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普鲁斯特的凝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傅小平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针对100位外国文学大家,以散文的形式,介绍了他们的主要经历、思想和代表作里。根据这些作家的写作特质,集子分“越界”“回望”“日常”“即刻”“行旅”“介入”“诗性”“博识”“异数”“综合”十辑。这些文章意在深入浅出地刻绘出作家思想的肖像,艺术的肖像,精神的肖像。有助于读者最大限度拓展文学视野并提升文学趣味。而对于希望“遇见”这些作家的读者而言,循着文章给出的线索,或许就能对这些作家,乃至整体的现当代外国文学“了然于心”了。
作者简介
傅小平,1978年生,祖籍浙江磐安,现居上海。写小说、评论、随笔,做对话访谈,业余开专栏。媒体从业十载,获新闻类、文学类奖项若干。
目录
自序
辑一·回望
马塞尔·普鲁斯特:让回忆将真正的生活冲洗显影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寻找失去的时光与自我
艾斯特哈兹·彼得:被碾碎了的人,更值得去“爱”
托马斯·沃尔夫:在写作时,他的题材只是他自己
西格弗里德·伦茨:永不谢幕的“德语课”
本哈德·施林克:不能承受的历史之重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浮华布景后令人心碎的迷惘
托马斯·基尼利:我只是把一个真实存在的好故事讲述了出来
科尔森·怀特黑德:写小说就是给自己设问
萨拉·沃特斯:去吧,维多利亚的忧伤
基兰·德赛:找到稳定,再让自己返回动荡不安
彼得·凯里:说吧,澳大利亚的记忆!
科马克·麦卡锡:路的尽头,希望留驻
陈舜臣:他对中国的热爱有养育草木的阳光一般的温暖
希拉里·曼特尔:写历史小说的魅力,就在于把破碎编写为完整
辑二·日常
爱丽丝·门罗:人类的关系和心理之谜,就是文学的本质
乔纳森·弗兰岑:小说应该帮助人们面对社会问题和人生困境
理查德·耶茨:用平缓、清冷的调子完成对生活的终极定义
让-菲利普-图森:写作中,我是个寂静的观察者
威廉·格纳齐诺:日常生活也可以很深刻
雷蒙德·卡佛:请你跳个简约之舞,好吗?
博胡米尔·赫拉巴尔:最重要的是生活、生活、再生活
安娜·卡瓦尔达:生活是艰难的,然而快乐也无处不在
约翰·欧文:让虚构如个人记忆般栩栩如生
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一个人可以在一生的任何时刻开始写作
辑三·即刻
阿尔贝·加缪:活着,在荒谬中反抗
E.L.多克托罗:很多小说进入居室,我则一直留在门外
罗伯-格里耶:他唯 一 确定的思想就是怀疑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体验生活中每一时刻、每一地点的“真实”
村上春树: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
辑四·行旅
勒·克莱齐奥:用温和的方式抵抗,并且“远离”这个世界
安德烈·马尔罗:除了把自己的一生作为主题,我别无选择
圣艾克絮佩里:飞行给我提供了一个认识这个世界的角度
多丽丝·莱辛:人类无非是生活在剧院里,早晚都在不停地看戏
格雷厄姆·格林:窥探事物的“危险边缘”
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爱很困难,但爱不可摧毁
辑五·越界
V.S.奈保尔:观“世间之路”,寻“抵达之谜”
萨尔曼·拉什迪:文学该有“创世”力量
石黑一雄:繁华落尽,记忆留痕
J.M.库切:所有的自传都在讲故事,所有的创作都是一种自传
迈克尔·翁达杰:以诗意抵抗真实的残酷
扎迪·史密斯:难以尽言的繁复之美
辑六·介入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摧毁”道德权威,带来了文化水准的下降
瓦连京·拉斯普京:他的道德探索,牵动着俄罗斯人不变的“乡愁”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他在该选择寂静的时刻,趋向了热闹
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非凡”的作家,不一样的“非虚构”
君特·格拉斯:他打破禁忌,留给了世界一个不屈服的背影
赫塔·米勒:写作是证明自我的唯 一 途径
巴尔加斯·略萨:不是为生活而写作,而是活着为了写作
西蒙娜·德·波伏瓦:我一生都在用灵魂探索
苏珊·桑塔格:让我们一起悼念,但不要一起愚蠢
纳吉布·马哈福兹:文学是对现实的变革
诺曼·马内阿:“在家的流亡”,意味着永远的流亡
瓦茨拉夫·哈维尔:“生活在真实中”
凯尔泰斯·伊姆雷:他被“选中”来发现隐藏在奥斯维辛背后的警示
辑七·诗性
T.S.艾略特:时间流逝了,他依然在
W.H.奥登:每一片土地,都是值得怀疑的土地
费德列戈·加西亚·洛尔迦:在一滴水中,找寻他的声音
保罗·策兰:沉入塞纳河的启示之光
纪尧姆·阿波利奈尔:你喝你的生命,像喝烈酒一瓶
奥·曼德尔施塔姆:诗歌是他“最后的武器”
维斯瓦娃·辛波丝卡: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
亚当·扎加耶夫斯基:尝试赞美这残缺的世界
阿多尼斯:艺术是对一切事物的创造
鲍勃·迪伦:跨界的“伟大的美国诗人”是怎样炼成的?
