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火的精神分析(精)/巴什拉文集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作者 (法)加斯东·巴什拉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为巴什拉诗学方面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这部诗学论著中,巴什拉用传统哲学和古典宇宙论的物质要素的符号标出想象的不同类型。在想象的王国中,可以规定一种四元素的规律,这个规律按照与火、空气、水和土的关系排列不同的物质想象。这论证的是建立在理性心理学基础上的想象理论。对火进行的精神分析是证明巴什拉的科学精神的具体应用。他通过对火的分析,希望把知识与物质的想象统一起来。从理性精神分析的角度对普罗米修斯情结、恩培多克勒情结等进行分析,描述了火从原始形象到生死本能精神的发扬,再到火象征的光和热对人的灵魂的启迪和升华,直至最高的火的纯洁化的生命高度的过程。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火与敬重 普洛米修斯情结
第二章 火与遐想 恩培多克勒情结
第三章 精神分析和史前历史 诺瓦利斯情结
第四章 性化的火
第五章 火的化学:虚假问题的历史
第六章 酒精:能点燃的水 潘趣酒:霍夫曼情结 自燃
第七章 理想化的火:火与纯洁
结论
序言
《火的精神分析》是法国20世纪著名科学哲学家、
法国新认识论创始人、诗学理论家和诗人加斯东·巴什
拉(Gaston Bachelard,1884-1963)的一本小书,译
者希望本书能使读者对巴什拉的诗学理论及想象理论有
所了解,以便接近他的新认识论——新科学精神。
巴什拉是大器晚成的学者。他出身贫寒,1903年中
学毕业后没能进大学,而是进入邮电部门工作。而在工
作期间,他从未间断过自学。七年后,他依靠自己的刻
苦努力获得数学学士学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在中
学任化学、物理教师多年,同时继续自学深造。1922年
,他顺利通过哲学中学教师资格考试(1929年又获文学
博士学位)。1927年,他以《论近似的知识》论文获法
国国家博士学位。这一年他已43岁。1930年,巴什拉终
于踏进大学殿堂的讲台,先在第戎大学文学系任教授,
1940年又任巴黎大学科学哲学教授。1955年退休,任名
誉教授。他一直是法国伦理与政治科学院院士。晚年曾
获荣誉勋位勋章(1951年、1959年)和文学国家大奖(
1961年)。在20世纪法国思想界,巴什拉大概是仅有的
没有接受过正规高等教育、没有涉足思想家摇篮——巴
黎高师的杰出学者,他的光辉与其他声名显赫的各流派
的代表人物相比毫不逊色:巴什拉集科学家严谨的逻辑
思维、哲学家深刻的哲理思考、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于一
身,这就使他的思想独具魅力,而且长久启迪着人们的
心灵。
巴什拉的学术研究展示了两个方向:认识论和诗学
。1928年,他的《论近似的知识》的发表标志着他对认
识论的更新与改造。法国认识论的发展可追溯到19世纪
末。一般评论认为波裔法国著名化学家、哲学家E.梅耶
松的《同一性与实在性》在1908年发表,这是法国认识
论的开端,从此,人们开始把从自然科学方法出发探讨
哲学问题的学者归于科学哲学家名下。其中最有影响的
有E.梅耶松、H.彭加勒、A.拉朗德、L.布兰舒维克等。
巴什拉继承了梅耶松等的思想,但他认为梅耶松的
同一性意味着他的理论是“简单的本体论:希求科学与
常识意义并行……科学于是成为常识意义的一种延续”
。巴什拉认为,这样的哲学不能表现具有强大力量的认
识论领域。而他认为,只有一种保持警觉的哲学才能领
会科学认识的深刻变化:这是建立在新认识论理论上的
、具有新科学精神的哲学。
巴什拉认识论中最重要、也最富创造力的基本概念
是认识论障碍。这个障碍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外在的障碍
,而是在认识活动内部出现的迟钝与混乱。对真实的认
