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没什么好担心,却老是杞人忧天!
明明后悔也没有用,却仍然耿耿于怀!
明明不该生气,却忍不住动怒!
明明无法强求,却不甘心放手!
明明事事无法尽善尽美,却总要苛求面面俱到!
为什么人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困在同一种情境无法自拔?
一旦纠结的滋味不断啃噬你时,该如何做出选择,实现心平气和、幸福过一生的愿望呢?
日本超人气僧侣小池龙之介以自身的体会,精炼出25个日常生活中最常遇到的纠结课题,搭配日本超夯漫画家铃木智子绘制的幽默漫画,从《不纠结的修行》中教你在每一个当下里解放自己,找回平静的自我。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不纠结的修行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日)小池龙之介 |
出版社 | 文化发展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明明没什么好担心,却老是杞人忧天! 明明后悔也没有用,却仍然耿耿于怀! 明明不该生气,却忍不住动怒! 明明无法强求,却不甘心放手! 明明事事无法尽善尽美,却总要苛求面面俱到! 为什么人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困在同一种情境无法自拔? 一旦纠结的滋味不断啃噬你时,该如何做出选择,实现心平气和、幸福过一生的愿望呢? 日本超人气僧侣小池龙之介以自身的体会,精炼出25个日常生活中最常遇到的纠结课题,搭配日本超夯漫画家铃木智子绘制的幽默漫画,从《不纠结的修行》中教你在每一个当下里解放自己,找回平静的自我。 目录 第一章 调整你的人际关系 保持人与人之间适当的距离感 Lesson 1 直面非议 无论你做得有多完美,总会有人对你抱有反感,这是无法避免的 Lesson 2 告别幼稚 为情所困是因为你总是苛求无条件的爱 “爱情测试”无法收获真正的幸福 Lesson 3 测量与家人的距离 尝试着先从家人开始练习 Lesson 4 孝敬父母 和父母做朋友才能摆脱父母的束缚 Lesson 5 让配偶安心 发现对方的优点并告诉他 尊重对方的自我意识,不要伤害对方的自尊 Lesson 6 辨识真朋友 当你被指出缺点和错误时,正是你改变自己的机会 Lesson 7 择良友共前行 所谓真正的伦理就是心灵的明晰 人生伴侣也好,闺中密友也罢,绝不能与愚钝之人做伴 Lesson 8 经得起分离 要知道思念只不过是多巴胺的中毒症状而已 Lesson 9 保护自己,远离恶魔 冷静观察对方的混乱和痛苦 第二章 让纷扰的心平静 好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就不会焦躁 Lesson 10 严于律己 自己尚未实践尚未验证过的事情,就不要去劝诫别人 Lesson 11 战胜自己 珍惜你的善心,多做善事 当别人有求于你时,无私地给予可以收获内心的安宁 Lesson 12 不要撒谎 当你想要撒谎的时候,停下来,静静地观察事实就好了 Lesson 13 行善积德 纠结于痛苦的回忆是在还作孽的债 Lesson 14 品味孤独 和他人共享的幻想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弊害 Lesson 15 积极进取 怠惰是掩盖自己的痛苦,苟延残喘 Lesson 16 接受限制 一旦有了选择的余地就会纠结、容易生气 Lesson 17 活在当下 把自己的悲喜寄托在周围人的褒贬上是很危险的 积蓄能量,时刻保持内心的充实 第三章 认识真我 彻底认识现在的自己是告别纠结的第一步 Lesson 18 拒绝美化 体会死亡,可以获得安宁 要认识到人原本只不过是一个肉体而已,把多余的无谓的贪恋清零 Lesson 19 凝视自己的身体 不要活在梦幻和小说之中,要审视此时此刻的现实 Lesson 20 不要对外表过于讲究 如果只是一味坚持自己喜欢的服饰风格,容易把自己固化成特定的精神类型 Lesson 21 平静你的呼吸 养成持续关注呼吸的习惯,培养“意念”的力量 Lesson 22 识破大脑的幻觉 让欲望放任自流,只会加剧病情的恶化 Lesson 23 意见分歧 执着于自己的意见,就会难以接受眼前的现实 自己说得很清楚,为什么传达不到 Lesson 24 戒骄戒躁 欲求无法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破坏欲 要修炼出一颗不被外界变化所左右的平常心 Lesson 25 准备迎接死亡 比悲伤更重要的是,拥有一颗慈悲的心 序言 恐怕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说如此奇葩的话:“ 我喜欢用一颗纠结的心来折磨自己。” 