辑八·博识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为何读,如何读?
詹姆斯·乔伊斯:在他以前,谁也不知道平凡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伟大的文学作品是童话,伟大的作家是魔法师
托马斯·品钦:说“不”的办法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不
翁贝托·埃科:以玫瑰之名,和世界开一个善意的玩笑
朱利安·巴恩斯:唯 一 的确定就是没有确定
塞斯·诺特博姆:读“我”的小说,最好带一本百科全书
胡利奥·科塔萨尔:我们都在寻找着自我的原点
米歇尔·图尔尼埃:我羞于在小说里写我自己
傅高义:我只在意别人认可我写的都是事实
奥尔罕·帕慕克:作家的真实性取决于他融入自己所在世界的能力
辑九·异数
安德烈·纪德:比起反复无常来,我更讨厌始终如一
托马斯·伯恩哈德:夸张?不!只有夸张才是真实
J.D.塞林格:J.D.塞林格:我喜欢写,我爱写,可我只为自己写
哈珀·李:你永远
序言

收入集子里的这些文字,写的都是外国重要作家,最
初刊发于文学报“环球”栏目,也有少数几篇应其他报刊
杂志邀约而写。
有大约五六年的时间,我主持这个栏目。开始的想法
自然是约稿,而约稿在我意味着一周或两周一次的邀约,
不时的沟通,还有漫长而焦虑的等待,等到的文字有时却
并不理想。加之,在那些年里,文学报和其他很多报刊杂
志一样,处于艰难的转型期,因稿酬偏低、支付延期等原
因,邀约的作者也缺乏积极性,约稿就变得越发困难。在
这样的境况下,和编辑部协商之后,我尝试着自己编自己
写——当然是用的笔名,实际上只是躲在名字后聊以自慰
而已——而无可慰藉的是,往往过了几个月,甚至更长时
间,我才能拿到微薄的稿酬。
如此说来,我只是两难之中选其一,为了排解难以承
受的约稿的焦虑,选择了相比可以承受——实际上,以那
时生活的困窘,恰是工资和稿酬在某种意义上维系着我的
生计,稿酬之拖延和微薄,于我也实在是难以承受——的
焦虑。现在回想起来,即使是这样,我居然一直写,写到
后来单位条件改善了,段子体风靡的微信时代到来了,我
也不编辑这个版面了,还因为一些机缘偶尔写写,在我一
方面是职责驱使,更重要的还是出于对外国文学的热情。
好在无心插柳柳成荫,一点点累积,不知不觉间竟辑成了
一幅微观的外国文学“图景”。

照实说来,一开始写这些文字,我只是想写得尽可能
好读一些。这部分原因在于,我起初约到的一些文字不好
读,且多是偏于故事梗概式的介绍。我觉得仅止于此是不
够的。文字不好读,不吸引人读,很可能会让读者错失好
读,值得读的作家。而我虽说是为媒体写文字,得从新闻
出发,却不能止于新闻。以我那时模糊的想法,我也确实
认为,虽然写的‘‘新闻”,抵达的也应该是文学。更何
况本就写的外国重要作家,如果不能匹配以文学,也很难
说做好了新闻。
约略有了这样的想法后,时间一长,这些文字像是给
自己找到了某种“定位”。比如,得有一定的深度,但要
说明白话,切忌学术,因为学术了,行文晦涩了,即使有
启发性,也让很多读者接受起来困难;得有自己的见解,
但要尽可能客观,客观了才会对一个作家有相对理性的认
识,不至于因自己的一己之好把他捧上天或是一棍子打死
;得有合适的角度,让读者易于融入作家的文学世界;得
好读,这一方面要求文字有代入感,能很快吸引读者进入
阅读。另一方面,还得吸引他们一直往下读。为此,在对
一个作家有整体的呈现外,我会写到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趣
闻轶事,也会引用几句他们说过的很可玩味的话,这些话
或是他们写完作品后意犹未尽说的,或是被媒体追问脱口
而出的,或是为了引人关注假装不经意说出的,或是借着
作品中的人物诉自己之衷肠的。我不得不说,作家,尤其
是一些有趣的大作家是喜欢和读者捉迷藏的人,他们有时
说话做事,不过是声东击西、指桑骂槐,给人制造陷阱和
迷津。好在可以相信的一点是,他们的作品很少说谎。而
我遵从的是鲁迅所说的拿来主义的原则,如果适于文章的
表现,就坦然用之,不适合就断然弃之,取舍的标准则在
于是否能让文字多一点思想性和趣味性。
我不确定自己是否做到了,即使做到了或许也不是刻
意所致,而是文字以自己的方式为自己找到了在雾中前行
的方向。我倒是在选择写哪些作家上多费了一些思量。给
报纸写文字就得踩准新闻的节拍。比如,遇上某个出版社
出了某位外国作家的最新中译本;某个时间段里某位作家
访问了中国;某位作家在某个国家获了有世界性影响的大
