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张爱玲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余斌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现代女作家中有以机智聪慧见长者,有以抒发情感著称者,但是能将才与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进入又保持超脱的,张爱玲之外,再无第二人。张爱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她将不仅仅属于现代文学史,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她也会占据一个稳定的位置。余斌著的《张爱玲传》在丰富的史料基础上,以张爱玲的生平事实为线索,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张爱玲传奇的一生。苍凉的人生,美丽的作品,以人生的安稳做底子来描写人生的飞扬的创作哲学张爱玲式的沧桑和华丽在此显露无遗。
作者简介
余斌,六〇后,南京人,现供职于南京大学文学院。著有《张爱玲传》《事迹与心迹》《字里行间》《提前怀旧》等。
目录
引言
上编(1920-943)
从前
家庭生活场景
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
读书岁月
港战中的印象
少作
卖洋文,谈中国人
中编(1943-1945)
成名
清水浑水
《传奇》世界(上)
《传奇》世界(下)
《流言》
奇装炫人
三人行
“撒手”
欲仙欲死
一语成谶?
下编(1945-1995)
结束铅华
乍暧还寒《十八春》
悄然出走
赤地之恋
哀乐中年
伤心之旅
十年一觉《红楼梦》
国语本《海上花》
序言
至少现在提到张爱玲,我们不必像十几年前那
样,从最起码的ABC的介绍开始了。那时一般的读者
固然不知张爱玲何许人也,即使研究现代文学的人
,对这位作家也多半是知其名,而未见其书。如今
说张爱玲在祖国大陆家喻户晓,肯定是夸张,但若
说她在今天的读者中是最有号召力的现代作家之一
,则不算过分。知名度可以来自学术界的肯定,更
可来自传媒的作用,张爱玲于二者都沾点边,同时
沾光沾得都不算大:与许多新文学作家相比,她在
文学史上被给予的地位不算高,得到评价介绍的机
会也不算多。此外,她的作品甚少被改编成电影、
电视剧之类,即或有改作,也影响甚微。所以她的
名声日高,靠的还是一种“原始积累”——她的小
说散文渐渐俘虏越来越多的读者,多半还是仗着三
五人的谈论,口口相传的推荐、介绍。也许这样慢
慢建立起来的名声比起传媒造成的轰动效应是更靠
得住的。
喜欢张爱玲的读者对她的书真是喜欢,阅读的
本身即能给他们莫大的快感。乐趣还可以来自其他
,是关于张爱玲的一切,那就是非同一般地喜欢,
可以为这“不同一般地喜欢”作证的是,由港台那
边传过来的“张迷”一词,在祖国大陆是越来越有
市场了。怎么个“迷”法?寻觅她的书是一端,市
面上换了各种名目出版的张氏作品多相重复,只要
有一篇未见过,必要不避多数地重复买了来;搜罗
有关张爱玲其人的种种又是一端,张爱玲的一言一
动,不管是现在的还是过去的,再扩大一点,但凡
与张有关系的人的情形,都想知道,知道并不满足
,还要各就自己对张的判断,说长道短一番。而大
多数人此类举动,并无功利的目的,既无当作家的
宏愿,也无做研究的打算,这就是“迷”的境界了
。祖国大陆的“张迷”资历尚浅,还可看看海峡的
那一边。几年前台湾《联合文学》曾举办过一个活
动——“谁最像张爱玲?”一是看长相,参加者将
自己的照片寄了去;一是看文章,谁人所作最像出
自张的手笔。此举是有组织的“迷张”,由一家纯
文学杂志搞这样的活动,极是少见,从中也可看出
张在港台的号召力,足以使她被当做——至少是在
一个不算小的圈子里——一个明星式的公众人物来
对待。
近年来张爱玲风靡祖国大陆的原委,可以有多
种解释。现代文学史得到修正,一些一度不见“经
传”,未云禁毁而形同禁毁的作家——如周作人、
钱钟书、张爱玲、林语堂、梁实秋等人,其作品重
新得到与祖国大陆读者见面的机缘,一读之下喜出
望外,这是其一;意识形态的喧嚣平息下来,张爱
玲入世近俗的态度,她执著于饮食男女、吃穿用度
、身边琐事等人生之常的内容令读者油然生出返朴
归真的亲切感,这是其二。此外更有属于她而别的
作家没有的独特韵味,等等。不管怎么说,在祖国
大陆,“张迷”的队伍是日渐壮大了。
然则许多人崇拜鲁迅,并不称做“鲁迷”;不
少人服膺周作人,并不称做“周迷”,何以嗜张的
人称做“张迷”?以文学而论,我们知道有“金庸
迷”、“琼瑶迷”,却很少听说有人以之称呼喜欢
严肃作家的人。张爱玲的作品恰好有通俗的一面。
有一类作家,为人为文极富英雄气概和悲剧的崇高
感,在读者心中激起的,更多是高山仰止的崇敬之
情,像鲁迅;有一类作家,学识渊博,所作出经入
史,旁征博引,普通读者难入堂奥,知者亦唯有叹
服,像周作人、钱钟书;有些作家所写虽是身边事
,然而游戏三昧,生活被过于经意地“艺术”化,
如林语堂、梁实秋,也还是雅人深致。不论为斗士
,为隐士,为名士,为饱学之士,有一共同点——
那不是常人或曰“俗人”的境界。张爱玲之“通”
俗,不仅在于她写过《十八春》这样的通俗小说,
亦不仅在于她的某些小说的可读性、趣味性,更在
于她对人生的关怀是近于常人的,由此而在阅读中
无形产生的亲近感无疑是众多读者可以对其人其书
入“迷”的重要原因。
另一个解释是,张爱玲是个女作家。尽管她对
将女作家“特别分作一栏加以评论”心有不甘,可