识是一束总会在某处投下阴影的光线。它永远不会是直
接的、完全的。绝不可能有预定的事先正确的哲学,因
为不可能有最初的真理,而只存在最初的错误。人只有
在认识过程中不断克服精神本身的障碍,摧毁错误的认
识才能够得到真正的真理。科学精神首先禁止人们屈从
于现成的舆论,要求人们在认识之前提出问题。科学精
神认为:任何认识都是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没有问题
就不可能有科学认识。巴什拉的科学精神的目的就是要
净化经验,理性在与经验的接触中纯化自身。巴什拉追
求一种与狭隘、简单的理性主义相对立的完整的、辩证
的、实践的开明理性主义。这体现了当代法国思想界希
求理性与经验和解的一种倾向。
巴什拉学术研究的另一方向是诗学。1938年完成的
《火的精神分析》集中体现了巴什拉从科学认识论出发
在诗学理论方面的创新与发展,在当时法国文学与美学
理论界引起极大的反响。巴什拉认为:诗的批评就是要
认识诗意想象与空气、火、水和土四种元素的特征相遇
,即要在每个诗人那里揭示物质的四重想象,由此,巴
什拉挖掘出想象的初源:“哲学优先对最初图像的研究
使人们能够民开有关想象形而上学的一切问题。”
《火的精神分析》是巴什拉诗学理论的最重要的代
表作。正如巴什拉本人在前言中所说:“本书是对《科
学精神的形成》一书所持的总论点进行阐明。”可以说
,这本书是运用巴什拉认识论的观点对新科学精神具体
形象的说明。对火进行精神分析是这一说明的出色例证
。火在人类社会中是极原始的现象。人在最初接触火时
,不可能对它有正确的认识,只不过把它看作是具体的
、能够取暖、烤烧食物的火。又由于社会、历史留下的
禁忌,人们从一接触火时就不但怀有对火的本能的热爱
,还有对火本能的敬畏。从理性精神分析的角度看,普
洛米修斯情结象征着从物质出发迸发出来的精神光辉。
它冲破火的禁忌,把火看作热情的理性召唤,并且冒着
危险追求火的光明,这时火的光明不复是具体的、物质
的光明了。古希腊恩培多克勒有着类似的观点。他把火
想象为从眼睛薄膜上细孔穿过的火,火与外面的火交流
,流射到眼睛,产生面对世界的视觉。巴什拉把这种对
火的热爱与尊重、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在其中结合起来
的精神称作恩培多克勒情结。以这种精神面对火,会使
人幻想、使人激动,火的召唤永远是诗歌的基本主题,
是它使人们产生无意识的连绵遐想。从维克多·雨果到
昂利·雷尼耶,赫丘利的焚尸柴堆就像一种自然象征,
不断地向我们描绘人类的命运。火在人的精神中引起的
震撼、火使人产生的憧憬与遐想不知要比平时的经验强
大多少倍。
在对火的精神追求中,人们对火的认识愈来愈深。
火不但是光明的象征,而且还是热的象征。这远不是指
具体的热,而是指内在的热的意识,这种意识总是优于
关于光的完全的视觉的科学。而这热满足人的欲望,含
有发热快感的深刻意义。热是一种财富,一种占有,应
当把这种热珍藏起来,把它赠给值得沟通,能够相互交
融的意中人。光只能在事物表面闪烁,微笑,而热才能
深入:深入到内在的意识中去,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
至此,火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深藏的热进发为挚诚的
爱,刻骨的恨,在火的运动中产生无与伦比的强大创造
力。
火升华的最高点就是纯洁化。火燃烧起爱和恨,在
燃烧中,人就像火中凤凰涅梁那样,烧尽污浊,获得新
生。情感只有经过火的纯化才能变得高尚,经过纯化的
爱情才能找到感觉。真正的爱必须经过火的燃烧,才能
升华,才能经久不衰,永远有生命力。
巴什拉通过对火的精神分析,希求把知识与对物质
的想象统一起来,把诗的遐想与科学的理解结合起来。
为使读者能更完整地理解巴什拉有关想象的理论,并更
深地领略他那追求和谐理性与理智的激情的辩证科学精
神。
译者
1991年11月于蔚秀园
导语
火升华的最高点就是纯洁化。火燃烧起爱和恨,在燃烧中,人就像火中凤凰涅梁那样,烧尽污浊,获得新生。情感只有经过火的纯化才能变得高尚,经过纯化的爱情才能找到感觉。真正的爱必须经过火的燃烧,才能升华,才能经久不衰,永远有生命力。
后记
如果说我们的工作能够作为退想物理学或退想化学
