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媒体评论) 袁凌笔下,紧致的乡村图景、无数与想象、旅行 、渔猎、歌咏、生死有关的故事,蕴含了古老风物的 面影,自我救赎和复苏的呼吸。记忆和当下,人与物 ,苦味和芬芳,仿佛都源自《诗经》,这千百年来掠 过人世的音韵。 ——金宇澄 袁凌的小说里,人在追忆、挽留自己的世界。他 的人物常常垂暮途穷,无力开始无法重建,他们被封 闭于往昔。袁凌讲述他们的故事,怀着疼痛和怜惜, 如此耐心周详,他似乎在做一件毫无意义的事:证明 颓败的曾经活过,而注定被遗忘的竟是遍地草木荣枯 。他的小说写作和他的非虚构写作贯穿着同样的志向 :在沉默中倾听,为无声者立言。 ——李敬泽 袁凌把纳入他眼睛里面的一切“风景”皆作为人 物故事的一部分,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小世界”和“ 小宇宙”。不单是个人的命运起伏,他周边的植物, 他所使用的器具、所居住的房屋、所呼吸过的空气, 都和人物同时存在,或者它们就是人物本身。这些混 沌一体的全景式书写使得他的文本有一种如浮雕般强 烈的大地气质,人物镶嵌在大地之中,和大地一样悲 凉、沧桑,同时也和大地一体长远、牢固。 ——梁鸿 袁凌写小说,写诗歌,写调查报道,写新闻特稿 ,无论哪种文体,他的文字总有坚实的质地和撼人心 魄的力量。他笔下真实而绵密的细节,如针织般结成 生活的细网,将各个被淹没、被侮辱、被伤害的边缘 群体卑微求存的状态呈现于读者眼前。我们致敬青年 作家袁凌,致敬这位苦行僧一般的写作者,他对贫穷 、疾病、冤屈、苦难、死亡持久地凝视与追问。他并 不轻易显露情感,更不想贩卖苦难和感动,他总是收 敛而克制,因为真实已经足够震撼人心。他自命为“ 被选中的罪人”,谦卑地匍部于大地之上,关心无穷 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他记录下这个时代的边缘生活 经验,记录即警示,记录即永恒。 ——2017新京报·腾讯年度特别致敬“年度青年 作家”
目录 世界 雪落 田园 歌郎 猎鱼 伐木 旅行 大路 转山
精彩页 世界 刘树立听到了那股凉水的声音,刚过石拱桥不远。 石拱桥没有拆掉修成水泥桥。在桥头下车,车路总算坐完了,这是刘树立坐过的最长的路,后来他完全失去了感觉,任凭自己被带往什么地方。刘树立像是一架梯子被弟弟扶下来。但是脚底接触到石拱桥,一种坚硬却带着湿润的细致感觉传来,像是一缕线进入了心里,心思开始搜索是什么,忽然知道是青苔。 青苔还好好地生在没经多少车辗过的石拱桥面上。一时间,青苔绵绵匀净的样子出现在眼前,回到了眼睛干净的年轻时候。 这是几个月以来刘树立清晰看见的第一样东西,却来不及看清,弟弟已经扶他走完了石拱桥。桥头是下坡路,转着弯绕过了几家人户,听到人说“回来了”,声音不高,似乎透着没有说出来的很多话,弟弟以同样的声音作答。刘树立不想这是谁的声音,虽然声音很熟悉,少一用力就可够及。转过沟口最后一户人家的屋角,泉水滴注的声音忽然出现在耳里,就像它是从耳朵深处拿出来的。 声音是在水泥盖子的里面,水池底部的沁水。水池是沟口几户人家合砌,商量的时候分派钱粮和劳力,还是请的刘树立主持。 砌池子之先,这股水是从草莓坡上的一个小洞里流出来的,小洞周围的土很黏,里面露出黑火石,水一点没沾上土气。水顺着草莓坡打开了一条豁口,在陡的地方有点飞起来,打湿了周围的草莓花,在坡下路边汇成一个水潭,又越过了道路落下竹园溪。竹园溪刚刚接纳了小溪自己也落人大河了。 往年刘树立上学的时候,来去一气跑累了,上沟下沟就在这里喝水,歇气。