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书香人和 为顾毓琇编书 向巴金先生组稿 刘文典藏书今安在 刘绍唐构建“民国史长城”的人 “香港文坛教父”刘以鬯 范用 :坐拥书城 我所知道的海婴先生 书籍装帧大佬张守义 “文坛刀客”韩石山 夏祖丽为母林海音立传 叶兆言,格子外的故事 苏童,自在人生浅淡写 书籍装帧新秀朱赢椿 高秉涵的《回家》之歌 书前书后 为己作嫁记 洗手作羹汤 拼接历史 我的书事 《曾经风雅——文化名人的背影之一》自序 《民国风景——文化名人的背影之二》自序 《故人风清——文化名人的背影之三》自序 《百年风度——文化名人的背影之四》自序 风韵犹存 雪泥鸿爪 书里书外 现代文学馆散记 鲁迅故居随笔 《铁流》手校本的流传 怀念手稿 我集题签 我的签名本 “无错不成书”的反思 我的文缘 请余光中签名 问舒婷 我的编辑生活 荐书品书 民国,民国 “今我不述,后生何闻 留在人间都是爱 百年人生,一坛陈酿 人生是一朵浪花 周有光,一生有光 张允和的《昆曲日记》 一支凄美哀婉的青春恋歌 历史的见证 历史的脚注 水流云在云散“水”在 此曲只应天上有 《双叶丛书》琐谭 墨香纸润尽风流 苏版《红楼梦》谈屑 刘心武“续红”的题外话 季羡林的《清华园日记》 广而告之 融人文情怀与自然风光于一炉 店小风景多 亦文亦艺亦史宜读宜赏宜藏 书界和声 风雨二十世纪的背影 风云变换人不变 附 序《书香人和》 序《走近大家》 题《名家翰墨》
精彩页 拜识顾毓琇先生纯属偶然。 三年前,我初识顾老,他已是九十七岁高龄的老寿星了。那时,我正在编赵元任、杨步伟伉俪的散文合集《浪漫人生》,该书系“双叶丛书”之一种,按丛书惯例,书名应请作者本人或亲友题签。赵、杨先生久居美国,早已过世,又不知后人在何处,正在犯愁之际,一个偶然,我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台湾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传记文学》杂志中,有一幅赵元任夫妇与顾毓琇、萨本栋诸先生在南京梅花山踏雪赏梅时的合影,如获至宝。实在汗颜,此前,关于顾毓琇先生的生平我所知甚少,唯见过南京大学出版社出过一本《顾毓琇诗词选》,也没有读过,只知道他仍健在。我想,如能请顾老为此书题签不仅顺理成章,而且会为本书添彩。于是,我从南大出版社友人处打听到该书出版联系人李飞教授,他与顾老是老中大诗社的诗友。从李飞教授处获悉顾老一些基本概况和美国信址,我便试着给顾老写信,请他与夫人画家王婉靖女士双双为《浪漫人生》题签。他们都年届期颐,能否如愿,我本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心诚则灵。半个月后,我收到顾老夫妇的题签。字写得相当漂亮,又有力度,但未附信。编辑的职业敏感,使我对顾老的生平发生浓厚的兴趣,查阅相关资料后始知,顾毓琇先生本就是位大名人,是国际电机界的泰斗,“顾氏变数”的发明者。又从台湾《传记文学》上他的《九二自述》中获悉,他不仅是物理大师,而且是文学家、诗人、剧作家和音乐家。早年在清华大学就读时参加过五四运动,与冰心夫妇、梁实秋、许地山等同一条船赴美留学的。后历任过清华大学工学院长、中央大学校长和国立音乐学院首任院长,乃至教育部次长(以非国民党员身份),还参加过接受日本投降仪式。20世纪70年代后,他多次返国内探亲、讲学,先后受到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足见他的人生阅历十分丰富多彩。顾先生富有远见卓识,在20世纪80年代末便建议中国应实行“三开”政策,即文化开发、经济开放和政治开明。 