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赵珩先生的最新作品。作者首次集中笔墨,追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居住于东四二条时期的生活,以记叙人物为主,兼及社会见闻与北京风物,具有深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也自有一种社会风俗史的价值。
全书20万字,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写家事,从曾祖一辈到祖父定居北京讲起,回忆家中老辈亲人、个人少年时光以及周围的生活场景(隆福寺、王府井、东安市场等)。下篇主要描写家中往来的亲友、学界师友(如宋云彬、贺次君等)与形形色色的客人(如张君秋、奚啸伯、溥佐等),展现了当时北京文化界部分中上层人物的生活侧面。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二条十年(1955-1964)(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赵珩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赵珩先生的最新作品。作者首次集中笔墨,追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居住于东四二条时期的生活,以记叙人物为主,兼及社会见闻与北京风物,具有深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也自有一种社会风俗史的价值。 全书20万字,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写家事,从曾祖一辈到祖父定居北京讲起,回忆家中老辈亲人、个人少年时光以及周围的生活场景(隆福寺、王府井、东安市场等)。下篇主要描写家中往来的亲友、学界师友(如宋云彬、贺次君等)与形形色色的客人(如张君秋、奚啸伯、溥佐等),展现了当时北京文化界部分中上层人物的生活侧面。 作者简介 赵珩,1948年生于北京。原北京燕山出版社总编辑、编审。多年来从事文化史、北京社会生活史、戏曲史研究。著有《老饕漫笔》《老饕续笔》《故人故事》《彀外谭屑》等。 目录 共同的回忆(代序) 吴丽娱 自序 上篇 我在二条的生活 一、我的家在北京 祖辈荫泽 颠沛 栖居东北 赵尔巽的去世 再度定居北平 离开“幻园”后的日子 二、二条胡同七号院 二条七号院的历史沿革 四合院里的邻居们 我家在西跨院 一枝一叶总关情 二条的佣人 厨子冯祺 女佣淑贤和春华 福妈 男佣老夏 与福建祥一起凑合的那五年 三、我与我的老祖母 暂居烧酒胡同的南弓匠营 老祖母的溺爱 再次搬家 老祖母的旧日情怀 四、七号院门外的世界 二条胡同 东四牌楼南北东西大街的记忆 博氏幼儿园 我的小学——培元小学 上学放学的路上 每天必逛的隆福寺 五、在二条度过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校园里的“非主流”孩子 下馆子、看戏、集邮 我的刀枪剑戟 儿时的玩具——小兵人 少年时代的阅读 我和家中的猫 我爱画画 我与唱片 儿时的体育运动 六、记忆中的东安市场和王府井 魂牵梦萦的东安市场 北京的香榭丽合——王府井 下篇 二条七号院往来的各色人物 七、家中往来的亲友 我的外公外婆 十六外公 我的姑姑和伯母 母亲的兄弟姐妹 八、父母的师友与客人 文史学家宋云彬 北大西语系教授杨善荃 关于贺次君 钱景贤、蔡文庆夫妇 父亲的同事邹德璋 Nancy 九、二条上房里形形色色的来客 八爷溥佐 朱三爷与朱二太太 陶良五、李家祯夫妇 朱海北、张学铭郎舅 懋隆洋行的金世煜 张君秋旧事 王绯丽其人 我所知道的傅士达 杨厚安父女 桀骜不驯的老田 小顾 老茹 和祖母在区政协一起活动的朋友们 恽慰甘的胡琴 “湖南公主”与两位“四郎” 三格格金蕊秀和郭布罗·润麒夫妇 北京饭店资方经理邵宝元 往来于二条的几位古玩珠宝行生意人 精明绝顶的徐震伯 文珍斋的刘云普 补记何山药 万聚兴老葛 修钟表的李坦 廊坊头条的老铁 几位梨园界来客 命运多舛的华慧麟 爱说爱笑的奚啸伯 息影舞台的雪艳琴 福建祥的偶像——叶盛兰 我的数学家教王祖荣 后记 序言 《二条十年》记录了我从1955年到1964年住在东四二 条的生活,也就是从我六岁到十五岁的整个童年和少年时 代。 