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毓方,1944年生于江苏,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早年攻读日文,转事国际新闻,长期服务于《经济日报》《人民日报》。中年后皈依文化,一笔在手,犹如“乾坤圈”在握,唯觉文能补气、文能丰神、文能御侮、文能敌贼。
著有《岁月游虹》《妩媚得风流》《雪冠》《长歌当啸》《煌煌上庠》《清华其神,北大其魂》《天意从来高难问》《历史是明天的心跳》《千手拂云,千眼观虹》《金石为开》《千山独行》《寻找大师》《浪花有脚》等作品。尝谓少年比的是才气,中年比的是学问,老年比的是人品、人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器行天下--季羡林的前尘后影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卞毓方 |
出版社 | 济南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作者简介 卞毓方,1944年生于江苏,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早年攻读日文,转事国际新闻,长期服务于《经济日报》《人民日报》。中年后皈依文化,一笔在手,犹如“乾坤圈”在握,唯觉文能补气、文能丰神、文能御侮、文能敌贼。 著有《岁月游虹》《妩媚得风流》《雪冠》《长歌当啸》《煌煌上庠》《清华其神,北大其魂》《天意从来高难问》《历史是明天的心跳》《千手拂云,千眼观虹》《金石为开》《千山独行》《寻找大师》《浪花有脚》等作品。尝谓少年比的是才气,中年比的是学问,老年比的是人品、人格。 目录 第一辑 早年的人生雨巷 1.兼祧多家的野孩子 2.才华舒展。意气昂藏 3.一个人的德文专业 4.后退。是为了前进 5.对于家,他选择的是“逃离” 6.运动是抵抗沉沦的最好武器 7.傅斯年、汤用彤、胡乔木 8.怅望千秋许大千 第二辑 留德岁月 1.留德日记:只是为自己而动笔 2.季羡林的“一塌糊涂” 3.季羡林的加减乘除 4.“红豆无根种不成” 5.书癖。书狂 6.以洋制洋,以夷制夷 7.老君炉里的裂变 8.李长之·张虎文 9.季羡林与乔冠华 10.夫子自道,留学生涯的N个最 第三辑 程门立雪 1.季羡林是怎么做学问的 2.没有新意,决不写文章 3.蔼蔼绿荫 4.季羡林风景线 5.季羡林书画收藏一瞥 6.“登高而招,顺风而呼” 7.荷姐·马理·俞大缜 8.陈寅恪的气场 9.清华老友胡乔木 第四辑 苍龙日暮 1.清新俊逸,沉郁顿挫 2.季先生心目中的季先生 3.站在胡适先生的墓前 4.欧阳中石夫妇与季羡林 5.字积于学,好风如水 6.文有根,悟无涯 7.学问的主峰与侧岭 8.嬉笑诙谐,皆见性灵 第五辑 老树著花 1.谁说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 2.《病榻杂忆》前记 3.一个平凡的人,也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 4.言出行随,表里澄澈, 5.医院内外,访客如云,剪影朦胧 6.从兔子到猫咪。童心未泯 7.“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8.“我是我自己的‘上帝’” 第六辑 大器晚威 1.从《春满燕园》到《春归燕园》 2.域外骋笔 3.海内行脚 4.人到古稀,他刚刚进入途中跑 5.耄耋之年的冲刺 6.九十述怀 7.晚年生命之最 8.回看季羡林 附录 1.读季承《祭父文——和父亲谈心》 2.用清凉的沉默,熨帖浮躁的红尘(臧小佳) 3.