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家国十年(红色少年日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新蚕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张新蚕著的《家国十年(红色少年日记)》以一个14岁花季少女的经历为主线,记述了特殊年代的特殊群体,从雏形、产生、发展,直至结束的全过程。在长达十年的少年时代,这个特殊群体都在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了些什么。了解了她们的成长史,不仅让人扪心自问,当年中国的教育界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这部直面社会现实、长达30万字的文字资料是在无意中保存下来的,尘封长达40个年头,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也会引起人们对一些社会问题的反思。 作者简介 张新蚕,女,生于1952年,13岁时考入吉林省四平市第七中学。1968年上山下乡,1973年就读于哈尔滨建工学院,1983年任吉林省人防设计院暖通室主任。1991年弃工从文,曾任两家杂志社的社长、主编。 此书的写作始于中学,止于大学毕业。之后多年迁徙,书稿一直搁置于特角晃。45年后偶然发现,校阅统览,特请出5位专家审读、考证。针对人物及事件的展开,作者新增补记十余篇,斟选民间图片、老照片百余张,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再现了特定时期的历史场景。 目录 再版说明 内容简介与评说 一、在乡村舞台上翩翩起舞 《家国十年——红色少年日记》作者/张新蚕 二、人物众多,呼之欲出 中国现代文学馆原副馆长/吴福辉 三、忍俊不禁,流连忘返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 四、历史之谜一个层面的破解 中央党校党史部教授/金春明 五、心灵的戕害与痕迹 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教授/何镇邦 第一章 暴风雨前(1966年6月5日至1966年8月1日) 补记1:分到油饼交给老福姥姥 补记2:为娶大姨买活期地 补记3:给军烈属寄“老三篇”,是粪就捡 补记4:丢了官饭也是凭劳动吃饭 补记5:每月给干娘家送100斤小米 第二章 锋芒初试(1966年8月3日至1966年10月28日) 补记6:人前一站比谁都低 补记7:两次离婚热 补记8:母亲一出场,“王熙凤”变“平儿” 第三章 接受检阅(1966年11月1日至1967年3月18日) 补记9:猪肉丸子炖白菜粉条 补记10:给“三爷”拜寿和写错语录歌 补记11:庙里的木鱼,天生是挨敲的货 补记12:怕小人不算无能 补记13:棋子“猫进”稻草垫 第四章 风狂雨骤(1967年3月19日至1967年11月24日) 第五章 军训岁月(1967年12月19日至1968年9月19日) 第六章 广阔天地(1968年10月13日至1970年10月11日) 补记14:邢燕子的“愚钝”与辉煌 补记15:国民政府为爷爷立牌坊:“孝子不愧” 第七章 回城·上大学·巨星陨落(1970年10月15日至1976年11月29日) 导语 张新蚕著的《家国十年(红色少年日记)》从一个少年的视角回顾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成长过程。 作者珍藏多年的日记真实纪录了那个特殊年代的社会文化,通过这些作者的亲身经历,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青年人的思想面貌,为研究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做了一个真实的记录。 精彩页 1966年6月16日 星期四 今晨还不到5点,就听见大姨夫又起床点火了。全家10口人,每天都是他起得最早。烧水、馇粥、馏饽饽,然后再打扫门前的卫生。 今早6点半,兰藕姐替大姨夫煮粥。煮着煮着,外边有个小姑娘叫她。可怎么叫她,她尽管答应就是不动。