奖,或碰巧做了件影响世界的事情,一夜之间成了新闻人
物。又比如,碰巧某年某月某日是某位作家的百年诞辰或
逝世周年。如此等等。
……
简言之,所谓“回望”,指的诸如普鲁斯特等作家的
写作就是一种回望,对往昔岁月的深情回望;“日常”是
说,像爱丽丝·门罗那样的作家聚焦日常生活,他们能从
中挖掘出深刻的东西,并且还能从中升华出一些特别的意
味;“即刻”取自美国作家多克托罗的一个说辞,大意强
调文学写当下,生活在当下。实际上他写的更多是历史题
材,但谁能说历史就不“即刻”呢?岂不见今天发生的事
情,有时想来不就像是昨天的投影?这个概念也让我想起
茨威格在《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前言里提到的“充满戏剧
性和命运攸关的时刻”。他说,这种时刻在个人的一生中
和历史的进程中都是难得的。这种时刻往往只发生在某一
天、某一小时甚至常常只发生在某一分钟,但它们的决定
性影响却是超越时间的。而很多写作,确乎是把一个个在
自己看来有着特殊意义的瞬间无限放大,如此,即刻或说
刹那也就变成了永恒;“行旅”言下之意,就是像勒·克
莱齐奥这样的作家,喜欢四处旅行,他们的写作与旅行有
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并且表现出“无国界”的特点;“越
界”里收入的作家也关乎旅行,他们或他们的父辈由于特
殊的机缘,从一个国家“旅行”到另一个国家,成了“越
界”的移民,他们除了越界之外别无选择。
至于“介入”一词,显见地出自萨特的经典论述,他
反对作家们为艺术而艺术,号召他们履行作为人的责任,
通过写作对当代各种重大社会政治问题做出回答。收入这
一辑里的作家们,也确乎在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介入现实,
也因此与生活之间多了点短兵相接的“火药味”,他们兼
及个人化和社会化的写作,在一定程度上匡正了我们对现
实政治,对世道人心的理解;“诗性”囊括的是纯粹的诗
人,他们并不完全等同于作家,但我更乐意称他们为诗性
的作家。因为以诗性的尺度衡量,有些所谓的‘‘诗人,
,并不-是诗人,有些不写诗的作家却是真正的诗人;“博
识’’里,如博尔赫斯这般的作家,毫无疑问也是博物学
家,他们有本事把无比浩瀚的知识转化为美轮美奂的文学
;说到“异数”,几乎所有的大作家都是异数,他们因创
造性的突破让自己成了有别y-~:多数人的异数,而收入这
一辑里的作家又因为他们难以归类和最具特异性的创作,
让自己成了异数中的‘‘异数”;而像马尔克斯这样的大
作家,就更适合归入“综合”的行列了。他们精彩纷呈的
人生,还有熔文学、哲学、科学等于一炉的创作,为我们
铸就了大文学的殿堂。
不管怎样,这些重要作家,即使不说是给我们的阅读
和写作开启了道路,也足以为我们撑起一片树荫。我们在
树下漫步、行走,并不只是为了寻求荫庇,而是不断丰富
我们自己,最终走向自由和理想的王国。感谢文学报编辑
部同仁,他们多年来陪伴“环球”栏目和我一起成长,并
为此倾注了心血。感谢郦国义先生,刘丹、刘亦婷女士,
他们对这本书的出版给予了盛情的关心和支持。感谢江苏
凤凰文艺出版社黄孝阳和李黎,他们认真编辑、校阅,让
这本书得以“绿树成荫”。
《诗经·小雅,伐木》有云: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希望这本我念及付出过不少辛劳不由敝帚自珍,且因为终
于为它们找了一个“家”而心怀喜悦的集子,配得上读者
的阅读,也希望他们能从阅读中有所收益。然后呢,然后
当然不是谢幕,而是当你翻过书页,或合上书本时意犹未
尽道:这家伙写的几位作家,有点意思。去找来读一读。
再然后呢,什么都不必说了,不如现在就开始阅读吧。
导语
不少外国文学评论随笔,都偏于故事梗概式的介绍,或是由作者“遇见”某位外国作家出发结合一些资料作出略显牵强附会的理解。本书的特点在于,结合作者自身的理解,从海量的材料中,提炼出一些关键性的线索,让作家自己开口“说话”,这使得读者读这些文字,有比较强的代入感。 此外,文章有一定的深度,但不学术化,且表达流畅;文章有自己独特的角度,也有客观化的面貌,读者很容易进入作家的文学世界。
收入集子里的是大师级作家,这里用“大师”的称谓,着实是想提请读者看到其中一些写下了伟大作品的作家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典范性,他们在某种意义上为我们树立了一种经典性的标准。
精彩页
马塞尔·普鲁斯特:
让回忆将真正的生活冲洗显影
