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每个人都想活得充实,每个人都希望活得有意义,我 自小就非常清楚自己这一生最害怕的是白走人间一遭! 我的外公张人希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大时代,见证了中 国过去一个世纪头九十年的历史:从民初,五四,抗日战 争,国共内战,新中国诞生,历届政治运动,文化大革命 ,到改革开放后近三十年的演变,历史跌宕起伏,知识分 子被置于风口浪尖,仿佛上苍在检阅谁有能耐坚守自己最 后的底线。 外公并非含着金钥匙出生的麒麟儿,来到人世间才十 个月,曾祖父就去世了,曾祖母含辛茹苦地把他拉扯大。 他不仅是泉厦广为人知的大孝子,还是我心中自强不息的 典范。他仅读了两年新潮小学,却集诗书画印于一身,在 书画艺术方面获得了广泛的认可,曾参与第二届全国美术 展览,第一及第二届书法国展等。能获得这般成就,其中 艰难非笔墨所能形容。仅凭这点,就是我一生的楷模! 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初期,外公因为一枚为泉州铜佛寺 (又名:百源庵)住持觉圆法师所刻的印章为弘一法师赏 识而收为授名弟子,法号“胜是”。也因此在四十年后与 叶圣陶及俞平伯结缘,通信近十年。和黄永玉有长达半个 多世纪的友情,与刘海粟成患难之交。 今年是外公一百周年诞辰,我借这个契机兑现十年前 出版的《张人希的艺事与生平》传记部分修订承诺。 我不是职业作家,和写作基本扯不上关系。我谨尽自 己最大的努力将这本书写好,希望它的第一章能作为一个 励志的故事给年轻的朋友们;第二章能提供一点参考资料 ;第三章简述了外公的一些成就;第四章则呈现给读者人 世间最真实、不加修饰的温情;最后一章为外公做了一生 的总结。 这本书有许多不足之处。由于我十四岁就离开外公身 边,外公最后三十年与厦门本土艺术圈的交往我是非常陌 生的。从他口中、剪报等资料我时常听见或看见诸如林英 仪、朱鸣冈、王仲谋、杨夏林、高怀、谢澄光、林岑、余 刚、林生、陈文质、杨大生、白磊和陈祖宪等人的名字, 其中林英仪和朱鸣冈是我很熟悉的,但信息究竟零碎,无 法成文。另一方面,外公留下的信函中有许多大名鼎鼎之 人,但并非深交。除了他们的信函,我没有看到外公自己 的文字,为免读者眼花缭乱,我一概剔除,或者只在书中 一笔带过。 这次修订用到大量的外公朋友信函,其中许多还是毛 笔字。除了叶圣陶和吴耀堂用工整的小楷,其他人,尤其 那些书画家们,个个落笔龙飞凤舞,把门外汉的我看得晕 头转向。所幸许多朋友给了我鼎力的支持,为我译文。在 此,我要致以深深的感谢,他们包括台湾颜氏书法大家王 宝星先生、台湾篆刻家罗印良先生、西安书法家宫烨文先 生、新加坡书法家王运开先生、新加坡书法爱好者席识博 与郭书明等十几位热心帮助我的朋友们。 同时,我还要感谢对我的书稿提出批评指正与宝贵意 见的文化界前辈们,包括原花城出版社社长与总编苏晨老 先生、原《文艺报》编辑包立民先生、原《新民晚报》编 辑张循女士、《厦门晚报》编辑萧春雷先生、原厦门博物 馆馆长何丙仲先生、《集美学报》编辑吴梅影女士及北京 编剧苏健先生。 我在海外所接受的是英文教育,中文水平殊低,公文 尚可以应付,传记著述则力不从心,难透纸背。我希望正 在读这段文字的您会喜欢这本书,就像我喜欢一位曾经沧 海,却不改初心的可敬老人一样! 什么叫做活得充实?什么叫做活得有意义?看看我外 公张人希,我非常自豪地说:他没有白走人间一遭!希望 我也是! 最后,我用菲律宾、新加坡诗友们隔着时空和外公的 “游寒山寺”七律结束本书: 原玉: 游寒山寺 张人希 芒鞋漫步出金阊,来踏寒山古寺霜。 败叶迎风憾零落,残碑对客话沧桑。 钟声半夜诗情暗,渔火一江旅梦凉。 我到枫桥看晓色,乌啼月落两茫茫。 和诗: 夜上寒山寺 菲律宾施沧液和张人希 疏钟导客出吴闾,遥望寒山半带霜。 万里西风横野陌,空林落月照枯桑。 枫桥路转梵宫现,渔火波摇水殿凉。 回首红尘多少梦,一声鸡唱破苍茫。 