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叙物(关中食话共2册)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西昌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从时令和地域两个维度切入,以个人的体验性记忆为底色,娓娓叙述了数十种关中地区传统食物的制作工艺、美学情趣及相关民俗,力求呈现自然、食材、食器、风土、生活和人之间的内在关联。诸多细节的不厌其烦,并非表象记录,而是想深描食物背后所隐含的世道人心、自然天趣。在匆忙繁杂的都市生活里,简纯守诚的人心之道如同素朴本色的食物之味,永远都是令人怀想的温馨内质。 作者简介 张西昌,陕西扶风人,美术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后,现为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教师。长期从事工艺美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目录 时令篇 春 立春 荠荠菜 雨水 韭菜盒 惊蛰 春味三鲜 春分 榆钱 清明 香椿 谷雨 洋槐花 夏 立夏 地软 小满 苦菜 芒种 蜂蜜凉粽 夏至 杏仁面 小暑 暑野双味 大暑 浆水鱼鱼 秋 立秋 花椒 处暑 包谷糁 白露 核桃饼 秋分 炒栗子 寒露 南瓜盖被 霜降 火晶柿子 冬 立冬 呛籽菜 小雪 醋粉 大雪 瓤和 冬至 酸汤水饺 小寒 皮冻 大寒 腊八粥 名食篇 壹 凉粉 贰 油泼辣子 叁 粉汤羊血 肆 凉皮 伍 锅盔 陆 老汉喜 柒 金线油塔 捌 肉丸胡辣汤 玖 油泼面 拾 葫芦鸡 拾壹 石子馍 拾贰 时辰包子 拾叁 甑糕 拾肆 biang biang面 拾伍 搅团 拾陆 肉夹馍 拾柒 豆花泡馍 拾捌 老哇蕯 拾玖 葫芦头 廿 麻食 廿壹 水盆羊肉 廿贰 穰饸 廿叁 羊肉泡馍 廿肆 臊子面 序言 节令轮回,食味积酿。 人与自然的接触和感知,味觉与视觉占了很大此重。 尤其是幼时,一切的单纯与新鲜都将转化为深刻的身体记 忆,然后在时日的玩味中沉淀…… 食物不仅供养我们的肉身,也给我们以精神的丰足。 艺术,可由不同的区域、族群、阶层及性别分成多种,以 此形成多样的美。食物更是如此,在它的文化标本里,包 含着人类对味觉、材质、气候、温度、审美、情感、道德 ……的深刻理解和祈愿,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我喜欢朴 素的食物,食材天然、工艺简单,这样的饭食,最与世道 人心贴近,与美结缘。 人类爱食物,即是爱自己。在文明的演绎中,遮掩了 野蛮的粗陋,也滋长了欲望的底色。因此,食物或许最能 反映不同的民心。不少人说,关中美食里,肉太少,面太 多。但这或许正是此地人中正、克制的生活哲学呢!其中 ,包含着对自然的敬畏、人伦的尊崇。 书中的食物,若能使您想象宫墙巷陌、金戈铁马,或 者春华秋实、风土民习,那便是它有了些价值。因为在我 看来,食之美即人之心,它要此食物的味道更加重要且隐 秘。 张西昌 戊戌初秋于麦云居 导语 《叙物:关中食话》是一本针对陕西关中地区特色小吃所写的一本散文集,分两册,一册为名食篇,另一册为时令篇。作者张西昌主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近三年来,在关中地区进行了有关民俗食物的调研,用文学化手法对关中地区的饮食文化进行推介和宣传。 书评(媒体评论) 字里行间,时空穿梭,面前不止是四时、食材、 食物、食俗,是温柔又直接的法度,体会真味人生。 ——欧阳应霁 作家、漫画家 民以食为天,这里的“天”,一是“天道”,二 是“天赐”。所谓天道,即谋食吃饭是人的天性;所 谓天赐,即人的食物都是自然的馈赠。一本写食物的 书,首先要尊崇天道,赞美生命:获取食物的艰辛, 享受食物的惊喜,其实是对生命力的崇敬和礼赞。其 次要感谢天赐,赞美自然:食物生长于土地,食物的 加工仰赖于时令的节律,美食其实是天造地设。