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劳动改变中国(1978-2018)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彭维锋 |
出版社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彭维锋著的《劳动改变中国(1978-2018)》一书以纵向的时间线索为主线,以时代氛围和热点现象为背景,通过写时代发展中年度人物的形式,生动讲述改革开放以来的劳动创造史和卓越奋斗史,整体性呈现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大时代,以劳动故事反映国家发展变迁,讴歌劳动改变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 作者简介 彭维锋,男,山东章丘人,文学博士,政治学博士后,现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新农村文化研究所所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会干部学校副校长(挂职)。长期从事现当代文艺批评、乡村治理以及农村文化战略研究,现已出版《在文学与政治之间》《动画剧本创作》等相关研究专著十余部,在《求是》《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调研报告百余篇。主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多项,相关研究成果曾多次获得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和批示。 目录 第一篇 改革探索(1978—1991) 1978 吴仁宝:农民爱这样的社会主义 解放思想要有思想\\改革开放要有方向\\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1979 袁隆平:一粒种子里的世界 “东方魔稻”:一颗来自中国的种子\\稻田“守望者”:成功是奋斗出来的\\杂交水稻之父:我的中国梦 1980 郭凤莲:从大寨走向新大寨 青春在奋斗中闪光\\人不能和历史赌气\\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1981 吴大观:永恒的中国心 我要为她献身\\什么时候拿出你们的产品来献给党\\人生是施予不是索取 1982 蒋筑英: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要看到国家的需要\\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人的才能\\信仰的力量无穷尽 1983 鲁冠球:“异军突起”的中国企业家常青树 摔了跟头也要抓把泥\\从田野走向世界\\奋斗十年添个零 \\ 我是中国农民的儿子 1984 柳传志:联想的世界 因时顺势而又自强不息\\我只用具体的业绩赢取信任\\奋斗者:奔日子的人 1985 张瑞敏:海尔是海 海尔中国造:质量就是一切\\五次战略:七年磨一剑\\走到世界管理舞台的中心 1986 邓稼先:为祖国奉献一生的“两弹元勋” 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踏遍戈壁共草原,群力奋战君当先\\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山河 1987 王选:当代毕昇,方正之士 自己动手做,是最好的回答\\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种美\\满脑袋的人最终也会满口袋 1988 徐虎: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 我是平凡人,只不过努力做好平凡事\\干一行就要干好一行\\普通人,也可以写好自己的历史 1989 王乐义:冬暖式大棚蔬菜之父 一定带领乡亲闯出一条富路\\当干部就要舍小家顾大家\\一村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才叫富\\我是农民的儿子 1990 唐一林:用玉米芯造福世界 干就要干到最好\\只有创新与奋斗,才能实现梦想\\一切,都是为了这片热土更美好 1991 范振喜:好日子都是拼出来的 信念:我坚决服从组织的决定\\责任:绝不能让乡亲们失望\\使命:拼了命也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信仰:咱是党的人 第二篇 成长奋进(1992—2002) 1992 屠呦呦:传统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用发现和创新造福人类 1993 吴登云:帕米尔高原上的白衣圣人 这儿更需要我\\这是天底下最值得做的事\\把热血和生命奉献给高原 1994 孔繁森:高原雪魂 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党的干部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1995 王顺友:一个人的“长征” 送信就是为党做事\\觉得自己是一个少不得的人\\为党和人民做事心里才舒坦 1996 李黑记:让共同富裕梦想照进现实 人无大志活在世上不如草\\东岭发展六步曲\\为了这片热土和父老乡亲 1997 王启民:我要为大庆奋斗一辈子 敢笑天下第一流\\凌风傲雪见精神\\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 1998 谭旭光:中国民族品牌的动力之源 青春:在前进脚步中沸腾\\使命:在责任重压下升华\\信念:在梦想坚守中永恒 1999 窦铁成:终生学习的“工人教授” 