后来大姨夫听见了,说:“兰藕,你没听见楼上老庄家的大姑娘庄建敏叫你吗?”兰藕姐犹豫了一会儿,不情愿地去了。姨夫一和弄锅,哟,这才多一会儿,这粥里什么时候放进去一个鸡蛋呀? 姨夫就叨咕:“你说说这孩子,自介个想吃,就给你煮。” 我在一旁听了,偷偷笑个不止。 一会儿兰藕姐回来了。她说,新蚕呀,我刚才出去,咱家鸡今天把我当成你了,从老远的地方向我这儿跑,因为我上身也穿着跟你一样的绿不叽的衣服。 听后,我更是哈哈大笑,说,快吃你的煮鸡蛋吧,一会儿该煮老了。 补记2:为娶大姨买活期地 姨夫的老家在河北蠡县的大王村,大姨的老家在蠡县的南阶河,大王村与南阶河相距不远。1940年冬,姨夫的一个亲叔伯姑从大王村来南阶河,姥姥从她那里听说了大姨夫。 姨夫叫刘乃谦,生于1914年,属虎,当年25岁,高小文化。姨夫的父亲叫刘化普,出身贫农,当过小学教师;母亲王荣,劳动妇女,心地善良,经常给八路军炒花生、烧开水,是当地的保密户。 姥姥的小名叫青菊,青菊是个急性人,想想大闺女还没有找婆家,于是就急着要见大姨夫。几日之后,大姨夫果然来了,高高的个头儿,面阔口方,直鼻大耳,浓眉大眼,腰间还挎着个盒子枪。一打听,身份是八路军冀中军分区连指导员。 姥姥心下欢喜,忙打发人去区里叫回儿子,好帮着自己拿个主意,一心想尽快定下这门亲事。 这日,大舅送走大姨夫,回头望着亲娘不开口,开口了,又吞吞吐吐:“人嘛,长相倒是不错,就是……就是……看上去不太稳当,说话走路有点慌慌叽叽……” 姥姥急了:“慌慌叽叽才精哩!你爹老实,不慌慌叽叽,一辈子吃苦受穷。再说人家好歹是个八路军连级干部,出出进进有模有样,哪一点不好?!我倒是担心大徐(大姨的小名)配不上人家。” 姥姥厉害,认死理,不顺心眼子了,说翻脸就翻脸,骂人时不容对方还嘴。那年,青菊骂村里一个叫老闷的男人,骂得狗血喷头,老闷并不生气,越骂越咧嘴冲青菊笑。事后大舅找老闷道歉,请他多担待自己的娘。老闷说:“青菊骂是骂哟,心口窝可是对我好哟!前年村里闹饥荒,没吃没喝,你娘有一嘴东西也不忘我,‘我这儿有俩鸭蛋,拿走一个,忙拿走!’要不是青菊接济我,我活不到今天。等哪天有白面饼子吃了,我会还青菊一斗的白面。” 既然娘不高兴了,大舅也就不再言声。性急的姥姥托媒人定了个良辰吉日,媒人让大姨夫那边找个保人,写份定婚证书,交由双方签字画押。刘化普又从本村一家富裕中农那里买了6亩活期地,算是给儿媳妇的一份彩礼。当时有买活期地和死期地之分,活期地便宜,三十几块一亩,三年期满由卖主收回;买死期地则要花大价钱,一经买到手,土地便可永久性据为己有,刘化普买的是活期地。 转眼到了1941年。结婚那天,新郎头戴一顶黑礼帽,身穿一件藏蓝色长袍;20岁的新娘头戴一束鲜花,身穿一件绛红色的袍子;婆婆王荣把新买来的同时印有红金鱼和绿金鱼的被单铺在炕上,把新房布置得亮亮堂堂。 大姨出嫁后,在婆家生活了几年。大王村附近有个地方叫杜个章,杜个章有一家由天主教出钱办的小学堂。母亲白天在小学堂念书,晚上就住在姐姐、姐夫家。整个夏天,刘家拿母亲当贵宾看待,姨夫的妹妹叫爱姐,爱姐的性子随她娘,性格温柔,人品极善,经常变着法子为嫂子的妹妹做些可口的饭菜。母亲心存感激,与姐夫一家人相处甚好,这为日后大姨、大姨夫投奔母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42年春,日本鬼子来了,烧杀抢掠,环境变得恶劣血腥,“五一大扫荡”后,杜个章小学被迫解散,母亲又改去一个叫井上部的小学念书。这期间,党组织打着天主教会的名义暗中发展党员和传播共产主义思想。大舅入党后,20岁的大姨和15岁的母亲也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到了1943年,母亲一边上学一边开展党的地下工作,负责分管5个村子的党支部建设。 1944年8月,上级抽调母亲到保定地区受训,召集人是区委书记李由。 为找到区训练班,姥姥陪着母亲走了5个村子。训练班结束时,受训人员要分散到静海县、文南县、天津县去工作,母亲要求分回老家蠡县,她坦白说自己家庭观念强,她娘自小拿她最娇,出来的时候娘都哭了。于是大家就批判她家庭观念强,批就批,她还是哭。李由书记帮着说话了:“刘淑英别哭了,你妈那天一直送了你5个村子,谁没看见?这是谁都知道的事,是吧?”这样母亲就分到了蠡县。 P18-21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