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上海有嚼头(有声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畸笔叟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畸笔叟,本名郑健。老三届,插过十年队,务过五年工。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1984年起,服务广播电视媒体凡28年。1999年,参与打造沪上知名电视评论栏目《东视广角》。2002年打造沪上首个时尚电视拦目《今日印象》。2008年参与财经电视纪录片《激荡》制作,是两大总策划之一。也是2014年电视沪语谈话栏目《闲话上海滩》的总策划。
目录
嚼嚼风物经
“上只角”,“上”在哪里
“老克勒”,只是个传说
上海的落叶,你果然惹不起啊
老西门,我要留下你的那些璀璨的街名、弄名和屋名
三月上坟看娇娇
天热了,想起“木拖”以及其他
在乌镇,又见“排门板
依戴过开普帽么
坐着敞篷双层巴士游车河
嚼嚼生活经
廿六号,买米去
上海人家的揩布都是分三六九等的吗
上海人家怎么晾衣裳
屋顶,老早上海人一样照爬不误
老底子春游带点啥
开往春天的车厢
答滴答滴,洒水车来喽
歇夏,试试有所不为
我虐失眠千百遍
你现在怎么“报名
五十年后,重回宝庆路3号
我也曾住过“西班牙式小房子
我的父亲
嚼嚼吃喝经
六百里夜奔,只为这“独一桌”的淮扬菜
菜馒头引出三虾面新相识原是老听众
石浦小吃麦饼筒:包啊包,都包进去
想起太湖名菜“满台跳
点菜的窍坎与误区
劝菜也是“真生活
我爱油条如初恋
红烧肉,其实是不上台面的家常菜
“腌笃鲜”—春荒里的穷开心
“先吃(不)一碗炒粉
为啥都是海蜇头而没有海蜇皮
上海生煎不接受批评
嚼嚼言话经
“依讲得好!
上海人的英文语感黝戒好
“依饭吃过了陇啊
“撑家当”与“攒家生
上海话形容面孔难看的44种讲法
上海人“叫品”中的“阿”字,邪气有名堂
谈谈与“触祭”有关的上海俚语
上海话里带“蟹”字的俚语
上海话里带“花”字的俚语
上海话里带“冷”字的俚语
上海话里带“寻”字的俚语
是开火仓、开伙仓、开火舱还是开伙舱?2s
“弄”仔半半六十日,还是“弄”大弗清爽
老底子,吹口哨、骂戳那,这些都算流氓腔
“娘冬菜”和“娘希匹”到底啥意思
谈谈“出道”一词
精彩页
不知道为什么,进入21世纪,上海滩的很多久未提及的老名词、老概念再次沉渣泛起,貌似很时髦地又流行起来。
比如,上只角、老克勒等等。
关于老克勒,我会写专文来谈,今天只讲讲“上只角”。
首先,据我了解,“上只角”是一句江湖切口,最早流传于1966年的江湖,江湖上,两路人马狭路相逢,开口第一句问的便是:“侬是哪里(一)只角(里钻出来)咽啊?”而广泛进入市民社会,已是1970年代末。
江湖对切口的处置就是这样,阿姨妈妈都会讲了,江湖上就不再讲。怕跌身价。
反之,真正住在“上只角”的人,一开始肯定不知道自己住的地方居然叫“上只角”。后来知道了,也绝不会以此自诩。
而一口一个“上只角”的人,基本不可能是所谓“上只角”的原住民,否则,他会知道,天天将“上只角”挂在嘴边,是一件极不上台面的事情。
由此推断,“上只角”一词的出现,只能是“下只角”人仰望的结果。
正如前面所说,两路人马狭路相逢,对面来人报了自己来自淮海路,来自徐家汇的人只好悻悻地说:“哼,僚算‘上只角’,稀奇煞了。”
而“阿拉屋里住在‘上只角”’这句话,基本也只可能是后来移民到“上只角”的人的卖样弗煞。原住民绝不会这么说。
另外,关于所谓“上只角”的范围,现在也传得太“野豁豁”。
最近有一篇文章说,老上海的“上只角”,是除了南市、闸北、杨浦、普陀以外的所有原来的老市区。
还有的则说,原租界都是“上只角”。
恕我直言,所谓的“上只角”从来没有这么大过。
记得五六年前,我与吾友“陆家掌门”先生,曾经颇为认真地总结过一番上海滩所谓的“上只角”,并共同编成顺口溜。
如果我没记错,顺口溜是这样的:“卢湾北,静安南,长宁两条线,徐汇一大片。”
长宁的主要在愚园路和新华路。而所滑“徐汇一大片”,也只限于原新乐、湖南、天平三个街道,且还不是这三个街道的全部。
最想讲一讲的,只有两点。
首先,黄浦区从来不是所谓的“上只角”。