勤勉,是他工作最好的注脚\\执着,是他坚持一生的品质 \\奉献,是他对党和国家的承诺 2000 李斌: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 当一个好工人,是他不变的初心\\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是他不变的匠心\\工人有更大的舞台,是他不变的衷心 2001 孔祥瑞:工人有知识才更有力量 专业文凭重要,但知识水平更重要\\普通工人不普通,平凡岗位不平凡\\做一个像孔队这样的知识型产业工人 2002 许振超:领跑时代的金牌工人 活是给自己干的\\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团结一致才能打胜仗 第三篇 转型升级(2003—2012) 2003 钟南山:“非典”保卫战 我们就是搞这个的,不干谁干\\证明自己才是唯一的路径\\他是当代中国的良心 2004 张云泉:为民解难为党分忧 我们不能让老百姓失去希望\\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我\\做人必须像人,做官不可像官 2005 邓建军:新时期知识型产业工人的领跑者 技术只有起点,创新没有终点\\构建个人、企业和国家发展共同体\\要让劳动者更有价值 2006 包起帆:“抓斗大王”的创新发明史 玉汝于成,梦想从技术革新开始\\筚路蓝缕,事业在乘风破浪中前进\\初心不忘,我只是做了一名有出息的工人 2007 李素丽: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站 辛苦我一个,方便众乘客\\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站\\服务永无止境 2008 樊锦诗:敦煌女儿的一生守望 热忱与坚守:我的命就在敦煌\\爱情与事业:一切都是为了敦煌\\保护与传播:世界上就一个敦煌 2009 邓中翰:以中国心打造“中国芯” 原动力:梦想、求知、勤奋与思考\\让“中国芯”在世界的星空下闪闪发光\\做什么都要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2010 郭明义:幸福就是这么简单 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德不孤,必有邻 2011 姚明:我随时等待祖国的召唤 少年:时代在召唤,汗水改变命运\\ 序言 创新开拓弘扬劳模精神的新境界 屈增国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发挥工人阶级生力军作用 ,高度重视发挥劳动模范的示范带动作用。党的十 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劳模和劳模精神发表系 列重要论述,特别是2018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 习近平总书记专门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 学员回信,勉励大家珍惜荣誉,努力学习,继续拼 搏,再创佳绩,发挥劳动模范引领作用,激励广大 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全社会都应该尊敬 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 蔚然成风。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 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 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 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习近 平总书记关于劳动、劳模和劳模精神的重要论述, 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也对在新 时代的历史语境下,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提出了新 定位、新任务和新要求。 劳动模范是工人阶级的先进典型,是优秀劳动 者的典型代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作为工人 阶级的优秀分子,劳动模范永远是时代的引领者和 领跑者,充分发挥了先锋和排头兵作用;他们以辛 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持续推动着社会 进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劳模精神作为劳动模 范的思想内核、行动指南和精神灯塔,以积极的劳 动姿态、卓越的劳动创新、丰富的劳动创造、果敢 的劳动担当和无私的劳动奉献,成为推动时代前进 的强大精神动力,充分体现了工人阶级先进性的主 体地位,彰显了工人阶级的伟大政治品格,推动了 工人阶级的发展成长,提升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发展水平。劳模精神激励了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坚 守信念、立足岗位、开拓创新、建功立业。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使命 突出、责任鲜明,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劳模精神铸 入灵魂。