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最美的诗歌(第2版)/最美中国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明韵
出版社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文人有着诗化人生,中国古人有着诗意生活。这是一种大美,是值得今人珍视的宝贵人文资源,也渗透到关于未来理想生活的愿景之中。从《诗经》《楚辞》到六朝诗歌,到唐宋元明清,再到今天的现代诗,优秀诗人的经典诗作如星汉般灿烂,不仅滋养了无数后来者,也滋养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收入王明韵著的《最美的诗歌》的60首古诗和现代诗,是世人皆知的名篇,这里用一些简短的文字去接近它们、用别样的视角去解读它们,旨在和更多喜欢诗歌的读者,共赴从古至今的诗歌之旅,共赴神圣的诗歌殿堂。
目录
采薇
迢迢牵牛星
白马篇
归园田居(其三)
登池上楼
梅花落
江亭夜月送别(其二)
送别杜审言
回乡偶书
登幽州台歌
登鹳雀楼
过融上人兰若
出塞二首(其一)
过香积寺
静夜思
不见
寄左省杜拾遗
枫桥夜泊
滁州西涧
游子吟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乌衣巷
赋得古原草送别
江雪
寻隐者不遇
得乐天书
咏怀二首(其二)
谢亭送别
初冬夜饮
放鱼
赠少年
锦瑟
菊花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江陵愁望有寄
小松
秋寄从兄贾岛
答人
鹭鸶
次韵朱昌叔
桑茶坑道中(其七)
东坡
大雨逾旬,既止复作,江遂大涨
春日
咏絮云
对书叹(节选)
再别康桥
我们准备着
断章
劝友人
序言
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
,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
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
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
”、“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
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
、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比如说孟子
、苟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等,都对人生保持
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度,保持孔子学说实践理性的
基本精神,即对待人生、社会的积极进取精神;服
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
的思维模式;善于协调,讲究秩序,在人伦日用中
保持满足和平衡的生活习惯……中国文化的源头如
此,决定了汉民族的心理结构和精神走向,包括汉
民族理想追求、文化风格以及审美倾向。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
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人们遵从天
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
炼,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从春
秋时代起,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
生归宿。比如说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
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比如
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
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
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
,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
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
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这种贯穿着士大夫精
神的人生价值观,让人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越种
种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和生活束缚,或高举远蹈,
或怡然自适,或回归自然,在前进和后退中获得生
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
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英国大哲学家罗
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
,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
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
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
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
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遭到了
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
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
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
。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
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
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
”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
,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代
十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人
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葳蕤生长。可以说,
这些朝代,是中国最具审美价值、最开人们心智、
也最出艺术珍品的年代。也因此,很多艺术种类都
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
、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种
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远,洁净空旷,如清风明
月,如古松苍翠。从审美上看,由于存有或明或暗
的观照,存有人格与事物的交融,主题得到了提升
,感悟与生命同在,境界与天地相齐,一种深远的
“禅意”油然而生……从总体境界上来看,这一阶
段的各类艺术形式,因为主题和境界的破对立、空
物我、泯主客、齐生死、反认知、重感悟、亲自然
、寻超脱等等,达到了各自的高峰。它们是最能代
表中国文化精髓的。
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倾
向。明清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专制制度进
一步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
民政策的目的,整体文化和审美呈低俗化的倾向,
社会和人生的自由度越来越窄,艺术的想象空间越
来越逼仄,艺术作品的精神高度下降。随着“程朱
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被扼制,审美弱化,艺术更趋“侏儒化”、“弱智
化”。大众普罗的喜好抬头,刚正不阿的风骨软化
,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审美精神也在丧失。不
过尽管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晚期,那种崇尚自然
、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
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尽管如此,士
大夫精神已不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
一种空谷幽兰的生命绝响。
近现代之后,由于社会动荡,战乱连连,再加
上西方现代化所导致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渗入
,中国的文学艺术遭到了进一步摧残,传统的艺术
精神更进一步沉沦。艺术的政治化倾向、实用主义
倾向和世俗主义倾向抬头,这直接导致了真正的艺
术精神缺失,艺术的品位下降,高蹈精神向世俗俯
首,自然和自由变身为功利和实用,士大夫精神更
是变身为犬儒主义。中国近现代上百年的屈辱和战
乱,更使得中国自古以来高洁的审美观变得扭曲和
肤浅:黄钟大吕变成田野俚语,布衣青衫变成了披
红挂绿,古琴琵琶变成了锣鼓鞭炮,洁身自好变成
了争相取宠,安详宁静变成喧哗骚动,幽默风趣变
成庸俗不堪……如果说是与非、美与丑是人类最基
本标准的话,那么,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基本标
准都在丧失,很多人已分辨不了是与非,也分辨不
了美与丑。“文革”时期八个脸谱化的样板戏在左
右着中国人的全部精神生活,这样的现象,又何尝
不令人扼腕叹息!
