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篇 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理论与方法
第1章 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理论
1.1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1.1.1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概况
1.1.2 岛屿生物地理学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应用
1.2 景观生态学理论
1.2.1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1.2.2 景观生态学理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应用
1.3 恢复生态学理论
1.3.1 恢复生态学的定义
1.3.2 恢复生态学理论
1.3.3 恢复生态学理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1.4 异质种群理论
1.4.1 异质种群理论的基本内容
1.4.2 异质种群动力学模型
1.4.3 异质种群理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应用
1.5 基于生态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理论
1.5.1 基于生态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理论基本内容
1.5.2 ERBC理论的特点
1.5.3 ERBC理论的确定流程
1.5.4 ERBC理论的应用
第2章 GAP分析技术与方法
2.1 GAP分析的含义与理论
2.1.1 GAP分析的概况
2.1.2 GAP分析的理论依据
2.2 GAP分析的流程
2.2.1 土地覆盖图
2.2.2 预测物种分布图
2.2.3 土地管理现状图
2.2.4 寻找空缺
2.3 GAP分析的研究进展
2.3.1 国外GAP分析的研究进展
2.3.2 国内GAP分析的研究进展
第3章 系统保护规划方法
3.1 系统保护规划的含义与理论
3.1.1 系统保护规划的概况
3.1.2 系统保护规划的理论依据
3.2 系统保护规划流程
3.2.1 收集生物多样性数据及生物多样性制图
3.2.2 确定保护目标
3.2.3 评价现有保护区
3.2.4 选择补充区域
3.2.5 保护规划的实施管理及监测
3.3 系统保护规划的研究进展
3.3.1 国外系统保护规划的研究进展
3.3.2 国内系统保护规划的研究进展
第二篇 三江平原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环境基础
第4章 三江平原区域概况
4.1 三江平原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4.2 自然地理概况
4.2.1 地质地貌
4.2.2 气候
4.2.3 水文
4.2.4 土壤
4.2.5 野生动植物资源
4.3 社会经济概况
4.4 研究区土地开垦活动的历史
4.4.1 历史沿革
4.4.21 949~2010年的大面积开荒
4.4.3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第5章 三江平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
5.1 数据处理与景观格局指数选取
5.1.1 数据获取与处理
5.1.2 景观指数的选取
5.2 三江平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
5.3 三江平原景观格局分析
5.3.1 景观破碎度指标
5.3.2 景观形状指标
5.3.3 景观聚集度指标
5.3.4 景观多样性指标
5.4 三江平原湿地景观动态分析
5.4.1 三江平原湿地面积及斑块数量动态分析
5.4.2 三江平原湿地景观动态格局分析
第6章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6.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6.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6.1.2 研究方法
6.2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格局的总体变化图谱
6.3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时空关联模式图谱
6.3.1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全局空间自相关程度的动态变化
6.3.2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局部空间自相关性的动态变化
6.4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丧失”及“增加”图谱
6.4.1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丧失”图谱
6.4.2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增加”图谱
6.5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空间变化模式图谱
6.6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格局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
6.6.1 自然因素
6.6.2 人为因素
第三篇 三江平原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GAP分析
第7章 湿地及环境背景数据库的建立
7.1 数据收集、处理与评价
7.1.1 资料的收集
7.1.2 数据的准备和处理
7.2 数据制作
7.2.1 土地利用图的制作
7.2.2 植被类型图的制作
7.2.3 地貌类型图的制作
7.2.4 土壤类型图的制作
7.2.5 水文图的制作
7.3 湿地鸟类生境类型分布图的制作
7.3.1 生境分类的原则
7.3.2 湿地生境分类系统的建立
7.3.3 生境类型分布图制作
7.4 数据的评价
7.4.1 评价原则
7.4.2 评价内容
7.4.3 评价结果
7.5 数据集成与数据库的建立
7.5.1 湿地生境数据的集成
7.5.2 环境背景数据集成
7.5.3 湿地生境/环境背景数据库
第8章 三江平原湿地植物群丛的GAP分析
8.1 三江平原湿地自然保护区
8.1.1 保护区现状
8.1.2 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8.1.3 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8.1.4 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8.1.5 珍宝岛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8.1.6 东方红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