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刘胡兰传/红色经典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马烽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刘胡兰传/红色经典丛书》是著名作家马烽的长篇小说名作,小说描写了刘胡兰十岁参加儿童团,不到十四岁入党,成为区妇女干事,十五岁牺牲在国民党铡刀下的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叙述了她从一个普通 农村姑娘成长为革命英雄的故事,揭示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深刻内涵。 目录 前言 苦命的孩子 混乱的年头 月昏星暗夜 又一个混乱的年头 抗日队伍 新年新岁 人民的勤务员 娶新妈妈 一年级小学生 在阴暗的日子里 奇怪的客人 光荣的任务 一本“天书” 奶奶的“女儿经” 软骨头和硬骨头 两个小通讯员的死 挖掉敌人的耳目 枉费心机的奶奶 从胜利到胜利 两只金牙的故事 走出家门 一场风波 四十天的变化 第一个职务 奶奶之死 一双坏军鞋 见义勇为 当了区干部以后 难忘的一天 发动老长工 在第一次党员会议上 爱护伤病员 留在困难的岗位上 在黎明前 挑起千斤重担 给敌人以打击 敌人的报复 做最坏的准备 阴暗的早晨 在敌人面前 光荣之死 《刘胡兰传》附录 后记 序言 山西省文水县,有个云周西村,村子坐落 在晋中平川里。这原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如 今却变成个有名的地方了。 云周西村是革命女英雄刘胡兰烈士的故乡 。她出生在这里,生活在这里;这里是她和敌 人斗争的战场,也是她英勇就义的地方。人们 为了永远纪念这位年轻的女共产党员,就在她 故乡的村南,修建一座规模较大的纪念馆和烈 士陵园。 一进纪念馆的大门,迎面矗立着二幢汉白 玉碑,正面刻着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八个大 金字: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这是对她短短一生的总结,也是对她革命 功绩的崇高评价。 碑的背面,刻着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关于 追认刘胡兰同志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的决定 ”。 纪念馆的院子很宽大,院子里栽满了花草 。正面是一座庄严雄伟的纪念大厅,院子两旁 是曲折的走廊和陈列室。在陈列室里,陈列着 有关烈士生平的各种史料、遗物,公审凶犯的 照片,以及党政军民各团体和国际友人们赠送 的挽联、花圈、赞词。另外还陈列着全国各地 以“刘胡兰”命名的各个先进集体的决心书、 誓言、报捷信…… 烈士陵园在纪念大厅的后面,这是一个很 大的广场。陵墓在广场的北端,墓后和两侧栽 满了青松翠柏,墓前有刘胡兰烈士的一尊汉白 玉雕像,神采奕奕,气宇轩昂。雕像旁边有一 片围着栏杆的荒草滩,地上放着一个石雕的花 圈。 这里就是在一九四七年一月十二日,她和 另外六位烈士同时殉难的地方。 刘胡兰烈士为革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她牺牲了,但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每年 一月十二日这一天,全省各界青年和文水县的 群众,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纪念会。在平常 的日子里,也经常有成百上千的青年男女来这 里参观、凭吊。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来自各行 各业。他们带来了千百万青年对烈士的衷心敬 意,带走了建设祖国的勇气和信心。刘胡兰烈 士的光辉事迹,鼓舞了千千万万男女青年的革 命热情。千千万万的男女青年们,正在继承着 烈士的遗志奋勇向前…… 导语 云周西村是革命女英雄刘胡兰烈士的故乡。她出生在这里,生活在这里;这里是她和敌人斗争的战场,也是她英勇就义的地方。人们为了永远纪念这位年轻的女共产党员,就在她故乡的村南,修建了一座规模较大的纪念馆和烈士陵园。马烽著的《刘胡兰传》以清新淳朴的文字勾画出刘胡兰革命的一生。 后记 这本书初稿完成于一九六四年。当时,中 国青年出版社曾排印了数百册样本,分送给刘 胡兰烈士的家乡云周西党支部、文水县委会、 山西省委、原晋绥边区的领导人,以及刘胡兰 烈士生前友好和有关单位征询意见。各级领导 和熟悉刘胡兰烈士生平的同志们,在百忙中对 该书进行了审阅,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根 据这些意见,我进行了修改。