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黄侃评传/湖北国学大师评传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司马朝军 |
出版社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黄侃(1886.4.3-1935.10.8)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初名乔鼐,后更名乔馨,最后改为侃,字季刚,又字季子,晚年自号量守居士,湖北省蕲春县人。1886年4月3日生于成都。1905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师事章太炎,受小学、经学,为章氏门下大弟子。曾在北京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任教授。人称他与章太炎、刘师培为“国学大师”,称他与章太炎为“乾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承前启后人”。本书利用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对黄侃的生平和著作进行进行详尽、准确地介绍,并加以评述,努力推出一个关于黄侃评传的权威书籍。 (司马朝军,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任教,现为图书馆学系文献学教授、博士生教授。) 目录 引言:作为“国故之魂”的黄侃 上编 生平篇 第一章 黄侃的家世与师承 第一节 黄侃的家世 第二节 黄侃的师承 第二章 黄侃的青少年时代(1886—1911) 第一节 庶孽 第二节 秀才 第三节 造反 第三章 黄侃的壮年时代(1912—1926) 第一节 流动(1912—1914) 第二节 在北京大学(1914—1919) 第三节 在武昌(1919—1926) 第四章 黄侃的最后岁月(1926—1935) 第一节 在北京师范大学(1926—1927) 第二节 在东北大学(1927—1928) 第三节 在中央大学(1928—1935) 下编 学术篇 第一章 黄侃的小学研究 第一节 黄侃的音韵学研究 第二节 黄侃的训诂学研究 第三节 黄侃的文字学研究 第四节 黄侃小学研究的总体特征 第二章 黄侃的经子研究 第一节 黄侃的经学成就 第二节 黄侃的解经方法与特色 第三节 黄侃的诸子研究 第三章 黄侃的文学研究 第一节 黄侃与“选学 第二节 黄侃与“龙学 第四章 黄侃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 黄侃的诗 第二节 黄侃的词 第三节 黄侃的文 第五章 黄侃的学术宗旨与影响 第一节 黄侃的学术宗旨 第二节 黄侃的学术影响 序言 我在中学阶段就开始与黄侃结缘,课暇细读了陆宗达 先生的《说文解字通论》一书,初步涉猎了黄侃的学说。 1986年秋天,我有幸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这是章黄学派 的重镇——黄侃的弟子刘赜、黄焯两位大师长期在此绛帐 谈经,殷勤传学。入学当年我在梅园新华书店购买的第一 本书就是中华书局影印本《说文解字》。很快又根据黄侃 开列的国学书目,按图索骥,一一攻读,并选择黄侃生平 与学术作为突破口,搜集资料,为他编撰年谱,20岁时就 完成了初稿,后来不断地增补修订,这部处女作直到2005 年才公开出版。因为《黄侃年谱》,30年间我与几代学者 结缘。既得良师益友之扶持,亦遭劣师损友之中伤。 多年前,郭齐勇先生鼎力推荐由我撰写《黄侃评传》 ,尽管当时手头的事情堆积如山,我也只好将其他事暂时 放到一边,开始为黄侃的日记作校注,为他的诗集、词集 、文集作编年。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学术界亟待攻克 的重大难关。为了写《黄侃评传》,别无选择,只好破釜 沉舟。年谱便于操作,只要材料齐全即可;而评传需要选 择,需要构思,需要再度创作,更需要深度解释。而对这 样一个独特传主,确实难以解释。一是他是一个极具个性 的人,二是他所处的时代又极其复杂,与他相关的章太炎 、刘师培、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钱玄同等人都异常复 杂。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重新评价的人物太多太多,需 要重新评价的问题太多太多…… 本书初稿完成之后曾经请杨逢彬、师领两位畏友审阅 。他们都提出了极为中肯的批评意见。逢彬兄建议我学习 “零度写作”的方法。此法源自法国文学理论家罗兰·巴 特195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写作的零度》。现在零度写作 则指作者在文章中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想法,将澎湃饱满的 感情降至冰点,让理性之花升华。尽管我也作了一些尝试 ,但始终不得其法,只好放弃。师领诸兄建议我站在人类 文化史的制高点上,来一个高屋建瓴,指出章黄那一代人 迈出的是第一步,五四那一代人迈出的是第二步,现在我 们应该迈出第三步。这种大视野对我很有启发。