本来,我还想请他与夫人作为海外作家加盟“双叶丛书”。顾老坚辞,认为“不当”。后来,我便萌发想为他出一本传记的念头。我将这个想法函告顾老。他说他没有现成的中文自传,倒有一本英文本自传《一个家庭,两个世界》。我搜罗到他的著述全目和部分自传性的散文,遂正式提出为他编一部“准自传”。顾老犹豫,他说早年著作都散失。我说我可代觅。他说“鄙人意不致劳神”。在我的恳求下,他首肯了,并提供了《行云流水》《水木清华》等,但关键的一本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我的父亲》,我找遍南京大小图书馆都无着落。后,在沈建中先生帮助下,于上海图书馆藏书中查到,复制了一份。 《我的父亲》由胡适题签,潘光旦作序,印刷粗糙,手民误植以至缺漏较多,多方求教,后还其原貌。《九二自述》顾老只写到1990年,我又请他补写后十年。其间20世纪70年代后他的生活情况过于简略,为弥补这一段“空白”,先生寄来他的英文自传《OneFamily-TwoWorld》供参考。我遂请人将其《引退杏坛》《大陆之旅》和《重返大陆》三章译成中文,填补断档。然后以《九二自述》为母本,将不同时期生活的纪实文字,分类以时序排列,编成一卷。纵览全书,线条略粗,但绝对可见顾老多姿的人生轨迹,特别是他与萧伯纳、吴有训等数十位中外名人的交往、诗词唱和,极大地丰富了本书的内容,增加了可读性和史料性。 …… P2-4 导语 《书人书事》是一位从业三十余年的老编辑兼作家的文化随笔集,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出版人的心路历程,犹如一幅欢笑和着泪水绘就的“出版水墨图”,可作当代出版史的一个脚注。全书分“书香人和”、“书里书外”、“书前书后”、“荐书品书”等五个部分,写的都是书人书事。有从业的感悟不乏经验,也有对出版的反思和个人的教训。作者张昌华文笔流畅洗练,语言生动活泼,且涉笔成趣,具相当的可读性。 序言 我与书打了一辈子交道。早年读书,继而教书 、编书,晚岁写书。与书为伍,总不算输。 我之编书,大多不入主流,乏善可陈;然借江 苏文艺出版社平台,得缘结识了诸多文坛前贤、时 彦俊杰,与其或密或疏过从中,略知他们其人其文 一二,加之本人业编席三十年遭遇种种,感慨良多 ,遂将这些前贤的零珠碎玉和我的残砖砾瓦植于方 格垄亩中,编成这本小册子,聊充当代文坛的一个 脚注。为光增篇幅和资料积累计,本书辑录了文坛 前贤萧乾、黄裳、董桥三位先生为拙著《书香人和 》等所作的序,以及张颐武等先生对拙著《曾经风 雅》所作的评介。显然,这种掠美是俗举。奈何, 吾本凡夫俗子,祈读者见谅。 人书俱老是一种境界。余已垂老,而书(文字 )仍旧稚拙,一副憨态。是耶,非耶,我不介意, 只知惭愧。就像年末岁梢农贸市场一隅盘坐地上卖 花生的老头,论堆,只想早点兜售出去拍拍屁股回 家过年。对这本质朴、原始、粗砺如陶的小书,我 希望得者能翻它三五页、扫视七八行;倘能在主人 的书架上站立短暂时光,再与破书烂报一道被送到 废品收购站,足矣。 是为序。 张昌华 丙申清明于三壶斋
内容推荐 “紫金文库”丛书,由江苏省作家协会、中国书籍出版社共同策划出版,为“紫金山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合集,有国内知名作家苏童、叶兆言、范小青、黄蓓佳、毕飞宇、金曾豪等,也有诸多江苏文学新秀、新锐,展示了江苏文学的强劲活力。本书是其中的《书人书事》分册,由张昌华著,内含《我所知道的海婴先生》《洗手作羹汤》《鲁迅故居随笔》60多篇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