写出 了天道天赐,也就有了“天意”。 ——张浩文 作家、《绝秦书》作者 本书记录了诸多关中名食的细节,也钩沉了一些 幽闭而不为人知的小食,有牛活味,有关中气,也有 乡土情怀。在作者的文字中,能感知到食之味,也能 感受到人之心。 ——郑新民 陕西官府菜嫡系传人、世界烹饪联 合会授予的“餐饮艺术家” 一部极不寻常的原创性作品,它带着鲜明的个人 足迹,同时也是我们民族“食为天”的“圣经”。起 手于田问地头的食物,和以直接的、不假思索的语言 ,让唇齿之间流淌着泥土和烟火的味道,揭开了一缸 经年发酵的人间温暖。 ——管祥麟 当代“徐霞客”、中国民艺专家 精彩页 荠荠菜 最切实的春意应该是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 过了正月,就是暖春。在阳光的抚慰下,土地像是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冻豆腐,开始变得酥松而滋润,似乎身上的每个毛孔都开始了呼吸。 这时,乡下孩子们最乐意做的事,就是提着竹篮到麦田里去。正欲起身的麦苗开始返青,在煦暖的春光里,翠色欲滴,盈盈可人。其实,真正吸引孩子们的,是麦苗间偶尔会探出身形的荠荠菜。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诗人辛弃疾在醉后所书的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平原春日里泥土清新、荠荠菜花开吐芳时的盛景。相较之下,倒是苏东坡的句子一“时绕麦田求野荠”更有生活的烟火味。 与园子里的菜蔬不同,在满眼翠碧的麦地里找寻荠荠菜,无疑是伴随着欣喜和心跳的发现旅程,而且,这种极富趣味感的劳动尤其适合孩子们的心性。其实,挖荠荠菜也是一种踏青的变相。 荠荠菜多生干路边、渠垄和田间。路边顺风,荠荠菜也就色泽深沉,相对显老。渠垄近水,荠荠菜多鲜嫩肥美,体形硕大。生于田间者,因有麦苗掩蔽,受光照调节,生长匀速,故而味道最好。在《诗经》中,就最早记载了百姓对于卓食荠菜的味蕾认同——“谁谓茶苦,其甘如荠”(《邶风·谷风》)。 关中地区,平畴千里,宜于野菜生长,其种类也就有很多。荠荠菜又名护生草、地菜、小鸡草、地米菜、菱闸菜、花紫菜等。最常见的是散叶荠荠菜,其叶茎长,叶面形似钥匙,也称“钥匙菜”,散叶荠荠菜最喜聚拢,有时密密匝匝,软如地毯。还有一种荠荠菜的近亲,称“面条菜”,叶形如柳叶,表面毛涩,视觉温润,我们称其为“合瓶菜”或“麦合瓶”。还有一种“勺勺菜”形态最美,叶子如菊,末端宽大,凹面卷起,状如小勺,颇受孩子们青睐。最引人发笑的是一种干涩曲皱的野菜,耐干早,但外形不招人喜欢,当地人给它取了个五味杂陈的名字——“老婆脚指甲”,意指传统社会裹脚的老太太,因脚型受到挤压,骨肉连带指甲均已变形。每每挑到这种菜,孩子们则捂着鼻子欢笑,相互调侃。 农家饭菜不用太讲究,在菜蔬缺乏的年代,荠荠菜更是上天的恩赐。因为其生长周期短,因而也就成为了倍值珍惜的时令菜肴。当然,它不仅可作为食材,同时也有良好的药用价值。《别录》中载,荠荠菜“主利肝气,和中。”《药性论》中也言:“(将荠荠菜风干后)烧灰(服),能治赤白痢。”《千金·食治》中言其“杀诸毒。根,主目涩痛。”《日用本草》和《纲目》中则载,荠荠菜有“凉肝、明目、益胃”之功效。如今,荠荠菜可用于治疗产后出血、痢疾、水肿、肠炎、胃溃疡、感冒发热、目赤肿疼等病症。但在农家人看来,没有什么能此吃到自己的劳动果实更让人欣喜的了。 在农家的厨房里,“简单舒适”是基本的生活美学。荠荠菜从生长到食用,成为这一朴素美学的最好体现。我国民间就流传有“宁吃荠菜鲜,不吃白菜馅”的说法,可见其与百姓生活的情感关联。虽然荠荠菜“蒸、煮、煎、炸”都适合,但相较而言,蒸、煮的方式则更能保留其清新的乡野本味。 最简单的吃法是凉拌。荠荠菜过水后,颜色曼清脆,此前略带土腥的杂色,过水后被洗却一新。凉拌的荠荠菜,最适合搭配关中人的旱饭和晚餐——苞谷糁。略甜的糁子配以稍苦的荠荠菜,黄绿之间,包含了农人们多少朴素的生活愉悦。 P11-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