夜上寒山寺 菲律宾施荣焕和张人希 遥思远上古禅阊,遍野枫红染白霜。 石径斜霞通殿阁,晨晖揭夜映榆桑。 钟声破晓繁星暗,塔影知秋素月凉。 世事如丝惊一梦,江风凛冽历苍茫。 和张人希游寒山寺 新加坡邱镇发 枫桥水冷星辰换,秋雨金风逼鬓霜。 古寺三更听暮鼓,楼台一梦笑沧桑。 菩提心点烦喧尽,尘事身离世态谅。 高柳垂阴聊共醉,旧人烟渚两微茫。 和张人希游寒山寺 新加坡席识博 平生未有见吴阊,千里同披月似霜。 陇右布衣怜彩绮,姑苏烟雨好培桑。 我居黄土高山上,不饮五湖秋水凉。 曾梦寒山钟彻响,江枫渔火雾茫茫。 和张人希游寒山寺 新加坡郭书明 枫桥夜泊出吴阊,薄衣不禁寺外霜。 夜半钟声惊旧梦,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九十个春秋 第一节 泉州 1.出生 2.成长 3.婚姻 4.贵人 第二节 厦门 1.解放前 2.解放初期 3.疯狂的年代 4.改革开放后 第二章 一生的交往 第一节 缘起弘一大师 1.弘一大师 2.叶圣陶与俞平伯 3.黄福海 第二节 书画艺术 1.难兄难弟黄永玉 2.患难之交刘海粟 3.洪世清 4.赖少其 5.沈鹏 6.李硕卿 7.张英 8.高马德 9.万籁鸣 10.万青力 11.郭兰英 第三节 新知旧雨话当初 1.文化界新知 1.1 丁玲 1.2 何满子 1.3 苏晨 1.4 包立民 1.5 柯文辉 2.泉州故交 2.1 方近汶 2.2 黄菲君 2.3 黎丁 2.4 林景煌 3.厦门情谊 3.1 张晓寒 3.2 林文衍 3.3 李度青、苏明娥 4.天涯比邻 4.1 香港梁披云 4.2 香港吴耀堂 4.3 香港陈炳元 4.4 新加坡郑梦周 4.5 新加坡周颖南 4.6 新加坡翁雅才 4.7 新加坡王梅窗 4.8 台湾宋子岑 4.9 美国蔡实鼎 4.10 荷兰陈依鸿 第三章 艺术成就 第一节 国内参展 第二节 国际参展 第三节 发表作品 第四节 辞典收载 第五节 其他成果 第四章 祖孙情深 第五章 千帆过尽 第一节 名家点评 第二节 还事件一个真相 第三节 盖棺定论 后记 附录:年谱简编
精彩页 政治研究院位于苏州老市中心如今叫做人民路的护龙街,是一座拥有一千七百年历史的古老佛寺:北寺塔。学员的住处和活动地点在寺对面的一排平房院子里。学员大部分是来自华东各高等院校的教授、院长之类的知名人士,只有少数人分属各个民主党派的负责人。学习内容主要为中国革命历史、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以及各民主党派的性质、任务和作用等。每周约有三次由上海市、江苏省等华东地区市委、部长们来院里演讲,下午分组讨论,三点之后便开始自由活动。在那里,张人希度过了六个月叫他终身回味无穷的快乐时光。 作为第二期的学员,张人希被编排在二班六组。同组学员有来自福建龙岩的农工民主党闽西特派员郭依萍(后改名郭一平)、浙江杭州之江大学的教授富阳人胡继瑗、山东济南齐鲁大学的历史学家张维华、苏州法院的季福生、安徽合肥的童杏荪、上海震旦大学的教授杂文家何满子、安徽黟县的孙若缢、江苏常熟的余锦祥、江苏无锡的陈谟,以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教师孙尧年,共十一人。其中,张人希最要好的同学为同组的何满子和张维华,以及其他组的比如一班四组南京来的合肥作家高植、二班三组南京大学的苏州社会学家孙本文、二班四组浙江大学的书法家沙孟海、二班五组上海圣约翰大学的福建晋江作家兼翻译家黄嘉德、三班一组上海的安徽诗人兼书法家潘伯鹰、三班五组上海震旦大学的山西汾城人贾植芳、三班七组的陕西泾阳书法家周伯敏等。 张人希这组的成员住在靠大门的外间,贾植芳那组分在里面的一间。因为贾植芳和何满子特别熟悉,每天下午三点,贾植芳便要站在过道前用山西腔大声喊:“老何,喝酒去!”学员们听多后乐了,每逢看见贾植芳往过道走来,便大声模仿他的山西口音喊:“老何,喝酒去!” 学员们多为五十几岁的人,像张人希及何满子这种三十开外的年轻人为数甚少。