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时代、新的孩子、新的成长,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超越问题——需要我们具有全球化的视野、更敏锐的问题意识、更能渗透教育本质的思考。
清瑕著的《你就是孩子的起跑线(美国华裔名校生的成长访谈及美式教育之鉴)》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述了12位美国华裔名校生的成长故事,分享了其父母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下的教子心得,让我们感受到其亲子之间的爱和爱的表达,以及生命对生命的引领。
第二部分介绍了美国教育中值得中国学校和家长学习借鉴的观念和做法,话题包括家庭作业、阅读、天才班、体育运动和大学申请文书等,使我们拥有更加开放和开阔的视野,以及足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第三部分探讨了全球教育面对的共性问题,对个性教育、生命教育、规则教育、挫折教育、问题教育、亲子沟通、校园霸凌等,带来了颇具价值的分析、思考和对策。
本书以全球性视野,通过鲜活案例,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既给普通家长以启示,也可以给教育工作者以借鉴,还为专家学者研究当代教育发展和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方向性的思考。
本书值得每一位关心家庭教育、关心孩子的读者静下心来,好好感受,细细品味,大家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清瑕,中美跨文化教育媒体人,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专家讲师团成员,美国Global A&C Education CEO,美国天目教育基金会董事,“清瑕Time”教育类自媒体创始人,悦长大、天目教育、家长家、新新家长、乐爸生活家、爸妈搜、美国留学妈妈圈、代际心语、Civil Rights、北美华人之声、硅谷“优籽”教育等知名教育微信号特邀教育作家,《中国教师报》《现代教育报》《硅谷中国报》《中华商报》等多家报纸特约作家,中央电视台“非常6+1”教育点评嘉宾,中国少年报社培训中心前任校长,曾领衔、参与了多个国家教育课题研究,已在中美两国进行数百场专题教育演讲,已出版《向阳的智慧》《迎着阳光走》等4部教育著作。
从教师到校长,再到教育媒体人,三十余年职业生涯,从未离开过教育。如今游历中美,致力于做一名教育行者,一名融会中西教育理念的研究者、传播者,致力于将实用且适用的教育方法、科学且先进的教育理念,传递给每一个中国家庭。
第一篇 你就是孩子的起跑线
美国华裔名校生父母的教子心得
导语
教育,让生命照亮生命——哈佛萌爸的哲学思考和教育实践
§让孩子学会自己奔跑
§在孩子的后面画线
§不尽人事,没资格听天命
§把荣誉踩在脚下
§教育是一场智慧的博弈
成长,在智慧的教育中——世界奥数冠军妈妈刘双秋的育儿经
§用智慧开启孩子的成长
§用智慧为孩子插上起飞的翅膀
§用智慧陪伴孩子走向美好未来
教育,没有终点的爱的马拉松——哈佛妈妈燕子的教子心得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教育也是一场马拉松
§好的教育,就是放手让孩子自由地思考和选择
§将爱心传递下去
一个国际家庭的混合教育——Holly和两个儿子的成长历程
§身教重于言教
§我必须得A,亚洲人的英文是Asian不是Bsian
§我只希望你们快乐幸福
§妈妈,你找到了自己的使命
一场历经三代为考入哈佛打赌的故事——Barbara一家的教育传奇
§少时玩笑,打个赌又如何
§择偶路上,我们家不会有B
§严格的家规,虎妈也温柔
§合理放手,果实就这样结出来了
做妈妈是一生大的事业——昕和她的两个哈佛娃的故事
§她是一位职场女性,妈妈却是她的职业
§她是家庭的调和剂,却是一个说一不二的妈妈
§她是一个用心的妈妈,却说要当好孩子的秘书
育儿,做淡定的助推者——哈佛妈妈Lin和她的孩子们
§让家庭成为领导力的培养基地
§让孩子的潜能顺其自然地被开发
§让阅读写作放飞孩子的思想
§让爱成为孩子成长的大支撑
让孩子自然地成长——宾大妈妈许晖的家庭教育观
§读书和儿时的经历,让她拥有了独特的教育观念
