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乡党有德泽教化--万历三贤话吕坤/乡贤文化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杨波 |
出版社 | 大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杨波著的《乡党有德泽教化——万历三贤话吕坤》主要内容有:吕坤简介,吕坤(1536年10月24日-1618年7月24日),字叔简,一字心吾、新吾,自号抱独居士,明代归德府宁陵(今河南商丘宁陵)人。明朝文学家、思想家,吕坤刚正不阿,为政清廉,他与沈鲤、郭正域被誉为明万历年间天下“三大贤”。吕氏家族历史;少年勤读,一举中举;为官各地,勤政为民;编成《呻吟语》,教诲乡人为人处世;思想宏大,影响后人。 目录 前言 家世扑朔不迷离 一、祖辈灌园居新安 二、退敌赏“吕”误成“李 三、两百年间复姓难 四、上疏复姓智慧显 事亲至孝守庭训 一、遵从父教守庭训 二、事亲至孝科举迟 立身行己有法度 一、秉持“四真”尚慎独 二、进退有度常自省 三、洁身自好惜名节 四、忠君爱民担道任 五、君子当怀终身忧 六、大智若愚守“四端 忠厚老成传家风 一、夫义妇顺睦姻亲 二、兄友弟恭骨肉情 三、耕读传家宜子孙 学求自得悟乃休 一、积善人家庆有余 二、博览群书悟经旨 三、发明六经学孔孟 四、《呻吟语》中有真意 五、学务笃实出新意 著书不为稻粱谋 一、刊刻《闺范》惹风波 二、撰《实政录》欲救世 民生多艰鉴乃行 一、推行乡甲促平安 二、力挽风俗倡教化 三、扶危济困惠百姓 四、为政实干留青名 奋笔疾书为桑梓 一、殚精竭虑防水患 二、修城治邑保民生 三、著书讲学奖后进 乡党有德泽教化 一、创设义田睦宗族 二、撰述《宗约》齐秩序 三、省察克治化人心 沙随夫子古今传 一、自撰墓志胸襟宽 二、穷理尽性最醇正 三、济时亲民为龟鉴 四、从祀文庙美名扬 五、沙随夫子古今传 参考文献 序言 宁陵又名沙随或宁邑,旧属葛国(或葛伯国) 。春秋时期属于宋地,因鲁成公十六年(前575)和 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在此举行过两次“弭兵之 盟”而著称;战国时期是魏国信陵君的封地,故又 有宁城、信陵之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始置 宁陵县,迄今为止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众多彪 炳史册的河南古代历史名人中,宁陵人吕坤是其中 比较独特的一位。 吕坤生活在明嘉靖、隆庆、万历年间,为人刚 介峭直,为学注重实践;深谙性理之学,颇具经济 之才;心忧社稷苍生,治政可称廉能奉亲谨守庭训 ,关心宗族事务;早年编纂《宁陵县志》,晚年归 隐原籍著书,在儒学、文学、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 较为丰硕的成果。 教育与教化不同。吕坤做事一贯坚持克己复礼 ,宣扬儒家伦理教化,提出“人事就是天命”的观 点,让人们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合 乎仁义礼节。他在《实政录》卷一《教官之职》中 指出:“今之士习可知也已,联其长少,正其心术 ,端其趋向,约其放纵,抑其骄蹇,策其惰慢,教 以立身行己之法,迪以济世安民之要。使居乡则为 端人正士,出仕则为良吏忠臣。一言而乡党相传, 一行而家邦取法。不愧俊秀之才,堪为社稷之重。 但一学得此数人,翘然出色。其余皆小心谨畏,不 辱其身。教官如此,可谓称职矣。”希望通过称职 尽责的教官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教化本自有方法。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吕坤入仕时已年近四旬,所以对于如何为官治政 有着清醒的认识。其主要观点有三:一是强调做官 要做良吏,做良吏要有教化百姓之法,认为“治病 要择良医,安民要择良吏。良吏不患无人,在选择 有法而激劝有道耳”;二是强调教化百姓要坚持言 传身教和持久施教,“化民成俗之道,除却身教再 无巧术,除却久道再无顿法”;三是强调言传身教 第一要务就是要像父母关爱子女一样爱护百姓,认 为“第一要爱百姓,朝廷以赤子相付托,而士民以 父母相称谓,试看父母之于赤子是甚情怀,便知长 民底道理。