“生命太短,普鲁斯特太长。”这句话出自法国作家阿纳托尔·法朗士之口。发如此感慨时,他已是75岁高龄,那是1919年,《追忆似水年华》(又译《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二卷《在少女花影下》参评龚古尔奖,法朗士以这一声叹息,来表示他不想读这部“巨著”。
没读到相关资料显示,普鲁斯特听到了法朗士的这一声感慨,如是听到,他又会是怎样一番心情。要知道,法朗土可是他年轻时极为推崇的大作家,小说里作家贝戈特这个人物,正是以他为原型创作的。
三年后,普鲁斯特逝世。又过了两年,法朗土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或许没有想到,他的这声感慨,日后会被刻在“追忆似水年华”的入口,作为对读者的有意味的警示,并为他们在这部巨著门前望而却步做了“盖棺论定”。
1
然而“普鲁斯特太长”,却实在是很有必要的。这一方面是因为,如有论者所说,《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人生之书”,而人生是经不起半点删削压缩的,相反,它值得我们仔细推敲。在普鲁斯特看来,没有什么是毫无意义的,“一则香皂的广告也可以像《沉思录》一样,令人回味无穷。”也无怪乎,普鲁斯特传记作者安德烈·莫洛亚说,没有人比普鲁斯特更善于帮助我们在自己身上把握生命从童年到壮年,然后到老年的过程。
由此看来,普鲁斯特不能不长。当然《追忆似水年华》的“太长”,一方面在于篇幅太长——不是眼下以胡编乱造的情节取胜,动辄几百万、上千万字,可以在手机上一目十行极速浏览的网络小说那样的长,而是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只有贯穿始终的线索,“可以说是在一部主要小说上派生着许多独立成篇的其他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交织着好几个主题曲的巨大交响乐”,以至于连普鲁斯特的弟弟罗贝尔都不由感叹,要想读这部巨著,“先得大病一场,或是把腿摔折,要不哪来那么多时间”的长。而等到好不容易因身体不适或单位休得假及诸如此类的原因得了一点闲工夫,我们又得挑战普鲁斯特式盘曲缠绕、花团锦簇的长句了。《追忆似水年华》共7卷15部,译成中文约250万字。小说三分之一的句子超过10行,最长的句子有394个法文词、2417个字母。该书中文译者之一周克希说,普鲁斯特的文体有一种独特的美,“那些看似‘臃肿冗长’的长句,在他笔下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异常精彩的。因为他确实有那么些纷至沓来、极为丰赡的思想要表达,确实有那么些错综复杂、相当微妙的关系和因由要交代,而这一切,他又是写得那么从容,那么美妙……犹如一棵树分出好些枝丫,枝丫上长出许多枝条,枝条上又结出繁茂的叶片和花朵。”
周克希同时告诉读者不要怕长句,“普鲁斯特的句子再长,兜来兜去最后还是会兜回来的。长句没有什么可怕的,有时候我们写信,感情特别充沛,一下子说不完,不是也会洋洋洒洒地往下写吗?”周克希说,那些长句看似漫不经心,很多是普鲁斯特反反复复修改的结果。“他写得非常精心,全书第一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早早就睡下了。据说是在反复修改了26遍之后才定下来的,仅我看到过的就有四个不同的‘版本’。”
而以本雅明的说法,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是特例,而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在这些特例中,属于最深不可测的。这部七卷本的巨著自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综合,它把神秘主义者的凝聚力、散文大师的技巧、讽刺家的锋芒、学者的博闻强记和偏执狂的自我意识在一部自传性作品中熔于一炉,并且写得令人兴味盎然。这样一本令人兴味盎然的“综合之书”,同时又是阿兰·德波顿眼里不可不读,读后唯有写一部《拥抱似水年华》为其做注解,从中演绎出一套完整的生活哲学、处世哲学,才得以释然的人生之书,是不能不长的。
P2-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2: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