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与父辈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阎连科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阎连科著的《我与父辈》是一部长篇散文作品,是阎连科对父辈的一次写作祭奠,是一个儿子跪在祖坟前的默念、回想和懊忆。“我不断地回家、回家、再回家,把写作《我与父辈》当成一种赎罪和忏悔,直到觉得自己又是那块土地的儿子了,才可以重新上路远行。”
作者简介
阎连科,1958年出生于河南嵩县,1978年应征入伍,198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政教系,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79年开始写作,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日光流年》《坚硬如水》《受活》《风雅颂》《炸裂志》,中篇小说《年月日》《黄金洞》《耙耧天歌》《朝着东南走》,短篇小说《黑猪毛自猪毛》,散文《我与父辈》《711号园》等作品。先后获第一、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第三届老舍文学奖和其他国内外文学奖项二十余次。入围2012年度法国费米那文学奖短名单、2013年度英国曼布克奖短名单,并获得第十二届马来西亚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2014年度弗兰茨·卡夫卡文学奖。作品被译为日、韩、越、法、英、德、意、荷、挪威、以色列、西班牙、塞尔维亚等二十多种语言,在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现供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为教授、驻校作家。
目录
自序 被我走丢了的家
第一章 我的那年代
小学
《红楼梦》
枪毙
写作
寂冷的光亮
高考
第二章 想念父亲
土地的身影
盖房

失孝

战争
命运
罪孽
清欠
结去
第三章 大伯一家
人物
织洋袜
偏爱
爆发
盖房
相媳
尊严
赌博
走向短路
电视
铁成
连云
歇息
后事
面向死亡
去处
第四章 我的四叔
日子与生活
一件布衫
静夜
一桩事情
一头沉
收麦后
在车站
回乡

墙里墙外
序言
有的人永远生活在村落、城巷和房子里;有的
人永远生活在村落、城巷和房子外;还有些人,注
定是一生都来回行走、徘徊在村落、城巷和房子的
里边和外面。
二十周岁时,我因为当兵离家而第一次坐上了
火车,见到了电视机,听说了中国女排,吃到了无
限量的肉馅包子和饺子,知道了小说有长篇、中篇
、短篇三种分法,并在一九七八年的军营里,抚摸
、敬拜了中国的文学刊物《人民文学》和《解放军
文艺》的墨香和庄重。并且还听说,北京那儿有家
专门谈论文学的刊物叫《文艺报》。翻过这个承载
了过多历史重量的年头后,我在师图书馆一本书的
封面上,看到了金发碧眼的女人费雯·丽,惊讶到
被美带来的恐惧所慑获,站在那儿足有几分钟,木
呆呆地不知道那时候我的人生正被书籍重击着。我
无法相信原来外国人长得是那样。不能理解世界上
竟然还有和我们长相完全不一样的人。我把那印着
《乱世佳人》中费雯·丽艳照的三部小说,带回到
连队白棺材般的蚊帐里,用三个晚上看完了玛格丽
特·米切尔上、中、下三卷本的《飘》,恍然间,
明白之前我对阅读和故事的理解是多么偏颇和错谬
——我一直以为全世界的小说都和我读过的红色经
典、革命故事样,可情况却完全不是那样。于是我
开始阅读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和司汤达。冉·阿让
只要从《悲惨世界》的文字中走出来,我的手上就
会出汗,感到不安和惊恐。为了抵抗阅读带来的躁
动和心跳,我需要不断地合上书页,把自己双手的
关节捏得啪啦啪啦响。
读《包法利夫人》时,我不知道为什么在严寒
的冬天会半夜从床上爬起来,独自在军营的操场上
,莫名地跑了一圈后,才又回去爬到床上接着将书
一字一字地吞到肚里去。
是美国作家米切尔,把我带进了另外一个世界
里。她就像穿着随意、有些俗艳的使女,牵着我的
手,将我领进了神圣、庄重的教堂样。这让我时时
都记住那个深冬的寒夜间,天空皓白,村里酷冷,
我家门外的流水声渐次成为岸冰的冻结声,刺骨地
响在耳边和村落上空的静寂里。那时候,一九七八
年底,我要当兵了,必须在早晨鸡叫三遍后,到公
社的大院坐上汽车至县城武装部的大院去集合。于
是我一夜未眠,盯着窗外的冷月和宁静,直至听到
村街上有了谁人的脚步声,才慌忙起床去站到父亲
的床前边,望着他多病、瘦黄的枯脸说:
“爹——我走了……”
而这时,父亲从被窝里伸出他枯黄如柴的手,
把我的手捏在他手里,喘喘吁吁嘱托道:
“走吧你……走了就努力出息些!”
