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蒹葭苍苍(精)/凌力文集》为凌力多年撰著的散文、随笔精选合集。 作者将其分为四部分: 第一辑感遇记述了对早年生活的追忆。如《我为什么爱读书?》《平民美食》《居京琐记·卖报》等十八篇。 第二辑咏史讲述了有趣的历史掌故。如《承乾宫皇贵妃的命运》《说冤案》《朱元璋二三事》等二十四篇。 第三辑看世界实录了改革开放之后数次中外出访的趣闻、随感。如《台湾饮茶小记》《访问匈牙利日记》《我看到的今日俄罗斯》等六篇。 第四辑创作谈辑入了所撰多部长篇历史小说的《后记》,以及半生从事长篇历史小说创作的深切体悟。如《从(星星草)到(少年天子)的创作反思》《我心目中的历史小说》《追寻雄浑的意境》等十二篇。 全部篇目均为凌力自选,共计六十篇。从中可看到她的生活情趣,看到她对史实的执着探究,看到她在纷繁现实生活面前的热情关注,更看到她在长篇历史小说创作领域的孜孜以求,从而可以更多侧面地理解这位女作家及其作品。 作者简介 凌力,著名作家、清史专家,现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研究员、教授。1942年2月生于陕西,196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星星草》《少年天子》《倾城倾国》《暮鼓晨钟》《梦断关河》,散文集《蒹葭苍苍》,历史读物《清宫悬案》等。其中《少年天子》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梦断关河》获首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首届老舍文学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等奖项。 目录 第一辑 感遇 永远的故乡 我为什么爱读书 UFO——天外来客 平民美食 班夫人 燕邻 途中 蒹葭苍苍 盗亦有道 一肩风雪 居京琐记·卖报 山海澳角 完梦 莲花池上的鸭子们 遥寄李叔叔 见闻录之一 见录闻之二 一笑解怨恼 第二辑 咏史 杏林董仙 三县令 话说灶王爷 胡同沧桑 明英宗·于谦·小南城 细雨仙霞关 三百年前话施琅 承乾宫里的皇贵妃 承欢侍宴说翰林 “老头儿” 猛兽的情义 说冤案 简约之美,诙谐之美 怎样维护著作权? 朱元璋与养蜂翁 艺术的空筐及其他 从一份公主妆奁给食单想到 历史的相似、巧合与一语成谶 一百口皮箱 拔钉钱和渠伊钱、捋须钱 战争中的小幽默、小插曲 三杨的故事 汉代的算术 朱元璋二三事 第三辑 看世界 访日随记 几位意大利女性 台湾饮茶小记 台湾买茶小记 访问匈牙利日记 我看到的今日俄罗斯 第四辑 创作谈 《星星草》后记 历史小说的历史感 从《星星草》到《少年天子》的创作反思 致李树声 路漫漫其修远兮 《暮鼓晨钟》后记 天子一孙子一孩子 《倾城倾国》再版后记 我心目中的历史小说 《梦断关河》后记 倾听历史的声音 追寻雄浑的意境
导语 凌力著的《蒹葭苍苍(精)/凌力文集》辑入凌力创作的散文随笔《读史札记》、《看世界》、《创作谈》等。茅盾文学奖是我国长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奖,这五位女作家曾经先后以她们的鸿篇巨制获得这一殊荣,并在读者中享有广泛的赞誉和影响。本书收录了了《蒹葭苍苍》《杏林董仙》《三百年前话施琅》等文章。 精彩页 永远的故乡 从上小学、中学、大学到工作,直到今天快要退休,填写过数不清的表格。小时候由父母填,识字以后自己写,籍贯那一栏始终不变:江西于都县。我很为我的籍贯自豪,因为她是革命老区,是我们最早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所在地。每每读到有关于都的革命回忆录,甚至听到《长征组歌》中一句“红军夜渡于都河,跨过五岭抢湘江”的歌词,都令我倍感亲切。 但我在五十岁以前,却从来没有回过家乡。有关家乡的一切,都是从父亲那儿听来的。 父亲是一九三一年不满十四岁时参加红军的,标准的红小鬼,从勤务员、司号员、通信员干起,学文化、上红军无线电学校,终于成为我军的通信技术干部。我从小就喜欢听他讲老家的故事。打土豪分田地和偷跑出山参军的故事讲完之后,他常常会回忆起小时候放牛的山坡水塘,栽秧割谷的田地和打谷场。我也就常常按照自己的想象,画上许多张我心目中的家乡图,父亲总是笑着摇头说不像不像。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九五。年,在离家十五年后,父亲带着母亲回老家探亲,并把祖母接到城里来了。我很兴奋,总惦着向祖母打听山坡水塘和田地打谷场的事儿。祖母一口家乡话,我一句也听不懂,还是父亲翻译过来告诉我:“土改’’以后,各户都分了田,山坡水塘打谷场大家共用,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我很想拿我的那些家乡图请祖母鉴定到底像不像,隐约觉得祖母不大喜欢我们姐妹,就没敢造次。老人家在城里住不惯,不到一年就急着回了江西。过了好久,母亲才告诉我,因为家中没有男孩儿,老人家挺不高兴。到一九五七年,我母亲终于生了个弟弟,特意照了一张他穿开裆裤的相片寄给祖母,听说老人家逢人就拿出相片来显示一番,高兴得病都好了许多。 “文革”结束,历尽苦难的父亲终于获得解放,一九七九年双亲带着弟弟回老家给祖母扫墓。祖母到底没能亲眼看到她殷切盼望的孙子。探家回来的父亲说起此行,显得十分沉重。他说:没想到干革命干了五十年,家乡还是那么穷苦那么落后,连竹子都砍光了!他们在老家照了不少相片,让我看到了光秃秃的山、荒败的田地、东倒西歪的土屋。特别是与他们合影的乡亲们,衣着破旧,表情漠然,甚至痴呆,男女老少仿佛都不会笑。多年来我梦中那碧绿的山坡、清清的水塘就此褪尽了色彩。父亲把从家乡带回来的珠粉、笋干等土特产珍藏着,隔好长时间才拿出一点儿来慢慢品尝,品尝时又免不了轻声叹息。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到南昌参加滕王阁笔会。感谢笔会的组织者,安排我随几位老作家老同志到赣州、瑞金采访,我于是得以回于都老家探望。 当我站在村口的时候,只觉得热血上涌,心在胸膛里一下一下跳得又重又慢,仿佛撞钟,一时间视听都有些障碍,有如梦幻。原来,这就是我的故乡。 我从来没有到过这个地方,周围的一切却毫不陌生。是不是因为在照片中看到过无数次?但这里的景象和照片上完全不同啊!满目欣欣向荣,展现了一派生机:水田平整如镜,绿茵茵的稻秧已长到尺把高,风过处泛起层层涟漪;清澈的河水哗哗流淌,河上新造了很有现代味儿的石桥;电线杆和水泵房告诉我强大的电力已经输送进这小小山村;竹林森森、树木苍苍,覆盖着平缓的山坡,一直绿到天边。变了,全都变了! 不但环境变了,人也在变。亲族们热情地接待了我,并不因为我面孑L陌生而见外,大家坐在一起,有说不完的家常话儿。老辈人回忆着我父母两次回家的情景,甚至讲起关于我父亲少年时代的故事传说。同辈人说的是年来的变迁,科学种田的成果,多种经营的设想,等等。(P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