东四二条七号院是我家在1955年买下的一所大宅院的 西跨院,也是我家经历了东总布胡同和什方院的搬迁后, 一直居住到1966年的一个不大的院子。这里既不是标准的 北京大宅院,也不是什么今天所谓的豪宅,只是个相对独 立的小院落。 那里的一切,已经过去了一个甲子左右。书中写到的 许多生活环境和场景距离今天已经十分遥远,发生在那里 的事情也都成了陈年的过往,而所涉及的人物今天几乎都 已不在世了。对于我的人生来说,这是早已掀过去的一页 ;对于没有经历过的人来说,也许只是一些简单平淡、难 以和今天发生联系的故事罢了。 写《二条十年》的初衷,大抵是想记录些过往的旧事 ,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却对人生与社会有了更多的感悟 。1955至1964年,是当代中国社会大变革的初期阶段,由 于家庭背景和当时生活状态的特殊,所见旧人旧事较多, 我的经历有了些不一样的色彩。但个人的人生,仅仅是社 会变革大潮之下的一段小插曲。社会的演变会影响到每一 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社会群体的命运。无论个人有 着怎样的人生与背景,在大时代的变迁之中都是小人物, 都会随着社会俯仰沉浮。也许,这就是个人在历史中的地 位。 迅速消逝的岁月常常会令我们想起过去。我只想搜寻 脑子里关于这十年尚存的一些记忆,真实地描述我生活过 的那些日子,给曾经的那个时代留下一些民生百态的浮光 掠影。这本书中没有任何艺术加工和渲染,没有丝毫的虚 构,更没有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所写的一切都是本着我 亲身的、客观的体验。虽然,个人的目光所及是有限的, 但我写到的生活场景和人物构成了大社会背景下的一个小 舞台,这,或者就是本书的意义所在。 二条的生活和往来的各色人物在那个时代里并不具有 代表性,也非当时的社会主流,而二条的生活状态也只能 算是社会的一隅。对于那段时间的生活与人物,我在书中 并不想议论其是非短长,一切真实都是源于存在之中。 对于不同年龄的读者来说,这本小书读后可能会有不 同的感受,这是非常自然的,更是情理之中的。 所幸我的记忆力还算好,每写到一处,脑子里总会浮 现出当日的画面,历历在目,栩栩如生。或许这就是所谓 的“形象思维”。如今,我已逾古稀之年,碌碌无为,虚 度此生,而对于这本小书,也没有更多的企望,只算是对 自己少年时光的追记罢了。 己亥仲夏于彀外书屋 导语 社会的演变会影响到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社会群体的命运。无论个人有着怎样的人生与背景,在大时代的变迁之中都是小人物,都会随着社会俯仰沉浮。也许,这就是个人在历史中的地位。 对于不同年龄的读者来说,这本小书读后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是非常自然的,更是情理之中的。 后记 《二条十年》即将出版了,这对我来说不仅是件很欣 慰的事,也像放下了一副担子。 《二条十年》断断续续写了两三年,原因之一是我的 疏懒,二是总顾虑这本小书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究竟有 没有可读性和现实价值。 当这本书即将完稿时,想为之作一篇序言,反复思考 推敲后,我决定让我的妻子吴丽娱作序。夫妻之间作序, 当属别开生面,大抵也是件很浪漫的事。不过,我们是相 识六十六年的“发小”,共同生活将近四十五年的夫妻, 彼此最为了解,更何况那个院子也是她小时候去过的地方 ,所以她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了。当她将写好的《共同的 记忆》给我读后,我真的为之感动,觉得是绝对正确的选 择了。 她一直期待着这本小书的面世,也曾给我许多鼓励, 并寄予厚望。 也有人建议我在书中加入些图片,可惜当时没有留下 什么图像资料,即便有,也难以再现当时的生活状态和人 物的彼时风貌,因此,我最后决定只在书前加入几幅旧照 片。我希望读者能通过我的文字描述,去回味那些消逝的 生活场景,走近那些有血有肉的鲜活人物。 