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沈从文的高徒,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戏剧家、小说家,京派文学小说的代表人物及传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早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先生。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北京剧作家协会理事。他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领域成就颇高,充溢着浓郁的中国味道和灵性美质,语言平和质朴、清新隽永、娓娓而来、如话家常。著有短篇小说集《邂逅集》《羊舍一夕》《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故乡的食物》《逝水》,京剧剧本《范进中举》《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等。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书评(媒体评论) 一个文艺工作者、一个作家、一个演员的口味杂 一点,从北京的豆汁到广东的龙虱都尝尝(有些吃的 我也招架不了,比如贵州的鱼腥草):耳音要好一些 ,能多听懂几种方言,四川话、苏州话、扬州话(有 些话我也一句不懂,比如温州话)。否则,是个损失 。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不要紧,要紧的 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 ——汪曾祺 目录 自序 我的家乡 国子监 钓鱼台 午门忆旧 玉渊潭的传说 翠湖心影 昆明的雨 泡茶馆 跑警报 云南茶花 滇游新记 觅我游踪五十年 天山行色 湘行二记 旅途杂记 水母 猴王的罗曼史 严子陵钓台 初访福建 泰山片石 香港的高楼和北京的大树 香港的鸟 林肯的鼻子 悬空的人 美国短简 美国女生 ——阿美利加明信片 故乡的食物 吃食和文学 口蘑 昆明食菌 鳜鱼 宋朝人的吃喝 马铃薯 萝卜 五味 寻常茶话 烟赋 《旅食与文化》题记 精彩页 我的家乡 法国人安妮·居里安女士听说我要到波士顿,特意退了机票,推迟了行期,希望和我见一面。她翻译过我的几篇小说。我们谈了约一个小时,她问了我一些问题。其中一个是,为什么我的小说里总有水?即使没有写到水,也有水的感觉。这个问题我以前没有意识到过。是这样,这是很自然的。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 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我小时候常常到运河堤上去玩(我的家乡把运河堤叫作“上河堆”或“上河埫”。“埫”字一般字典上没有,可能是家乡人造出来的字,音淌。“堆”当是“堤”的声转)。我读的小学的西面是一片菜园,穿过菜园就是河堤。我的大姑妈(我们那里对姑妈有个很奇怪的叫法,叫“摆摆”,别处我从未听过有此叫法)的家,出门西望,就看见爬上河堤的石级。这段河堤有石级,因此地名“御码头”,康熙或乾隆曾在此泊舟登岸(据说御码头夏天没有蚊子)。运河是一条“悬河”,河底比东堤下的地面高,据说河堤和城墙垛子一般高。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堤下的街道房屋。我们几个同学,可以指认哪一处的屋顶是谁家的。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风筝在我们的脚下飘。城里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起来,我们看到的是鸽子的背。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堤,下面的人看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 我们看船。运河里有大船。上水的船多撑篙。弄船的脱光了上身,使劲把篙子梢头顶在肩窝处,在船侧窄窄的舷板上,从船头一步一步走向船尾。然后拖着篙子走回船头,欻的一声把篙子投进水里,扎到河底,又顶着篙子,一步一步走向船尾。如是往复不停。大船上用的船篙甚长而极粗,篙头如饭碗大,有锋利的铁尖。使篙的通常是两个人,船左右舷各一人;有时只有一个人,在一边。这条船的水程,实际上是他们用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这种船多是重载,船帮吃水甚低,几乎要漫到船板上来。这些撑篙男人都极精壮,浑身作古铜色。他们是不说话的,大都眉棱很高,眉毛很重。因为长年注视着滚动的水,故目光清明坚定。这些大船常有一个舵楼,住着船老板的家眷。船老板娘子大都很年轻,一边扳舵,一边敞开怀奶孩子,态度悠然。舵楼大都伸出一支竹竿,晾晒着衣裤,风吹着啪啪作响。 看打鱼。在运河里打鱼的多用鱼鹰。一般都是两条船,一船八只鱼鹰,有时也会有三条、四条,排成阵势。鱼鹰栖在木架上,精神抖擞,如同临战状态。打鱼人把篙子一挥,这些鱼鹰就劈劈啪啪,纷纷跃进水里。只见它们一个猛子扎下去,眨眼工夫,有的就叼了一条鳜鱼上来,——鱼鹰似乎专逮鳜鱼。打鱼人解开鱼鹰脖子上的金属的箍——鱼鹰脖子上都有一道箍,否则它就会把逮到的鱼吞下去,把鳜鱼扔进船舱,奖给它一条小鱼,它就高高兴兴,心甘情愿地又跳进水里去了。有时两只鱼鹰合力抬起一条大鳜鱼上来,鳜鱼还在挣蹦,打鱼人已经一手捞住了。这条鳜鱼够四斤!这真是一个热闹场面。看打鱼的,鱼鹰,都很兴奋激动,倒是打鱼人显得十分冷静,不动声色。 