阅水而成川,阅人而成世(贾秀全) 精彩页 兼祧多家的野孩子 2005年底,笔者着手撰写《季羡林——清华其神,北大其魂》,首节从2005年7月29日写起,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北京301医院探望,提前为季羡林先生祝寿,计划写到2006年8月6日,即季先生95岁寿辰,取个前后衔接,首尾呼应。2006年8月2日,笔者去医院看望季老,和季老的助手兼秘书李玉洁约定,待他们忙过这阵生日庆典,10日左右,我再来,为传记《百年回眸》章节做最后的采访。孰料风云不测,8日,李玉洁突然病倒,计划遂告夭折。于是我当机立断,传记就写到8月2日为止,例行加个跋,题为《篇末说禅:期望和读者共同演奏》。 书稿杀青,写作的意绪并没有消失,相反,因为传记的粗线条,若干细节没能用上,或者虽然点到了,但没能从容展开,又涌起继续采访、探索的冲动;于是决定,干脆再写一本,关于季先生的晚年。 多年来养成的急脾气,说干就干。2006年9月4日,笔者再次前往301医院,探望老人家。是日下午3点30分,我如约来到病房。季老很远就伸出右手,我略作犹豫,然后快步迎上去,与老人紧紧相握——以往碰到这样的事,倘若李玉洁在场,她会坚决制止,因为老人免疫力低下,担心病菌传染;今天破例,没有李玉洁圆场,总不能让季老热情的手虚悬在半空。相握的刹那,我注意到老人神清气朗,精神愉悦。老人示意我在他左边的椅子落座,这是专为客人设的(身后的台案摆着一帧他与温家宝总理的合影,宾主采取的也是这方位)。我今天来,有一点公事,为敝乡阜宁县的散文活动求季老题字,季老二话没说,欣然应允;公事之外,就是采访,因为写作那本传记,勾起了许多新的疑问,今日正好当面讨教。 话题从季老的父亲谈起。老辈人提到尊长,不能直呼其名,在名前要加一讳字,如季老父亲名嗣廉,惯例作父讳嗣廉。我问:“此书要不要遵循旧例?”答:“是以你的口气,还是我的口气?如是你的口气,当然不必。如是我的口气,两可。”又问:“您父亲死于1924,那年,您十三岁,按此推算,他的寿命也就30岁出头,不会超过40岁。”答:“那时太小,实在记不得了。反正,母亲活过了40岁。”说到这儿,季老的右眼角流出一行浊泪,他从桌上拿起一张手帕纸,轻轻揩拭。 老人恋旧,回忆的闸门打开,往事如潮水般汹涌。季老谈到他的父亲和叔叔,在老家混不下去,跑到济南城打工。打工卖的是苦力,卖得好,可以混张嘴,仅此而已,想发达,是没门的。但奇迹出现了:季老的叔叔交了大运,买一次奖券,关于湖北水灾的,用的是身上仅剩的五角钱,居然中了头奖,赚得明晃晃的几千两纹银,兄弟俩一夜之间成了暴发户。老人强调,这奖券是他叔叔掏钱买的,这中奖获得的银子,按说,也都是他叔叔一人的,难得的是叔叔和父亲手足同胞,不分彼此,有难同当,有福共享。兄弟俩把银子运回官庄,穷人有了钱,第一个念头,就是置地置房,地要带水井的良田,房要砖墙瓦盖的大屋。那时兄弟俩尚未成家,尽一份农村单身汉的虚荣,把家业置得风风光光,有声有色。 人在巅峰状态,无论是财富,还是荣誉、地位,极易露出他的底色。父亲因弟弟中奖起家,犹如天上掉馅饼,一下子成了当地的小富翁,他没有持家的经验,不懂得任何经营,相反,他的头脑开始发胀,想象自己是乡村中朱家、郭解一流的豪侠人物,开始仗“义”疏财,大肆挥霍,忘乎所以。比方说,一次到外村赶集,经人一吆喝:“季大财主来了!”他就忘了自己究竟才有几个钱,竟然宣布,今天在这棚里喝酒吃肉的,一律由兄弟我“买单”。于是乎这般,钱来得容易,去得也容易,没有多久,父亲就把一个新兴的家业折腾完,重新沦为穷光蛋…… ——这些我都熟悉,在前一本传记中也有所交代,如果让季老乘兴发挥,恐怕一下午都不够。我赶紧打断,把话头引到济南。我问:“您后来到叔叔家,算不算过继?”这是我一直存疑的(在写作传记过程中,曾为此咨询过许多人,包括北大原东语系党总支书记贺剑城、副书记张殿英等,都没能搞清楚)。答日:“叔叔和父亲究竟怎么商量的,我不清楚。从后来的情况看,反正没办手续,应该不算。因为过继,就是完全给了人家,父母就我一个男孩,不会把我舍出去。”“那么是兼祧?”我拿笔在纸上写给季老看。他举起放大镜,瞅了一会,说:“是这意思,但承继的不止两家,是好几家。