之后,中国青年 出版社又重新付排,并已打出了清样,但一直 未能出版。 原因很简单:在“四人帮”统治文艺界, 推行资产阶级文化专制主义的那些黑暗年代里 ,他们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不准以任何艺术 形式表现真人真事。他们的“旗手”还下达了 这样一道“懿旨”:“……就是刘胡兰,也还 是不要写真人真事!”这样一来,所有以前歌 颂女英雄刘胡兰的那些话剧、歌剧、叙事诗、 连环画等艺术作品,便统统被压到了五行山下 。这本未正式出版的《刘胡兰传》,当然也就 夭折了。 在揪出“四人帮”之后不久,中国青年出 版社和山西人民出版社决定要尽快出版这本书 ,我想趁出版之前再校改一遍,尽可能减少一 些错误、缺点。但由于其他工作缠身,一直拖 到现在才算告一段落。在写作和修改过程中, 我遇到过一些难题,也有一些个人的看法和体 会,趁此机会一并写出来求教于读者和同志们 。 一、本书题名《刘胡兰传》。严格地说来 ,不能算是真正的传记,而只能算是一本传记 体小说。事实上,我也是按传记体小说来写的 。虽然大的事件,甚至一些主要情节基本上都 是真实的,但不少生活细节、风俗习惯、场景 、对话等等,则是依据人物性格、情节的需要 ,可能性和现实性加以安排的。我认为在写真 人真事的作品时,进行这种必要的艺术加工是 允许的。至于加工得好坏,艺术性的高低,那 是另一码事了。要求“完全真实”“绝对准确 ”,看来是任何人也难以办到的。就连和刘胡 兰烈士一起工作、战斗过的那些同志们,在回 忆同一件事情的时候,虽然大意相同,说法也 并不完全一样。何况我是作为传记体小说来写 呢?“完全真实”“绝对准确”,不仅不可能 办到,也无此必要。就是对一些真正发生过的 事件,也不能不有所取舍;表现手法上,不能 不有疏有密。 二、刘胡兰烈士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加以肯 定的英雄人物,毛主席对刘胡兰的一生,给予 了高度评价,亲笔题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八个大字。凡是描写刘胡兰的文艺作品,理 应充分表现毛主席题字的精神。一般地说来, “死的光荣”,比较容易表现,因为刘胡兰烈 士英勇就义本身就说明了一切;但如何表现“ 生的伟大”呢?这就比较困难了。尽管烈士生 前为党为人民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充分显示 了她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贵品质。但毕竟由 于她年龄有限,所处的岗位不同,她不可能持 枪跃马冲锋陷阵,也不可能“筑台点将”“运 筹帷幄”。而作者又不能,也不应该离开当时 的事实本身去杜撰一些轰轰烈烈、离奇曲折的 故事。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首先是如何理解 这四个字的含意。我的理解是:“生的伟大” 除了指刘胡兰本身之外,同时也指她生在了一 个伟大的时代。刘胡兰短短的一生中,不仅度 过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日战争,而且经历了解 放战争初期急风暴雨的岁月。在这两次性质不 同的革命战争中,由于有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中 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发动了亿万人民群众, 决心彻底掀掉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 的时代。刘胡兰同志就生长在这样一个伟大的 时代里。而且她本身就是这一股革命洪流中的 一朵浪花。她尝到了胜利的欢乐,也经受了困 难的考验。可以说,战争的过程也是她成长的 过程。没有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也就不可能 出现刘胡兰这样的英雄人物。基于以上这一理 解,我在写作当中,除了尽可能发掘刘胡兰生 平事迹本身的深刻意义外,对于当时的战争形 势、客观环境等等也花了不少笔墨。这样的理 解是否正确?作品本身是否体现了这一意图? 这就很难说了。 三、在写作中遇到的另外一个难题是:如 何处理刘胡兰烈士周围的一些人物。和刘胡兰 一起工作、战斗过的人很多,就以区一级的干 部来说,自新政权建立至刘胡兰就义的近十年 当中,文水县云周西村一时划归二区,一时划 归五区,一时二、五区又合并了,由于建制经 常改变,因而干部的调动相当频繁。而这些同 志绝大多数又都去云周西工作过,和刘胡兰都 有过接触,或多或少都对她进行过一些教育或 给过她一些影响。但作品中不能把这些人和事 都罗列上,只能是挑选一些和刘胡兰关系较多 的人,加以描写,把一些必要的情节适当集中 。