§美丽的匹兹堡,是她给孩子生活和心灵营造的世外桃源
§陪着孩子成长,教育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
§让孩子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一份用心的教育——中国台湾妈妈Helen的教育选择
§因材施教,为孩子的发展奠定基础
§天才和勤奋,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做公益和学艺术,爱和修养不可或缺
享受温和成长——伯克利妈妈Iris的“心灵鸡汤”
§意外发现与悉心培育
§父母是伞,移居哪里都有安全感
§内涵教育,一样中的不一样
和族群一起成长——杜克妈妈李春燕一家的公益故事 §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
§大儿子的ABC俱乐部和小儿子的生日拜票
§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
§充满传承和感恩的母子书
尝试和改变,让生命更精彩——康奈尔父母颐和与天目山的育儿故事
§父母的尝试和努力,赢得了爱情,也改变了生活
§家庭温馨和谐的氛围,滋养了家人,也创造了生活
§全家的热心和公益心,回报了社会,也了生活
第二篇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借鉴美式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导语
可爱的课堂,在美国的校园里
§从美国孩子玩骰子,看如何引导孩子学会问问题
§美国的教师节
§加州学校的一节初中数学课
§没有固定答案的课堂提问
§美国老师Tamy的课堂情绪导入法
家庭作业,如何成为研究习
§美国孩子没有家庭作业吗
§Allison的作业很像课题研究
§美国孩子的暑假作业是什么样的
§辅导作业,中美父母的不同选择
阅读,比其他各科都重要
§美国孩子的阅读
§阅读作业
天才班,天生我材必有用
§美国天才教育的昨天与今天
§Allison的天才班学习经历
§美国天才教育的利与弊
小组合作,美国孩子喜欢的学习方式
§美国“小组合作学习”的缘起和功能
§美国学校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信息化带来美国“小组合作学习”新前景
借宿,美国孩子喜欢的校园社交
§借宿的组织和内容
§村长Vivian的孩子参加的借宿
§学校和社会机构组织的借宿
§借宿的风险和争论
体育,美国教育的重中之重
§美国人为何如此推崇体育运动
§邵蔚和两个爱打篮球的儿子
§金同学家的“美人鱼”
毕业典礼,全家人的狂欢节
§小学毕业典礼上激动的妈妈
§小雄女儿Tammy的高中毕业典礼
毕业舞会,释放的荷尔蒙
§毕业舞会的来历和程序
§邀请舞伴的那些事
申请文书,接到美国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通关符
§黄博士和他的文书点评 §孟雨晴申请哈佛大学的佳文书
志愿者活动,让孩子在社会实践中成长
§志愿者的由来
§把我的微笑捐给你
§社区公益奖,孩子们社会价值的体现
第三篇 跨越中美的教育投递
全球教育面对的共性问题
导语
个性教育,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加州的四季桂和可口可乐的“广告墙”
§个性和个性教育的专家解读
§每个父母都应该是个性教育专家
§个性教育不排斥共性,但不能纵容任性
§发现孩子的特质,疏影翻曲谱和六二的试用期
§成就孩子的天赋,Gilli
我和教育
五十年前,我只在母体里待了不到七个月,就降临在
上海的仁济医院。没有啼哭,闭着眼睛,一个柔弱的生命
,只有四斤七两。
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很多人劝妈妈放弃这个孩子。
但是,听到听诊器里传来的微弱心跳,妈妈坚决要求想尽
一切办法救下自己的孩子。在保温箱里沉默了七天的我,
终于睁开眼睛,送给了世界第一声啼哭。之后,我们母女
开始了相依为命的日子,我的一生也开始和教育融在了一
起。
面对教育,或许我们更多地关注“教”,而或多或少
地忽略“育”。其实,“育”才是基础。甲骨文“育”左
边是个“女”,右下方是个倒着的“子”,整个字形都在
意会母亲生育孩子。当母亲全力救下我的时候,她在告诉
我,教育的本质是生命的成长,它的起点是爱。
