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用比较和影响接受的文学视角,全面梳理了鲁迅与托洛茨基文艺思想的关系。鲁迅后期思想与文学深受普列汉诺夫和托洛茨基的影响。追随列宁投身革命的托洛茨基,作为一个文艺评论家,其文学观念和批评方式曾经对中国早期左翼文学提供了有益的参照,他的《文学与革命》等论著立足苏俄革命文艺的实践情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无产阶级文学建设的理论观点。这些理论观念是鲁迅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精神资源,对鲁迅思想的转折和建构起到开门引渡的作用。鲁迅立足于自身和本土无产阶级文化建设实践经验,对托洛茨基思想的接受与扬弃显示出鲁迅思想与马克思文艺理论交织与深化的特征,鲁迅后期思想、文学及其信仰选择正是在这一特征的基础上成就为三十年代无产阶级革命的最高典范。本书稿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鲁迅后期思想、文学与托洛茨基研究”结项成果。 关闭 作者简介 杨姿,1982年生,重庆涪陵人。2010年获湖南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重庆市社科基金项目l项,获得第二批重庆市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在《文学评论》《鲁迅研究月刊》《文艺争鸣》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研究话语与批判视野 第一节 问题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反思 第二节 关于托洛茨基文学思想的再思考 第三节 “同路人”的定义域有多大 第二章 历史现场与现象透视 第一节 现代中国革命文学思想谱系中的“勃洛克 现象 第二节 20年代“革命文学”论争中的托洛茨基 第三章 文学借鉴与写作创造 第一节 通往无产者之路 第二节 从《文学与革命》到“革命文学 第三节 《阿金》的命名与叙述 第四章 文艺理论与观念形变 第一节 批判声中的文艺理论发凡 第二节 托洛茨基“太初为事”与鲁迅的文艺 批评观 第五章 文化观察与艺术实践 第一节 上海背景下的都会表达 第二节 无产阶级新兴文化的构想 第六章 精神结构与道路抉择 第一节 鲁迅转型期的思想矛盾及整合 第二节 鲁迅后期信仰建构中的托洛茨基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