是一般读者对女作家另眼相看,更怀有普遍的好奇
心,看来却是不可免的事实。而且,阅读女作家的
作品,读者更容易做人、文合一之观,迅速越过其
作品而寻求对作者本人的了解,甚至往往对本人的
兴趣超过了作品,这也是“迷”之为“迷”的一端
。翻翻现代文学史,女作家的生平经历、个人生活
显然要比男作家更能挑起普通读者张看的欲望,也
更容易被涂染上传奇色彩。有的作家,像白薇,其
作品时过境迁,不大有人读了,其传记倒不乏读者
,即如丁玲、萧红,读者对其传记的兴趣也绝不在
其作品之下。
对于读者大众,女作家似乎天生就带着神秘感
和传奇性。张爱玲其人在“张迷”眼中是更带传奇
色彩的。她的几篇自传性散文道出了她早年生活中
的不幸与她内心的孤独,她与汪伪政府高官、长她
十五岁的胡兰成的一段没有结果的婚恋更是一段不
寻常的经历。假如说她的生平与萧红、丁玲、白薇
诸人的经历相比尚不够浪漫或富于戏剧性的话,那
她奇特的出身背景,她的衡之以常理常情可称冷漠
怪僻的性情,对读者的好“奇”心是一种大大的补
偿。她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
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
个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千
金,却骄傲地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
她悲天悯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后面的“
可怜”,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
人情世故,但她自己行来却是从衣着打扮到待人接
物,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
套近乎、拉家常,但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
测她的内心;她在40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风头出
尽,几乎得到电影明星般的风光,然而几十年后,
她在美国又深居简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致
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
喧闹及极度的孤寂。”凡此种种,均使张爱玲成为
一个谜一样的人物,而谜,往往更使人入“迷”。
然而,如果要在传奇上做文章,我们最好还是
去寻思张爱玲作为一个作家的传奇——她的有异于
众的创作历程。张爱玲名作《传奇》、《流言》中
的全部作品均写于二十五岁以前,那时她对人性已
有独到的、稳定的把握,技巧已相当圆熟,文字则
更臻于化境,这样的早熟早慧,求诸现代文学史,
再无第二人;现代女作家中有以机智聪慧见长者,
有以抒发情感著称者,但是能将才与情打成一片,
在作品中既深深进入又保持超脱的,张爱玲之外,
再无第二人;张爱玲既写纯文艺作品,也写言情小
说,《金锁记》、《秧歌》等令行家击节称赏,《
十八春》、《不了情》则能让读者大众如醉如痴,
这样身跨两界、亦雅亦俗的作家,一时无两;她的
中学、大学教育均在西式学堂里完成,但她却钟情
于中国的小说艺术,在创作中自觉地师承《红楼梦
》、《金瓶梅》的传统,新文学作家中,走这条路
子的人,少而又少。
归根结底,张爱玲是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
一位杰出作家,而不是作为一个怪人、异人而存在
的。也许她将不仅仅属于现代文学史。遥想几十年
、几百年后,她会像她欣赏的李清照一样,在整个
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一个稳定的位置也说不定,而我
们知道,那时候今天为我们所熟知的许多现代作家
肯定都将被忽略不计了。还可以肯定的是,那时候
的人们如被张吸引,重要的将不是她的传奇经历,
而是她的作品散发的独特的芬芳。假如张爱玲真像
她在《天才梦》中戏称的那样,“除了天才的梦之
外一无所有——有的只是天才的怪僻缺点”,那我
们不必如此认真地对待她,虽然仔细想来,每一个
普通人的生活作为个案都有分析的必要,但也只是
“必要”,不大可能。另一方面,即使是一个天才
,他的怪僻、逸闻之类,也只配充当茶余饭后的谈
资,单纯的称奇足以造谜而无助于解惑。如果我们
追求的是一种理解,是对张爱玲的完整的认识,那
么我们对待这位作家,最好还是采取她本人看人看
世的态度:“在传奇中寻找普通人”——将“传奇
”归于不奇,倾听她所乐道的“通常的人生的回响
”。
导语
张爱玲是人物传记热点之一,《张爱玲传》作者余斌严谨地以文献为依据,对张爱玲生平及其作品做了全面深入的叙论。特点是以深刻细致的分析和评论见长,能够将张爱玲的作品与其经历、思想、情感等结合打通,处处传达出由文见人的洞见。文笔清雅,不枝不蔓,既无学究气也避开了多愁善感的矫情气。
精彩页
1945年4月某一天的傍晚,张爱玲独自一人在黄昏的阳台上,还未从与苏青的交谈中回过神来,她们方才正说到上进心,说到未来的世界。苏青道:“……你想,将来到底是不是要有一个理想的国家呢?”她答道:“我想是有的。可是最快也要许多年。即使我们看得见的话,也享受不到了,是下一代的世界了。”苏青叹息道:“那有什么好呢?到那时候已经老了。太平的世界里,我们变得寄人篱下了嘛!”
