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红楼梦》是书中青年男女用青春和生命铸就的史诗,其中的“十二钗”更是贯穿小说主线的重要人物。曹立波著的《红楼十二钗评传(插图增订本)》从《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文本出发,在比较多个版本的基础上,结合清人的批语和今人的研究成果,围绕《红楼梦》正副十二钗等人物,运用传记体的叙事手法和古诗词的意境,以从容、平和的心态,深人细致地剖析了人物的身份、面貌、才情以及命运结局。 增订本侧重从整体性、时代性和动态性三个视角对人物的评传加以修订和增删,并对后四十回中的积极因素予以关注。对《红楼梦》这部经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小说,对这部创作、传抄与修订相辅相成的小说,给予更多的包容。从追求早期的“原本”,回到通读一百二十回文本;从探究佚文的“原意”,走向品味小说的诗意。 作者简介 曹立波,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导,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徐霞客学会副会长。著有《红楼梦东观阁本研究》《红楼梦版本与文本》《红楼十二钗评传》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红楼梦清代木刻本海外流布与影响研究》等科研项目,在《文学遗产》《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红楼梦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红楼梦》相关讲座在CCTV《百家讲坛》《文明之旅》《国宝档案》等栏目播出。 曾获得教育部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首届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冠军队指导教师等荣誉。主讲的《红楼十二钗评讲》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网络开放课程《红楼梦经典章回评讲》即将上线。 目录 《红楼十二钗评传》刊行十年增订版序 正册十二人 林黛玉——人面桃花相映红 薛宝钗——梨花一枝春带雨 贾元春——满城春色宫墙柳 贾探春——红杏枝头春意闹 史湘云——有情芍药含春泪 妙玉——暗香浮动月黄昏 贾迎春——乱分春色到人家 贾惜春——惜春常怕花开早 王熙凤——笑语盈盈暗香去 贾巧姐——春在溪头荠菜花 李纨——时有幽花一树明 秦可卿——无力蔷薇卧晓纸 副册一人 香菱——小荷才露尖尖角 又副册二人 晴雯——芙蓉如面柳如眉 袭人——花飞莫遣随流水 绛洞花主 贾宝玉——无可奈何花落去 主要参考文献 《红楼十二钗评传》十年增订版题跋
序言 《红楼十二钗评传》刊行十年增订版序 张庆善 当我写下标题这几个字的时候,很是有些感慨 。十年前立波的《红楼十二钗评传》出版时,嘱我 写序,我没有想到十年后又要为这本书作序,当然 这次是“刊行十年增订版序”,与十年前写序的情 况不同了。一本研究《红楼梦》人物的专著,十年 后还能再版,而且是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本 身就是对这本书一个非常好的评价——这是一本很 有学术含量,很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大学生喜欢 的《红楼梦》人物论专著。 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怕是连“弹指一挥间 ”都算不上,但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则是一段不 算短的时间了。十年前,立波还是一位年轻的女教 授。十年后的今天已经成为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 闻传播学院的名教授、博士生导师,是著名红学家 了。