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记 对北京城墙和城门等问题的关注,源于20年前《北京 志·建筑志》的编写。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黄重光、胡 世德、黎冰、张琰、李燕秋等先生的帮助和指教。各位先 生博学多识、温厚端方,虽年事已高,但全心投入的敬业 之心,让我至今难忘。在后来的教学科研过程中,我也不 断涉及这方面的问题,积累了一定的资料。其间,李淑兰 老师的提点与帮助,师友同道间的交流,与学生的教学互 动,都让我获益匪浅。在《北京的城门与城墙》的编写过 程中,北京市地方志办谭烈飞先生、北京出版社于虹老师 ,提供了很多珍贵资料和宝贵意见,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 大量辛勤劳动,在此深表感谢!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大量参考引用了前辈时贤的高文 典册,在此对这些高文典册的作者深表谢意!虽然所引资 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还有许多未一一列举,特别是 一些源自网络的珍贵图片甚至无法知道确切作者,对此本 人在心存感激的同时也深表歉意并永志不忘。 由于水平有限,相关建筑的结构、装修等亦屡有变化 ,书中难免有错误和遗漏之处,请广大读者、专家学者批 评指正。 宋卫忠 2018年1月
目录 绪言 辽代以前 琉璃河遗址 西周燕都的建立 琉璃河遗址 蓟城 蓟国与蓟城 燕都蓟城 秦汉至五代的蓟城 其他城垣遗址 窦店古城 蔡庄土城遗址 长沟古城 清河古城 广阳古城 军都故城 安乐古城 辽金时期 辽代南京城 辽南京的建立 辽南京外城 辽南京皇城 金中都 金中都的营建 金中都大城 金中都皇城与宫城 元大都时期 元大都的营建 忽必烈定都燕京 大都的选址 大都的设计与施工 元大都大城 大城总体布局 大城的构筑与防雨 大城城门 元大都皇城与宫城 元大都皇城 元大都宫城 明清时期 明清北京城的形成 洪武年间的北平 永乐迁都 正统年间营缮京师 嘉靖年间修筑外城 清朝前期的北京城 北京外城 外城城垣 外城的城门 北京内城 内城城垣 内城城门 明清北京的皇城与宫城 皇城城垣与城门 宫城城垣与城门 晚清民国时期 晚清北京的城墙与城门 西方列强的武力破坏 城墙城门的修缮与变化 民国时期北京的城墙与城门 皇城改造与皇城墙的拆卖 正阳门改造与环城铁路 内城新辟城门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页 作为辽王朝的陪都,南京城与唐代幽州相比,一个重要的不同就是出现了皇城等代表专制皇权的建筑区。辽南京的宫城,又称内城,是在原幽州城的子城基础上改造和扩建而成的,位置仍在城市的西南角。1012年,王曾出使辽国,在其《上契丹事》中称:“度卢沟河,六十里到幽州,伪号燕京。子城就罗郭西南为之。正南日启夏,内有元和殿。”可以说明辽南京的子城即是皇城。 皇城位于大城西南隅,在幽州城小城的基础上改建。皇城与大城的位置关系,目前通行的看法是,皇城的城垣借用了大城西垣与南垣的一段,大城西垣南门和南垣西门就是皇城的西门和南门。杨宽的《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则认为,皇城只是与大城一段西垣共用城墙和城门,其余三面均有自己的城墙与城门。王同祯的《老北京城》所附图例则显示,皇城有自己独立的城墙与城门。 对于皇城,路振《乘轺录》记录为“幅员五里,东日宣和门,南日丹凤门,西日显西门,北日衙北门”。《辽史·地理志》南京析津府载:“大内在西南隅。皇城内有景宗、圣宗御容殿二,东日宣和,南日大内。……皇城西门日显西,设而不开;北日子北。西城巅有凉殿,东北隅有燕角楼。”其中,“幅员五里”,如果是指皇城周长的话,则明显偏小,专家估计皇城占据整个城市面积约四分之一,其周长当超过十里。关于皇城各门的名称,东门、西门记载一致。至于北门,子北即衙北,似一为正称,一为俗称。而“南日大内”,应是《辽史·地理志》的错讹。因此,辽南京皇城的四门名称是:宣和门(东门),丹凤门(南门),显西门(西门),子北门(北门)。 凉殿和燕角楼是皇城城墙上的重要建筑,是在契丹占领幽州城之后兴建的,故而为《辽史·地理志》所强调。凉殿位于皇城的西南角,也就是辽南京城外城的西南角上,其形制据考证与后世建于宫城四角的角楼相似,因可登高纳凉,故称凉殿。《辽史·太宗纪下》载:“会同三年(940)十二月丁巳,诏南京皇城西南堞建凉殿。”燕角楼,亦称燕阁,是皇城的东北角楼。皇城三个角均与外城相交,唯有东北角位于城中,因而在此处建楼。明代张爵《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记载,今南线阁明代时尚名“燕角儿”。线阁是燕角的转音,南线阁附近可能就是燕角楼的遗址。今南线阁稍东的老君台,地势较高,极可能原即为燕角楼的基址。今相关单位在广安门内大街与南、北线阁十字路口东南角,竖立了燕角楼纪念牌楼。在牌楼台基左右两侧还镶有两块石碑,一块是2004年10月1日当时的宣武区(现并入西城区)政府立的“辽燕角楼故址”碑,一块是“辽燕角楼故址”介绍。 南京皇城的设置,由于受到唐幽州子城以及安禄山、刘守光等人的旧宫殿格局的限制,再加上接受汉族“天子南面而立”的文化观念,宫殿皆南向,也以南门为正门。