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锔瓷/至美华夏传承文化成长系列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伍剑
出版社 未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至美华夏传承文化成长系列”是一套向传统文化和匠人精神致敬的原创儿童文学小说,故事主题围绕少年成长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濒危却有着极大传承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用孩子的视角、鲜活的故事和细腻的语言讲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变,是一套传承民族技艺,发扬工匠精神的青少年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锔瓷》是一部令人动容的儿童文学作品,作者伍剑以第一人称讲述了少年群在外婆的支持下,拜李师傅学锔瓷的经历。十二三岁的少年群淘气又调皮、贪玩,也偶尔犯偷拿东西的小错,却在学习锔瓷这门古老手艺的过程中,在李师傅的教导下,学会了做人和做事。锔瓷手艺人李师傅沉浸于自己的工艺世界,以赤诚之心打磨技艺,展现出的是诚诚恳恳做人、本本分分做事的中国匠人精神。本书的一大特色是如诗如画的语言,作者用细致入微的文字展现了寻常百姓的生活场景,每一副画面都如在眼前,优美而生动,令人回味无穷。
作者简介
伍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儿童委员会副主任、汉阳作家协会主席,在全国各类报刊上发表小说、童话科幻作品近六百万字,出版童书六十余本。主要作品有“男生吹吹系列”二十六本,“5班乐翻天”四本,《外婆》《斗狗场的雪狼》等。其作品曾入选《当代儿童文学名家名作导读》《当代儿童文学名家童话精选》等二十雨中选本,曾获得“星云奖”全球华语少儿科幻最佳原创图书奖、“大白鲸世界杯”原创幻想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将、中国台湾“好书大家读”年度最佳少年儿童读物奖等。作品《外婆》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图书,获桂冠童书奖,被列入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部好书、《中国读书报》季度好书,是多个地区学生的必读书之一。
目录
老头儿
学艺
艺与人
后记
师父的话
序言
一部具有文化穿透力的佳作
谭旭东
伍剑兄担任武汉市汉阳区的作协主席,不仅勤奋写作
,在业余时问也主编文学刊物,扶持年轻作者,还指导孩
子们写作文,组织作文比赛。
年前,伍剑邀请我和张菱儿老师去武汉,为他组织的
“童眼看世界”作文比赛颁奖。聊天时,他告诉我其刚写
好一部中篇,叫《锔瓷》,让我读一读。他、张菱儿、魏
强等一起讨论时,还说到“锔瓷”这个书名是否会造成阅
读障碍,因为现在的孩子可能绝大部分没有听说过锔瓷这
回事了。
锔瓷是一种修补瓷器的民间手工活儿,在很多地方已
经失传了。所以,张菱儿老师认为“锔瓷”这个书名是否
可以更换。当时,我没读过作品,不便提出意见,但“锔
瓷”作为书名,的确很难让现在的小读者理解。
待我回到北京,伍剑兄即通过电子邮件发来了《锔瓷
》,我读了两遍,蛮喜欢。当时就有冲动要写短评,但手
头上有两件急事,暂时放下了。这不,过了元旦,临近春
节,才打开电脑,来写点儿感受。
在读伍剑兄的《锔瓷》之前,我给浙江李一锋老师的
儿童小说《遇见男孩丁小点》写了书评,认为那是之前我
读过的最好的长篇儿童小说,可以说是中国的《窗边的小
豆豆》,我的评价并不离谱,该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后,
