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纯美悦读版)》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年间的自传体散文。“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书中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讲述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和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文字真纯率真,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富有创造性。
上篇:故事
下篇:浮生
卷一:闺房记乐
卷二:闲情记趣
卷三:坎坷记愁
卷四:浪游记快
附录(前四卷)
《浮生六记》原文
请让我为你讲一个故事,一个老故事。
和许多老故事一样,其中有欢乐也有哀伤,有温
馨也有酸楚,有热闹也有寂寞;似乎过于平凡,还有
点不合时宜,却有一种看似“慢半拍”但永不过时的
温暖、悠然和浪漫;当然,还有爱情。
事实上,很多人都会把它当作一个爱情故事来读
。
可如果你只是想要听一个爱情故事,那么我恐怕
你也许会有些失望。这个故事里的爱情,与人们想象
中古老故事里的爱情并不一样。它更现实、更琐碎、
更复杂,好像不那么纯粹,又有一点沉重。但是相信
我,它仍然是美好的,美好、真诚而动人。
然而我还是更愿意将之解读为一个成长的故事:
一个人如何与世界相遇,与真实的生活相遇;如何构
建起属于自己的小世界,又是如何在世事的无常和无
情中尽力地守护它;一个人如何遇到所爱,如何与所
爱之人相守,又是如何最终失去了她;而在这样的过
程中,他是如何保守着自己的心,保守着生活中的诗
意与宁静,又是如何在回忆中重寻生命的光彩、柔情
与美妙……是的,这是一个关于成长和心灵的故事,
一个人心灵的小小史诗。
也许,我们每一个人,无论多么平凡,多么微不
足道,如果把你一生的故事,以如此优美、宁静而温
暖的方式,娓娓道来,都会是一部心灵的小小史诗。
所以这样的故事有着长久的生命力,纵使时光流
逝,故事里的人早已离开,他所属的那个时代也早已
结束……但故事却永远让人为之动容,为之若有所思
、若有所感。
正如一位不知名的诗人的诗句——
那些细小的花朵
散发着永远的芬芳
现在,请让我来为你讲述这个故事。
或许我的讲述方式有些特别,在最开始,我会先
为你简单地讲述一下主角一生的故事。
因为这个故事最初的讲述者——也就是我们的男
主角,把它拆成了一个个浮光碎影的片段,以特别的
方式重新连缀起来,就像是一位手法高明而又前卫的
导演,或者是带着解构精神的现代画家——巧了,他
确实是一位画家——创作的一个系列,欢乐的归欢乐
,旖旎的归旖旎,悲哀的归悲哀,洒脱的归洒脱……
这样的好处是每一个片段都被相似的记忆烘托,更加
鲜明和鲜活,反复烙印进读者的意识中。——这正是
阅读最美妙的感受。
但同时,我们也会迷失在这片记忆的丛林中,迷
失在小径分岔的花园里,难以清晰地梳理出前因后果
,看不清这个人的一生。当然,也许你会说这又何妨
。是的,这又何妨。美国诗人庞德曾经说过,不知前
因后果的情形下惊鸿一瞥的人生,才最应该被珍惜。
然而我不是诗人,我只是一个平凡的读者,我喜
欢一个故事,喜欢一个人,就愿意知道他一生的故事
,了解故事的因缘曲折,开始、发展与结局。所以,
这一部分,就当是我为所有像我一样的读者,所做的
小注解,让我们在走进这个人的心灵之前,先知道他
都经历了什么,他生命中的那些人都是谁,他们为何
欢笑,为何苦恼,如何厮守,如何分离。我总觉得,