这十年无论是我们的国家,还是我们的人生都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立波在这十年中,在《红楼梦 》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也是非常令人瞩目的。在我 的印象中,她似乎对《红楼梦》版本的研究,特别 是对程刻本的研究下的功夫很大,成绩也很突出。 继出版《红楼梦东观阁本研究》之后,又出版了《 红楼梦版本与文本》一书,而且还主持了“《红楼 梦》一百二十回本修订进程研究”和“《红楼梦》 版本传播与北京宣南文化”等科研项目。但《红楼 梦》版本研究毕竟太专业了,其影响基本上限于学 术界。《红楼十二钗评传》这本书似乎比那两本研 究版本的著作影响大得多,特别是从2012年开始《 红楼十二钗评讲》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网站上线 ,并被列为“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以后,影响 就更大了。 写好《红楼梦》人物论的文章不容易,主要是 因为大家对《红楼梦》中的人物太熟悉了。人们常 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广大《红 楼梦》读者来讲,也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宝 哥哥、林妹妹。而有一些人物如王熙凤、薛宝钗等 ,由于其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人们的解读 往往是差别很大,以至于有了为论钗黛优劣,两个 老朋友几挥老拳这样的趣事。因此,怎样解读《红 楼梦》人物一直是红学的重要内容。立波的《红楼 十二钗评传》可以说是《红楼梦》人物论中的上乘 之作。作为一位女性红学家,其博学、才华和论述 的细腻、观点的新颖、角度的独特,使得她的文章 、她的讲课,深受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的欢迎, 能被列为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是名副其实的。 我们常常为《红楼梦》的伟大而赞叹,《红楼 梦》为什么那样有魅力,那样感人至深,那样吸引 读者?我以为主要在于它的艺术成就。有人说,《 红楼梦》的最大成就是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 形象,这个评价是不错的。从艺术创作的视角看, 《红楼梦》写人物确实是天下第一,独步千古,古 今中外无出其右者。在一部《红楼梦》中,曹雪芹 写了几百个人物,其中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形 象不少于几十人,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贾宝玉、 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主要人物,个个特征鲜 明、栩栩如生;即使不很重要的角色如一个小丫鬟 、一个下等仆人,曹雪芹寥寥几笔,就能使这个人 物跃然纸上,令人难忘。脂砚斋评价《红楼梦》中 的人物描写时说:“摹一人,一人必到纸上活见。 ”(“甲戌本”第十五回)真是这样。《红楼梦》 中不仅写出了人物的鲜明性格,还写出了人物性格 的复杂性,这充分显示出曹雪芹高超的艺术表现能 力。正是因为写出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 熙凤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及其悲剧,才演绎出 这怀金悼玉、悲天悯人的千古绝唱《红楼梦》。 解读《红楼梦》人物,是我们走进《红楼梦》 艺术世界的关键。说到这里,我想起著名的红学家 蒋和森先生,他在20世纪50年代写了一篇非常有名 的文章《林黛玉论》,文章的开头他就引用了李商 隐的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两句诗用在林黛玉的身上,简直是太合适了。而 在文章的结束,他说了一段很动情的话,给我留下 极为深刻的印象。他说:“林黛玉是中国文学上最 深印人心、最富有艺术成就的女性形象之一。人们 熟悉她,甚于熟悉自己的亲人。