然而,在其使用方式上却体现了浓厚的契丹文化色彩。皇城虽有四门,但如《乘轺录》记载“内城三门不开,只从宣和门出入”。宣和门是辽南京皇城东门,即唐代的子城东门、史思明称帝时的日华门。出于防守方面的考虑,唐代时虽然也经常利用子城东门,但是其他三门并不是像辽代那样闭而不开的。辽南京皇城只从宣和门出入,除便于日常管理和军事防御之外,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契丹族以东为尚的观念和朝日的习俗。同样的例子还有,北京西山始建于辽代的大觉寺,也是受辽人朝日的习俗影响,庙宇坐西朝东。因此,宣和门成为事实上起到辽南京皇城的正门的作用,故门上建有五凤楼,契丹主常于正月十五在楼上观赏街上花灯。此外,宣和门前还建有门楼,俗称双门楼,宣和门与迎春门之间的大街热闹繁华,有“康衢”之称。其地位之高,足可想见。 P49-51 导语 “京华通览”系列丛书采取简约、通俗、方便阅读的方法,从有关北京历史文化的大量书籍资料中,特别是卷帙浩繁的地方志书中,精选当前广大群众需要的知识,尽可能满足北京人以及关注北京的国内外朋友进一步了解北京的历史与现状、性质与功能、特点与亮点的需求,以达到“知北京、爱北京,合力共建美好北京”的目的。 这套丛书的内容紧紧围绕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四个中心,涵盖北京的自然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知识,但重点是北京的深厚灿烂的文化。突出安排了“历史文化名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四个系列内容。 宋卫忠编著的这本《北京的城墙与城门纵览》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系统梳理了北京建城建都以来的城墙与城门。 序言 北京是一座有悠久建城史的著名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 。北京的城墙和城门,是北京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也是北京历史发展的重要标志,历史文化价值极高。 北京城墙和城门的产生、发展、演变,与北京地区的 地理位置和政治地位的变迁关系十分密切。北京位于华北 平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会之处,处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 的分界地带,历来就是多民族杂居之地。北京还是从东北 平原、内蒙古高原进入华北平原的三条道路的交会点,也 是太行山东麓南北通道的终点,地理位置具有至关重要的 战略意义。北京地理位置的战略意义,使得北京地区自古 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军事功能突出的城墙自然成为建 设的重点。 早在史前时代,在与中原和塞外文明密切的交流往来 中,北京地区的文化不断发展进步。原始社会末期,北京 先民的生活由原始聚落进入到早期城市阶段。由于社会生 产力水平有了比较大的提高,社会分工和交换进一步发展 ,私有制开始萌芽,氏族首领之间的掠夺财产的战斗也开 始频繁地发生。一些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聚落,建立起 最早的都邑。出于防范野兽以及敌对部族的袭击,原始先 民在聚落周围挖掘壕沟,成为城墙的起源。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北京地区形成了奴隶制方国,后 又成为西周王朝分封的诸侯国。为了防御外族入侵,保护 本方人员的生命财产不受侵扰,城墙原有的对外军事防御 功能被延续和不断强化。经过长期的应用发展,以稳定的 系列组成要素,初步形成系统的防御体系。同时,城墙对 内维系城市内部的等级秩序,保障日常使用等方面的功能 也日益突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很多文献中都记载了当时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既强调了城墙的军事防御 功能,又说明了城墙划分君民的功能。这种以宫城城墙区 隔诸侯国君和下层平民、奴隶的方式,在西周燕国的都城 也有所体现。在遗址保留较完整的河北易县燕下都,城址 中部就有一道隔墙,将城市分为两个部分,将宫殿区、生 活区与军事驻扎区等分开。这种分割君民、等级的做法后 世不断加强,发展到清代,则上升成为“满汉分居”的格 局。 秦汉至唐五代时期,北京或为中原王朝经略北方地区 的重镇、南北贸易的枢纽,或为少数民族南下的据点。在 此过程中,北京地位不断得到提升,最终发展为北方多民 族聚居的大都市。这一时期的城墙也在修建、破坏的反复 中,不断提高规格,使北京成为华北地区最坚固的城池。 辽金时期,北京成为中国北方的政治中心。城市地位 和身份发生了变化,城墙的结构和布局也随之产生变化。 辽南京虽沿用唐五代幽州城,但出现了皇城和专门的宫殿 区,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城墙、城门。