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战场决胜者(统帅战士和罪魁上下)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军事理论
作者 张炜晨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张炜晨,湖北武汉人,爱好文学、旅游、摄影。自幼研读历史,尤喜战争题材,常写有历史随笔。曾在报刊上发表过旅行游记,也曾出版过摄影集,闲来写作一二,渐渐也积攒许多。
目录
无敌舰队的覆灭@弗朗西斯·德雷克
对马海战@东乡平八郎
滑铁卢战役@拿破仑·波拿巴
攻克柏林@尤里·科诺罗佐夫
不列颠之战@道格拉斯·巴德
克里米亚战争@威廉·霍华德·拉塞尔
德意志统一战争@奥托·冯·俾斯麦
第一次世界大战@保罗·冯·兴登堡
卢沟桥事变@石原莞尔
精彩页
战争需要理由吗?需要吗?不需要吗?
“以上帝的名义,消灭英格兰的异端!”每一所西班牙教堂的神父都在重复着这个战争的理由。
呸!这就是我的回答。
信仰只不过是贵族欺骗愚民们的手段而已,真正的理由永恒不变:权势和财富。
菲利普二世无时无刻不在觊觎英格兰的王位。为了实现“世界君主国”的妄想,他在对英格兰的策略上一直玩两面三刀的把戏。一开始,他支持伊丽莎白女王,反对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当伊丽莎白将玛丽软禁起来以后,菲利普又改变立场,反而支持玛丽及其国内的天主教徒叛乱以推翻伊丽莎白。为了有道义上的制高点,他还拉来教皇庇护五世做后盾,因为玛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对梵蒂冈而言,玛丽才是英格兰王位的合法继承人。
伊丽莎白女王当然也不甘示弱,公开支持西属尼德兰①新教徒的叛乱,以此来反对西班牙的统治。1587年2月她更是一不做二不休,以玛丽女王阴谋刺杀自己为由,判处玛丽死刑。当那颗睁着无助的眼睛的高贵脑袋在冰冷的花岗岩地面上蹦蹦跳跳、四处滚动时,整个天主教世界都震惊了。菲利普二世并不会惋惜玛丽的结局,但他已经明白如果不征服英格兰,西班牙在尼德兰的领地将永无平静之日,西班牙在欧洲的权威将永远不能建立,西班牙在世界的利益时刻会被侵犯。
迫使菲利普二世彻底摊牌的第二个原因就是经济冲突。英格兰很需要扩展海外市场寻求殖民地,而西班牙却想独吞贸易的好处,不许外人染指。两国国家利益的较量暗流涌动,山雨欲来。鉴于对西班牙人独霸美洲贸易的不满,以我为代表的英格兰海盗们不断地给西班牙制造麻烦,洗劫运输金银的商船。这样不仅打击了西班牙经济,还为英格兰国库增加贡献,更可以填满自己的荷包,如此一举三得,我干得是有滋有味。想必菲利普二世一定如鲠在喉,欲将我等除之而后快。
然而女王对维持表面上的和平仍然抱有幻想。毕竟英格兰实力不足,如果不爆发战争,似乎对我们有利。真是妇人之见啊!
就在西班牙大使在伦敦大放烟幕弹,鼓吹和平时,间谍早已发来情报,西班牙舰队正紧锣密鼓地准备入侵。战争一触即发。与其勉强接受一个不可靠的和平,不如拼死一战。对于漫长的英格兰南部海岸线而言,任何一处都有可能是西班牙人的登陆地点。为避免在海峡处处被动防御,我决定主动出击,首先袭击敌人的港口。因为战舰在敌人的海岸所能做的事情,远远多于只在自家门口的折腾。先敌进攻是最好的防御手段。
1587年3月23日,趁着女王还没改变主意,我率领22艘大小不一的船抢先出发,目标直指西班牙的重要军港——加的斯港。当我的船队出现在安逸度日的西班牙市民面前时,毫无防备的加的斯顿时乱作一团。城堡的要塞炮还没来得及填装火药,我就从容地洗劫了停在外港的30多艘补给船,并将它们付之一炬。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先后又攻击了里斯本、圣文森特角,在此期间俘获了100多艘小吨位舰船。虽然没捞到什么油水,但很多船上都装载了制桶木材和环箍材料,而这对于一支舰队而言,就是战略物资。军舰上保存粮食、淡水和葡萄酒的木桶必须由经过充分干燥和加工的木材来制造,否则木桶在海上的恶劣环境中很容易腐朽,导致液体渗漏、食品腐败。我命人将这些材料统统就地销毁。
P12-13
导语
张炜晨著的《战场决胜者(统帅战士和罪魁上下)》是一本根据真实人物经历改编的通俗历史小册子,分别讲述了历史上九个不同的人的曲折人生。我们的主角既有挥斥方遒的统帅,也有浴血前线的战士,还有手染人民鲜血的罪魁,而他们的故事背后都有一个庞大的时代背景,我们试图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中窥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时代精神,并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去感受血肉之躯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去品尝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去体会政治斗争的复杂和艰险,去理解战争的偶然和必然。
序言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有关战争的文章和
书籍,相信大家一定读过不少。这些书读多了,连笔
者有时也会产生一种错觉:指挥战争也没那么高深嘛
。您看,只要准备好武器粮草,准时到达战略要地,
士兵们按照计划前进后退,保准将敌人全数歼灭。如
果笔者是德雷克,是东乡平八郎,是拿破仑,是纳尔
逊,是老毛奇,是朱可夫……没准笔者比他们做得更
好。读完这些书后,往往感觉非常良好,自己简直就
是不世出的军事奇才啊!