上架三天就加印了,创造了童书出版的奇迹。
现在,我要说伍剑兄的《锔瓷》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中
篇儿童小说。这部作品标志着伍剑在写作上的华丽转身:
他写《男生吹吹》系列时,是初期的原生态叙事;他写《
外婆》时,是他回归亲情世界、书写生命感悟的突破;他
现在写《锔瓷》,却是超越自身生命经验的一次艺术探索
,是从经验表达到文化再现的一次历险。可以说,《锔瓷
》是一部包含了多方面艺术元素的佳作,也是伍剑创作艺
术成熟的一个标志。
《锔瓷》用第一人称讲述了男孩群在外婆的支持下,
拜李师傅学锔瓷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一座小江城,显然是
以武汉汉阳为背景的,但故事呈现的不仅仅是武汉的生活
。这部作品既有对童年生命的书写,又有成年人文化和传
统文化的表现,还有更为深层的社会内涵的呈现,可以说
,这是一部立体的小说,是带着作家深刻思考的文字。
具体来说,《锔瓷》有四个方面值得肯定:
第一,叙述结构的丰富性。这部小说有四条线索:第
一条叙事线索,也是小说的主线,即男孩群拜李师傅学锔
瓷的过程。故事中的“我”,是叙述者,小说以儿童视角
切入,可以说是儿童眼里和心中的叙述空间。第二条线索
是男孩群和他的童年伙伴启善、建国之间的交往,小说穿
插了孩子之间的游戏和生活。第三条线索是外婆和李师傅
一家的交往,这里展示的是成年人的价值观,也让小说多
了一种生活的厚度。第四条线索是李师傅与启善的师父剃
头匠及外婆等人的交往,这是一个按照成年人的礼仪规则
运行的系统,也带着民间风俗习惯的成分。这四条线交织
在一起,构成了小说的复调叙述,也使小说不再是平面的
故事结构,而是一个三维的空间。
第二,文化内涵的丰富性。这部小说对文化的表现有
三个方面:一是对小城风俗的表达,小说里多处描绘了街
道、铺面、市井风情,如老锦春酱铺、刘家鞭铺、牛杂碎
馆、剃头铺、鹦鹉洲、翠微街和归元寺等,这些实景的展
示把读者带进了民间文化的深处,让读者感受鲜活的民间
生活;二是对民间观念的表达,尤其是小说里对市井人家
的交往模式和待人接物的原则有很好的描摹和传达;三是
对传统文化的表达,包括饮食文化、礼仪文化、工匠文化
等,都有恰当的表现。四是对民间精神的表达。这一点,
是支撑起小说文化厚度的关键。可以说,在外婆和张婆婆
身上表现的是纯朴的人性、本真的情怀,但在李师傅身上
,表现的则是手艺人的职业道德操守和民间智慧。在李师
傅身上,作家寄托了一种文化理想,他认为民间文化和传
统文化中有很多有益的东西,也希望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作家安排群这个男孩去拜师学艺,是成年人对儿童的引领
,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表达,这也是小说对文化的坚守态度
。尤其是对人性的挖掘和对民间精神的表达,是最令人震
撼的。陈思和在《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里提到了一个概
念,即当代文学里有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民间文化的表达
,一些作品正是因为有了民间文化形态,从而既带着政治
色彩,也永葆流传价值。或者说,当代文学里最值得肯定
的是一些作品里有民间文化精神。当代儿童小说里,民间
文化精神其实是失传了的。有些作家写地域文化,也写民
俗,却没有塑造出一个像李师傅这样能够传达民间精神的
形象,因此,在那些所谓的地域文化儿童小说或名为“中
国故事”的作品里,民间文化精神是缺席的。《锔瓷》的
问世,可能会唤醒民间文化精神,呼唤儿童文学由单纯的
童年叙事走向文化叙事。
第三,童年空间的丰富性。小说着重写了两个孩子,
都是男孩,一个是群,一个是启善,这两个男孩是好朋友
。他们的成长都在一个大的文化空间里,但小的成长环境
,尤其是家庭环境是不一样的。群在善良宽容的外婆的爱