这样我才能更好地感受到他们的情绪和他们的灵魂。
——这未尝不是另一种阅读的美妙之处。
当然,最大的篇幅我会交还给我们的男主角,尽
我所能,最大限度地保留他文字的气韵与性情——是
的,文字也是有性情的,每个人的文字都是他灵魂的
投影,你是个什么样的人,经历过什么,就会留下怎
样的文字,无法真正地隐藏,也无法长久地掩饰。
我们的男主角,直率、天真、温柔而善良,有些
自我,有些多情,有时似乎有点软弱犹疑,却又有着
寻常时候不大看得出来的坚强和担当。所有这些,一
一落在他的文字中,朴素、浅白、优美,不多加修饰
而不失宛转的文字,让人动容或是莞尔都随他的意。
这样的文字最难译得妥帖,我只能说我会尽我所
能,循着作者的文气脉络摸索过去,若能做到宛如白
话家常就已经余愿足些,倘若偶尔能仿佛一点诗意与
风情,就当作是天助吧。
此外,在有的地方,我会放缓节奏,诠释一些相
关的背景知识;在有些地方,我会加入一点自己的理
解、感悟甚至想象。作为译者,我无法也无权判断这
种方式是否适合用来讲这个故事,我只能说,因为我
爱这个故事,我爱故事里的那些人,我为他们的悲欢
离合、爱恨嗔痴而牵挂,而感动。我也试图将这份爱
、牵挂和感动,传递给你。
在最后,不可避免的,我们要面对这个故事最后
的两个章节。
怎么说呢,最早接触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对《浮
生六记》的最后“两记”我是抵触的。且不说近代学
者早已论证这两卷确为后人伪造,普通读者如我,读
完第四卷,再读第五卷,也能清楚地感觉到有些东西
完全不一样了。就像一条自在流淌的小溪,忽然滞阻
了一下,纵然再度向前,但流动的方式和给人的感受
已经全然不同。
正如张爱玲说她儿时读《红楼梦》,读到第八十
一回,便觉得“天日无光,百般无味”,所有的人与
事都瞬间失去了光彩。不必等胡适先生的考证,敏感
的读者就分辨出了文字和文字背后性情阅历的差异,
从而自己辨出了真伪。必须说句公道话,《浮生六记
》的最后两卷,与前四卷的差异,并没有高鹗所续《
红楼梦》与前八十回的差异那么大。虽然感觉有点怪
怪的,但我还是读了下来,如果暂时放下前四记,最
后两卷所记载的海国图景、天涯浪迹,以及逸闻趣事
,也还是有可读之处。
年岁渐长,《浮生六记》的前四记,我时不时会
翻看一下,但最后两卷,当年读过之后,确实也没有
兴趣再读了。但奇妙的是,我反而渐渐地能够放下对
它们的抵触情绪了,这或许是因为之后我接触到了许
多同人作品的缘故。
我知道,“同人”这个词现在被赋予了太多的含
义和情绪,以至于有些扭曲。但在这里,我取它最简
单的意思——
总会有读者掩卷之余,拿起笔来,因为不甘心或
者不忍心:不愿自己喜爱的故事就此终结,自己喜爱
的人物的命运定格于某处;或是为了那些文中终于未
能实现的愿望、不得不破碎的梦想,最终还是分离的
爱人,以及不可避免的死亡和失去。读者用自己的笔
、自己的想象和文字加以弥补,写成新的篇章,游离
于原作之外,与原作息息相关,却又只属于自己,和
与自己有着相同情绪愿望的读者们。
这就是同人。
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把《浮生六记》这最后两
卷视为同人作品呢?那未知的“作伪”的作者,因为
喜爱这个故事,不忍心男主角流落京师后不知所终,
于是让喜好游历的他继续浪迹山水,甚至渡海远游。
又不忍心他经历命运的捉弄,于是让生性豁达的他领
悟到修身养性的真谛,能够颐养天年,以闲为自在,
将寿补蹉跎。
纵然文字略为逊色,但这样的念想,难道不是与
我们心底隐约的遗憾和希冀相吻合?至少我是这样希
望的。
所以我把最后两卷的今译也附在最后,并斗胆地
定义为“同人”,如果有人读完前四卷,觉得有些惆
怅,有些意犹未尽,它们不失为一种阅读选择。
不知不觉说了这么多,其实我只是这个故事的“