金中都则是北京建都 的开始,对辽南京的城墙和城门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以 儒家思想观念对城市进行规划。在城市中部建立皇城和宫 城,以中轴线的形式将重要的城门和宫殿加以布置,强化 “天子居中”的观念。 元大都在平地另造新城,用整体规划的方式,将统治 者的观念在城墙和城门的设置上体现无遗,成为当时世界 上最宏大华丽的都城。明清两代更是在元大都基础上进行 改造,将北京塑造成中国传统文化最典型的体现。一层层 城墙即是抵御外敌的坚固屏障,又营造出一种专制君主唯 我独尊、皇权至高无上的氛围。 北京的城墙和城门,除了军事和政治功能以外,由于 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人们的观念文化以及休闲 娱乐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城墙属于北京城市意象空间的 构成要素中的一个独特地标、节点,它的围护让人们拥有 了十足的安全感的同时,也成为人们地理定位和区别城乡 的重要参照。不论是外地人或本地人,都可以借城墙确定 自己所处的位置,估计出城中某一点大致的方向和距离, 带来清晰的方向感和心理上的安全感。各个城门不同的功 能、城门内外的景致,以及瓮城内的宗教建筑等等,也都 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爬城墙、捉蛐蛐、摘酸枣、逛庙会 、扫墓、挖野菜、踏青等等,人们在适应城墙城门营造出 来的空间的同时,也利用城墙和城门创造出十分绚烂多彩 、生动活泼的大众文化。 近代以后,在西方列强的武装侵略之下,北京的城墙 和城门遭受了沉重的劫难,不少建筑毁于战火。清王朝的 覆灭,各种宫禁被废除,皇城的改造使皇城在城墙消失后 ,变得模糊不清。与这些相比,对城墙和城门影响更大、 更深远的因素,是日益发展的城市现代化。古老的城墙到 近代以后,其原有的功能逐渐丧失,特别是民国建立以后 ,传统帝都与近代城市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严重。新式交 @q-:具的出现,近代市政的建设、新的都市功能的需求 等等,对城墙和城门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一些城门的瓮城 被拆除,不少城楼和箭楼因年久失修而消失,北京城墙已 经不复昔日之雄伟,但整体形式尚存,在衰落和破败中挣 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20世纪50年代头两年曾经 对各个城门进行过保护和修葺,使之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恢 复旧观。但是,在北京发展规划中,要将北京建设成为现 代化工业城市的决策与保护古老的北京城之间产生了严重 冲突和争论。梁思成和陈占祥提出的保护城墙和城门的“ 梁陈方案”被否决,相关人员也受到了冲击。在苏联专家 的规划之下,北京的城门和城墙陆续被拆除。从1952年开 始,北京外城城墙被陆续拆除。1955年,中轴线上的地安 门被拆除。1956年,永定门城楼周围城墙被拆掉,1957年 ,永定门城楼箭楼被拆掉。1959年,修建天安门广场和人 民大会堂工程中,中轴线上的中华门被拆除。1965年7月, 地铁工程开始动工,内城城墙的拆除工作也随即展开。 1969年,内城城墙在修建地铁时大部分被拆除。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保护古都的意识的增强,对北京 历代城墙遗址的保护工作全面开展起来。金代、元代的土 城遗址,明清皇城城墙、明清内城城墙遗址等,陆续被公 布为北京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城墙遗址为核心的 金中都城墙遗址公园、明城墙遗址公园、皇城遗址公园等 相继建成,将保护文化遗产与改善民生、改良生态等有机 结合起来。一些重要的城门建筑开始复建,如永定门城楼 、外城东南角楼、地安门雁翅楼等,北京中轴线还被列入 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预备目录。北京古代城墙和城门保护工 作的力度和水平,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内容推荐 宋卫忠编著的这本《北京的城墙与城门纵览》是《京华通览》的一个分册。 北京建城建都以来,城墙与城门的建设和变迁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和北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息息相关。本书对于中国历史文献中对北京城墙城门的繁杂记载进行了梳理,尤其对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北京城墙的陆续拆除情况进行了客观的记述,配以珍贵的历史地图与照片,通俗性与可读性兼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