远远地听见砰砰砰砰的响声,那是在修船造船。砰砰的声音是斧头往船板里敲钉。船体是空的,故声音传得很远。待修的船翻扣过来,底朝上。这只船辛苦了很久,它累了,它正在休息。一只新船造好了,油了桐油,过两天就要下水了。看看崭新的船,叫人心里高兴,——生活是充满希望的。船场附近照例有打船钉的铁匠炉,叮叮当当。有碾石粉的碾子,石粉是填船缝用的。有卖牛杂碎的摊子。卖牛杂碎的是山东人。这种摊子上还卖锅盔(一种很厚很大的面饼)。 有时我们到西堤去玩。坐小船,两篙子就到了。西堤外就是高邮湖。我们那里的人都叫它西湖。湖很大,一眼望不到边。很奇怪,我竟没有在湖上坐过一次船。西湖还有一些村镇。我知道一个地名,菱塘桥,想必是个大镇子。我喜欢菱塘桥这个地名,这引起我的向往,但我不知道菱塘桥是什么样子。湖东有的村子,到夏天就把耕牛送到湖西去歇伏。我所住的东大街上,那几天就不断有成队的水牛在大街上慢慢地走过。牛过后,留下很大的一堆一堆牛屎。听说湖西凉快,而且湖西有茭草,牛吃了会消除劳乏,恢复健壮。我于是想象湖西是一片碧绿碧绿的茭草。P1-4 导语 这是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真实的“汪曾祺自编文集”,即由汪曾祺先生自行编定的集子。汪老去世多年,自编文集旧版市面上早已不见踪影,一书难求。本集是汪曾祺自编文集之一,作者在自序中解释,取名“旅食”,并无杜甫的悲辛之感,“只是说明这里的文章都是记旅游与吃食的而已”。全书计有游记二十余篇,另有十余篇有关吃食。这本小书是汪曾祺先生自编文集中主题、特色都十分鲜明的版本。而作者写这些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觉得:活着多好呀! 序言 一 据汪曾祺先生的子女汪朗、汪明、汪朝统计,老头儿 一辈子,自行编定或经他认可由别人编选的集子,拢共出 了二十七种。严格一点,不妨将前者称为“汪曾祺自编文 集”。 自编文集,文体比较单纯:基本都是短篇小说、散文 和随笔,偶有一点新、旧体诗,还有一本文论集,一本人 物小传。时间跨度,却大得出奇:第一本跟第二本,隔了 十余年;第二本跟第三本,又隔了差不多二十年;第一本 小说集《邂逅集》跟第一本散文集《蒲桥集》,更是隔了 整整四十年。……谁实为之,孰令致之?说来话长,不说 也罢。汪先生享年七十七岁,1987年之前的六十六年,他 仅出了四本书。汪氏曾自我检讨说:我写得太少了! 1987年始,汪老进入生命的最后十年。这十年,就数 量而论,是他创作的高峰期,占平生作品泰半。同时,也 是出书的高峰期。除1990年、1991年两年是空白外,每年 都有新书面世。1993年、1995年,更是臻于顶峰,合计接 近两位数。这固然反映了汪先生的作品受到各方热烈欢迎 乃至追捧,但也不可避免地导致若干集子重复的篇什较多 ——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并非个别现象。 我曾写道: 无缘亲炙汪曾祺先生,梁某引为毕生憾事。他的作品 ,是我的至爱。读汪三十余年,兀自兴味盎然,爱不释手 。深感欣慰的是,吾道不孤,在文学市场急剧萎缩的时代 大背景下,汪老的作品却是个难得的异数,各种新旧选本 层出不穷,汪粉越来越多。在平淡浮躁的日常生活中,沾 溉一点真诚朴素的优雅、诗意和美感,大约是心灵的内在 需求罢。 那么,有无必要与可能,出版一套比较系统、完整、 真实的“汪曾祺自编文集”,提供给市场和读者呢?答案 是肯定的。 汪老去世已逾二十一年,自编文集旧版市面上早已不 见踪影,一书难求。倒也间或出过几种新版,但东零西碎 ,不成气候。个别相对整齐些的,内容却肆意增删,力度 颇大,抽换少则几篇,多则达到十余篇甚至二十多篇,旧 名新书,面目全非,是一种名实不副不伦不类的奇葩版本 。我一直认为,既然是作者自编文集,他人就不要、不必 且不能擅改。至于集子本身的缺憾,任何版本,皆在所难 免,读者各凭所好就好。 本系列新版均据汪老当年亲自编定的版本排印,书名 、序跋、篇目、原注,一仍其旧,原汁原味。只对个别明 显的舛误予以订正。加印时作者所写的序跋,均作为附录 。这套货真价实如假包换的“汪曾祺自编文集”,相信自 有其独特的价值和生命力。 二 1992年,汪曾祺先生自行编选出版了一本小册子,名 为《旅食集》,并写了一篇不到百字的《自序》。书如其 名,所收文章,以广义的游记为主;还有十来篇,事关吃 食。在他的书中,这是一个特色鲜明的选本。 五年后,该书拟出增订本,增选了七篇文章,书名改 为《旅食与文化》。汪先生新写了一篇稍长的《题记》。 末尾,老头儿感叹道:“活着多好呀。”他进而解释说: “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觉得:活着多好呀!” 。落款时间,为“1997年2月20日”。遗憾的是,仅仅两个 多月后,汪老就去世了。而《旅食与文化》当年9月出版, 作者未及见到。根据体例,本版照录初版《自序》,将增 订版《题记》作为附录。 汪先生曾直抒胸臆: 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 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 人间送小温,多好一老头儿。诗文犹在,斯人邈矣。 新版据广东旅游出版社1992年4月版印制。 2019年3月8日晚,夏历己亥二月初二 记于深圳天海楼 内容推荐 《旅食集》收录的都是关于旅游与吃食的文章。“旅食”二字虽出自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却并不包含其中的悲辛之意。汪曾祺所作游记尤重风景的人文意义,其文兼具文化性与文学性;汪曾祺谈吃的文章,也多文化意蕴,并非老饕炫技或者标榜见多识广,故有余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