如果说中国当代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的话,那
么,以我的理解,当代教育最大的问题,甚至不是
传统丢失、精神扭曲以及弱智低能,而是在美育上
的缺失。很多年来,人们丧失了一些最基本的判断
,不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很多人将美当
成丑,将丑当成美,从而失去了美的方向性。这一
点,只要观察我们周围的人们,就可以得出结论—
—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对于生活没有感觉,对
于美丑没有鉴别的人。他们所拥有的,只是功利,
只是物质,只是金钱,只是对美丑的弱智的鉴别和
判断。这些人不仅仅是一些教育低下的人,甚至一
些貌似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是这样一他们虽然拥有
很高的学历,有很好的教育背景,但在美丑的辨别
力,以及对于艺术、心灵的觉察力、感悟力和理解
力上,同样表现得能力低下、缺乏常识。这样的现
象,实际上是我们多年以来的教育缺乏美育,缺乏
精神导向的结果。一个人的审美,是与道德和智慧
联系在一起的,审美的缺失,实际上也是道德和智
慧的缺失。一个对美缺乏判断力的人,很容易在人
生中缺乏动力和方向,也很容易被民族主义、法西
斯主义、极端主义、工业主义所奴役,成为过度现
代化的牺牲品。在很多时候,这种人不可能是一个
丰富的生命,只是一架精神匮乏的机器。
现在,这一套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精心组织
的“最美中国丛书”,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
一些“寻根”和美育上的缺失。这一套书的第一辑
共十本,它们分别是:《最美的思想》《最美的品
格》《最美的女性》《最美的诗歌》《最美的文辞
》《最美的书画》《最美的宝藏》《最美的乐舞》
《最美的风物》《最美的民俗》,旨在于“重建中
国优美形象,重构华夏诗意生活”,通过对古代思
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风景民俗等的重新梳理
,重新发现中国特有的美,倾情向世人推介这种美
,以期真正的美得到传承。这套书知识精准,图文
并茂,力求童趣与大美的融合,悦目和感人的统一
。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来说,这一套书,应是一
个不错的选择,最起码它可以让人知道,什么是中
国的最美,什么是中国真正的美。
上个世纪初,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提出
过著名的“五育并举”教育方针,“五育”为:军
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
教育、美感教育。其中,美感教育尤其有特色,蔡
先生还以“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闻名于世。在蔡
元培看来,美育是宗教的初级阶段,对于没有宗教
传统的中国人来说,美育教育是一种基础,并且相
对宗教,美育更安全,更普及,也更为人接受。通
过美育,可以培育出道德是非的基础,培育出向上
的力量。虽然蔡元培的这一观点引起过一番争论,
但对于一个人来说,有美的熏陶,有对于美丑的正
确判断,怎么都不能说是一件坏事。并且,美与是
非,与善恶,与道德,与人类的心灵,与这个世界
的根本,是联系在一起的。以对美的判断和感知为
出发点,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
人曾经的艺术生活,了解一个民族的内心世界;从
而进一步了解世界,了解世界的规律,与身边的一
切做到和谐相处,都是大有好处的。
也许,这套书的意义就在于此。
导语
这一套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精心组织的“最美中国丛书”,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寻根”和美育上的缺失。这一套书的第一辑共十本,它们分别是:《最美的思想》《最美的品格》《最美的女性》《最美的诗歌》《最美的文辞》《最美的书画》《最美的宝藏》《最美的乐舞》《最美的风物》《最美的民俗》,旨在于“重建中国优美形象,重构华夏诗意生活”,通过对古代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风景民俗等的重新梳理,重新发现中国特有的美,倾情向世人推介这种美,以期真正的美得到传承。这套书知识精准,图文并茂,力求童趣与大美的融合,悦目和感人的统一。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来说,这一套书,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最起码它可以让人知道,什么是中国的最美,什么是中国真正的美。本册为王明韵著的《最美的诗歌》。
精彩页
送别杜审言
卧病人事绝,
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
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
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
流落在丰城。
病中吟
诗人什么时候最寂寞?