对本村一些群众和其他一些干部,也只能采 取这种办法,否则就变成“名贤录”或“流水 账”了。 其次是如何表现这些人?其中有的人已牺 牲或病故,属于盖棺论定者。这比较好办。其 余的人中,有的当时表现好,现在也不错;有 的当时表现不错,后来变坏了;亦有的是当时 平平,现在表现积极……总而言之,情 精彩页 苦命的孩子 刘胡兰家住在云周西村中间。 这是一户普通的中农人家。自己有一宅破旧的四合小院,种着四十多亩碱薄地,养着一头老牛。爷爷名字叫刘来成,是个和和气气的老好人;爹名字叫刘景谦,又憨厚,又老实,平素连话都不说。父子俩都是村里有名的好劳动,放下镰刀提粪筐,一年四季不识闲。大爷(伯父)刘广谦在交城县做买卖——实际上是给一家杂货铺当勤杂工,担水磨面,搬运货物……每年没多有少总能捎几个现钱回来。买房置地不够用,称盐打醋倒也有余。奶奶是个把家过日子的能手,整天起来领着两个媳妇纺花织布,烧茶煮饭,料理家务。 这户人家,按说日子也还像模像样。可是那时捐又多,税又重,捐税的名目多得吓人:什么钱粮、水费、地方附加税、差车费、巡田费、临时军费、临时派款……从年初到年底,村公所送来的捐款条子,差点能贴半屋子。把这些捐税一缴清,地里打下的粮食就不多了。好在这户人家过日子很克俭,一年四季是粗茶淡饭,平素晚上连灯都舍不得点。这么着,日子还算能过得去。正像俗话说的那样:没有发了财,也没有倒了灶。 刘胡兰是这个家庭中的第一个孩子。在妈妈怀孕的时候,全家人都希望生个男孩,好顶门立户,承继刘家的香火。奶奶对这事特别关心,整天起来求神拜佛,烧香许愿,一心希望神仙保佑给添个男孩子。可是结果偏偏生了个女孩子!好在这是第一个孩子,全家人倒也还高高兴兴。奶奶虽然多少有点失望,但也没有抱怨什么。不管男罢,女罢,总算是抱上孙孙啦! 隔了几年,妈妈又怀孕了,家里人又都抱着很大希望,奶奶又是整天起来求神拜佛……结果偏偏又生了个女孩子。这回,家里人都显得很不开心。奶奶简直有点生气了,人前背后常叨叨: “一连生了两个‘赔钱货’,犯了九女星啦,这不知还要生多少个‘赔钱货’呀!” 妈妈听着这些话,心里当然不会好过,不由得眉头上就挽起颗疙瘩。 那时候,胡兰虽然才四五岁,可这是个非常聪明的小姑娘,每逢听到奶奶发牢骚,她就会向妈妈说:“妈妈,我长大了一定当个男孩子。”有时候又瞪着两眼问妈妈:“妈妈,女孩子为甚就不好?” 妈妈也说不出个道理来,只是抱着两个孩子叹气。有时候妈妈听着奶奶叨叨,也生气了,也会低声说几句气话: “女孩子怎啦?不是人?” 话虽如此说,不过当时重男轻女是种社会风气。做媳妇的不开怀(不生养),当然要受一辈子窝囊气;开了怀生不下个男孩子,人前脸上也没光彩。妈妈一连生了两个女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也就可想而知。而更糟糕的是,自从生了妹妹爱兰以后,妈妈就添了好多病,先是腰酸腿痛,后来是咳嗽气喘。热天还好一些,一到冬天病就越发厉害。胡兰五岁的那年,妈妈的病又犯了…… 这时正是世道大动荡的一九三五年末尾,到处传说陕北的红军要东渡黄河来山西。阎锡山①的人把红军说得可怕极了,他们说红军是一些青面獠牙的“土匪”,到处“杀人放火”,到处实行“共产共妻”。说凡是不归顺他们的就杀,甚至造谣说,要归顺他们就得先杀了自己的父母,然后他们才相信你……总而言之,只要红军一来,世事就大乱了,无论男女老少,都得遭殃。可是暗地里也有人传说:红军就是共产党,专门杀富济贫,打土豪分田地,只要红军一来,贫苦人就有好日子过,倒楣的只是一些恶霸老财;另外又有人传说:《推背图》上早就注定了,要大乱三年,不管贫富,“在劫者难逃”……各种各样的谣传像风一样到处乱刮,闹得人心惶惶。这时候,阎锡山对民众的防共训练也更加紧了。早在前一年冬天,各村就成立了“好人团”①和“防共保卫团”。不过那时只是个空架子,这时候却不同了。“好人团”天天要召集全村民众训话,讲解省政府发下来的“防共须知”,教唱防共歌子……“防共保卫团”则是每天上午要集合起来操练,晚上还要打更守夜…… 偏偏在这种乱糟糟的时候,妈妈的病一天比一天沉重,请医生看了几回也没好转,后来连床都起不来了。那时爷爷天天要去听“好人团”训话——人家说谁不去谁就是坏人。谁敢不去啊!爹天天要去“防共保卫团”操练——官家规定:年满十八岁和不出三十五岁的男人一律参加,爹晗好没出三十五,这就躲也躲不过了。奶奶要照管妹妹爱兰子,而大娘又要烧茶煮饭料理家务。这么一来,照护妈妈的责任就只好压在五岁的胡兰肩上。她每天起来要扫地、添火,给妈妈倒痰罐、打洗脸水、端水端饭,给妈妈捶背按腿……整天守在妈妈跟前,一步也舍不得离开。 妈妈看到自己的女儿这么孝顺,每天要做这么多事,心里感到又高兴,又难过,常常拉着女儿的手说: “苦命的胡兰子,妈算把你累坏了。就是死了,妈也心满意足啦!” 每逢这时候,胡兰就抱着妈,哭着说: “妈妈,你打我也行,骂我也行,就是不能死,我不让你死,爱兰子也不让你死!” 每逢这时候,妈妈总是噙着眼泪,苦笑着说: “孩子别哭,妈很快就会好的。”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