无论是谁,至少从主观意志上来说,我们都不 想自己为难自己。 可事实上,我们人类就是这样一种生物,经常 会为了一些根本不需要生气的事情而大动肝火,为 一些根本不需要担心的事情而杞人忧天,为一些根 本不需要反悔的事情而悔恨交加。人就是这样,经 常做事与愿违的事情,这是因为在我们的深层心理 中,一直有“自虐”的冲动在起作用。 在折磨自己、为难自己的过程中,大脑会分泌 出大量让我们感觉不愉快的脑内麻药。在这些麻药 的刺激下,虽然我们每个人都能感觉到“烦躁”“ 不安”等各种负面情绪,但从心灵的构造来看,还 是喜欢获得大量的刺激,所以,即使是不愉快的刺 激,也会受到欢迎。 比如说,遇到工作开展不顺利、被别人翻白眼 瞧不起、自尊心大受打击的时候,任何人都会感觉 很糟糕,都会想尽快摆脱这种心境,让自己马上打 起精神来。但实际上,一个小时后,甚至半天时间 过后,可能还依然沉浸在痛苦之中,大脑里还在翻 来覆去不停地想:“惨啊,在这个节骨眼儿上犯了 如此低级的错误,真是太不可饶恕了。从今以后大 家都不会再信任我了……” 原本只是在现实生活中遭受了一次小挫折而已 ,在大脑里却不断重复、反复回味,这只能说明人 们的内心深处其实还是喜欢这种折磨的。我认为这 是与我们人类作为一种生物,具备一些与生俱来的 生存本能有关。对于自身的生存有负面影响的事情 ,人类会本能地想要逃离以保命。当我们身处不愉 快的境地时,大脑内部会反射出制造不愉快感的命 令,也就是不断向我们发出“危险啊,快逃啊”之 类的警告。而从生物的构造来讲,发射这种不愉快 的信号是对生存有益的。因此,可以说,大脑本能 地感知并发出各种不愉快的信号未必不是件好事。 这些让我们感到纠结痛苦的信号能够帮助我们 回避危险,对我们的生存是有益的,这些都是事实 。那么,为什么我们每个个体会因此而将只经历过 一次的负面信息反复回味、深刻记忆,甚至发展到 了自虐的程度?从这一点来看好像还是有点说不通 。 为了记住那些对自身有负面影响的信息,反复 刺激自己,重复制造痛苦的神经反射,如果这样做 有助于回避危险也就罢了,可是如果为了工作上曾 经的小挫折懊悔不已,今后凡是遇到重要的工作就 不自信,反而会多出很多困扰。在人际关系上同样 如此,偶尔被朋友说了几句难听的话,就因此而产 生逃避心理,最终也会影响到自己在人际交往上的 自信心。 这样一想,原本是有助于回避危险的“痛苦的 神经反射”,一旦失去控制,放任自流,就会发展 成“对痛苦的回忆挥之不去”“觉得自己做什么都 不行”“养成逃避的习惯”。这样岂不是更危险? 一旦“痛苦的神经反射”不断地被激活,甚至 成瘾,情绪就会变得很容易兴奋,动不动就纠结着 急,动不动就躁动不安,动不动就生气发怒,于是 ,心灵的宁静就完全被破坏了。 这种让心灵陷入如此“不快状态”的脑内麻药 ,其实就相当于有毒的白粉,即使你原本很讨厌它 ,还是会不由自主地一而再、再而三地陷进去。这 种“瘾”一旦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其实就是佛教中 所说的“作孽”。 随着“痛苦之瘾”越陷越深,心境就会变得越 来越浮躁。表现在对待他人的态度上,也会在不知 不觉中变得无法淡定,无法游刃有余。这点会对人 际交往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原本是为了保命而设置的人体的“痛苦”本能 ,在带有麻药性质的神经的腐蚀下,一旦放任自流 ,任其发展,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必须要控制, 我们非常有必要尝试着通过一些心灵练习来让自己 不再纠结。这就是本书的中心主题。 如何摆脱内心的痛苦,如何走出纠结的心境, 关于这方面,佛陀释迦牟尼曾留下大量的经典智慧 语录。在本书中,我们将以佛陀的经典语录为线索 ,探寻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告别纠结,愉快生活。 距今两千五百年前,佛陀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 时,被称为“觉悟者”。在当时的印度,他曾经到 处游历,传授各种修身之道。 佛陀传授给他的弟子们的教诲都收录在《四谛 八正道》里,所有的内容一言以蔽之,就是“找到 痛苦的病原菌再进行治疗”。换个说法,其实就是 “终止痛苦、告别纠结的心灵练习法”。 在一个名为卡萨的村庄里,当地的村民们曾问 佛陀:“如何判断谁说的是对的,谁说的是错的, 能告诉我们判断的基准是什么吗?”佛陀简洁而又 明快地回答:“如果是增加痛苦的那就是错的,如 果是消除痛苦的那就是对的。” 