这是我二十周岁要离开家乡时,父亲对我说的
最为平常、深重的一句话。这句话的分量、力量如
山脉托举着我的灰暗和未来,让我对青春的茫然仿
佛走不出的荒野般,直到米切尔把我带往那些神圣
的著作前,并帮我将一扇完全不一样的大门推开一
条露着光的缝。
我开始了真正意义的阅读和写作,并试着投稿
和发表。一九七九年发表的今已丢失的第一个短篇
,八元的稿酬,如今天的八十万元样,让人激动和
兴奋。我用两元买了糖和香烟送给连长、排长和战
友们,另外六元钱,和三个月的津贴攒凑在一起,
终于够了二十元,赶紧寄回家里让父亲买药吃。及
至后来几年在身为士兵的年月里,每年都有一二短
篇发表,挣来的稿费从十几元涨到几十元,我都一
一从邮局寄回到坐落在河南嵩县的田湖村,再由母
亲或姐姐替父亲把钱送到镇上的药铺和医院里,直
到我因为写作而提干,因为写作而结婚,并隐隐觉
得自己有一天兴许会成为作家时,父亲觉得我真的
出息了,有业有家了,他可以撒手人寰了,就在我
刚结婚不久的日子里,用电报把我和妻子召回去,
然后他就又是留恋又是毅然地和我及家人诀别了。
那时候,一九八四年冬,我和妻子乘坐火车、
汽车在一个午时赶回家,那个乡村的院落已经挤满
了人,姐姐、哥哥、邻居、医生都在屋里、院里茫
然地站着、蹲着或者低语着,待我快步踏进了那个
院落时,几乎所有人的脸上都哀慌慌地松了一口气
,同时从嘴里低声吐出了三个字:“回来了……”
不知是问我还是自语着,然后闪开一条道,让我急
急到了父亲床前去。那一刻屋里虽然有灯光,却又
四壁昏暗,使父亲的脸色和那昏暗的灯光混在一融
里。我快步急切地冲到父亲床前边,慌慌忙忙叫了
一声“爹……”而父亲,那时依然躺在他十几年都
躺着的那个床边上,看着我脸上露出热切惨淡的笑
,用几乎难以让人听到的声音对我说:
“回来了……吃饭去吧……”
这是父亲一生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就在这句
话后不到一个时辰的时间里,父亲就在我的怀里去
世了,历尽了他辛劳、凡俗的一生,宛若一枚叶子
落下时,如何用力和挣扎,那落叶的生成和旋转,
都没有和别的落叶形成区别样。
然在我,却在数十年里无法忘记当兵走时父亲
对我说的那句话——“走了就努力出息些”,和在
六年后,父亲在他人生尾末我又站在他的床前时,
他用他平生最后的力气对我和这个世界说的最后一
句话:“回来了……吃饭去吧……,’这样的两句
话,是中国百姓任何人都最常说的两句话,平常到
如将汗熟的衣服脱下或者穿上样,值不得深刻地考
量和纠缠。可是我,却总也忘不掉这样两句话。就
是到今天,父亲死去的三十四年后,这两句话也还
楔子一样楔在我头脑里。我总是把这两句话联系起
来想,将前一句话理解为父亲让我出去到世界上闯
荡和奋斗,将后一句话理解为闯荡累了就回家吃饭
、歇息和补养。如同相信一间房子最后会繁衍成为
一片村庄般,我相信树会结果子,果子会腐烂、死
亡或者生成新果树。这个一切都是那个一切的重复
和重演。无论是你一生都守在一块土地上,还是你
必须离开土地闯到哪儿去,命定的事情是不能抗违
的。我们所能改变的,都是在命定范围内,一如一
切的成败都必须在生死轮回中。
我从不去想超越命定的事。接受命定是我唯一
应对世界的方法和主张。父亲让我“走了就努力出
息些”,我就为这个“出息”开始勤奋和努力。米
切尔把另外一个世界给我了,我就在那另外一个世
界里思摸和触碰,写作和读书,挣稿费和立事业,
然后累了就回到那个村落和土地上,同母亲、哥哥
、姐姐们说说话,为邻居、村人们做些力所能及的
事,然后息缓过来了,就从那个村落再往远处走,
到累了再回那个村里、家里歇几天。我相信,徘徊
在村落和远途的来回间,是上天给我安排好的行程
和反复,如同公共汽车总是在一条线路上往复一模
样。
我知道我被世俗所束缚,但我从没有能力一味
地对抗命运和命定。
我知道我一生的努力中,都伴随着狭隘、奴性
和无力,可也很少回家歇息后就不再出门去远行,
哪怕一生都如公共汽车往复在别人安排好的线路上

一九八五年,我的儿子出生后,母亲从乡村家
里到古城开封为我带孩子。刚好那年我的第一个中
篇发表在今已停刊的《昆仑》杂志上,不到四万字
,有着近八百元的巨额稿酬。为这八百元,我们全
家喜得如又超生了一个孩子般;为庆贺这稿酬,一
家人走进餐馆狠狠吃了一顿饭,还又买了一台十八
英寸的电视机。自一九七九年发表第一个短篇起,
到一九八五年发表第一个中篇止,六年的努力和辛
劳,我和妻子都知道其中的苦甘和酸辛。而母亲,
则拿着那厚厚的一本杂志并翻着属于我的二十来页
的铅字说:“写这么一点儿就挣八百块钱啊,这比
农民种地强多了——这样看,你可以一辈子就把这
事做下去!”