因此,教育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生命课题。经历生命就
要经历教育,接受教育就是滋养成长。在采访了大量的美
国华裔家庭后,我最为感动的是那份父母子女间的亲情,
那份持久不懈的爱和爱的表达。
比如,四个孩子的妈妈徐晖经常在林子里和孩子们捉
迷藏;哈佛妈妈燕子把每天给父母的越洋电话当成必修课
;当Holly发现儿子的莫名恐惧可能是疾病的时候,她和所
有母亲一样,把孩子的健康快乐作为教育的唯一追求;哈
佛男孩孟雨晴的爸爸“萌爸”说:“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一
个关系是亲子关系。无论如何,都不要做伤害亲子关系的
事情。”
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亲情和爱始终是它的主题。
学会爱和正确地表达爱,应该是家庭教育面对的基本问题
。面对汗牛充栋的教育理论,我更愿意相信,教育是生命
和生命的互动引导,是一个生命照亮另一个生命的历程。
家庭教育,更是一份爱和智慧的生命实践。
因为这样,父母的用心自然而然;因为这样,父母的
智慧不可或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孩子都应
该得到与众不同的家教滋养。当好他们的教育专家,给予
他们最适合的生命陪伴和引导,是我们每个家长的责任,
也是这些优秀父母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或许他们的具体
教育方法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但是那份智慧和用心
,却是我们每个父母学习的榜样。
从教师到校长,从中国到美国,从学校教育到家庭教
育,三十多年的教育生涯,让我有资历以一个教育人自居
。但是,从近年来的教育实践,特别是同一大批优秀父母
的交流互动中,我发现,教育不仅是专家的事业,也是我
们每一个普通人的基本修行。特别是对于家庭教育,我也
只算是一个普通但还用心的母亲。
作为一名教育从业者,职业经历也给了我更多认识国
外教育,以较为宽广的视野思考教育的机会。伴随着全球
化的到来,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互动交流越来越频繁,也
越来越趋同化。现代教育的分层功能和竞争的加剧,让教
育的工具特征越来越突出,“书中自有黄金屋”成了世界
性教育现象。所以,地球是平的,教育也是平的;中国教育的问题,美国教育也一样有。因为,教育是人类的教育
。
但是,文化背景的差异,制度体系的差异,让不同国
家在教育实践上形成了不同的特色。借鉴和交流同样重要
,开放和包容不可或缺。在游学美国教育的这些年,我更
愿意以平视的眼光去思考美国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有时候
,甚至会发现,在中国很多被批评的做法,譬如尖子班,
却在美国以天才教育的形式普遍存在着。教育不是标准化
生产,也不是均衡的乌托邦。我们要承认人的差异,尊重
人的成长规律,并认识到教育永远是因材施教的鲜活实践
。
回归人,就回归了教育的本源,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
学校教育。在我介绍一些美国教育的做法时,更希望大家
能够去感悟和思考那里面渗透的人文情怀和对规律的尊重
。我写那些关于教育的文章的初衷,是希望能够引发大家
新的思考,因为教育本来就是所有人都参与的生命实践。
借此机会,感谢所有在我生命成长和教育实践中给予
真诚帮助的人,感谢爱我和我爱的人。特别是对于本书的
出版一感谢中国经济出版社教育分社社长崔姜薇女士的邀
请和策划,以及葛晶主任和冀意编辑的倾情付出。感谢所
有被采访者的真诚和支持,也感谢家人的帮助,感谢我的
儿子特别为这本书题写了书名。
生命本来就是一个聚合的过程,任何成果都源自合作
互动和同生共长。如果没有那份生命的传承和共生、互动
和共舞,教育将不再是教育,生命也将失去前行的力量。
教育即生命!一点感悟,是为序。
如何让孩子顺利申请到藤校?藤校的真正选择标准是什么?什么阶段是孩子留学的最佳时间?华裔美国家庭的成功教子经验是什么?美国留学给孩子带来的是什么?中式教育和美式教育存在哪些差异?中式教育和美式教育怎么更好地结合呢?如果爸爸妈妈们正在因为以上问题而焦虑不淡定,请翻开清瑕著的这本《你就是孩子的起跑线(美国华裔名校生的成长访谈及美式教育之鉴)》:转变观念,平视美国教育,参与一次面对生命成长的教育剖析;坚定信念,拥有文化自信,融入一场深入文化内核的教育对话;抛弃执念,借鉴教子智慧,体验一种亲子共同成长的教育实践。