在此,我也很感谢年轻朋友罗毅,最初是他一再鼓励 和督促我写这本小书,并在前期为我做了部分录音和整理 ,为我写这本书稿付出了心血。 当不少出版界的朋友知道我打算写《二条十年》后, 都给予了殷切的关注,如多年的老朋友孙晓林,中华书局 总经理徐俊,他们的关心与督促也是我完成这本书的动力 。 当书稿基本完成后,我的老同学洪作稼先生极其认真 地通读了全文,并对个别地方的文字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 见。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系的马玉女士为本书绘制 了较为精准的院落平面图,六易其稿,在此并致谢忱。 责任编辑李世文先生和徐麟翔女士为本书的出版付出 了很多心血和劳动,也令我十分感激。 己亥端阳节 赵珩谨记 精彩页 一、我的家在北京 1995年,为了出版父亲的《赵守俨文存》,我和内子在整理他的遗稿时,发现了过去从未读到过的一篇散文。散文的名字为《幻园琐忆》,讲述了父亲对自己少年时代居住在北京东总布胡同那段生活的怀念。 父亲是一个很含蓄而低调的人。因为特殊的年代和经历,以及工作环境等缘故,他平时很少展露自己的内心情感。因此,这篇散文与父亲的其他作品在写作风格上迥然不同,着实让我们有些诧异,读来却让我非常感动。 父亲文中讲述的“幻园”,便是现在北京的东总布胡同三十四号,过去的旧门牌六十一号。那是一个西式的花园洋房。房子除了门牌号,并没有什么园名,但它便是父亲心中的“幻园”。“幻园”在父亲的一生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他在文章的结尾曾这样写道: 今天小园的主人和到过那里的客人已一个个谢世了,所剩的寥寥可数,这一页很快就要揭过去了。这里不久可能夷为平地,由于它既非名园,又不是名人故居,将来不会再有人知道它的存在。我不愿意在此追忆小园中有关的人,以及我和他们感情上的联系,那里发生的悲欢离合。当年的欢笑,有些今天已化为泪。我已垂垂老矣,我不忍再写它,承受不住情感上的激荡。有许多应做的忏悔,也只得暂时从阙,俟诸异日了。 在三十九年前北风呼啸的严冬里,我终于离开了我的小园,我当时清楚地知道这是永别,借用George Eliot的一句话,我知道“金门永远对我关闭了”。从此我脱胎换骨,铸成新人。而“幻园”也同时诞生了,那里永远是鸟语花香,永远有一个年轻的我。 对于父亲心中的“幻园”,我其实印象不深。虽然在那里出生,却在一岁左右就随家人离开了那里。但是多年后,读到父亲的这篇《幻园琐忆》,同样也触动了对自己少年时的那段记忆,并促使我记录下自己的那段岁月。 祖辈荫泽 赵家算不得望族,而是比较寒素的。我家虽是汉族,但是隶属汉军正蓝旗籍。我的太高祖名达纶,字莲洲,号经圃,生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是道光癸未科进士,在陕西佛坪做过知县、知府,因此与陕西有着不解之缘。高祖母和曾祖母都来自陕西延川的书香世家李氏。前几年,曾有位年轻的朋友居然买到我太高祖的《枣花轩诗稿》相赠。虽然诗稿的文采并不算高,但毕竟是太高祖的故物。此外,他还著有《经圃日记》,记载了许多在陕西佛坪任上的经历,可惜没有看到过。 我的高祖名文颖,生于嘉庆十九年(1814),字子異,号鲁斋、锐峰,与高叔祖文起(字景翰,曾任工部主事,著有《天籁轩诗集》行世)都是道光乙巳恩科进士。因为是汉军旗的缘故,他们的名字前并没有冠以“赵”字。高祖文颖以同知衔任山东阳谷县知县,到任第五天,阳谷被捻军围困,他守城殉难。因为殉节的缘故,《清史稿》中专门有传记载。至今我还保留着他的一副书法楹联。 高祖母很了不起,其祖父李步瀛(太子少保衔)、父亲李宗沆也是当地的名门世宦,诗文都好。我家自高祖殉难后,家境败落,甚至连纸都买不起。但高祖母还是以一己之力,抚养大了四个孩子,并亲自负责四个孩子的教育,最后成就了“一门三进士,弟兄两总督”,在当地也是一段励志的佳话。因此,在今山东泰安安葬高祖母的地方,为了纪念她,曾被称为“奇母地”。高祖母幼承家学,能诗文,著有《双清阁吟稿》和《训子手札》,后来,她的侄女又嫁给曾祖赵尔丰,也就是我的曾祖母。 因此,若是从太高祖论起,那就应该是“一门六进士”了。但直到我曾祖这一代,才算是阀阅之家。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