我也觉得这确实比农民种地强得多,不需风雨
,有名有利,异常值得一辈子终生不渝地做下去,
而且父亲让我走了就努力出息些,母亲又让我终生
写下去,我哪有停止读书和写作的来自家和土地上
的理由呢。那么也就接着读,接着写。在后来中国
文学的黄金岁月里,由我编剧的正能量的连续剧,
连续三年都播在中央一套的黄金时间段,那稿费比
小说来得快得多,也多得多,于是每月我都给母亲
寄去她认为每天吃顿肉也花不完的钱,过着每年春
节镇长乃至县长和县委书记都会到家里拜年的风光
好日子,使得我们整个村的人,都以为我离开村庄
真的出息了,有了名声了,连县长都到我家坐坐并
请我吃饭了。这样儿,如一问房子不仅变成了一个
村,而且转眼又成了一座城市样,那些年月我家的
精神和风光,真是酷冬过后的春日般,连房檐和树
枝上麻雀的叫声都和人家不一样。可事情到了一九
九四年,我还如往日一样写作着,却因为一部中篇
的麻烦和纠缠,使我在部队写了半年检讨书,加之
常年写作,日日枯坐,夜夜握笔,最后闹到腰病、
颈椎病同时发作,每天只能躺在病床上,连吃饭也
得要人端着送到手里边。这期间,母亲、哥哥、姐
姐都从家里赶到部队去看我,见我不能走坐还躺在
一家残联工厂为我特制的活动架子下,身子敞开,
头面朝天,悬着胳膊在半空的活动板上写作时,母
亲便又说:“你为写作疯了吗?要把一个好人写成
坏人、残人吗?”哥哥则看着那躺椅和架板评论道
:“何苦呢……好好活着比你写东西重要得多!”
而我的姐姐们,则都说了一模一样的话:“我们的
日子过得很好了,你用不着这样躺着还天天写让人
不喜欢的东西呀。”
然后是一家人的沉默和无言,一家人劝我要么
不要写,要么实在想写了,就写他人喜欢的——比
如还写中央台播的电视连续剧。今天回忆那时他们
说的话,我理解那不仅仅是他们说的话,而是一个
村落和一片土地的声音和灵悟,是我命运走向岔道
后,扳道工的体悟和纠正。而那时,我不能理解来
自土地的声音和精神,只是为了让他们放心回家去
,就一连连地点着头,如写作检讨般的认真和虔诚
,直到他们都离开北京,回到了只属于他们的土地
上,我又开始躺在残联为我特制的椅架下,继续写
作《El光流年》那本书。直到《日光流年》后,写
了《坚硬如水》和《受活》,并因为写了《受活》
而转业,因为转业又精神放松写了另外两本更令人
恼火的小说后,我们县的一个领导在那年春节时,
通过电话对我正式宣布说:
“我说连科呀,现在我对你说句实话吧——你
其实是我们县最不受欢迎的人!”