护之下得以健康成长,而启善则在相对功利的小环境中成
长。但作家都赋予了两个儿童生命自我成长的智慧和力量
,因此小说也具有成长性,有成长文学的特点。值得一提
的是,《锔瓷》在表达童年空问时,是立足于“成长”主
题的,即小说里不单单是写儿童,也写成年人。在经典的
儿童小说里,表达童年空间时,一定会同时塑造一个与童
年空间交叉的成年人的世界;在塑造一个富有成长智慧的
儿童形象时,也会塑造一个具有引领力的成年人形象。比
如,《海蒂》里,有海蒂,有老爷爷;《窗边的小豆豆》
里,有小豆豆,还有一位校长。《锔瓷》里,有一个男孩
群,也有一个李师傅。这种经典的童年空间的表达,因为
有了成年人世界的交叉,而变得丰富立体。
第四,语言的丰富性。《锔瓷》里的语言特色鲜明,
修辞丰富,表达方式多样。在场景描绘方面,画面感和诗
意是非常明显的。在人物心理的描绘方面,又是很注重氛
围营造的。在传统文化的表现方面,作家把童谣、古诗词
、古文和民间的语言规则融为一体;小说里还有武汉汉阳
的地方口语和民间俗语、俚语。因此,读《锔瓷》,好像
是在接受一种语言训练,又好像是走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
语言教室。当然,最值得肯定的是,小说的语言很规范,
把伍剑作为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的特质和水平展示出来了

总而言之,《锔瓷》是一部难得的中篇儿童小说。在
儿童小说浮躁的创作情势下,伍剑以《外婆》赢得了读者
的情感认同,而《锔瓷》则必将让伍剑赢得文化的声誉。
一部《锔瓷》,足以证明伍剑已成为新世纪儿童文学的实
力派!
导语
《锔瓷》用第一人称讲述了暑假赋闲在家的男孩群在外婆的支持下,拜锔瓷师傅李师傅学艺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一个小江城,显然是以武汉汉阳为背景的,但故事又不是简单地把武汉的生活给予呈现。这部作品既有童年生命的书写,又有成年人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表现,还有更为深层的社会内涵的呈现,可以说,这是一部立体的小说,是带着作家深刻思考的文字。本书是一部回归文学、回归阅读、弘扬主旋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创儿童文学作品。
后记
西大街是一条古老的商业街,从外婆的外婆起就住在
这条大街上。
大街上的每一块青石板都留着我童年的印迹……
有人说:童年,像一杯茶,苦却回味无穷;也有人说
:童年,像一张白纸,薄却纯洁干净。在我的心中,童年
就是一道永存的风景记忆。
大街上的各种吆喝声,涌进肺腑。
小脚丫踩在青石板上,又发出踢踢踏踏的声响。
“群,回家吃饭哦!”那是外婆的喊声。
“叮叮当当”,太阳没有升起,大街上就传来声响,
工匠们开始一日的劳作,现在已经没人知道他们的名字了
。可我又常常在淡淡的云雾中,看见他们,有时候觉得这
些记忆越来越清晰……
仿佛一切都在眼前,不需要闭眼,他们就立在那儿。
精彩页
老头儿
当我走进锔瓷小店时,那老头儿正埋着身子,眼睛紧紧地盯着他手上的一个花瓶,一动不动,像一个呆愣的木头人。与店外的热闹相比,老头儿似乎像火热夏天中的一支冰棍,不仅冷,而且没有一丝声响。

天色将明,教堂的钟声就响了。
“当——当——当——”由远而近,一波一波的嗡嗡声震得入耳朵发麻。
阳光从江的那边慢慢地突出红雾,像升腾起的烟,轻袅袅地蔓延到空中。
“嗨哟……嗨哟……”江边传来有节奏的号子声。
“呜——”江心奋力前进的船,不时拉响有气无力的汽笛。笛声在江水尖上跳跃着,然后在岸边的草丛里打几个滚儿,越过窗台钻进被褥里,拎起我的耳朵敲击着。
我睁开眼睛,四周静悄悄的,家里已经没有人影。我翻身下床,随意地拿起湿毛巾擦了一把脸,到厨房下了碗面条,夹了点儿咸菜塞进肚子。
昨晚我无意间将一个比我的头还大的汤碗摔成两瓣儿,外婆让我拿到大街上李锔匠的店去补补。我心里直犯嘀咕:吃饭的碗又不是布衣,咋能用针线缝补一下就成?