作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唯一直属、全国总工 会与教育部共建的普通本科院校,学校以研究劳动 科学、培育劳动英才、弘扬劳动精神为使命,经过 近7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在工会和劳动关系领域学 科门类最齐全、最完整的大学。作为全国唯一一所 坚持举办劳模学历教育的高校,劳模教育是学校的 特色和品牌,劳模学员成为学校一道璀璨亮丽的风 景线。自1992年起,坚持举办劳模本科教育26年, 为大批劳动模范、大国工匠提供了深造机会和成长 空间,也成为他们事业发展道路上持续推进的内在 动力之源。 在扎实办好劳模本科教育的同时,中国劳动关 系学院立足行业特色和学校实际,一方面,通过坚 持举办“劳模大讲堂”“大国工匠进校园”“大国 工匠报告会”“劳模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共建”等 活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让大学生有 机会近距离接触劳动模范、感受劳模精神、聆听劳 模故事、观摩精湛匠艺、分享工匠情怀,引导师生 学习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勤奋学习、勤于钻研、勤 勉敬业的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 得了显著成效。另一方面,完善学校发展顶层设计 ,统筹推进协同育人机制,将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更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专业人才:持续优化调 整学科布局,大力推进特色学科建设;加强劳动关 系和工会研究中心智库建设,发挥大国工匠与劳动 模范研究所等专业研究机构的作用,激励教师积极 从事关于劳模和劳模精神理论、政策和传播的研究 。 作为庆祝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建校70周年系列丛 书中的重要作品,彭维锋同志的新著《劳动改变中 国(1978-2018)》是近年来一部深入研究劳模精神 的精品力作,是劳模精神大众化、故事化、精细化 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传播劳模事 迹、讲好劳模故事的重要文本。该书在人物选择、 章节编排、写作方式、叙述手法上,都具有一定程 度的创新性。该书通过讲述40余个具有典型性、代 表性和权威性的全国著名劳动模范的鲜活故事,整 体性呈现了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充分凸显了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 丽的新时代劳动观,也充分体现了“爱岗敬业、争 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无私奉 献”的劳模精神。 “以劳动托起中国梦”,进行伟大斗争、建设 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根本上要靠劳动,要 靠劳动者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 劳动改变中国(1978-2018)》一书的出版发行,将 有助于新时代图绘劳模形象、讲好劳模故事和弘扬 劳模精神,有助于劳模精神的时代化、大众化和故 事化,有助于进一步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 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有助于广大劳动者坚定理想信 念、锤炼高尚品格、培育劳动情怀,自觉把人生理 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接力前行、 努力奋斗。 劳动创造世界,劳动改变中国,劳动开创未来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 ”研究劳动科学,培育劳动英才;弘扬劳动精神, 彰显劳动情怀;激发劳动力量,开创美好未来。让 我们共同努力,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模精神的重 要论述为指导,继续创新劳模精神的研究思路,探 索劳模宣传的方法策略,开拓弘扬劳模精神的新境 界。 (屈增国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书记) 导语 彭维锋著的《劳动改变中国(1978-2018)》是近年来一部深入研究劳模精神的精品力作,是劳模精神大众化、故事化、精细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传播劳模事迹、讲好劳模故事的重要文本。该书在人物选择、章节编排、写作方式、叙述手法上,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该书通过讲述40余个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全国著名劳动模范的鲜活故事,整体性呈现了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充分凸显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新时代劳动观,也充分体现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劳模精神。 后记 一 写一部关于全国著名劳动模范的书,是很久以 来萦绕在我心头的一个念头。 