但如果笔者真有这样的天赋,现在恐怕早就坐在
联合作战司令部了,而不会还在“啪嗒啪嗒”地敲键
盘。问题出在哪里?因为我们总是以旁观者的视角,
以上帝的高度来回看历史。当年的战场亲历者不可能
掌握我们所知道的全面情报,也不可能剥丝抽茧理出
所有关键信息。所谓正确与错误、聪明与愚蠢、勇敢
与冒进、谨慎与怯懦,都是在知晓既成事实的情况下
定义的。在那历史关头,在那决定历史的瞬间,能够
做出恰当的决策,能够克服自身的恐惧和迷茫,能够
举重若轻,视千万人性命如鸿毛,这样的心理素质和
思维能力,笔者可没有。正在看书的您——估计也没
有。
想通这一层后,历史爱好者也许就会主动从“上
帝视角”降格到“第一人称”来重新推演这些波澜壮
阔的战争。假设读者是主帅,或是中层指战员,或者
基层小卒,您会怎样思考,怎样行动?在战争迷局和
重重困境中,您所扮演的历史人物将如何绝地反击,
在历史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风采呢?
在这本《战场决胜者:统帅、战士和罪魁》中,
我们将化身为历史人物,来亲历一系列史上重要战争
的全局。以他们的经历来经历战争,以他们的感受来
感受战争,以他们的思索来思索战争。笔者相信,历
史的迷人之处在于“故事”,而非“过程”;在于“
人性”,而非“数据”。“过程”是枯燥乏味的流水
记录,“故事”是有血有肉的跌宕起伏;“数据”是
;令冰冰的纯粹理性,“人性”是患得患失、纠结无
奈和放手一搏。希望这系列作品能重现一个个基于史
实的鲜活故事,还原一个个有真性情的大凡之人。
笔者创作时均站在当时亲历者的角度行文,但并
不代表作者同意其观点主张,特此声明。他们的思考
和决策还往往带有局限性,甚至错误,笔者也尽量予
以保留,使读者能体会到当年的氛围。
我要感谢妻子和父母在我进行这系列有关战争历
史书籍的创作过程中对我的理解和支持,希望家人永
远远离战争。同时,一旦祖国召唤,笔者也会同热血
的读者一样,毅然拿起武器,为国家和人民而战。
文中有些语句为当时人物的原话改编,均已糅合
到文中,为保持阅读流畅,恕不一一标注。
◎关于《无敌舰队的覆灭》
丘吉尔曾说:大英帝国的历史自恺撒登陆不列颠
起始。
好吧,政治人物的话向来是七分如蜜甜,两分吓
唬人,一分是实情。丘吉尔的意思是,自从恺撒之后
,英国开始罗马化,也就是从野蛮人转变为文明人。
但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大英帝国其实和罗马帝国的不
列颠行省八竿子打不着。在正文中,笔者严格使用了
“英格兰”这个词,因为那个时候还没“英国”这个
政治概念呢!
翻开历史地图看看,英格兰(英国)的地理位置很
特别。它与大陆被一道不宽不窄的海峡所分开。这导
致了两个后果:
第一,英格兰(英国)是个倒霉的国家。它远离欧
亚大陆的文明中心,历来被大陆上的强盛国家看作僻
远蛮荒之地。小小的不列颠群岛上面,民族成分复杂
,民风还特别彪悍,就连恺撒这样的一代雄主也只能
勉强征服靠近海峡一面的土地。因此英格兰(英国)无
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宗教文化,都同欧洲大陆主流不
太搭调。海峡的宽度足以割裂英格兰(英国)同大陆的
紧密联系,但是海峡的宽度又不足以阻止各种各样的
外族(蛮族)入侵,北欧海盗、诺曼底人便先后而至。
第二,英格兰(英国)是个幸运的国家。当历史进
入大航海时代后,英格兰(英国)的地理位置成了一张
进可攻、退可守的超级王牌。只要英格兰(英国)拥有
英吉利海峡的制海权,任何人都无法入侵。因为无论
对手的陆军多么强大(16世纪的西班牙陆军、18世纪
的法国陆军、20世纪的德国陆军),也总得想法子把
军队送到对岸上去。在登陆之前,窝在船舱里的陆军
就跟耗子一样,战斗力为零。因此在没有制海权的前
提下,陆军贸然渡海往往只能在英格兰(英国)的舰炮
下灰飞烟灭。因此,英格兰得以仅保留最低限度的常
备陆军,而将大量资源投资到海军建设中去,这进一
步确立了其海权优势,形成良陛循环。反观英格兰(
英国)在不同时期的死敌,还愣是拿这道海峡没辙。
后来希特勒看海军打不过,就另辟蹊径用空军来征服
。想法固然很好,但限于当年的技术,还是搞不定。
不战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岂非好运?
