都是些乡村野话,我怎么听来的,怎么说,你们也不必信。” 听着这个白胡子老人絮絮叨叨谈些离奇的传说,你会觉得香山更富有迷人的神话色彩。我们不会那么煞风景,偏要说不信。只是一路上山,怎么连一片红叶也看不见? 老人说:“你先别急,一上半山亭,什么都看见了。” 我们上了半山亭,朝东一望,真是一片好景。茫茫苍苍的河北大平原就摆在眼前,烟树深处,正藏着我们的北京城。也妙,本来也算有点气魄的昆明湖,看起来只像一盆清水。万寿山、佛香阁,不过是些点缀的盆景。我们都忘了看红叶。红叶就在高头山坡上,满眼都是,半黄半红的,倒还有意思。可惜叶子伤了水,红的又不透。要是红透了,太阳一照,那颜色该有多浓。 我望着红叶,问:“这是什么树?怎么不大像枫叶?” 老向导说:“本来不是枫叶嘛。这叫红树。”就指着路边的树,说:“你看看,就是那种树。” 路边的红树叶子还没红,所以我们都没注意。我走过去摘下一片,叶子是圆的,只有叶脉上微微透出点红意。 我不觉叫:“哎呀!还香呢。”把叶子送到鼻子上闻了闻,那叶子发出一股轻微的药香。 另一位同伴也嗅了嗅,叫:“哎呀!是香。怪不得叫香山。” 老向导也慢慢说:“真是香呢。我怎么做了四十年向导,早先就没闻见过?” 我的老大爷,我不十分清楚你过去的身世,但是从你脸上密密的纹路里,猜得出你是个久经风霜的人。你的心过去是苦的,你怎么能闻到红叶的香味?我也不十分清楚你今天的生活,可是你看,这么大年纪的一个老人,爬起山来不急,也不喘,好像不快,我们可总是落在后边,跟不上。有这样轻松脚步的老年人,心情也该是轻松的,还能不闻见红叶香? 老向导就在满山的红叶香里,领着我们看了“森玉笏”、“西山晴雪”、昭庙,还有别的香山风景。下山的时候,将近黄昏。一仰脸望见东边天上现出半轮上弦的白月亮,一位同伴忽然记起来,说:“今天是不是重阳?”一翻身边带的报纸,原来是重阳的第二日。我们这一次秋游,倒应了重九登高的旧俗。 也有人觉得没看见一片好红叶,未免美中不足。我却摘到一片更可贵的红叶,藏到我心里去。这不是一般的红叶,这是一片曾在人生中经过风吹雨打的红叶,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不用说,我指的是那位老向导。 一九五六年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