2006年,博士毕业后我在几个就业选择中,选 定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现在想起来,如果毕业后 回到山东,也未必不是很美好的道路。那一年就业 形势似乎很好,我又写了一些还算上得了台面的文 章,山东有几个不错的高较选择了我,甚至给出了 在那个时候他们能够给予的最好的待遇。 但我终究还是没有回到故乡。 实事求是地讲,我担心我会第二次后悔。硕士 毕业时,我放弃了四五个中央级权威媒体就业的机 会,回到山东做了宣传系统的公务员;经过几年的 机关历练,我得到了很多,但也失去了很多。在今 天看来,那种理想与现实之间或许并不巨大的反差 ,却让我难以继续在机关心平气和地工作下去。经 过一番并不深入或许也并不成熟的思考,我以读博 的方式再次回到了北京。 像我们这一代人,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从农 村一步步走出来,前面没有引路人,也没有指路灯 ,一切都靠自己摸索。说是摸着石头过河,说是盲 人摸象,很多情况下倒也是恰如其分。对人生没有 太多既定的规划,看一步走一步,走一步说一步。 有时候,有一些理性分析;但更多的,却依凭着一 种直觉。甚至直到现在,我已过了不惑之年,却仍 然在很多时刻如同过往。或许,那一种人生的练达 和观照,对于世事的理解和把握,与知识并无多大 关联,更多依靠的可能是性格、经验和判断。 处事圆润、面面俱到、八面玲珑、左右逢源、 老成持重,我仿佛永远不能成长为那样一种“成熟 ”的人。有人说我有颗童心,又有人说我有些赤子 之心,还有人委婉指出我的“不成熟”,我都一笑 了之。无论如何,在这个浮躁嘈杂的世界上,内心 深处有那么一种不“成熟”,有那么一点诗情画意 ,有那么一点纯粹的东西,或许终究还是好的。 二 我所在的这所高校,其实还有一块牌子,叫作 中国工运学院。如果继续上溯共源流,又叫作全国 总工会干部学校。毫无疑问,这是全国总工会直属 的、唯一的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它既承载着本科教 育职责,更担负着工会系统的培训职能。 可以说,在这所学校的最初十年中,我更多从 事的是“自己”的工作。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从讲 师到副教授到教授,按部就班,搞好教学,做好学 术,也就算是称职的老师了。在乡村文学研究之余 ,种种机缘,我又在文学主业之外,开辟了乡村史 方面的调研和写作,并由此和江苏华西、山东西霞 口、浙江航民等几十个中国经济强村、特色村建立 了长久而密切的联系。由此,也渐趋进入乡村治理 、乡村文化研究的领域,并结合自己的调研,写了 系列文章,出版了相关专著,其中有些成果还数次 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和批示。在此情形下,我 在中央编译局博士后流动站做了政治学的博士后。 此后,又因种种并不复杂的缘故,我作为中组 部、中直机关第八批援疆干部,赴疆挂职。援疆结 束后,我的岗位也发生了变化,开启了另一种别样 的工作与生活。 人生种种,机缘巧合,阴差阳错,非一言两语 可以说得清、道得明。 但就在这样的过程中,我对劳模产生了浓厚兴 趣。这其实并不复杂,也不难理解,我所在的学校 ,早在1992起就开设劳模本科班,迄今为止已培养 劳模本科生600余人。又因工作的关系,我和劳模学 员有颇多接触;再深一点讲,我所调研访谈的中国 经济强村、特色村的村党委(党支部)书记,也大 多数是全国劳模,有些甚至多次获得全国劳模荣誉 称号。 但是,综观关于劳模事迹和劳模精神的专著或 图书,其实优秀的文本还并不太多。特别是能够整 体反映劳模形象、全面梳理劳模精神、系统讲述劳 模故事的图书,更是少之又少。从20世纪30年代起 ,劳模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劳模史就是中国史的缩 影。因此,系统梳理劳模史料,讲述劳模故事,阐 发劳模精神,就既具有史料层面的意义,又具有学 术层面的价值。我想,这件事是有意义的,是值得 我付出一段时间和精力去做的事情。 由此,从去年春天起,我就开始着手准备,督 促自己写作一本“大书”。 三 说实话,人过不惑之年很多工作和生活其实就 具有选择性了。有一些自己觉得没有意义的事情, 纵然给高额报酬也不想做;有一些自己觉得有价值 的工作,即使需要财力与精力的付出,也愿意坚持 做下去。对于很多外在的东西也看得淡了、想得开 了,人生在世有吃有喝有住有用就够了,身外之物 ,多一点、少一点,也不过如此而已罢了。古人讲 ,知足常乐大概就是此种况味吧。 但知足,却也要知不足。足的,是外在的东西 ;不足的,是内在的元素。就想着,将有意义的时 间,用于有意义的事情,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 上吧。 写一本关于全国劳模的书,就是我近年来的“ 知不足”。写作此书的初衷,有三个层面的考量: …… 写作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在于自己用心灵感 精彩页 1978年6月19日,中央领导以及南方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县委以上负责人到华西参观农田基本建设,并了解农副工相结合发展的情况。在视察中,吴仁宝汇报了华西的农田基本建设经验,也简单谈到了华西的工业发展。 1978年初冬,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之际,时任中宣部部长张平化会同新华社和《人民日报》两家新闻单位,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宣传一批农村的先进典型,华西被列为重点。新华社记者袁养和受总社之召,与江阴驻华西的通讯员赵和兴一起,奔赴北京撰写稿件。12月5日,《农民爱这样的社会主义》一文由新华社向全国播发。 