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张一兵主编的《深圳通史(图文版1)(精)》是一部详尽地记录深圳历史的著作。早在明代,“深圳”这一地名就已经出现,考古资料显示,深圳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就有土著居民繁衍,人类活动历史超过6700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献显示,深圳的郡县史超过1700年;历史沉淀下来的南头城和东部南澳的大鹏城遗迹也都逾600年;客家人的移民史也有300多年。 此卷讲述的是从史前到元朝的深圳历史。书中广泛收集了大量原始资料,从海量鲜为人知的尘封档案中,挖掘出珍贵的史料。以历史时间年代为线索,阐述深圳这块土地的文明、政治、经济、文化,并与中原地区社会的发展相对照,既有时间的变迁,又有横向的对比观照。让这些历史资料更加立体、丰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简介 张一兵,黑龙江革命博物馆馆员,中华书局编辑,深圳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研究馆员,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会员,广东省文物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专业领域:历史文献学、博物馆学、文物研究与保护(古代建筑、古代家具、古代书画)。主要著作:《深圳古代简史》《深圳炮楼调查与研究》《深圳东北地区围屋建筑研究》《深圳炮楼探秘》等。 目录 第一章 历史上的深圳——前世今生 深圳地理概况 深圳历代行政区划设置沿革 “深圳”名称源流 深圳地区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第二章 先秦时代的深圳地区——远古荣光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中期:古老沙丘上的文明 深圳的原始居民:从“古人”到“南越人” 古南越人的外貌与习性 环珠江口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 深圳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址 深圳地区彩陶文化源流 新石器时代中期深圳地区的文化特征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晚期:从沙丘向山岗的扩散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深圳地区 新石器时代晚期深圳地区的文化特征 深圳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艺术和审美 深圳地区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第三节 青铜时代早期:陶器与青铜器的共存 广东地区的青铜文化 深圳地区迈进青铜时代 深圳青铜时代的明珠屋背岭商时期墓葬群 “越式”青铜器 深圳夔纹陶类型文化的发展 深圳地区部落军事联盟的壮大 第四节 青铜时代晚期:向原始国家的迈进 深圳地区“米字纹陶类型”青铜文化遗址 深圳地区青铜时代后期的文化特征 从窝棚到干栏式巢居:更上一层楼 贫富分化与部族王国的萌芽 “缚娄、阳禺、驩兜”之国 “缚娄”以小国抗强秦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深圳地区——告别桃源 第一节 越、汉王朝融合过程中的战争与和平 秦军到来之前的岭南 秦始皇三征岭南 秦始皇南征百越的史料记录 南越国在岭南近百年的统治 汉武帝对南越国的经营 第二节 移民大潮里的人口和民族 秦代向岭南的五次移民 移民后代笔下的南越故国 大一统背景下的岭南移民 第三节 中央王朝统辖下的社会与文化 岭南特别行政区:“初郡”的设置与管理 番禺盐官:深圳地区第一个正式的官方机构 司盐都尉垒:南头最古的“城” 南越国时期越、汉文化间的拉锯与交融 两汉时期深圳地区的新发展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深圳地区——乱世风云 第一节 上层政权频繁更迭中深圳地区的社会状况 汉末岭南政治大势 三国两晋南北朝深圳地区行政区划设置变迁 “官”“莞”之变 宝安县名的由来 第二节 海洋经济持续发展下深圳地区的经济进步 司盐都尉与海盐政策 深圳地区青瓷制造业的发展 “卢亭”对深圳地区渔业的贡献 第三节 北方士民大量南迁后深圳地区的文化繁荣 岭南地区的第三次移民大潮 深圳“第一孝子”黄舒 东晋南朝时期深圳地区的文化特征 杯渡禅师弘扬佛法 第五章 隋唐南汉时期的深圳地区——珠盐之富 第一节 海内归一:县名更迭,宝安变东莞 隋末唐初的岭南社会 冼夫人:一位影响岭南历史的奇女子 八百年东莞县管辖时代的开启 唐朝政府对岭南的经营与开发 第二节 大唐盛世:扬帆海外,屯门避风浪 屯门镇的设立 东莞南头城古之屯门镇 隋唐五代的盐业 唐代深圳地区的社会与文化 第三节 南汉兴亡:后主奢侈,媚川珠有泪 黄巢起义对深圳地区的影响 南汉的立国与统治 南汉的珍珠采集 “媚川都” 第六章 宋元时期的深圳地区——商海门户 第一节 宋代深圳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海外贸易的兴盛与屯门寨的功能转变 宋代深圳地区盐业生产的复兴 大奚山盐民起义 宋代深圳地区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 深圳地区出土的窖藏古钱 归靖蚝的兴起 第二节 宋代深圳地区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宋代深圳地区的文化特征 宋代深圳地区的移民 宋代深圳地区以盐场为中心的文化带 宋代深圳地区的天妃信仰 第三节 宋末在深圳地区的海上行朝 宋末海上行朝 文天祥过伶仃洋 南山脚下有帝陵 南宋遗民在深圳 第四节 元朝对深圳地区的统治与管理 元代深圳地区巡检司的设置与变迁 元代深圳地区的盐业与盐民 东莞县民上书请愿力陈采珠之害 元末深圳地区的农民起义 参考书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