说点我个人见闻。
四十年前,我还在厂里做生活。车间里一位姑娘谈恋爱了,小姐妹们纷纷问她,男友住哪里。那时,地段确实重要到成为择偶标准之一。她说在黄浦区呀。大家马上劝她,黄浦区么,名声好听呀,大楼房子,里厢墨墨暗的呀。老大一个层面,只有两头两个厕所,屋里还是要用马桶的呀。
注意,这可不是少数人的见解,而是一种共识哦。而且当年诋毁大黄浦的,往往还是不住在所谓“上只角”的徐汇人。
其次,徐家汇也从来不是所谓“上只角”。非但不是,徐家汇还只是城乡结合部。
一位住在徐镇老街的姑娘嫁给了一个住在淮海路的小子。那小子其貌不扬,当年也没什么钱。小姐妹们纷纷问她为点啥。那姑娘语出惊人:世世代代这样,该调调味道,改良改良品种了。
个中意味,自己去品。
不可否认,所谓的“上只角”,是有硬件标准的。用当年的话来讲,就是煤卫齐全(小夫妻独用基本是梦想,至少要与一大家子自己人合用),钢窗打蜡地板。这后一条,连很多新式里弄也会被排除在外,比如延安路的四明邮,那里是木窗(静安别墅和愚谷邨好像也是木窗?)。其实,四明邨以及其他很多新式里弄还是算“上只角”的。
当然,各个区都会星星点点地有些符合或接近上述硬件标准的房子,连老城厢也有,如大东门金坛路的集贤邮,但不成片,充其量只好算“上只点”,成不了“角”..
不过,所谓“上只角”也有软件标准?至少夏天男人不赤膊,女人不外出乘风凉,睡衣拖鞋不上街,衣衫不整不出门,讲话不仅不哇啦哇啦,而且好言话不讲两遍,一般言话也只讲半句,所以邻里基本不相骂。
其实,在这些表象背后,是老上海人的做人方式。识相、低调与精致这三大特点,只有在所谓的“上只角”才能得到最多的证明。
P2-4
导语
《上海有嚼头(有声书)》不满足于只写那些海派文化的掌故逸闻、故事传说,而是更注重老上海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作为曾经的上只角居民、老城厢外孙,插过队务过工,又打造了多档电台、电视台知名节目,作者对上海的物理和精神生态有着独特的体验和解读。他的上海话,既非播音腔、朗诵腔、广播腔、表演腔,也不是如今年轻人口中的洋泾浜沪语,而是有书卷气又接地气的生活语言,能让老上海人产生共鸣,新上海人融入上海。
序言
我欢喜写写海派文化的点点滴滴,也好多年了。
近年来,海上的怀旧风好像又有些新势头。这一次,
借着互联网自媒体的助力,似乎比世纪初那一波更闹猛。
海派文化写作竟然也成了“红海”。
当然很多是做“文抄公”。还产生了一门新技能,叫
“洗稿”。即便老老实实坚持原创,路似乎也是越走越窄

说实话,我一直是不慌的。
因为我从一开始,就只做自己的“垂直”。我一向不
满足于只写那些海派文化的掌故逸闻、故事传说,而是更
注重老上海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这里面的天地大得
很呢。
当然,写起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来,要多下些功夫。
其实,看此类写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文字,似乎也要多
下些功夫呢。因此我想到了一个“嚼”字。
“上海有嚼头”,正是因为海派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很值得反复咀嚼。毕竟,百余年来海派文明的成住坏空,
皆在其间。
再次感谢黄慧鸣的玉成,以及这些年来在网上不断鼓
励我写上海的朋友们。
2019年3月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有关上海题材随笔的有声版,通过作者的文字和沪语朗读,让读者共同来赏析和聆听上海的声音。不只是写那些海派文化的掌故逸闻、故事传说,而是更注重老上海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正是因为海派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很值得反复咀嚼,故名“上海有嚼头”。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