只要一提起她的名 字,就仿佛嗅到一股芳香,并立刻在心里引起琴弦 一般的回响。林黛玉像高悬在艺术天空里的一轮明 月,跟随着每一个《红楼梦》的读者走过了他们的 一生。人们永远在它的清辉里低徊沉思,升起感情 的旋律。”是这样的吗?你读《红楼梦》,你读到 林黛玉,你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动呢?我们每一个读 者的心里都有着读《红楼梦》以后的深深感受,都 有着自己认识的贾宝玉、林黛玉,这些常常让我们 心情无法平静的《红楼梦》人物,确实伴随着我们 的人生历程。无论是宝玉的率真、黛玉的情痴、宝 钗的城府、凤姐的泼辣……曹雪芹的伟大就在于他 写得那样生动逼真,这些活生生的人物就像是我们 的生活中曾经遇到过的人物一样,因而,读《红楼 梦》常常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那种人情世故 、那种世态炎凉,那样的人、那样的事,似乎在我 们的生活中都有所经历。因此,我们读《红楼梦》 就如同咀嚼自己的人生一样。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 ,读《红楼梦》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可以加深我 们对生活、对人物、对爱情、对生死,以及对世态 炎凉的认知。 著名作家白先勇说,《红楼梦》是值得读一辈 子的奇书,我说坚持读一辈子不容易,但《红楼梦 》是我们这一辈子一定要读一读的书,或者说我们 一辈子如果没有读《红楼梦》,如果不认识贾宝玉 、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红楼梦》中的人物 ,如果不走进《红楼梦》的艺术世界,那将是人生 的一大遗憾! 最后对《红楼十二钗评传》增订版的出版表示 衷心的祝贺! 是为序! 2017年1月7日于惠新北里
导语 《红楼十二钗评传(插图增订本)》是一本从体例和内容上有较多创新的红学著作。作者曹立波从《红楼梦》的一百二十回文本出发,在对多个版本进行比较的基础上,结合清代的批语和今人的研究成果,围绕《红楼梦》中的正副十二钗等人物,运用传记体的叙事手法,附以古诗词意境的营造,以从容、平和的心态,深入细致地剖析了人物的身份、才、情、貌以及命运结局。 《红楼梦》是书中的青年男女用青春和生命铸就的史诗,红楼爱好者需要这样一本客观性、综合性、逻辑性、可读性较强的“红楼十二钗”人物点评,本书亦可作为高校人文学院及相关专业的学习参考用书。 后记 《红楼十二钗评传》十年增订版题跋 《红楼十二钗评传》自2007年刊行,至今已经 十年了。2012年,基于此书的视频课程《红楼十二 钗评讲》,人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我曾采撷 书中的人物,应邀到京城内外做过60多场讲座。讲 台上下的互动、网络书信的交流,使我收获了许多 红学同好的反馈,也引发了一些思考。尤其是在文 学视野之下,针对这部小说的悲剧主题和虚构艺术 ,以及小说修订的次数之多和版本的差异之大等问 题的讨论心得,在这一版的修订中也有所增补。今 将修订和交流过程中的几点体会略记于此。 一悲金悼玉《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部怎样的悲剧?作者在第五回 《红楼梦引子》中曾云:“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 ,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这里,“怀”字,甲辰、程本作“悲”,似 在突出金玉良缘的悲剧色彩和抒情主人公的悲悯情 怀。这首曲子具有点题的作用,不仅在伤怀宝黛钗 的婚恋悲剧,也可以从广义上看,在悲悯众女子们 的青春、命运和婚姻爱情。 王国维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 。其“彻头彻尾”,不仅有如泣如诉般的悲惨,还 有如花如诗般的凄美。 《红楼十二钗评传》看待红楼女子,在悲剧艺 术的层面考虑得更多一些。元、迎、探、惜四位公 府千金,有进宫墙者的宫怨,人空门者的绝情,庶 出者的身世叹惋,买卖与包办婚姻之下的哭诉,四 类女子富有典型意义,成为家族末世各类小姐命运 之悲的集中写照。