生病的时候。
失意(失恋)的时候。
诗人宋之问生病了,有一句话说,什么都有别有病。可见。无论生的什么病,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现在,宋之问病了,久卧病榻,社会交往少,外边发生了什么事也不得而知。这倒也罢,这样可以静心休养一番,以求得远离尘世的喧嚣而偷得一时之闲,但这时,却偏偏传来好友杜审言被贬发配的消息,病床上的诗人怎能不病在身上,痛在心中,旧愁未消,又添新愁。
杜审言是宋之问的好朋友,也是位诗人,平常二人来往甚密,文学上志同道合,政治上见解相近,常邀月畅饮,切磋诗意,感喟时政,自然有着很深的友谊。现在好朋友坐事被贬吉州司户参军,此一别不知何时再见,甚至是永不再见,怎能不让人心结千千,心有不舍,所以他在第二句的句首用了一个没有其他字符能代替之的“嗟”字——一“嗟”友朋离别的愁情苦绪,二“嗟”好友被贬的不幸遭遇,三“嗟”人生的变幻无常,四“嗟”不能起身相送的悲伤与无奈……一个“嗟”字,承上启下,贯穿始末,实在想象不出,若不用一个“嗟”字,还有什么字可以代替它。
杜审言被贬被发配已是不争的事实,铁板钉钉般地不可逆转,伤心之余,宋之问一定会央求郎中允许他起身相送,但身体状况不允许呀,只有“河桥不相送”,看似说得轻松,其实内心里翻江倒海,波澜起伏。躺在病床上,诗人仿佛看见杜审言一步三回头,不忍离去;送行的人都回家了,只是江边的树木还在,河桥的景色还在,唯有好友不见了踪影;于是,他想到了曾名重一时的西晋文学家孙楚,想到了遭奸人所害、流落沅湘,最终自沉汨罗的屈原,想到了当年贾谊被贬长沙时,途经湘水,触景生情所作的《吊屈原赋》。孙楚“多所凌傲”,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杜审言“恃才謇傲”,三位桀骜不驯之人,才学之高,遭遇之相似,皆是世道不平所导致的悲剧;而这一次杜审言由洛阳流贬吉州,正好取道两湖,浪迹潇湘,仿佛是踏着前贤的足迹,去追寻孙楚和屈原了!
不能起身相送,不能举杯饯行,不能面诉衷肠,天高地远,离愁凄凄,宋之问抚今追昔,病中苦吟,心里很不是滋味。躺在病床上,不知自己何时能解除病痛,化险为夷。心里却还惦记着好友,既为他惋惜又为他祈祷——“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龙泉剑是宝剑,这里是指好友杜审言,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很可惜流落到了丰城;丰城与杜审言被贬的吉安同属一地,而杜审言仿佛宝剑一样光气非常,又岂能被尘土湮没?是金子总要发光,在宋之问看来,杜审言就是一块金子铸成的宝剑,终将会被重新发现,终将会重见光明,他再次以典人诗,在忧伤、不平中寄托对朋友的厚爱和关心。这时的宋之问,仿佛全然忘却了自己是个病人。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人生什么时候不寂寞?
有一个或几个宋之问这样的朋友不寂寞。P20-22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5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