就是愚顽梗化之人,也须耐心,渐渐驯 服。王者必世而后仁,揣我自己德教有俄顷过化手 段否,奈何以积习惯恶之人而遽使之帖然我顺,一 教不从而遽赫然武怒邪?此居官第一戒也。有一种 不可驯化之民,有一种不教而杀之罪,此特万分一 耳,不可以立治体”。如果用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 对待百姓,教化百姓,就会使愚昧之人能够逐渐明 白人生在世的普通道理,使那些有恶行之人能够逐 渐改恶从善,其桀骜不驯的思想也会得到驯化。古 往今来,那些在治理政事上成功的人士往往把仁义 作为施政准则,做事之前首先考虑自己采取的道德 教化之举是不是有些过分,是不是合乎律法之规定 ,对待那些有不良嗜好和不良习惯的人是不是手段 粗暴,有没有出现过一言不合就怒火中烧、大发雷 霆的现象,要知道这种“不可驯化之民”和“不教 而杀之罪”的例子在生活中是非常少见的,可能都 不到万分之一的概率,自然不适合作为施政立法的 基本依据。 吕坤立朝颇有大节,乡居不附权贵,著述“多 出新意”,自言“善恶在我,毁誉由人”,创造了 一个又一个传奇,在当时和后世获得很多赞誉: 吕坤祖上本为菜农,后来因军功改成匠籍,祖 姓亦被明太祖误书为“李”,若干年之后才经由吕 坤上疏协调改回“吕”姓。 吕坤少年时资质困顿,读书不知甚解,弃置默 坐澄心,竟然“过目即得,一得久不忘,非诵读之 力”。 吕坤三十九岁才赴京应殿试,最终以三甲第五 十名的成绩赐同进士出身,同年八月赴山西潞安府 襄垣县任知县,开始了“以伊尹之所志为己任,以 社稷苍生为己责”的仕宦生涯。 万历四年(1576)春,吕坤从襄垣县令调任大 同,任知县。沿途百姓不顾大雪泥泞,攀辕卧辙, 依依惜别,夹道相送五十多里,并为其建碑立祠。 吕坤强调“宇宙有三纲,智巧者不能逃也,一 王法,二天理,三公论,可畏哉!”又说公论“非 众口一词之谓也,满朝皆非而一人是,则公论在一 人”。 吕坤交游广泛,治学严谨,其在学术研究方面 与孙丕扬、孙月峰、刘景泽、顾宪成等人多有往来 ,《呻吟语》《实政录》《去伪斋集》《交泰韵》 等著作各有侧重,创见迭出,在学界产生的影响也 各有不同。 吏部尚书孙丕扬多次上疏举荐他,声 言“平生所知真正名贤,堪以大用,无如吕坤”, 后来竟因荐举不得而挂冠辞官。 《明史·吕坤传》将吕坤与江夏郭正域(1554 —1612,万历十一年中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归 德沈鲤(1531一1615,嘉靖四十四年中进士,官至 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并称“天下三大贤”; 乡人称赞他“乡党有德泽教化,言为人师,行 为人法”,将其与宋代乡贤程迥并称为“古今沙随 ”; 清道光六年,朝廷应河南巡抚程祖洛等人奏请 ,准许去世两百多年的吕坤入祀文庙西庑,位置在 明代著名理学家蔡清之次,赢得生前身后之美名。 当代著名史学家嵇文甫先生说过:“晚明时代 是一个动荡时代,是一个斑驳陆离的过渡时代。照 耀这一时代的,不是一轮赫然当空的太阳,而是许 多光彩分披的明霞。你尽可以说它‘杂’,却决不 能说它‘庸’;尽可以说它‘嚣张’,却决不能说 它‘死板’;尽可以说它是‘乱世之音’,却决不 能说它是‘衰世之音’。它把一个旧时代送终,却 又使一个新时代开始。它在超现实主义的云雾中, 透露出现实主义的曙光。”吕坤就像这个时代中的 一抹彩霞,一边尽情地挥洒着自己的光彩,一边认 真地弹奏出属于自己的独有乐章! 导语 乡贤,是道德高尚且对地方建没有突出贡献的人。乡贤,是地方的精英,对地方社会文化发挥过积极作用。 乡贤,热衷乡村治理和乡村教育,且乐善好施、造福乡梓。 乡贤,道德高尚、处事公正、治家严格、扶危济困。 乡贤,是乡贤文化的创造者和实践者。乡贤是家国认同的纽带,是促进区域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黏合剂。 乡贤祠,祭奠和供奉为地方建设做出贡献的先贤,展示各地不同的乡贤文化。 乡贤文化,是由乡贤及乡人们创造的,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杨波著的《乡党有德泽教化——万历三贤话吕坤》系“乡贤文化丛书”第一辑之一种,重点叙述了明代万历三贤之一吕坤的事迹。 精彩页 忠厚老成传家风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家风家训的传统。