十二正册中的三位贾府媳妇,凤 姐、李纨、可卿,可以说是才、德、貌各有千秋, 不失为封建世家少奶奶的艺术画廊。曾经大权在握 的王熙凤,虽然可以恃强逞能、谋财害命,但在当 时的现实中,她没有去违犯夫妻纲常,对“国舅老 爷”的奉承、对平儿的拉拢与欺凌,足见其在丈夫 和侍妾之问的角色意识。她既“泼辣”也“泼醋” ,小说里所揭示的这位女强人的“辛酸”值得同情 。李纨是唯一居住在大观园里的少奶奶,从居所来 看,与豆蔻年华的怡红快绿不同的是,稻香村颇为 另类。大观园中的“稻香老农”,是牧歌式的贞节 牌坊,李纨应是物欲横流的贾府中的一件清雅的装 饰。但这位二十几岁的寡居女子,门前无任何是非 ,物质待遇优厚,精神枷锁也同样沉重。她只能潜 心教子,于己则心如槁木,甚至连戴花的权利都被 剥夺了。曹雪芹在判词和《晚韶华》曲中已点明了 她所付出的“美韶华”,以及留得虚名“枉与他人 作笑谈”的悲苦一生。李纨的不幸,就是她没有意 识到自己的不幸。秦可卿是贾府的重孙媳妇,她与 贾蓉的结合,是贾母在为儿孙择偶问题上浪漫理想 的体现,即“不管他根基富贵”,“只是模样性格 难得好的”。就这样,寒门薄宦出身的秦可卿成了 宁国府的长房长孙媳。在那个社会,女子改变自己 “穿衣吃饭”的温饱问题有时会靠婚姻,但到了夫 家,尤其是大家族中,想提升自己的地位,一般要 靠两方面因素:一是子嗣,所谓“母以子贵”,二 则娘家的势力。当得知自己病重不育,弟弟秦钟无 心学业且在学堂闯祸时,种种打击,让她病人膏肓 。作者对秦可卿之死的构思,据脂批透露,相关情 节曾有过改动,由“淫丧”改为病逝。无论是何种 死因,这样“兼美”的女子过早地辞世,本身就蕴 涵一种红颜薄命的感伤,更何况是在全家老少异口 同声的赞扬中,写这位心性要强的、能为贾家瞻前 顾后的美少妇撒手入黄泉。作为贾府草字辈长孙媳 的秦可卿身后无子,进而丧命,使得本来就后继乏 人的贾府,又痛失一位“可齐家”的裙钗。 王国维指出:“善人必令其终,而恶人必离( 罹)其罚,此亦吾国戏曲小说之特质也。《红楼梦 》则不然……”的确,《红楼梦》的人物评价体系 不同于传统的惩恶扬善。这一点应从两个方面看: 首先,红楼人物没有从善恶的角度去简单分类,即 使写婚恋故事,也并非“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 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黛玉没有和知己从恋爱 走进婚姻,宝玉在英雄救美方面也显得无可奈何, 这与崔莺莺、张生等婚恋主人公相比,落差较大, 而喜剧与悲剧的不同,也由此显现出来。即使第九 十七回写了“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 礼”,宝钗也非比“其问拨乱”的小人。小说同情 失意者,也没有去鞭挞得意人。挖掘貌似得意者的 失意,探究宝钗、袭人、李纨、可卿等女子潜在的 悲苦,是领会小说悲剧意蕴的难点。再者,小说中 的主要人物也都“是那正邪两赋而来一路之人”。 若羡慕黛玉的“真心真意”,必须接受妹妹的“含 酸”“嗔怪”;若仰慕宝钗的“心地宽大”,需要 接受姐姐会给人的“心里藏奸”的感觉。凤姐更是 让读者爱恨交加的圆形人物,善与恶在她身上似乎 找不到边界。阅读《红楼梦》,是将自己置身于一 个“体仁沐德”的温柔乡,置身于一个诗意芬芳的 女儿国,去倾听深闺中的哭诉,去感受“以乐景写 哀”的意境,进而去品味“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的美学价值。 …… 精彩页 用情专一的爱情理念 在宝黛爱情问题上,用脂砚斋批语来说,林黛玉的特点是“情情”,即用情专一;而宝玉的特点是“情不情”,即爱博而心劳。二人常常因此而出现矛盾。 剪荷包的冲突,黛玉因专于情而专于物。通过荷包这一道具,写黛玉误解了宝玉,担心他辜负了自己的心,因而剪掉自己亲手为宝玉做的荷包。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写黛玉为宝玉不珍惜自己的东西而哭泣,实是因物及人。她向宝玉说道:“我给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说完,“赌气回房,将前日宝玉所烦他作的那个香袋儿——才做了一半——赌气拿过来就铰。”当她看到宝玉“把衣领解了,从里面红袄襟上将黛玉所给的那荷包解了下来”,听到宝玉说:“你瞧瞧,这是什么!我那一回把你的东西给人了?”