“给孩子选择的机会,温柔而坚定地让孩子承担后果。”这是昕的儿子上一年级时,他的班主任说过的话,这句话一直让昕铭记在心,并融入她的育儿实践中。她认为,要想让孩子的路越走越宽,就需要静下心来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个性化研究孩子。只注重眼前回报,功利和短视的父母,都无法拥有孩子的未来。
每个孩子都是可以打磨的钻石,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闪光点,这需要父母耐心、细心地挖掘。昕的两个孩子个性不同:儿子好强,女儿温顺,她用不同的方法教育引导着他们。她希望儿子理解别人,多为他人考虑;希望女儿既能保护自己,同时又愿意冒险,能够坦然面对失败。
儿子高中的时候疯玩游戏,昕并没有批评孩子,他们采用的是激将法。她对儿子说:“你这么爱玩游戏,如果能自己编程写出游戏来打,那才棒呢。”孩子还真这么做了,最早在计算机上写游戏,写出了玩24点的不同游戏。后来儿子自学编程,在网上参加美国计算机奥赛,还去澳大利亚参加了国际信息奥赛。上大学期间,儿子在世界大学生程序设计比赛中取得过当时北美的最好成绩。
昕非常注重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根据孩子的个性,让其自由发展。华裔的孩子大都会去学钢琴,女儿学过二三个月的钢琴,不是很喜欢,说想拉小提琴。昕为孩子租了小提琴,女儿也只学了三个月。接着女儿学长笛,她说哥哥在吹黑管,她也要学管乐。最后,女儿正式开始学吹长笛,至今已经坚持了整整十年。父母对孩子们的爱好应顺其自然,不应有很多强加的内容。
昕能做一手好菜,但就是不爱吃甜食,所以家里的饭桌上很少有甜点。昕的女儿特别爱吃甜点,妈妈就告诉她,如果想吃就自己去做。没想到,女儿还真的开始做了。妈妈帮忙买来了所有的食材调料,女儿开始了各种尝试。女儿非常喜欢Flour的Joanne Chen出的菜谱,Joanne Chen从哈佛大学毕业后才开始学习烘焙,女儿就下载菜单跟着学习。
几年前,昕给女儿买的圣诞礼物是厨师机,帮助女儿更方便将蛋白打发。妈妈怕女儿没有常性,让女儿答应每周都用。结果不仅女儿坚持了下来,昕也经常使用。女儿常常把做的点心带到学校和朋友们分享,受到了大家的肯定和赞扬。这不仅激励她不断创新甜点的花样,更让她养成了坚持的习惯。
对于孩子的每一种爱好,昕都会支持和鼓励孩子去尝试,让孩子在自由的空间里尽情发挥,也让父母更客观地了解孩子,对孩子进行更适合的引领和指导。同时,她始终认为,教育就是服务。在孩子的成长中,当好孩子的秘书十分重要。
孩子参加各种活动大赛,昕自己也记不清有多少次了。但在考试前夕,她都会把自己该做的做到位,但等孩子从考场出来,她就什么都不问了。她知道,孩子会自己去反思。对于孩子的各项活动,她的研究和深入绝不亚于任何指导老师。除了家庭中的吃喝需要贴心操持外,孩子参加活动之前,她都会去收集大量资料,寻找一切对活动有帮助的送给孩子。
她说:“当好孩子的秘书,就是一直默默地替孩子准备一切可能的建议,但决定一定是孩子自己做的。”一天,女儿淡定地告诉她AP统计有一个季度得了B,昕问:“为什么?”女儿说:“因为那段时间太忙,所以放弃了一些作业和附加题。时间有限,没有得A,自己的兴趣重要,我的重点放在了自己的兴趣上。”而她只对女儿说:“有舍才有得,懂得取舍说明你成熟了。”
当然,精益求精的女儿学年结束时的成绩还是A,但昕知道女儿做过不少常人眼里“伤害”GPA的事情。女儿为乐队放弃AP,为准备集体项目,不参加州里最重要的数学竞赛等。她认为,让孩子形成自己的主见,知道如何选择,孩子才能成为自己。
除了孩子的比赛,昕也积极努力做着各类公益。她用假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和旅行;多方谋划,想办法给学校捐款;鼓动社区邻居和身边的人去做义工。孩子们看到妈妈这样努力,他们也变得更加努力了。
当上哈佛的儿子即将毕业,找工作或申请博士研究生相关事宜他都会和父母讨论商量。昕无论多忙都会抽出时间帮儿子看简历,提出修改意见。女儿大学申请结束后,开始计划暑假的安排,全家自然也会一起审阅她的简历,练习面谈等。
真正的教育,不是点石成金,而是春风化雨。昕的家就是孩子们未来职场的演练场,妈妈秘书都要认真提前做功课。
做妈妈,是一项最大的事业!
P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