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适应新的政治环境和文艺要求,中国画改造成为不可回避的时代命题。很多中国画家以“写生”为手段,找到了传统绘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途径。潘天寿这个时期也在政治和文艺政策的大背景下,数度赴雁荡山写生,创作了一系列标志他成熟期风格的作品。但是他的写生观和写生方式,在当时的国画界却是“非主流”的。他的写生观,既有继承传统的一面,如对心源的重视,对置陈布势的关注,对形、理、神关系的强调等,都可以看到对传统画论的生发和衍展;也有结合时代要求,做出新的发展和补充的一面,如他对中国画基础训练的思考和实践,就是在与西方绘画的比较中加以提炼和概括的。陈永怡著的《雁荡山花(潘天寿写生研究)》重新梳理他的写生观和写生方式,挖掘他对传统中国画写生的认识,剖析他对西方写生方式的开放式吸收,不仅有助于厘清中西艺术概念和艺术方式的异同,也有益于当下国画创作和教学的变革和发展。 目录 前言 自古画师无秘本,得来各自有千秋——论潘天寿的写生 潘天寿雁荡写生画稿与作品 一、铅笔、钢笔速写 二、《小龙湫下一角图》初稿与未完稿 三、雁荡写生作品图版 小龙湫下一角图(一) 小龙湫下一角图(二) 行草雁荡长诗手卷 行书雁荡山长诗 灵岩涧一角图 梅雨初晴图 观瀑图 记写雁荡山花图 小龙湫一截图 菊竹图 雁荡写生图 雁荡花石图 雁荡山花图 造化与心源 ——潘天寿论写生 观照自然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浙江美术学院山水画写生教学摭拾
导语 雁荡山对潘天寿先生的艺术创作影响极大,他的“雁荡山花”系列是20世纪中国画创作的经典之作。陈永怡著的《雁荡山花(潘天寿写生研究)》以潘天寿的雁荡写生画稿及相关写生作品为研究重点,将其置于20世纪特定的历史背景中,通过展示、比较、分析,来呈现潘天寿的写生实践、写生方式与写生观念,借此引发对传统中国画写生的思考,丰富20世纪中国画写生的研究,对当下的中国画学习和欣赏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