小说描写黛玉的心理:“林黛玉见他如此珍重,带在里面,可知是怕人拿去之意,因此又自悔莽撞,未见皂白,就剪了香袋。因此又愧又气,低头一言不发。”这段的戏剧冲突,可谓大起大伏,至黛玉“又愧又气,低头一言不发”,似乎已风平浪静了,宝玉又向平静的水面扔了一块石子:“你也不用剪,我知道你是懒待给我东西。我连这荷包奉还,何如?”宝玉不仅出言不逊,而且把荷包掷向黛玉怀中便走了。以下情态是:“黛玉见如此,越发气起来,声咽气堵,又汪汪的滚下泪来,拿起荷包来又剪。”接下来作者给宝玉安排了软语相劝的机会,让他去抚慰黛玉受伤的心,“宝玉见他如此,忙回身抢住,笑道:‘好妹妹,饶了他罢!’黛玉将剪子一摔,拭泪说道:‘你不用同我好一阵歹一阵的,要恼,就撂开手。这当了什么。’说着,赌气上床,面向里倒下拭泪。禁不住宝玉上来‘妹妹’长‘妹妹’短赔不是。”黛玉索性赌气离开,宝玉执著相随,嘴里还说着:“你到那里,我跟到那里。”手里“拿起荷包来带上”。荷包由“掷”到“带”,两个动作反映了宝玉态度的变化,心理上已经由抵抗到降服了,黛玉也顺势走下宝玉所给的“台阶”,“黛玉伸手抢道:‘你说不要了,这会子又带上,我也替你怪臊的!’说着,‘嗤’的一声又笑了。”黛玉最后的动作和情态写得姣真可爱。 论亲疏的风波,黛玉因专于情而专于人。湘云到来,宝钗拉宝玉去玩,黛玉平添失落感。她用自残的方式给宝玉施加压力,“越发抽抽噎噎的哭个不住”地说:“你又来作什么?横竖如今有人和你顽,比我又会念,又会作,又会写,又会说笑,又怕你生气拉了你去,你又作什么来?死活凭我去罢了!”这段话里有对宝玉薄情的埋怨,也有对宝钗的嫉妒。黛玉的感叹和眼泪,反映出她对宝玉的“情情”。宝玉只好:“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温言来劝慰。”尤其是论亲疏的一段可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间疏,先不借后’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姊妹,宝姐姐是两姨姊妹,论亲戚,他比你疏。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长的这么大了,他是才来的,岂有个为他疏你的?”黛玉的回答是出人意料的,她似乎没有拘泥于现象,而直入本质:“我难道为叫你疏他?我成了个什么人了呢!我为的是我的心。”宝玉也坦言情愫:“我也为的是我的心。难道你就知你的心,不知我的心不成?”我们不能不佩服曹雪芹写小说的笔力,为了表现宝玉和黛玉之间心心相印的情感,精心设计了宝钗,甚至湘云的介入,、在外力的作用下,恋爱双方由误解到相知,互相了解彼此的心意。“我为的是我的心”,这句话看似为己,实则为他。但同样是以心相许,宝玉的心中虽只有林妹妹,眼中却还流连着其他的姐妹;而黛玉的心中、眼中只有宝玉。 闭门羹冷遇,是黛玉和宝玉之间的一次大误会。黛玉哭惊花鸟的程度,反映了她的至情,也写出了她的至美。第二十六回黛玉夜探怡红院,晴雯因和碧痕拌嘴,又见宝钗来访,而门外又有敲门声,不觉生气,便向门外说:“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黛玉吃了闭门羹,却见宝钗从里面出来,悲戚万分,不禁痛哭,以至感动花鸟。小说写道: 林黛玉听了,不觉气怔在门外,待要高声问他,逗起气来,自己又回思一番:“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淘气,也觉没趣。”一面想,一面又滚下泪珠来。正是回去不是,站着不是。正没主意,只听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二人。林黛玉心中益发动了气,左思右想,忽然想起了早起的事来:“必竟是宝玉恼我要告他的原故。但只我何尝告你了,你也打听打听,就恼我到这步田地。你今儿不叫我进来,难道明儿就不见面了!”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乌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真是: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因有一首诗道:颦儿才貌世应希,独抱幽芳出绣闺,呜咽一声犹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