《易·兑 ·象》日:“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昔年在珞珈 山上,时常与逢彬、师领诸兄切磋,朋友讲习,互相启发 ,共同促进。此稿尤得二友郢削,谨此致谢。李婧博士撰 写了部分章节,高谊可感,特此鸣谢。 近日获读东京大学林少阳教授《鼎革以文——清季革 命与章太炎“复古”的新文化运动》一书。该书大胆质疑 “革命”与“改良”二元对立的晚清思想史叙述框架,提 出了“复古的新文化运动”的新概念,以章太炎为主,也 可以与黄侃对接,故对本书的修订也具启发意义,对于黄 侃的历史定位尤具启迪意义。如果说五四一代倡导的是反 复古的新文化运动,那么章太炎、黄侃倡导的就是复古的 新文化运动,相反相承,各有千秋。扬此抑彼,是丹非素 ,皆非通论。 在极度亢奋之中写出初稿,原稿中持论不乏尖锐之处 ,编辑一一为之指出,建议删改。修改时尽量笔削,务求 平允,平心静气,以合中道。间有不平之气,留待日后消 磨。 司马朝军 2016年4月6日于武汉观衢轩 2017年6月3日修改于上海文淙阁 导语 《黄侃评传/湖北国学大师评传丛书》以国学大师黄侃为一本专书的传主,采取人生传记与思想阐论相结合的形式,一方面纵向追溯其人生经历与学问成长过程,一方面横向揭示其思想与学术之体要。专著力求做到学术原创与通俗表达的完满统一。 精彩页 黄侃是中国近代最为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维护与弘扬,是文化保守主义者最基本的文化取向,也是他们被称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根本原因。国粹派、孔教派、东方文化派、学衡派、本位文化派以及现代新儒家皆被视为文化保守主义者,因为他们对传统文化持的是维护和弘扬的立场。①黄侃与上述各种派别皆有互动,成为举世公认的国学大师与文化保守主义的精神领袖。他是《国故》的主编,也是“国故之魂”。 一、“开倒车”:时贤的冷讽热嘲 从现存的史料来看,陈独秀可能是最早提出“章黄之学”“章黄之徒”等概念的人,当然他对章黄之学、章黄之徒颇有微词。黄侃与陈独秀分属于不同的文化营垒:一为国故派护法,旨在昌明中华固有之学术;一为新青年领袖,提倡“民主”与“科学”。一个是拼命地守护,一个是拼命地破坏,如此针锋相对,都源自不同的文化立场。长期以来,新文化被认为代表了正确的方向,旧文化成为落后、保守甚至反动的代名词。在“新即等于进步,旧即等于反动”的简单思维模式下,黄侃早已被新派人士视为“明日黄花”,看作是飞蛾扑火、螳臂当车式的人物,哪里是激进派陈独秀的对手?黄侃虽然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而陈独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袖。黄侃在辛亥革命之后很快退出政治舞台,1914年秋天进人北京大学,成为一个纯粹的讲学家。陈独秀在他的《实庵自传》中,一开头就拿自己的“自传”与英国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休谟的自传作比较:“休谟的一生差不多是消耗在文字生涯中,我的一生差不多是消耗在政治生涯中。”确实如此,陈独秀的一生差不多是消耗在政治生涯中,而黄侃的一生差不多是消耗在文字生涯中。陈独秀就好比是一支长矛,不断地攻击传统,旨在革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之命;黄侃好比是一面盾牌,始终守护传统文化,以阐明固有文化为己任。平心而论,各有利弊。在西方的坚甲利炮之下,古老的中国一次次遭受失败的耻辱,中国人的自信心被打破,陈独秀在这种背景下救国救民之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把一切罪过都推给旧文化与老祖宗,未免太简单太粗暴。历史早已证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不是水火不容的,陈独秀的那一套“不塞不流,不止不行”的理论则是主观片面的产物。陈独秀在《答易宗夔》中却振振有词地说:“尊意吾辈重在如意创造新文学,不必破坏旧文学,以免唇舌。鄙意却以为不塞不流,不止不行,犹之欲兴学校,必废科举,否则才力聪明之士不肯出此途也。方之虫鸟,新文学乃欲叫于春啼于秋者,旧文学不过啼叫于严冬之虫鸟耳,安得不取而代之耶?旧文学、旧政治、旧伦理,本是一家眷属,固不得去此而取彼;欲谋改革,乃畏阻力而牵就之,此东方人之思想,此改革数十年而毫无进步之最大原因也。”①“覆孔孟,铲伦常”,这就是陈独秀的终极目标。孔孟之道固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其积极作用与普世价值也被陈独秀统统否定掉了。中国人要过“现代生活”就必须与孔孟之道决裂吗?就非要与以孔孟之道为核心成分的整个旧文化、旧伦理、旧道德、旧思想决裂吗?为什么西方人在完成现代化的同时能够保存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我们却一定要把自己的传统文化打得粉碎呢? 钱玄同在1938年10月23日的日记中批评黄侃“开倒车”: 今日灯下病而阋黄季刚之《尔雅正名评》,其书为汪蓥作而黄氏评之,皆谬也。 P1-2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