这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更是古人生存智慧的结晶,在引导人们崇善向上、教育人们明礼诚信、规范人们言谈举止、维系家族团结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吕坤不仅数十年如一日地孝亲敬老,而且对待兄弟妻子也重情重义,完美地诠释了“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良好家风。 一、夫义妇顺睦姻亲 吕坤一向崇尚君子之风,对于儒家所倡导的封建伦理关系严格遵循。他在《为善说示诸儿》中谈到圣人君子对待生活的态度,称无论吉凶、祸福、毁誉,他们始终保持“为善自若”的态度,“推恩有序,由亲及疏,不惜有罪,不忍无辜”,目的在于使“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义妇顺,家人和,姻族睦,不伤人,不害物,安常处顺,以求无负于民彝,如斯而已矣”,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 作为一位传统的封建士大夫,吕坤一生先后有二妻三妾,共生下三女两子。嘉靖三十年(1551),年仅十六岁的吕坤迎娶了本邑城南的于氏为妻,所生一女,四岁而殇。侧室李氏去世较早,生长女中仪,嫁给杞县生员黄元士为妻;侧室郭氏,生女正仪,嫁给归德生员沈斑为妻;侧室刘氏,生有二子,长子知畏,廪膳生员,娶虞城杨东明之女宜家为妻,次子知思,曾任光禄署丞,娶商丘杨楫之女宜室为妻。于氏亡故之后,吕坤又续娶了邓氏,主持中馈。 吕坤之妻于氏,名柏,字秀贞。吕坤与于氏同甘共苦,携手相伴,从懵懂青涩的少男少女到两鬓斑白的花甲老人,二人一起度过了四十多个春夏秋冬,可谓伉俪情深。与吕坤只生下仲女,取名为两,吕坤非常疼爱这个女儿,可惜她却四岁而殇。于氏后封孺人,加封安人。 吕坤对元配于氏的感情,表现在三件事上: 一是为于氏的季母撰写墓志铭。隆庆五年(1571),继吕坤的母亲李氏病逝之后,于氏的季母胡氏不久也去世了,吕坤为胡氏撰写了《于节妇墓志铭》,称颂她在丈夫去世后矢志不渝、为夫守节的高洁品格。胡氏虽然“质朴而方,淡无所好。景物繁华,闺阁笑语,节妇浑若不解者”,但在夫家两位兄弟的帮助下用心抚育三个年幼的孩子,饥荒之年甚至“采木叶草实和糠秕以自给”,“又力纺红,课儿以读”,将孩子抚养成人,二子尚志后来“为学宫才子弟而家渐以饶,视初孀年倍之,或不翅倍云”,应验了其亡夫临终前所说的话语,即“有两兄,我不死也;有三孤儿在,我不死也;有汝,我不死也”。 二是为于氏所生之女吕两撰写了感人至深的《女两墓碣铭》。此铭短小精悍,文略事详,写出了吕两从小一直跟随父亲到极远寒之地生活,因父亲俸禄微薄而导致营养极度缺乏,不得不跟大人吃一样的伙食,后因受到惊吓得了小儿肠胃炎而致死的经过。姑照录如下: 两,吾女也,行仲,其母名之日两,生于万历癸酉五月。明年,余廷对之燕,携之燕。寻铨余襄垣令,携之襄垣。再逾年而女识襄垣,以为家。丙子春,调余令大同,余携之大同。大同寒苦甚,俸不得餍小儿,儿食长者食。性善惊,以惊得疳病,十月十日死于公寓,葬城之西南半里瓦窑村。 女秀而慧,四岁有成人识。余行役,日不归则日念之,归则停膝而喜,视余饥寒则促饮食走火。自余之远兄弟也,少长五人出,又官绝塞,少骨肉,尤怜爱之。死之夕,泪沄沄盈訾,数云“家去”,盖谓襄垣云。呜呼!儿宁陵人也,家何在?儿有知则归宁陵。于礼殇不志,余携女依依四千里而弃之极边不以归,则余心不忍,志之。铭曰:余携汝来,余归弃汝。为宋西人,为云中土。呜呼汝苦! 小吕两出生第二年,吕坤考中进士。吕两自幼秀外慧中,善解人意,四岁的时候就像成人那样懂事,常常在心里惦记着父亲,每当父亲下班回到家,她总是认真观察父亲是不是很饥饿,然后再去厨房催促开饭,其体贴入微的小儿女情态跃然纸上。吕坤从在襄垣县做官的时候就把女儿带在身边,朝夕相处,年复一年,所以女儿跟襄垣的感情也越来越深,甚至把襄垣当成了自己的老家。后来吕坤调到大同任知县,女儿多次哭着请求父亲带自己回家。吕坤此文真实感人,听来令人声泪俱下,肝肠寸断,痛惜不已。其文章的感人程度,几乎可以与宋朝著名文学家魏了翁那首《仲女挽诗》相媲美:“荆江春梦断,虞殡夜魂孤。未及陪宗室,应难祔舅姑。一时母从子,百岁妇随夫。经礼缘情制,临风老泪枯。” P35-3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