天生丽质不能保证成功,后天努力才是关键。英
国能够走上“日不落帝国”的康庄大道,绝非一朝一
夕可成。历史突变论容易使人产生错觉,以为历史进
程取决于某个关键点。任何历史事件都有来龙去脉,
前因后果,继承发展,起承转合。所谓“决定性的瞬
间”(借用了一句摄影术语)不能说不存在,但一定是
凤毛麟角。
这篇《无敌舰队的覆灭》讲述了英西战争中英格
兰所取得的一场关键性胜利,颇有些“历史转折瞬间
”的传奇意味,但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英格兰
也不是在1588年战胜了无敌舰队就突然变成了“日不
落帝国”。她又经历了200多年的考验,才在维多利
亚女王时代成为“超级大国”。这期间任何一个战略
错误,任何一次大战失败都可能葬送英国的“远大前
程”。可见,大国崛起是多么困难、多么幸运的一件
事。
欧洲“七年战争”期间,腓特烈大帝为了霸占奥
地利的西里西亚,接连得罪了奥、法、俄、瑞典等国
。在这些国家的联合攻击下,柏林被围,腓特烈大帝
甚至已经准备好了自杀的毒药。幸而俄国人忽然倒戈
,转而支持普鲁士,才使得腓特烈大帝逃过一劫。那
时腓特烈已经50岁,其前半生可谓叱咤风云,经过这
次失败后,他老成了很多,开始一心一意发展国计民
生,方得善终。
到了威廉二世时代,德国的经济、军事实力急速
猛增。随着国力增强,当权者的贪婪之心也开始膨胀
。德国不满足于当时欧洲的利益分配格局,要挑战旧
有的秩序,并且开始在陆地、海洋两个领域里冒险。
然而,德国自始至终都没有找到一条双赢的出路——
既不损害别国利益,甚至有利于别国,又得以发展自
己。只要自己赢得够多,就算对手也得了好处,长远
来看还是对自己有利。
可就算到了纳粹时代,德国仍然面临所谓“生存
空间不足”的老问题。此外,整个国家还患上了严重
的“民族焦躁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强加给
德国的苛刻条约使德意志民族时时刻刻都希冀废除“
凡尔赛体系”,还德国一个大国地位。客观地说,德
国的要求是合理的,除了法国,英国、美国、苏联都
可能放德国一马。但是德国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绪被希
特勒利用且无限放大了,随之而来的战火也造成了更
加彻底的毁灭。◎关于《卢沟桥事变》
本文以一名日本陆军参谋的视角来审视“九·一
八事变”和“七一七事变”,所以不可避免地站在日
本人的角度思考怎样对付中国,以日本军人的口吻来
阐述这些战争狂人的侵略逻辑。当然这些并不是作者
支持的立场,中国人民所遭受的荼毒戕害、在抗日战
争中的英勇斗争都是不容忘却的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并非如一些影视作品中
那样公式化的残暴、愚忠、狡诈,而是一个存在巨大
矛盾的军事系统,彼此间有尔虞我诈,有阳奉阴违,
有欺上瞒下。他们当中既有丧心病狂的疯子——比如
绝大多数参谋,也有冷静客观的明白人——比如文中
的“我”。这种矛盾给别国如何正确处理日本问题带
来了很大困难。这也正是美国政府在二战后期专门委
托社会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撰写《菊与刀》,以便
于其战后统治的原因。
当然,在是否要进行战争这一问题上,日本军队
的决策者们是没有争议的;问题仅仅在于何时发动战
争,如何展开行动,怎样确定规模和范围。
所谓持“和平主义”立场的“我”其实是更为险
恶的敌人,请读者们一定要认清这点,保持警惕。
张炜晨
2018年6月
内容推荐
张炜晨著的《战场决胜者(统帅战士和罪魁上下)》共收录了九则故事,以世界历史上九个人生比较具有戏剧性的真实人物为原型,以其经历为蓝本进行第一人称创作。通过这些人的眼睛来看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转折点或高潮,并用他们的立场、思维、判断和情绪去理解战争的偶然和必然,带领读者体验历史前进不可阻挡的洪流,感受战乱疾苦并追求和平,体会政治斗争的复杂和艰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9:4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