过继和兼祧不一样,过继要随叔父的成分走,叔父是城市小资产阶级,那样一来,以后的工作、生活,不知要增加多少麻烦;兼祧还是跟父母,我父母只有三分地,太少,麦子都没法种,只好种绿豆,土改时划成分,定我为贫农,分了三亩地。”接着又说起我熟稔的往事:清平县官庄老季家,是一个大家族,在他父亲那一辈,有兄弟十一个,堪谓人丁兴旺,后继有人。但是,由于家道中落,这十一个兄弟中,有六个闯了关东,而且一去杳然,下落不明;一个送了人,易了姓;剩下的四个兄弟,四户人家,总共生得两个男孩,其中之一,不幸被土匪绑票,丢了命;仅存的一个,就是他季羡林。——且慢,这里又蹦出另一 导语 浩瀚如谜的宇宙,季羡林的实体生命如流星一闪而去了,但是人走荼末凉。科学家说,组成这个世界的不是物质两是能量。季羡林的肉体消失了,但是能量在继续发光发热,他的一生埋有多处伏笔,我预料,在未来的岁月,他的大名还会长久地为人传颂。 渎了季羡林,你就知道什么叫大器! 读了卞毓方,你就知道什么叫力作! 序言 大器行天下 一晃,十年过去了。 曾记,2009年7月11日,星期六,天气湿闷而躁热。 上午,我正在电脑前敲敲打打,例行作业,噩耗突然传来 :任继愈先生逝世!任先生是1916年生人,屈指算来,时 年值93岁,也算是高寿了。我见过任先生,是在公众场合 ,私底下,从无接触,因此也没多往心里去。过了不多一 会,又有噩耗袭来:季羡林先生逝世!什么时候?上午9点 。千真万确?千真万确。怎么可能呢?他前两天还为北京 高考状元题匾,昨天下午还为臧克家故居题词,为汶川广 济学校题写了“抗震救灾,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此外还 为山东孔子卫视频道写了一幅“弘扬国学,世界和谐”, 而我,受画师乔德龙和书家卞兴龙之托,正准备日内与季 先生联系赠送书画的事宜……但这是事实,是北京大学官 方传出来的消息。赶紧与季承联系,手机线路拥挤,已经 拨不进去了。 这是迟早要出现的一幕,没想到来得这样快。春节后 探视过两次季老,发现他消瘦异常,人已脱形,预感不祥 ,以后再没去,因为外面蔓延甲型流感,怕不小心把病菌 带进医院,又因为筹划给老人家过98岁大寿——再过三个 礼拜就到了,老人的真正生日是8月2号,而我们一帮弟子 商量,安排在7月底,赶在官方活动之前。也就剩半个月的 时间,先生没有等到,我们也没有等到。 等到的是,网上铺天盖地的报道,我随便浏览了一下 标题,一个也没有打开。还用得着打开吗?不祥的消息, 一个已经嫌多,种种细节,不需要再触目,再惊心。媒体 又开始新一轮的爆炒!这是互联网时代。这是信息爆炸时 代。果然,消息传得飞快,天南地北的询问电话纷纷打来 。凤凰卫视抢先报道。各路媒体争相上阵。熟悉的记者径 直登门。季先生的孙女季清也从美国洛杉矶发来了悼文: 震惊。无语。星期五的晚上,美国,家里。2009年7月 10日。刚刚吃好饭,稍稍休息了一下,看了看美国新闻, 就坐在电脑前继续编辑我们去年回国的相册。是啊,差几 天就一年了,可相册还没有完成。正在欣赏去年几次回国 和爷爷的合影,却看到新浪网站首页“国学大师季羡林逝 世”的消息。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想一定是打印错误。正 在发愣之际,朋友江姐从北京发来短信,向我表示慰问。 还在蒙咙中。又回到新浪网站,一篇一篇地再读……越读 脑子越糊涂,越读越不相信这是真的。昨天还和爸爸有邮 件来往,我们还在商量安排今年和明年庆祝爷爷生日的事 。怎么会?这是不可能的!绝对不可能! 否认。不理解现实。不承认现实。心痛。泪在眼眶里 转。已经是深夜了…… 洛杉矶和北京相差16个小时,当晚,送走最后一个来 访的记者,北京已进入深夜。窗外雷雨大作,是北京城罕 见的狂风暴雨。“泪飞顿作倾盆雨”,是谁在流泪?默默 间,我踅回书房,坐到电脑前,打开作业中的《晚年季羡 林》。自打与季先生结缘,我一直在收集资料,打算为老 人家写几本书,已经出版的,是《清华其神,北大其魂》 ;正在写作的,就是前边提到的《晚年季羡林》;拟写的 ,还有关于季先生的比较文学以及他的前尘后影,等等。 