第二天,《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几乎以整版篇幅刊出了此稿。在头版右上方还配发了评论员文章。全国所有的省报也都在显著位置刊登了这篇通讯。 从1969年创办至1978年,华西村已经有了三四个小工厂。工厂虽然小,但在特殊的年代里,利润却一点也不小。1978年,华西村工厂实现产值296.35万元,创造利税135.03万元,华西人均分配水平220元,200多户社员全部住进新盖的瓦房,每个社员的居住面积超过了20平方米;粮食亩产达到2720斤,妇女生孩子或计划生育动手术给予假期,假期内工分照记,还发营养费;老人或五保户不仅由大队供应口粮、柴草、蔬菜,每月还发零用钱。而且,华西村用五金厂赚的钱,建成了当时连苏南大部分县城都还没有的五层大楼,用来办中小学、托儿所,被华西人自豪地称为教育大楼。除此之外,在银行里,华西村还有100多万元的存款。 此种情形,在中国大地上百万余乡村之中,的确是绝无仅有的一个奇迹。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吴仁宝时任江阴县委书记,在引领华西工业发展道路上颇得地利;但从当时中国总的情形来看,冒着丢乌纱帽的危险,冒天下之大不韪,偷偷搞工厂,吴仁宝也可谓敢作敢为了。而事实上,吴仁宝和华西村在之后30余年的发展中,以“无工不富”为核心的发展思路始终未变,但最为突出的一点是,吴仁宝这个具有超凡政治智慧和管理才能的中国农民,总能在历史纷繁芜杂的变幻中,发现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某种趋势,并极为巧妙地利用、转化、实践这种预见性,最终成就华西、发展华西和创造华西。 需要注意的是,关于华西村的《农民爱这样的社会主义》这篇报道,敢于强调物质福利的重要性,尽管这种强调是以尊崇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教化为前提的;但无论如何,报道中发出的新的声音也令人振奋不已。毫无疑问,这当然和1978年的历史变革所形成的大气候有所关联。 这一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5月11日,这篇文章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在《光明日报》发表。当天新华社转发。5月12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转载,全国绝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报纸也陆续转载。文章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第一的观点,指出任何理论都要接受实践的检验。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篇文章很快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讨论受到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陈云、胡耀邦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有力支持,因而冲破重重阻力在全国逐步展开。这一讨论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思想的束缚,促进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提供了思想条件。 这一年9月16日,邓小平视察吉林时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外国人议论中国人究竟能够忍耐多久,我们要注意这个话。)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17日,邓小平在沈阳又尖锐地指出:“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我们现在必须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条件。”18日,邓小平在唐山指出:“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哪能像现在这样,搞了二十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 1978年12月13日,74岁的邓小平在北京西长安街的京西宾馆深有感触地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12月22日,北京迎来冬至。但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闭幕却让每一个中国人心头都暖洋洋的。当天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公报最后说了这样一段话:明年是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三十周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号召全党同志、全军指战员和全国各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各党派和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我们在明年把工作中心转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取得应有的成就,将是对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