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这十二封信以有中学程度的青年为对象,并未曾指定某一受信人的姓名,只要是中学程度的青年,就谁就是受信人,谁都应该读一读这十二封信。 每封信以青年们关心或应该关心的事项为题,如读书、修身、作文、社会运动、爱恋、哲理,凡此种种。自朱光潜先生笔下汩汩流淌的,是如长者劝导似的语重心长,如老友交谈般的诚恳真挚,读来亲切自然,受益颇多。作者虽随了各话题抒述其意见,统观全体,却似乎也有一贯的出发点可寻,就是劝青年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做工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了世俗图近利。 《谈修养》全书由二十来篇文章组成,以“尊崇理性和意志,却也不菲薄情感和想象”为中心,涉及与青年人密切相关的种种问题,如以“三此主义”立志、培养奋斗精神、把握个人与社群国族间的互动,乃至谈心性、学问、读书、交友、性爱、恋爱结婚乃至价值意识、美感教育等等。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盟石,安徽省桐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和翻译家。曾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大学任教,并曾任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协顾问等职。 朱光潜是中国美学界的权威,是中国系统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第一人,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蜚声中外。著有《谈修养》《谈美》《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译有《歌德谈话录》《文艺对话集》《拉奥孔》等。 目录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一、谈读书 二、谈动 三、谈静 四、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 五、谈十字街头 六、谈多元宇宙 七、谈升学与选课 八、谈作文 九、谈情与理 十、谈摆脱 十一、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 十二、谈人生与我 谈修养 一番语重心长的话 谈立志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谈青年的心理病态 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伦理观 谈处群(上) 谈处群(中) 谈处群(下) 谈恻隐之心 谈羞恶之心 谈冷静 谈学问 谈读书 谈英雄崇拜 谈交友 谈性爱问题 谈青年与恋爱结婚 谈休息 序言 作者简介 朱光潜是中国美学家,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 今枞阳县麒麟镇岱鳌村朱家老屋人)。青年时期在桐城中学 、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后肄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 1925年出国留学,先后肄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 ,法国巴黎大学、斯塔斯堡大学,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 。1933年回国,先后在国立北京大学、国立四川大学、国 立武汉大学任教。并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朱光 潜主要编著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 诗论》《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 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等,并翻 译了《歌德谈话录》、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G.E. 莱辛的《拉奥孔》、G.WF.黑格尔的《美学》、B.克罗 齐的《美学》、G.B.维柯的《新科学》等。朱光潜是我 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 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朱光潜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 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 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 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 “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 美学大师。 内容提要 这十二封信以有中学程度的青年为对象,并未曾指定 某一受信人的姓名,只要是中学程度的青年,就谁就是受 信人,谁都应该读一读这十二封信。 每封信以青年们关心或应该关心的事项为题,如读书 、修身、作文、社会运动、爱恋、哲理,凡此种种。自朱 光潜先生笔下汩汩流淌的,是如长者劝导似的语重心长, 如老友交谈般的诚恳真挚,读来亲切自然,受益颇多。作 者虽随了各话题抒述其意见,统观全体,却似乎也有一贯 的出发点可寻,就是劝青年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做工 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了世俗图近利。 《谈修养》全书由二十来篇文章组成,以“尊崇理性 和意志,却也不菲薄情感和想象”为中心,涉及与青年人 密切相关的种种问题,如以“三此主义”立志、培养奋斗 精神、把握个人与社群国族间的互动,乃至谈心性、学问 、读书、交友、性爱、恋爱结婚乃至价值意识、美感教育 等等。 写作背景 本书其实是朱光潜旅欧期间从海外寄到某一家杂志社 登载过的信,这些文章后来辑成《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 书,由开明书店于1929年3月出版。 信中所说大多数都是青年们所关心和应该关心的事项 ——读书、升学、作文、做人、修身、谈情、爱恋等做了 亲切而全面的探讨,劝青年树立远大理想,眼光要深远, 思想要明澈,夯实基础,勿贪图世俗名利。