此时她骤然看到远处高楼边缘上附着一大块胭脂红,以为那是玻璃窗上落日的反光,再一看却是元宵的月亮,正自红红地升起。月亮在往上升,她的心却是往下沉,她想道:“这是乱世。”
“晚烟里,上海的边疆微微起伏,虽没有山也像是层峦叠嶂。我想到许多人的命运,连我在内的;有一种郁郁苍苍的身世之感。‘身世之感’普通总是自伤、自怜的意思罢,但我想是可以有更大的解释的。”——如果我们想要一个带些象征意味的画面,我们也许可能选中这一幕来定格:她最爱与之相伴,也最能撩她思绪的月亮;渐起渐浓的暮色于暧昧不明中布下意兴阑珊的氛围;高楼上有凭栏独自沉吟的人。你尽可以说它是一幅现代的仕女图。
张爱玲此时尚不满二十五岁,但似乎已是饱经忧患。她肯定不止一次回首前尘,油然生出难以明言的沧桑感。向来是“登临意,无人会”,谁也无从体验那惘然中蕴蓄的复杂况味。也许她会想起这些年来经历的悲喜浮沉,也许她会想到她的同学,她有过交往的那些人。也许她想到了她家人:她那位身在海外、眼下不知落脚何处的母亲,那位吸鸦片、娶姨太、曾经声言要打死她、现已断了来往的父亲,她的不得志的郁郁而终的祖父,她那个漂亮然而不争气的弟弟。甚至她也许还会想到更远,想到没有见过面,而常在亲戚口中听到的外曾祖父或是“相府老太太”。
我们确凿无疑知道的只是一点,她所沉吟的“乱世”从她外曾祖父那一辈就开始了。
岁月如流,人生如寄。个人在历史中如同微尘一粒,然而一脉相沿,繁衍不息,他又是生命长链中的一环,方生之时就已经有了他的从前——他的家谱让他的生命同遥远的过去相连。每个人的生命都隐含着一本厚厚的家谱,只是当我们翻看张爱玲的家谱时,也许会更多地想到历史。
她的祖父张佩纶(1848—1903,字幼樵、篑斋)是清末同光“清流派”的中坚人物,同治辛未翰林,官至侍讲,署左副都御史。外曾祖父李鸿章则更是大名鼎鼎,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过不寻常的角色。这两人是古老中国走向没落的见证人,他们各有抱负,均思振作,而都回天无力。张佩纶马尾一战中看着中国的水师土崩瓦解,或许会感到大清的江山就要沉没;李鸿章则在同那些深目高鼻的谈判对手的交锋中一次又一次无奈地后退、让步,可以说他们是眼睁睁地目睹了“乱世”的到来。
张、李二人不仅是正史上的人物,同时也是野史中的要角。张佩纶宦海沉浮、大起大落的命运经众口纷传、文人渲染,变得尤其富于传奇色彩,这里面最经典的也流传最广的版本当数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孽海花》中的有关描述。他的发迹在曾朴的笔下就很有戏剧色彩:庄仑樵(即张佩纶)虽科场得意,考中进士第一名,授了翰林院的侍讲学士,但这位才子却是地道的穷京官,没有多少油水,又兼妻子亡故,自己不善理财,弄到有时一连三天吃白粥的地步。一日正吃着白粥,想到京里京外的官员毫无才学,就凭心黑手长、贪赃枉法,一个个居然都是鲜衣美食、驷马高车,不由心下愤然。曾朴以极世故老到的口吻半揶揄地忖度他的心理:“胸中一团饥火,夹着一股愤气,直冲上喉咙里来;就想趁着现在官阶可以上折子的当儿,把这些事情统一做一个折子,着实参他们一本,出出恶气,又显得我不畏强御的胆力;就算因此革了官,那直声震天下,就不怕没人送饭来吃了,强如现在庸庸碌碌地干瘪死。”一本奏上去,“上头”嘉许,庄仑樵愈发得意,参了抚督参藩臬,参了六部参九卿,“半年间那一个笔头上,不知被他拔掉了多少红顶儿。满朝人人侧目,个个心惊,他所到之处谁屁也不敢放一个”。自此他“米也不愁没了,钱也不愁少了,房屋也换了高大的了,车马衣服也华丽了,正是堂上一呼,堂下百喏”。总之他靠一本本的奏折骤然间飞黄腾达了。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1: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