的基础,作为确定遐想的客观条件的描绘,那就应当为
文学批评——从这个词的最准确的意义上说——准备好
工具。应当指出,隐喻并非像火箭那样飞起,在天空中
爆发,散发出火光,恰恰相反,隐喻相互呼应,相互协
调,比感觉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致诗意仅仅是隐喻的框
架而已。每位诗人应当造成一种图解,以表达它的隐喻
配合的意义和对应性,就像花的图解确定花的行为的意
义和对称性一样。若没有这种几何的契合,就没有真正
的花可言。同样,若没有诗的形象的某种综合,就没有
诗的繁荣。然而,不应当在这种论述中看到限制诗自由
的意志,把某种逻辑或者某种现实——这是一回事——
强加于诗人的创作意志。在经过充分发展之后,我们客
观上以为发现了某诗作的现实主义和内在逻辑。有时,
一些迥然不同的、似乎对立的、互不协调而又软弱无力
的形象会融合在一可爱的形象中。超现实主义的最离奇
的拼凑蓦然有了连贯的动作,闪烁着能使人看到深处的
光;充满讥讽的目光突然露出了温情;那是泪水流在欲
火上。这就是想象的决定性行为;它把妖魔变成了新生
儿。
但是,诗的图解不仅是一种构图!它应当找到一种
使犹豫与暖昧统一起来的方法,只有这二者能使我们从
现实主义中摆脱出来,使我们能遐想;我们所担负的使
命在此遇到了全部的难处,显示出全部价值。在统一体
内部作不出诗来:独一性没有诗的特性。若人们不可能
做得更好,若不能立即达到有次序的多样性,那么可以
使用辩证法,把它当作唤醒沉睡的呼噜巨响。不管生动
与否,阿尔芒·珀蒂让说得好:“思想辩证法的动荡可
独一无二地用来确定想象”,不管怎样,必须首先消除
反射式表达的热情,对熟悉的形象进行精神分析,以便
运用隐喻,特别是隐喻之隐喻。于是,人们将会理解珀
蒂让所说的,想象摆脱了心理的决定——包括精神分析
在内——它构成了一种产生于自身的自发统治。我们赞
同这种观点:想象胜于意志,胜于生命的冲力,它是精
神创造力的化身。从精神上来说,我们是由自己的想象
创造出来的。我们由自己的想象所创造并且受想象的限
定,因为想象划定了我们精神领域的最后限界。想象犹
如火焰一般在自己的巅峰上进行创造,正是在隐喻之隐
喻的范围内,在达达主义的领域内——如特里斯唐·查
拉所认为的那样,梦幻在这领域中是一种经验的尝试—
—当遐想改变着预先已经被改变了的形式时,我们应当
去寻找变动着的力的秘密。因此,必须寻求到在原始的
推动由于受到个人的无秩序的诱惑,但又经不住他人的
迷惑而在发生分裂之处安身的方法。要自己幸福,就应
想到他人的幸福。因此,在最自私的享乐之中有一种相
异性。诗的图解在同纯真的理想、自私的理想决裂的同
时将会引起力量的分解,结构统一的分解。于是就会出
现具有创造力的生命的问题:如何具有前途而又不忘却
过去,如何使激情发扬光大而不冷淡下来?
然而,如果形象只有通过它分解的隐喻才在心理上
变成积极的,如果形象只有在最彻底的变幻中,在隐喻
的隐喻的范围内,才能创造出真正新型的心理现象,那
么人们将会理解火的形象的大量的诗意创作。我们曾试
图证明,在形象的各种因素中,火是最具有辩证性的。
只有火才是主体和客体,在泛灵论的深处,总可以发现
热能。我们感到:富有生命的东西,直接富有生命的东
西就是热的东西。热是实体富足和长在的最好佐证;只
有热才赋予生命的强烈、存在的强烈以直接的意义。与
内火的猛烈相比,其他感觉的强烈程度是多么松弛,缺
乏生气,静止而无前景!它们并不是实际的增长。它们
并不恪守自己的许诺。它们并不是在火焰而是在象征超
越的光芒中活跃起来。
然后,正如我们曾清楚地看见的,作为对主体和客
体的这种基本辩证关系的反驳,内火正是在自身的特性
中得以辩证化的。只须燃烧到点就足以相互否定。当一
种感情达到火的烈度,一旦它在猛烈爆发中暴露在火的
形而上学中,我们可以肯定它将积累起一定量的对立物
。于是求爱者欲成为纯净而热烈的,独一而普遍的,悲
剧而忠诚的,瞬间而持久的。在受到巨大诱惑之时,拉
·巴希法埃·德·维莱克利芬低声道:
温热的气息使我满脸通红,浑身冷颤使我变得冰冷

无法摆脱这种辩证法:意识到燃烧,这等于冷却;
感觉到强烈度,就是在减弱它:应当成为强度而自身不
知。这就是行动的人的苦涩的规律。
这种暖昧性是惟一适于表达情欲的犹豫不决,以至
于所有一切同火有关联的情结最终是痛苦的情结,是既