听了这句话,我轰隆一下顿悟到,我和那块土
地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和变故,就像一头耕牛
在不知不觉间脱缰,重重踩在了每天侍奉它的把式
身上一样,他们已经觉得我不是那块土地的儿子了

他们认为那块土地的儿子不该是我这样子。
导语
荒诞现实主义大师剖析自我的真情之作:在阎连科所有作品中,这是一颗钻石,和书的厚重相比,奖项和盛誉都太轻了。独家收录阎连科真挚长文《被我走丢了的家》。被中央电视台、中国散文协会和《新京报》《中国图书商报》《南方都市报》等报刊评为年度优秀作品。读完《我与父辈》,就是完成了一次自我救赎、一趟精神上的返乡之旅。
精彩页
小学
年代存在,是因着记忆。有的年代过去了,有刀凿之痕;有的年代,平淡无奇,如飘浮流云,风来雨去,了无迹痕,只留一些味道在其中。
宛若我不知道我的出生年月样,也不知道我是何年何月开始读的书。家在中原的一个偏穷村落里,父母计时,一般都依着农历序法,偶然说到年月公元,村人们也都要愣怔半晌。在中国的乡村,时间如同从日历上撕下的废纸。之所以有着时间,是因着某些事件。事件是年代的标记,如同老人脸上的皱褶标刻的岁月。
之所以有着那一年的存在,是缘于那年我与二姐一道到村头庙里读书的因由。
那一年,由一年级升二年级的考试,我的语文是六十一分,算术六十二分。六十分及格升级,这个分数,便如一蹴而就的力气.把我幸运地推过了升级的门槛。可这个分数,也让我感到稍嫌羞涩和不安,感到难以面对父母和村人。我隐隐有些明白,我的分数偏低,是因了同班二姐的分数有些靠高了。她的语文和算术,都在八十几分。你试想,倘是她的分数比我的还要低,我的分数也就自然会显山露水,突出着高的端倪了。
事实正是这理儿,没有姐的高分,自是不显弟的低分。
我开始嫉恨二姐着。
开始到父母面前,仰仗兄弟姐妹的排行,以我的最小之势,说些二姐的坏话。开始把她的东西藏将起来,让她以为丢了,四处翻天找地,踪迹了无。直到父母急得骂她,她也开始哭泣,我再做出替她着急的样儿,从哪儿把那东西猛地找将出来了。
二年级的开学前,是个寒冬天。正月,过了十五,她的书包丢了,找得大汗淋漓,母亲差一点儿就要打她,我便从她的床头费尽心机又轻而易举地替她找了出来。望着那书包,二姐开始怀疑我,可又确无证据,最后我们姐弟经过相争相吵,她只好给了我一毛钱,作为了一种无奈的谢意。
我用那一毛钱,上街买了一个烧饼。直到今天回味那烧饼的味道,它还依然香味弥漫,美得让我无以言说。
然而烧饼虽香,可终于还是要去读书。我担心二年级时,仍与二姐同班,那会给我的学习带来莫名的压力。为此,开学那日,我迟迟地不往学校迈步。在学校外边磨蹭得天长地久,如一个害怕对手而不敢登台的懦弱的拳手,磨蹭在拳台下边等候着意外和侥幸的发生。
也就果然。
那天上午,日光明明丽丽,照着冬后的残雪,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世界的明光。老师和学生们,扫了校园的积雪,走进教室许久,到上课的铃声响得有些烦泼不安时,我才迟迟地走到教室门口。恰在这时,有个亭亭玉立的女老师,人苗条细腻,满身都是让人着迷的某种气息。她过来问了我的姓名,把我带到了另外一个教室的门口,说我被调到了她的班里。说把我和二姐分开读书,是为了便于我们姐弟在学习上愈发努力,有可能就更上一层楼去。
那时候,我不知道感谢上帝,不明白命运与人生,原是多么需要偶然与幸运。只是感到女老师能洞穿人心,明亮温柔,宛若风光对季节的问候。那时候,我对学校和教育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到似乎有假,如同温煦的光亮在一个孩子心里天宽地阔,透明而清净。似乎,我一生命运中的幸运,都从那天开始;不幸,也都在那个年代里埋下。
今天拉开那个年代的戏幕,呈现的第一场次,就是那天的一个场景。
老师把我领进教室,让我坐在第一排的最中,而我的同桌,奇迹般的不是一个男的,也不是一个乡村姑娘。她穿着整洁,皮肤嫩白,人胖得完全如了一个洋娃娃。单是这些,也就了然去了。而更为重要的,是在我坐下之后,她用铅笔在课桌的中间,为我俩画下了一条性别的楚河汉界,用城里人自然奶甜般的细音告诉我说,彼此谁都不能越过,写作业时,谁的胳膊,也无权触碰谁的胳膊。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