何满子与其他教授、院长们被派到这里与其说是学习,毋宁说为了交代历史。他们对政治洗脑十分无奈,对民主党派的人更敬而远之,先人为主地觉得他们无非是一群沽名钓誉的政客。道不同不相为谋,何满子与同组的许多民主党派学员自始自终没有交谈过一言,唯独对张人希例外。张人希很低调,不好出风头,喜欢喝酒,何满子也喜欢喝酒,熟络后便邀请张人希加入他们的小圈子一起泡茶馆酒楼。 从北寺塔出来往市中心去要经过护龙街,即后来的人民路。当年的护龙街十分冷清,没有汽车,偶尔有自行车或三轮车经过,连行人都稀少。整条街只有平房和二层高的房子,十分衰败。然而,沿街却有许多旧书店、书画店、古玩店、和一些卖古钱、案头小摆设的小摊贩。因为解放不久,文物类的货品没有多少人问津,所以这些书画古玩店里贩卖的从地主豪绅家里出来的真品标价奇低无比。翁同稣的五言对联只要十万元(即三年后币制改革后的十元)、沈石田的行书横披只要三十万元、清初四大家之一的王石谷的翠绿山水条幅只要四十万元,等同于几斤大闸蟹的价格。何满子买下了王石谷的翠绿山水条幅。半个世纪后他对义外孙女,也就是张人希的外孙女竹青非常肯定地说:“你外公也有不少斩获”。 旧书店里也有许多好书,如书画古玩店一样,都是从倒霉的地主豪绅家里流出来的。有一家书店的老板姓王,是明朝宰相王鏊的后人,和这帮客人混熟了,便介绍他们到自己的堂弟在临顿路开的一家酒店去吃饭。 酒店其实是个很小的单开问店面,里面摆放着四五张小桌子。当其时,苏州解放前的有钱人正落魄,便将家里最矜贵的家常菜烧了让孩子们送到小店里来卖。那葱烤鲫鱼、红烧肉等完全不是一般饭店里的普通货色,味鲜肉嫩,十分可口。有一回,有人送来半坛女儿红。女儿红是富户生女孩时选佳酿埋藏地下,等女儿出嫁时宴客用的。据说主人家的闺女很小就夭折了,而这坛酒已经在地下埋了三十余年。众人打开酒坛塞,浓香扑鼻,但酒因为收藏时间太久,已经十分粘稠,于是都傻了眼,不知如何吃?幸好潘伯鹰是内行,提议掺人新的好酒化开来喝,于是如法炮制,终于将这半坛女儿红喝个精光。 秋天来了,桂花飘香,弥漫四邻,逾日不绝,大有“独占三秋压众芳”之势。大闸蟹也开始上市了,小店一雌一雄搭配着卖。张人希吃惯了海里的螃蟹,本来对这种厦门人口中所谓的“毛花”是不会感兴趣的。苏州的大闸蟹特别大,张人希好奇便买一对尝尝,不期一吃便爱上了。他常常上馆子,要一对大闸蟹,外加一斤绍兴酒,一边喝,一边慢慢剥蟹壳。张人希在泉州、厦门及香港生活过,都是吃货出没的地方,对美食情有独钟。他坚持健康是吃出来的。除了诗书画印,佳肴美酒可谓他人生另一大乐事与要事。 P34-35 导语 张人希,一位自学成才的大家,对花鸟山水、篆刻、书法、诗词都有很高的造诣,也是享誉国内艺坛的“厦门五老”之一。如今,他的外孙女——新加坡知名作家、儒商林竹青女士编写了这本《我的外公张人希》,回顾了其外公张人希的过往人生及其艺术成就,并对其一生做了一个总结。 序言 命运这东西,只有一半是天定的,而另一半却掌握在 自己的手中。——张人希 在中国福建东南沿海隔着一条海峡与台湾遥相对望的 地方,有一座美丽繁华的亚热带小岛,东西距离十三公里 ,南北距离十四公里,全岛面积约一百三十五平方公里, 是福建省的第四大岛屿。岛的南部山峦起伏,奇石遍布。 岛上棕榈树、凤凰树、三角梅等亚热带花木异常繁茂,气 候怡人、四季如春,素有“海上花园”之称。而在远古时 代,这座美丽的小岛上渺无人烟,栖息在这里的只有一群 又一群的白鹭,所以名为“鹭岛”。岛上稻谷丛生,因此 也称“嘉禾屿”。直到三千多年前,这座岛上才开始有人 生活繁衍。 明朝为在沿海防御倭寇,于这座岛上驻军扎寨,建设 了“厦门城”。明末郑成功在这里抗清,驱逐荷兰人,光 复台湾,将她改名为“思明州”。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签 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由于她是一个天然深水良 港,被列强看中,便强迫清廷将她和其他四个地方,包括 上海、广州、福州、宁波同时开放,这就是所谓的“五口 通商”。 