草莓熟的时候,可以就着吃被水打湿的早草莓。秋天风过还会有掉下来的核桃,泉声随风变细。刘树立长大成人的几十年里,它没有变化,水流不大也不小,人们修拖拉机路也只是在路面上稍微给它留了个凹槽,用不着涵洞。水池扣好之后,泉眼和声音被封住,泉水通过胶管子流去了几家人户,成了龙头里的自来水。但是在水池的底部,它从什么微小的缝隙沁出,保留着声音和跟脚泥土的湿润。 沁水声很小,刘树立上次出门,还以为池子严丝合缝,眼下却清晰流利地听见。医生说,视力失去之后,器官会进行补偿,听力会变得更灵敏。在山西刘树立并没有感觉到。连矿井前几天被炸平的响声,他也没有听见,直到后来老板来说,煤矿不让开了,连工棚也要拆,你跟弟弟回老家吧。 忽然想起来刚才打招呼的人,就是当时请他主持修池子的,有姜老二和杨世伦。那个喉咙有点粗的就是杨世伦,经常唱丧鼓的,他大概想走上前来说两句话,走了两步又和他的话一起哽住了,有什么挡住了他。他们几家都在沟口上,是三队的,过了这股凉水的界,真的进沟了。 刘树立坐在火屋里。 屋子里很暖和,比山西暖得多。刘树立知道这是坐在土墙房子里。身下的凳子也是他熟悉的,磨光了的硬硬的感觉,面前有火炉的热力。但是火炉离得多远不知道,那些土墙就在附近,有一堵就在身后,却也不知确切在哪里,是从开在哪里的门进来。没有一丝亮光,一丝也没有,他的眼睛被扣在两个锅底了,锅底那样完整,像是造酒的天锅和地锅,找不到接口缝隙,正是这个让人绝望。他知道,也许就在他的对面,墙上开有一扇窗户,不大,是他亲手从墙里掏出来的。可是这些事情离得很远,是不是真有? 除非起身去摸一摸,可是中间地上很远,隔着火炉。他离那扇可能的窗户有一块地那样远。是在自己的家里吗?或者只是被人放在一个随便有火炉的地方? 弟弟把他放在了家里也就走了,回了他自己的家。老婆和还小的幺女儿接手了刘树立,把他落在火屋里的椅子上。他可能已经在这把椅子上坐了很多天,比他在山西呆得还要长久。老婆在做什么,动作很慢,自从他受伤,她的动作就慢了下来,也许是一种慢动作。她没有说话,他有时觉得想找到和捉到她的声音,她却躲着。只有幺女儿的是清脆的。 在山西的病房里,她的话就来得少了,明显比出事以前少得多,在什么地方掐掉了。 “你能不能看见啥子。”手术拆线之后,她扶着刘树立经过窗口,总是这样说。“眼前有点啥子。” “有光线。”起初刘树立答话。他仰着头,追着自己左眼前的那点光感。 “能看见啥子不。” 妻子伸手到他眼前。 刘树立看不见。晃着也看不见。心里想到那是手,可是连一点点也看不见。 后来她就不伸手了。后来那光线越来越弱,完全消失了。医生说没希望了,也不让扶着刘树立游了。原来是说不能多睡,要走动。(P4-6) 导语 中国非虚构领军人物、新京报2017年度青年作家袁凌,《世界》是继《青苔不会消失》之后,首部中篇小说集! 只要世界上还有最后一个穷人,青苔便不会消失;被世界击倒之后,他们决心重建自己的生活。 这不只是一本书,而是重新认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入口! 内容推荐 《世界》是袁凌的首部中篇小说集,包括《世界》《雪落》《田园》《歌郎》《猎鱼》《转山》等九个故事。小说中有矿难中失去双眼的男人,有以哭死人为业的“歌郎”,有同山林和命运搏斗的伐木工,有在耶稣身上寻找希望的村落……看似边缘又无人问津的他们,却活出了一个个民间传奇。在《青苔不会消失》之后,袁凌依然将目光投注在底层人物的身上,通过描写他们的命运,展示出一幅苦难而又充满希望的乡村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