写晚年的这本书,我从2006年8月动笔,断断续续,一直写 到今天,连头带尾,正好三年。因为标明了是写晚年,所 以只要季先生活着,我的笔就不能搁下——在这个意义上 ,我真心祝愿他老人家长寿,我的书也好无限制地延长, 何况,在文化在社会的意义上……唉! 霹雳一声,季先生的生命戛然而止。我这本书,也不 由自主地划上了句号。我本来还有很多话要说,此时此刻 ,我不想再说;不仅不想再说,连已经写好的某些章节也 要删去。为什么?因为那些章节是属于未来的,现在抛出 ,为时过早;都说人有命运,文章其实也有运命。 姑且遵从天意,当机立断,就此结尾。 回头看,20世纪初的中国有一个“五四”,这场运动 释放出一大批人物。季羡林先生出生稍晚,他只是踩着“ 五四”的尾巴。踩着尾巴也是幸运,季羡林上洋学堂,尤 其是读英文,就是沾了“五四”的光。从1919年到1934年 ,他的整个学生时代,都离不开“五四”精英的召唤。 1935年,季羡林去了德国,一待就是十年,在知识结构和 研究方法方面,接受了德国人的严格训练。归国后,又受 到胡适、傅斯年、陈寅恪、汤用彤等大师的影响——那都 是些学术界响当当的人物。他在德国学的是梵文、巴利文 ,那玩意儿太冷,没人懂,也没人捧。直到晚年,迎来他 一生最辉煌的岁月。 我不是季先生的及门弟子、得意门生,我跟季先生的 缘,仅仅在于散文,交往也是散文式的,若即若离,时紧 时松。季先生的学问,我是“一窍不通”。不通,就不敢 妄言。季先生讲真情、真思、真美,我拳拳服膺,除此而 外,还要加上一条:良知,良能,良心。 季羡林的《病榻杂记》收录了一篇随笔,题目叫《笑 着走》,这篇稿子写于2006年3月19日,那一年,季羡林九 十五岁,文章披露: 走者,离开这个世界之谓也。赵朴初老先生,在他生 前曾对我说过一些预言式的话。比如,1986年,朴老和我 奉命陪班禅大师乘空军专机赴尼泊尔公干。专机机场在大 机场的后面。当我同李玉洁女士走进专机候机大厅时,朴 老对他的夫人说:“这两个人是一股气。”后来又听说, 朴老说:“别人都是哭着走,独独季羡林是笑着走。”这 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认为,他是十分了解我 的。 季羡林生平不信命,唯独相信机遇和缘分,但是这里 ,他对朴老的预言有了直觉的认同。季羡林在随笔的末尾 强调:“在这里,我想,我必须讲几句关于朴老的话。‘ 天下谁人不识君。’朴老是用不着介绍的。我想讲的是朴 老的‘特异功能’。很多人都知道,朴老一生吃素,不近 女色,他有‘特异功能’,是理所当然的。他是虔诚的佛 教徒,一生不妄言。他说我会笑着走,我是深信不疑的。 ” 让一个崇佛而不敬佛、礼佛而不拜佛的纯然学者,顿 悟般产生宁信其真、毋信其虚的执着,半是缘于高人的指 点,半是缘于命运的揭示。季羡林晚年老树著花,万紫千 红,外部世界的色彩斑斓必然要刺激他敏锐而微醺的感官 ,唤醒他往昔甜蜜的暗示,提纯并强化他的自信。 “笑着走”之必要,季羡林曾做过逻辑上的推敲。比 如,在同一篇随笔中,他说:“江淹的《恨赋》最后两句 是‘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第一句话是说,死 是不可避免的。对待不可避免的事情,最聪明的办法是, 以不可避视之,然后随遇而安,甚至逆来顺受,使不可避 免的危害性降至最低点。如果对生死之类的不可避免性进 行挑战,则必然遇大灾难。‘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秦皇、汉武、唐宗等是典型的例子。既然非走不行,哭 又有什么意义呢?反不如笑着走更使自己洒脱满意愉快。 这个道理并不深奥,一说就明白。我想把江淹的文章改一 下:既然自古皆有死,何必饮恨而吞声呢?”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光有逻辑不行,还必须感情能够 承受。