神经质又富有诗意的情结,是可倾倒的情结:人们可在
自身行动中或在憩息中,在火焰中或在灰烬中找到天堂

透过你双眸上方的浓密睫毛。
露出火一般要吞食的光芒,受火启迪的杰作,还有
灰烬中的天堂。
——保尔·艾吕雅
点燃的火或献身的火,毁灭他人或自我毁灭,遵循
普洛米修斯情结或恩培多克勒情结,这就是一切转换价
值的心理转
精彩页
第一章 火与敬重 普洛米修斯情结

火和热在各种迥然不同的领域中提供了解释手段,因为对我们来说它们是一种引起无穷回忆、造成个人普遍而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经历的机会。火于是成为能解释一切的特殊现象。若一切缓慢变化的东西能用生命来解释的话,那一切迅速变化的东西就可用火来解释。火是超生命的。火是内在的、普遍的,它活在我们的心中,活在天空中。它从物质的深处升起,像爱情一样自我奉献。它又回到物质中潜隐起来,像埋藏着的憎恨与复仇心。它是一切现象中唯一能够获得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评价的现象:善与恶它把天堂照亮,它在地狱中燃烧。它既温柔又会折磨人。它能烹调又能造成毁灭性的灾难。它给乖乖地坐在炉边的孩子带来欢乐,它又惩罚玩弄火苗的不规矩的人。它是安乐,它是敬重。这是一位守护神,又是一位令人畏惧的神,它既好又坏。它能够自我否定:因此,它是一种普遍解释的原则。
若无这种初步的价值评价,人们就不能懂得对于这种最明显的自相矛盾的断言所持的容忍态度,也不能懂得这种堆砌着高度赞美的形容词的热情。比如,18世纪末的一位医生以怎样的温情和荒谬写下这样的话:“我认为这火并不是一种猛烈的、翻腾的、刺激的、违背本性的热——这种热并不像煮食物那样冶炼习性——而是温和的、有节制的、散发着香脂味的火,这火带着近似于血液的某种湿度,像营养浆汁一样渗入异质的习性,把它们分离,使它们变得缓和,把它们各部分的粗糙和棱角磨平,最终使它们变得那样温和、清澈,以同我们的本性相称。”在这段文字中,没有一个论据、一个形容词具有客观意义。然而,这段话多么令人信服!我觉得它融合了医生的说服力和药物的渗透力。由于火是最有渗透力的药物,医生正是在赞扬它时才最有说服力。总之,当我重读这段话时——这段无法辩驳的对比,谁愿解释谁就解释去吧——不能不回忆起那位戴着金表的善良而庄重的医生。在我还是孩童时,他来到我的床前,用巧妙的话语安慰我焦虑不安的母亲。这事发生在一个冬日的早晨,在我们破旧的房子里。炉火正旺,大人给我喝吐鲁糖浆。我舔干净勺子。散发着香脂味的热气和芳香热气的药物的岁月今又何在?

我生病时,父亲在我房里生起火。他小心翼翼地架上劈柴,在壁炉柴架中撒上一把刨花。要是点不着,那可是出奇的笨。我想象不出谁干这活能与我父亲相比,他从来不让别人生火。确实,18岁以前,我从不曾生过火。只是在我独自生活时,才开始照管壁炉。但是,我从父亲那里学到的拨火的艺术一直是我引以为荣的事。我想,我宁可旷一节哲学课也不愿错过早晨起来生火。正因如此,我怀着何等亲切的感情阅读一位受人尊敬的科研学者写下的这些话,这些话于我几乎就是我个人回忆的篇章:“我在别人家或别人在我家时,我常常这样自娱:炉中火乏了下去,冒着浓烟,必须徒劳地、灵巧地久久拨弄它,最后还要用小劈柴和木炭,这些东西总能及时找到。当别人把烧焦的劈柴翻弄一番之后,我常常操起了火来,这是件意味着耐心、大胆和幸福的事情。我使炉火不灭以施展法术,这就像江湖医生——医学院把一个无可救药的病人推给了他;然后,我只不过拨弄几根未燃尽的柴火,旁人往往没察觉到我动了什么。我闲呆着并不动手,别人注视着我,像是要我动手,可是火苗上来了,燃着了木柴,于是人们说我往火里扔了锯末什么的,最后总是承认我使气流畅通。别人并不想知道完全的、弥散的、辐射型的热,火的界域,热传递的速度,发热的类别。”杜卡拉继续发挥他的家务才干和雄心勃勃的理论知识,他把火的蔓延描写为按“发热类别”或几何形扩展。尽管这种数学方式并不合适,杜卡拉的“客观的”思想的首要原则是十分清楚的,并且这种思想的精神分析是直截了当的:用柴火燃着柴火,炉火就温暖家庭。
P7-9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3:5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