“明天早点儿去吧!”外婆说着又去忙碌了。
无可奈何,我不得不起了个大早上街。
我沿着江边的一条道走着。江水很浑浊,但在晨曦下跳动着的暗红色的鳞波闪闪发光,远远望上去有些像微微拂动的丝绸。
极目处,天水凝成一种透明的薄雾。
走过田埂就是一条满是尘土的小道,这条小道通往西大街。小道坑坑洼洼的,大雨之后,泥足有几尺深,垫上小石块马上陷下去,只有铺上烂稻草,像跳鼠般在上面跳跃着行走。
太阳出来暴晒几日,泥泞又会变成浮动的尘土,飞扬起来。一路上我都小心翼翼的,像手中捧了一个滚动着的鸡蛋,生怕再摔到地上把碗摔个粉碎。
走过小路就到了铺着青石板的宽敞的西大街。
西大街是汉阳城外唯一的一条大街,两旁的房子整整齐齐,白墙黑瓦,乌木门脸上方雕着云纹浮雕,下面却是神话人物故事。大街两边都是铺面,最为气派的是老锦春酱铺和刘家鞭铺,四开间的房子,铺面之外还有三尺宽的屋檐,铺板虽然因时间久远,斑驳得发黑发暗,还是看得出残留的乌红漆痕。不管怎样陈旧,门枋、门槛、长长的柜台总是那么干净整洁,一尘不染。
老锦春酱铺门前竖着一根双斗旗杆,上面白得发黄的布上写着“老锦春”三个字,那面布旗因风吹日晒显得有些破旧,不是那么精神。
街上除了几个大的铺面,更多的是一些门脸不大的店铺,比如张家的裁缝店、王家的瓷器店、李婆家的米粉馆,而最为热闹的是一家牛杂碎馆,从早到晚都有人在吃满是红油的大碗杂碎,吃得大汗淋漓,嘴里辣得哈气,还是一个劲儿叫好。 牛杂碎馆的对面,有一家极小的店,其实也算不上什么店,就是在两间房子中间搭成的低矮窝棚,门脸也不是乌木雕花的,应该说是没有店面的门脸。
窝棚里面总是放着一副担子,一个戴着老花镜的老头儿静静地坐在担子前面,摆弄着一些残破的瓷碗瓷盘,有时也摆弄些破得四分五裂的花瓶。
每天早上,老头儿挑着担子进了窝棚后,便从担子上拿起一块小木板挂在门边的墙上,木板上用墨写着两个字“锔瓷”。然后他静静地坐在那儿,手上拿着一把皮钻拉扯着。只要将三条皮绳往返拉伸,皮钻的钻头就会快速地旋转。老头儿一拉,皮钻就会发出单调的嘎吱声,还有锐器碰撞瓷器的刺耳声响。
有时候老头儿也会挑着担子走街串巷,手上拿着拨浪鼓似的“晃荡”,一边摇动“晃荡”,一边唱着:“锔碗锔盆锔大缸,锔了东街锔西街——”
老头儿的声音很苍老,仿佛是一只公鸭在嘎嘎叫。不过,大街上的小孩儿们对老头儿手中拨浪鼓似的“晃荡”很感兴趣,因为他手上的“晃荡”不像卖百货的用羊皮做的拨浪鼓,也不似补锅匠手中晃动的铃串,而是用两个瓷盘做成的拨浪鼓形状的小鼓,一晃荡起来便发出十分清脆的叮叮当当声,像树上的鸟似的有节奏地叫起。
大街上的孩子就喜欢听这样的“鸟叫”声。
如果老头儿吆喝时,巧遇补锅的,那更是有趣。补锅的用悠长洪亮的嗓子吆喝着:“补锅哇,补脸盆喽——”
P1-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