也就是说,在判断世事时,真正重要的尺度, 其实是非常简单的。只要用身心去体会痛苦的增减 就可以了。用“痛苦”这张试纸来测试,如果能做 出让自己摆脱痛苦的选择,我们就能稳定心态,走 向幸福。 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不会有意识地去感受 痛苦的信号,也不会有意识地用自己的身心去体会 ,我们总是很随意地行动,很随意地说话,很随意 地思考。也就是说,我们总是习惯于无意识地去行 动、去说话、去思考。 正是因为这种无意识的、任意随性的习惯,让 我们总是陷入只会给自己增加痛苦的消极的思考模 式中,并让自己的言行也随之模式化。 比如说,当我们不知不觉在别人面前天花乱坠 地吹了一通之后,往往会不停地反悔,觉得自己表 现得太轻浮了。这种消极的思考模式除了增加痛苦 之外毫无益处。 再比如说,有时候当我们想拒绝某项委托时, 往往会无意识地说一大堆虚伪的话:“我真是很想 帮您,可是今天确实太不巧了,工作特别忙,所以 真的很遗憾。(真实的心声:其实我很闲,但我就 是不想帮你的忙。)”我们没有意识到,其实虚假 谎言和真实心声的矛盾也会增加我们的痛苦。 再举一个例子,当你坐在椅子上工作感觉到疲 劳时,不知不觉中就不那么在意自己的姿态了,背 越来越弓,而弓背其实只会增加颈椎的负担,让你 更容易感觉疲劳。 如此这般,思考模式也好,言行方式也罢,如 果放任自流,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朝着增加痛苦的方 向发展。这里需要引起注意的一点就是,我们没有 正视自己痛苦的现实,反而在头脑中产生一种“这 样应该会更轻松”的错觉。 在这三个例子中,“只要后悔了,今后就不会 再犯类似错误了”“用谎言来掩盖的话,对方就不 会觉得很难受了”“把背弓起来就能感觉到紧张感 消除了”,这些全部都是错觉。 事实上,这三种想法都是在增加痛苦。大脑内 部所深信不疑的“轻松感”“爽快感”,完全是在 无视身心所处的现实状态的前提下产生的错觉。如 果停下来,下意识地留意一下自己的身体和心灵, 你马上就会意识到其实真实的感受只有痛苦。 如果此时能够直面现实,让自己意识到痛苦的 真实存在,错觉就会逐渐地瓦解。而一旦摆脱了错 觉的控制,意识到现实中的痛苦,自然而然地也就 会转变,不再随意地说话、任意地行动和思考。 因此,重要的是,摆脱头脑中已形成的成见和 偏见,在日常生活的各种小细节中,先让自己有意 识地去辨别痛苦的体验。 于是,你就会逐渐意识到自己原本喜欢的思考 和言行模式实际上非但没有让自己过得更轻松,反 而让自己更痛苦了。不仅仅用大脑,而且要用自己 的身体去体会痛苦,才能逐步改掉自己惯有的思考 和言行模式,才会获得身心的放松。 这种“告别痛苦的练习”,就是用自己的意志 去控制那些产生不快感的神经反射。 当你意识到原来自己曾经在不知不觉中有过这 么多痛苦的体验,你对痛苦的认识就会发生巨大的 转变,本书的目的也就达到一半了。 那么,给予我们这一心灵练习法之灵感的佛陀 又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大多数词典和教科书上都 写着,他是“佛教的鼻祖”“迦毗罗卫国的王子, 29岁时抛妻弃子出家修行,35岁在坐禅中开悟,80 岁临死之前还在指导弟子”之类的文字。 本书没有把佛陀当作“佛教的鼻祖”这样一个 高高在上的存在来神化、来膜拜,也不想把读者朋 友们限定在“佛教”这一框架之中。佛陀本人就非 常抗拒对他的个人崇拜。他曾多次强调:“千万不 要过于依赖我,要根据你们自身的感觉来体会判断 。” 也就是说,本书不是佛教书籍。本书旨在通过 聆听佛陀这位古代大师所留下来的“言行录”,力 图从中找到值得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学习的、对 我们的生存有益的工具。佛陀的教诲,无非是帮助 我们渡过那条名为“纠结”的河流的竹筏,也就是 说,我们只要把佛陀的教诲当作一种能让我们活得 更好的工具就可以了。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穿越这条名为“纠结 ”的河! 导语 小池龙之介著的这部《不纠结的修行》十分贴合现下大众心理困境。主打有着“纠结症候群”的读者人群,是任何人都可以练习的心灵疗愈法。 这本书语言简约却不失深刻的哲理意味,结合实际生活状况和经历,配合幽默漫画,是一本轻松易读的生活禅。 本书风靡日本、台湾、韩国,日文原版书一经出版,立即在日本社会引起强烈反响,销量已经突破20万册。 精彩页 佛陀所说的水平在自己之上,抑或与自己水平相当的人,到底是指什么样的一种状态呢?其实,他指的是人品性格比自己好的人。 比如说内心安定沉稳,有自我控制力,稳重、温柔,各种心灵的修养和品性在自己之上的人。要区分出这样的人,可能比较有效的一个方法是“在一起时是否能感觉很放松”。 