转述者”而已,应当让故事和故事里的人自己发出声
音。请原谅我这有些啰唆的前言,请让我来为你讲述
这个故事,这古老时光里的美丽人生——
《浮生六记(纯美悦读版)》是清代文人沈复写作的自传散文。因其以真言述真情,从不刻意造作,得以浑然天成,独树一帜,达“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境界,深为后世文人所推崇,流传至今,已成经典。
本书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赢余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的环游各地的所见所闻。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
我半生奔波游历,足迹遍及天下,只有四川中部、贵州中部和云南还未曾去过。只是所到之处,往往追随他人行程,行色匆匆,纵然有山水怡情,更多的时候却如过眼云烟一般,只能观其大概,无暇探寻领略幽微偏僻之处的胜景。
偏偏我又喜欢事事独出心裁,坚持己见,不爱人云亦云。即使是品诗论画,也总存着“人珍我弃,人弃我取”之意,游山玩水更是如此。我总觉得,所谓“名胜”,在于各人观感心得。有些虽然盛名之下,却没有什么特别佳妙动人之处,而有些虽然籍籍无名,却自有幽微美妙之处,不是“名胜”却引人入胜。
所以我想要把生平经历的“胜景”,在这里一一记下。我十五岁时,父亲做山阴知县赵公的幕僚,我随侍父亲身边。当时杭州有位赵先生,名传,号省斋,学问很好,名气很大,赵公请他到山阴,教孩子们读书。父亲也让我拜到赵先生门下求学。
闲暇之时,我曾随大人们出游,到吼山(在绍兴越城区皋埠镇,原名“犬亭山”,又名“狗山”,后改为“吼山”,风景奇秀)。此山离山阴县城十余里,没有道路可通。
到了山边,就看见一个石洞,上面有一片横石,裂痕宛然,仿佛马上就要掉落下来。划船从这片石头下进入山洞,豁然开朗,四周都是悬崖峭壁,中间空旷敞亮,俗称为“水园”。
水边建有五间石头亭阁,对面的石壁上刻着“观鱼跃”三个字。目测水并不深,传说水中有大鱼。我投了点鱼饵到水里,却只有不到一尺的小鱼跳出来吃食。
石阁后有路,直通另一处的“旱园”,园中拳头大小的石头丛生矗立,有的横阔如手掌,有的呈石柱状,顶端平坦、顶着大石,人工斧凿的痕迹清晰可见,让我觉得索然无味。
游玩之后,大家在水边石阁中饮宴,下人们放起鞭炮,轰然一爆,周遭群山回声彻响,仿佛晴空霹雳。这是我儿时出游最初的记忆。
可惜当时年少,虽在山阴,却未能到兰亭(绍兴兰亭镇兰渚山下,就是王羲之与友人们“兰亭雅集”并写下《兰亭集序》的地方)、禹陵(在绍兴会稽山麓,又名“禹穴”,即是传说中大禹的墓地)一游,至今仍觉遗憾。
跟随父亲在山阴的第二年,赵省斋先生因父母年事已高,不愿出门在外,就把学堂搬回家中。我就跟随先生前往杭州读书,得以畅游西湖胜景。
西子湖畔诸般美景,我觉得景观营造之精妙,龙井(杭州翁家山龙井曾有堂轩泉石,被称为“篁岭卷阿”,为西湖二十四景之一)最出色,小有天园(在杭州南屏山麓,曾与南京的瞻园、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并称清乾隆时期“江南的四大名园”,亦是西湖二十四景之一)次之。
最有看头的“石景”,要数天竺寺的飞来峰(飞来峰在灵隐寺,东麓有下天竺即法镜寺、中天竺即法净寺,上天竺即法喜寺,合称“三天竺”),还有城隍山的瑞石古洞(城隍山即吴山,在钱塘江北岸,西湖东南,为成片山岭,瑞石古洞在其中的紫阳山,又称“紫阳洞”或“雪风洞”)。
最好的水景在玉泉(在仙姑山北青芝坞口),水清澈,鱼儿众多,活泼可爱而有生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