季羡林呢,自从“文革”中自杀而未遂,奇迹般地 活了下来,他就觉得是捡来一命,从此变得豁达超逸,一 步一步扔掉因袭的包袱,直到最后变成“来去无牵挂”的 “赤条条一个”。为了拥抱生活,他简化生活。伍迪·艾 伦有言:“放弃所有让你想活到一百岁的东西,你就可以 活到一百岁。”长寿之道就在不停地“放”和“弃”。这 里,我还想起2007年季羡林为漳州林语堂文学馆的题名。 季羡林和林语堂,经历和专攻差异很大,有一点却是相通 的:都推崇陶渊明。季羡林从80岁开始,自命为陶渊明的 信徒,并且把陶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 尽,无复独多虑”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林语堂亦如是,他 称陶渊明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和中国文化上最和谐的产物 。季、林二位都推崇和谐,礼拜空灵,并且身体力行。 季羡林的一位老朋友(也是望百高龄),曾在闲谈中对 笔者说:“建国初期,季羡林、李长之,还有我,三个人 常常在一起玩。论学问,季羡林并不是最出色;论活动能 力,他也不如长之和我;论婚姻,他就更加不理想,夫妻 长期两地分居。但他的命好,晚年大红大紫,名动朝野… …”言下,颇流露出几分歆羡。笔者坦言:“性格即命运 。季先生的出生、环境、条件、经历,造就了他特殊的生 命曲线,他对社会的感悟力、适应力、反弹力,是您这样 的富家子弟、风流才子所不能比拟的。”季先生曾对笔者 作过自我剖析,他说:“我这一生,谨小慎微,胆小怕事 ,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关键时刻,又敢于挺身而出,仗 义执言,完全不计个人得失。”笔者认为,“谨小慎微, 胆小怕事’’加“挺身而出,仗义执言”,正是对他内在 气质最为准确的概括。 俱往矣!“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历史选择季 羡林作为20、21世纪交替之际文化领域的一座丰碑,自有 它深邃的背景。同样深邃的背景,我们在齐白石的画室里 见过,在巴金的书斋里见过,而另外一些也许是更为出色 的文化巨子,如胡适,如陈寅恪,却因各种原因而无缘享 此殊荣。季羡林是幸运的,他长寿,他的能量装置如多级 火箭推进,当生命的航船行将返归渺渺银河之际,又获得 了最后一程的大力助推;他活着时,就已清晰地看到自己 在历史上的坐标。季羡林晚年虽有落寞、孤独,虽有风波 、曲折,那也是人生应有之义。世间万事本无圆满,正如 宋代词人辛稼轩所书:“肘后俄生柳,叹人生,不如意事 ,十常八九。”这不如意事,便是命运设下的路障,你要 领略完整的人生,就得学会从跨越中求爆发,求高翔。大 器行天下,季羡林最后的生命是光芒万丈的,经一波三折 而终于达至和谐,这是天理,是公道,是百折不挠的生命 的奇迹。 浩瀚如谜的宇宙,季羡林的实体生命如流星一闪而去 了,但是人走茶未凉。科学家说,组成这个世界的不是物 质而是能量,季羡林的肉体消失了,但是能量在继续发光 发热,他的一生埋有多处伏笔,我预料,在未来的岁月, 他的大名还会长久地为人传颂。 内容推荐 卞毓方通过和季老的生活交往、自己文章中的故事等多方面、多视角地来介绍和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季羡林。他以一名记者的角度,讲述了他眼中的季羡林在治学、交友、写作方面留给自己的印象,散文的笔法对季老人生轨迹的勾勒更细腻、动情,叙述了季老很多鲜为人知的生活轶事。展示了季老的人生风雨历程,挖掘他在德国留学期间的事迹,回顾季老视写作为生命本体的生涯,用生活化的故事表现他对治学和写作的高要求,展现出一副可爱顽固的老头形象。本书作为季老的人生传记,同时将视野放大到其朋友身上,从侧面讲述名人大家们的情感趣事,和他们眼中的季羡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