厦门老城位于岛的西南面,于1392年建成,呈圆形。 周围约四百二十五丈,有四个城门:东边的“启明”、西 边的“怀音”、南边的“洽德”与北边的“潢枢”。清兵 人关后,1682年扩建厦门城,周围扩展到六百丈,城高三 丈,仍有四个城门,后来还在每个城门装上两门二千斤重 的“牛腿炮”。这座城的城墙一直到1928年厦门开辟马路 时才拆除。清李惺有诗日: 分控东南接大荒,八闽门户此雄疆。 山身戴石千头黑,海面粘天一气黄。 杂杂夷舡犹鲛鳄,喧喧袄教沸蜩螗。 戌楼三两残兵在,指点当年小战场。 在20世纪的50年代,当地政府在岛的西北端填海建设 了一条海堤,一端连着厦门岛,另一端连着大陆那头的集 美镇,使她成为一个人工半岛。90年代初期,为了应付繁 忙的交通需要,又在海堤旁边兴建了一座厦门大桥。90年 代末,为了更好发展厦门半岛的周边地区,当地政府又投 资建设了一条连接厦门半岛西边中部及大陆那边的海沧地 区的海沧大桥。为了舒缓交通,2008年,厦门岛与集美之 间的集美大桥通车。两年后,厦门岛东边与翔安半岛西边 之间的翔安海底隧道启用。随着城市的扩建,如今的厦门 市范围已覆盖周边诸多城镇,全市总面积达到一千六百四 十平方公里,人口约四百万。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厦门虽偏于一隅,却地灵人杰 ,名人辈出。比如宋代的著名政治与科学家苏颂、近代爱 国华侨领袖陈嘉庚、近代体育家马约翰、近代妇产科专家 林巧稚和当代钢琴家殷承宗等。曾经在厦门地区侨居、成 长而名扬天下的有南宋理学家朱熹、明朝历史文化名人蔡 复、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和近代数学家陈景润等。 在老市区西南边思明南路大生里东侧有座鸿山公园, 海拔99.2米。这座公园傍山面海,每逢风雨交加的天气, 雨因为风顺着山势来回旋转,雨丝随风飞旋飘忽,相互穿 梭交错,形成著名的厦门八大景之一“鸿山织雨”。 鸿山公园东北侧有两幢如双子楼般耸立着的大厦,北 座四楼面向思明南路的单元只有一百三十几平方米大小。 公元两千年初,这里曾经布置得简洁雅致。从大门进去, 左右两边墙上挂满了墨宝,有刘海粟、沈从文、叶圣陶、 俞平伯、赖少其、刘汉、张正宇、苏渊雷、张晓寒和陈子 奋等诸多近代赫赫有名的文学艺术大师们的真迹,或字或 画。正对大门有一套黑色沙发,中间三人座沙发背后是一 片玻璃窗,窗外的花槽种满了花木,玻璃窗窗沿上方横挂 着一幅由当代著名画家黄永玉题的楼号“听讽楼”。楼主 是厦门当地几乎家喻户晓、德高望重、集诗书画印于一身 的著名老艺术家张人希先生,他是我的外公。 关于命运究竟掌控在谁的手中这个问题争议由来已久 ,却从无定论。或许每个人的理解都基于自己的经验与认 知。对于像我外公这样一个以人世的态度做事、以出世的 态度做人的人,既不和他人争一日之长短,也从来不屈服 于命运,尽管出生寒门,十个月失怙,但他善用与生俱来 的聪明才智经营了十分充实且收获甚丰的一生,的确没有 理由不相信命运有一半掌控在自己手中。然而,事物总是 有其两面性,必然中有偶然,偶然也创造了必然。假使我 外公不生长在上世纪民国初年的泉州那样一座文化气息极 其浓厚的千年古城,并在二十岁时因为一方印章得到弘一 大师的青睐收为授名弟子,以此铺开贯穿其一生最重要的 师友人脉网,他还会是人们眼中的张人希吗?
内容推荐 林竹青著的《我的外公张人希》根据2008年在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张人希的艺事与生平》传记部分修订而成。传主张人希生活在一个极具跨度的大时代,见证了中国过去一个世纪头九十年的历史。本书分五章:第一章作为一个励志的故事送给年轻的朋友们;第二章提供一点参考史料,讲述传主与文化名人的交往;第三章简述了传主的一些艺术成就;第四章则呈现给读者人世间最真实、不加修饰的温情;第五章为传主做了一生的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