如果你和一个思路比自己更清晰的人在一起对话,你那颗纷扰的心会在对方的影响下沉静下来,你能感觉到发自内心的放松。在和这样的人对话的过程中,你会不时地发现曾经困扰过你的问题逐个变得明朗。你会忽然觉得茅塞顿开,无论什么样的烦恼,造成烦恼的原因其实都非常简单。很多烦恼其实都是庸人自扰,自己想多了,以至于越想越复杂,结果把自己变成了“思考的苦力”。而能把你从这种状态中解放出来的人,才是真正优秀的人。 性格不好的人,刚好相反,他们逻辑性差,心灵没有得到过充分的陶冶,他们喜欢和别人争斗,内心总是充满了各种迷茫和妄想,一片混乱。他们理解不了逻辑严密的话。 和这样的人诉说自己的困境,只能是对牛弹琴。要么跑题,要么把问题再无限地复杂化。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你的心只会更纠结更混乱,你会变得完全失去理性。 当你真心烦恼的时候,那些逻辑性差的人只会对你说“是啊,是啊,我很了解。我完全理解你现在的心情…‘这个时候最痛苦了”之类的话。你不仅得不到任何安慰,你甚至可能会觉得很生气,对方真的听明白了吗? 有知识、有学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明明白白的心。 所谓真正的伦理就是心灵的明晰 这里提到的“明明白白的心”可以理解为逻辑清晰。 不过问题在于,一般被称为“逻辑性强的人”,其逻辑思维的背景在于他要自圆其说,或者为了打破对方的理论,特意包含了一些攻击性的内容。 有的人为了让自己的话看起来更有逻辑性,会故意用一些复杂的文法和生涩的词汇,显得自己说得好像有多正确,并且带点强制性地去说服别人。这种包含了过多自我意识的话,从听者的立场来说,其实是非常厌烦的。 一般来说,“逻辑性强的人”,还有“理论性强的人”,会给人一种麻烦哕唆的负面印象。 我们一起来想想为什么“理论性强的人”会被认为很麻烦。因为这样的人总是为一些别人根本不想听的话,反反复复地用各种逻辑和理论来推导。也就是说,他们总是说了太多没有必要且没有意义的话。 而原本所谓的逻辑,就应该是要把看起来很复杂的事情很简洁清晰地梳理出来。所以说,大家讨厌的其实不是“逻辑性”和“理论性”,而是“装得很有知识”。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有学问,为了让自己更好地自圆其说,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一一罗列,而没有把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层级秩序、因果关系以及逻辑法则浅显易懂地表达出来。于是,听者就只能越听越糊涂了。 原本理论性的东西都应该是非常简明扼要的,因为其中不包含任何私人情感和自我意识的因素,所以具备能让对方的心灵更放松更明朗的作用。 因此,所谓明明白白的人,说的话都很简单,他不会为了说服别人或者和别人争论而特意加入多余的感情。他的心是沉静的,而这种简明扼要的风格背后,隐藏着俯瞰事物因果关系和梳理思路的强大力量。 人生伴侣也好,闺中密友也罢,绝不能与愚钝之人做伴 一般来说,那种说起话来总是头头是道的人都比较遭人厌烦,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完全抛弃“逻辑性”这个无比重要的东西。 将复杂的事物本质进行逻辑性的梳理,让大家很清楚地去接受。其实,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应该接受过“逻辑”的恩惠。 反之,当我们听到一些逻辑混乱、前后矛盾的话,或者看到类似的事情时,我们的心情会变得很糟糕。 世上有很多人,经常会喜欢用一些难懂的文学性的语言,给自己的发言加入很多不必要的修饰。可能这些人也是担心别人指责他说的话无聊,或者怕被别人指出错误来,所以才故意把自己的话搞得很难懂,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癖好。本来就缺乏逻辑性的内容再被复杂化,无论是听起来还是读起来都是一种遭罪。 我们在佛教的实践中,有时会读到一些很费神的哲学书,有时读着读着感觉肩膀都开始变得僵硬。那是因为复杂的信息处理给我们带来很沉重的负担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最好是远离那些说话总是绕好几道弯,会加重我们信息处理负担的人,远离那些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正处于混乱状态之中的人。这是一种比较贤明的处世之道。 P48-50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