自朱光潜先生 笔下汩汩流淌的,是如长者劝导似的语重心长,如老友交 谈般的诚恳真挚,读来亲切自然,受益颇多。 作品解读 这十二封信以青年们所正在关心或应该关心的事项为 话题,作者虽随了各话题抒述其意见,统观全体,却似乎 也有一贯的出发点可寻。就是劝青年眼光要深沉,要从根 本上做工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了世俗图近利。作者用这 种态度谈读书、谈作文、谈社会运动、谈爱恋、谈升学选 科等。无论在哪一封信上,字里行间,都可看出这忠告来 。其中如在《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一信里,作 者郑重地把这态度特别标出来说:“假如我的十二封信对 于现代青年能发生毫末的影响,我尤其虔心默祝这封信所 宣传的超‘效率’的估定价值的标准能印入读者的心孔里 去。因为我所知道的学生们、学者们和革命家们都太贪容 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太类似美国 旅行家看《蒙娜丽莎》了。” 导语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美学大家朱光潜先生的成名作。20世纪20年代后期,朱光潜先生求学于欧洲,从海外寄回了这十二封写给青年朋友的信,最初登载在《一般》杂志上,后集结成册出版,多次重印。 信中所谈皆是青少年们所正在关心或应该关心的话题,如读书、作文、爱恋、情理、修身、做人,凡此种种。作者劝年轻的朋友们,眼光要深沉,戒骄戒躁,不贪容易,更不能随了世俗、急于近利。这些信件正是朱光潜先生提供给现代青少年的成长指南,是充满了人生智慧的必读经典。 精彩页 一、谈读书 朋友: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工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的。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不必远说,你应该还记得,国父孙中山先生,难道你比那一位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老人家还要忙些么?他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你只要看他的《建国方略》和《孙文学说》,你便知道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不读书讲革命,不知道“光”的所在,只是窜头乱撞,终难成功。这个道理,孙先生懂得最清楚的,所以他的学说特别重“知”。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你不看见现在许多叉麻雀抽鸦片的官僚们绅商们乃至于教员们,不大半由学生出身么?你慢些鄙视他们,临到你来,再看看你的成就吧!但是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永不会寻出的。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现在已比不上三五岁的小孩子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漓了。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须迟钝一分。达尔文在自传里曾经说过,他幼时颇好文学和音乐,壮时因为研究生物学,把文学和音乐都丢开了,到老来他再想拿诗歌来消遣,便寻不出趣味来了。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比方打网球,你在中学时欢喜打,你到老都欢喜打。假如你在中学时代错过机会,后来要发愿去学,比登天要难十倍。养成读书习惯也是这样。 你也许说,你在学校里终日念讲义看课本就是读书吗?讲义课本着意在平均发展基本知识,固亦不可不读。但是你如果以为念讲义看课本,便尽读书之能事,就是大错特错。第一,学校功课门类虽多,而范围究极窄狭。你的天才也许与学校所有功课都不相近,自己在课外研究,去发现自己性之所近的学问。再比方你对于某种功课不感兴趣,这也许并非由于性不相近,只是规定课本不合你的口味。你如果能自己在课外发现好书籍,你对于那种功课的兴趣也许就因而浓厚起来了。第二,念讲义看课本,免不掉若干拘束,想借此培养兴趣,颇是难事。比方有一本小说,平时自由拿来消遣,觉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来当课本读,用预备考试的方法去读,便不免索然寡味了。兴趣要逍遥自在地不受拘束地发展,所以为培养读书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人手。 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你自己自然不会选择,须去就教于批评家和专门学者。我不能告诉你必读的书,我能告诉你不必读的书。许多人曾抱定宗旨不读现代出版的新书。因为许多流行的新书只是迎合一时社会心理,实在毫无价值,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读一遍两遍以至于无数遍。我不敢劝你完全不读新书,我却希望你特别注意这一点,因为现代青年颇有非新书不读的风气。别的事都可以学时髦,唯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我所指不必读的书,不是新书,是谈书的书,是值不得读第二遍的书。走进一个图书馆,你尽管看见千卷万卷的纸本子,其中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难上十卷百卷。你应该读的只是这十卷百卷的书。在这些书中间,你不但可以得较真确的知识,而且可以于无形中吸收大学者治学的精神和方法。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其他像“文学大纲”、“科学大纲”以及杂志报章上的书评,实在都不能供你受用。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古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你也许要问我像我们中学生究竟应该读些什么书呢?这个问题可是不易回答。你大约还记得《北平京报·副刊》曾征求“青年必读书十种”,结果有些人所举十种尽是几何代数,有些人所举十种尽是《史记》、《汉书》。这在旁人看起来似近于滑稽,而应征的人却各抱有一番大道理。本来这种征求的本意,求以一个人的标准做一切人的标准,好像我只喜欢吃面,你就不能吃米,完全是一种错误见解。各人的天资、兴趣、环境、职业不同,你怎么能定出万应灵丹似的十种书,供天下无量数青年读之都能感觉同样趣味发生同样效力? 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