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刘连元院士传记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兰川
出版社 中国宇航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兰川,高级政工师,1970年1月出生于江西省上饶市,1992年毕业于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现长春理工大学),先后在江西省九江市五七二七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工作。曾参与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发展规划、大事记、年鉴的编撰工作。
后记
本书以刘连元院士出生、成长历程,以及他在航天领
域工作的主要经历为主线,展现了刘连元院士对航天事业
的重要贡献,勇于创新、勇担责任的钻研精神,以及他献
身航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注重实事求是,不虚构、不夸张
。通过记录刘连元院士的个人经历,展现了航天人不怕困
难、勇于拼搏的创业精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航天事
业的发展历程。中国航天事业的宝贵精神只有在具体实践
中才能弓l起大众的共鸣,而院士的一生就是对航天精神和
航天文化的具体诠释。
本书编写工作得到了刘连元院士及其家属的大力支持
,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大量照片。刘连元院士的领导、同
事和朋友40多人接受作者采访,他们(排名不分先后)是
:包为民、鲁宇、毕作滨、牟晨阳、孟刚、杨洁、宋友光
、王国雄、李建林、朴忠杰、蒲力戈、胡炜、安复兴、曾
庆湘、何永辉、周岩、杨红亮、邓晖、唐林卡、彭杰、邹
样辉、刘小平、吴东升、黄杰、冯志海、黄晨阳、陈建军
、陈旸、曹炎淦、杨同惠、黄品秋、张世忠、丁碧珠、兰
镜辉、王金荣、孙洪森、徐田华、陈力农、缪广林、邓刚
、杨凯威、李建京、张俊武、田宁等同志。航天一院科技
委和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各级领导和管理部门给予
了许多指导和帮助,王健、宋扬东、谢雷、张利嵩、杨驰
、陆志强、李辉、许燕、岳苗、李栋、冯杰等同志为传记
的修改提出了宝贵意见,陈政伟、张昕、李文华、刘微等
同志为资料搜集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衷
心的感谢。
遗憾的是,由于刘连元院士工作的特殊性,他的许多
事迹和重要成就不能进行公开宣传,因此,本书所展示的
只是他的部分成就和贡献。
因时间仓促,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刘连元院士传记》编审委员会
2018年8月
目录
第一章 少年聪慧 多方支持苦求学
1.祖辈定居西黄村
2.启蒙教育悟性高
3.穷人孩子早当家
4.校长登门来劝学
第二章 艰苦环境 历经磨难意志坚
1.视如己出继母心
2.初中生活开眼界
3.学费要靠自己挣
4.学好知识为祖国
第三章 大学寻梦 星际航行初入门
1.感恩之情记在心
2.初次触摸高科技
3.心里有了小秘密
第四章 跨出校门 成为航天后备军
1.毕业分配到南苑
2.新婚生活多甜蜜
第五章 牛刀小试 方案设计第一次
1.膨胀制冷新方案
2.初为人父遇两难
3.高温试验在云南
第六章 一波三折 再入飞行始练兵
1.技术牵头小字辈
2.多事之秋遇首飞
3.学以致用有限元
4.五七干校度春秋
第七章 刻苦攻关 技术骨干初长成
1.参加全国大协作
2.自己动手建小家
3.火箭飞向太平洋
第八章 面临转型 技术管理两不误
1.走马上任室主任
2.防热技术再钻研
3.预先研究促发展
4.基础建设试验室
5.科研生产兼人文
第九章 转变思路 军民结合增效益
1.发展民品创效益
2.首战水泵自动化
第十章 瞄准前沿 能力建设固基础
1.试验系统需改进
2.项目论证新建设
第十一章 人才培养 航天精神永传承
1.举重若轻做管理
2.和谐融洽建团队
3.名师培养出高徒
第十二章 风雨同舟 牵手走过幸福路
1.清贫生活也幸福
2.航天夫妻比翼飞
3.呵护子女伴成长
4.天伦之乐祖孙情
第十三章 鞠躬尽瘁 奉献精神感人心
1.春蚕到死丝方尽
2.留取丹心励后人
刘连元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页
1.祖辈定居西黄村
1941年9月2日,刘连元出生在河北省大兴县(1958年划归北京市)西黄村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西黄村是一个只有100来户的小村庄,建村历史不长,绝大多数村民是从山东以及河北其他地区逃荒到此谋生的,刘家便是从山东逃荒到此,并逐渐发展定居下来。
清朝末年,山东遭遇连年旱灾,庄稼绝收,田园荒芜,灾民纷纷外出逃荒。刘连元的曾祖父(姓名不详)带着家人从山东一路逃荒,到西黄村时在一处皇家窑厂找到了打零工的活儿,一家人才免去了风餐露宿之苦。窑厂监理见他能吃苦耐劳,干活手脚麻利,便把他留了下来。后来,刘家3个儿子也跟着父亲在窑厂做工,并逐步得到了监理的信任。窑厂废弃后,监理把窑厂的土地送给了刘家3兄弟,兄弟3人便在这块土地上筑屋开荒,定居下来。
因为是窑厂旧址,有窑洞、取土坑、灰坑、活动面等区域,所以土地并不平整,有的地方是斜坡,有的地方是大深坑,刘家兄弟便因地制宜,把斜坡开垦出来种粮食瓜果,在大坑里积水养鱼,种植芦苇。由于长期烧窑,土壤非常贫瘠,虽然他们都很勤劳,但地里的收成还是无法解决温饱,青黄不接时节,免不了要用糠菜度日。
西黄村邻近元、明、清三代的皇家苑囿南苑。南苑地处古永定河流域,地势低洼,地下水丰富,形成了几处比较大的水面,植物茂盛,水草丰美。元世祖忽必烈在此建起了小型猎场,后来,明成祖朱棣将它扩大数十倍,形成了燕京十景之一的“南囿秋风”。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将苑内建筑焚毁,皇家猎苑基本荒废。《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赔款负担。为填补国库亏空,政府开始出卖苑内土地,招人垦荒。西黄村的村民加入垦荒队伍,一锄头一铲子地将村子周边的荒地开垦出来,刘家兄弟的土地也因此有所增加,生活状况逐渐好转。
在西黄村定居多年后,刘家老大刘得山除了为生计奔波操心以外,还有个烦心事,就是娶妻多年都没有生育。眼看着两个弟弟的孩子接二连三地出生,而且大的都有十多岁了,刘得山真是心急如焚,茶饭不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老辈人的观念里,传宗接代是每个中国家庭最重要的责任。两个弟弟见大哥长年无子,也替他着急,常常劝他过继一个孩子,长子总要延续香火。刘得山思来想去,终于选择过继三弟的小女儿刘义珍来抚养。女儿长大后,刘得山招赘了一个女婿,并给他改名刘义信。
刘义信也是个苦孩子,自幼父母双亡,未成年就跟着自家二哥在西红门一户地主家当长工,少不了挨打受骂,日子过得很艰苦。但他头脑灵活,性情稳重,在艰苦的环境里练就了一身干农活的好本事,成年后更是远近有名的好劳力。刘得山很欣赏这个年轻人,便托媒人去提亲。这年,刘义信已经25岁,一个“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的长工要成家立业多不容易!所以,进了刘家之后,他尽心尽力为这个家操劳,恨不得使上一百二十分的力气。农忙时节,忙完家里的活,便到附近地主、富农家打短工补贴家用。他勤快,干活不惜力气,周围有需要的人家都乐意请他去做帮工。 在家里,刘义信对岳父、岳母打心眼儿里尊重、孝顺。他从小失去父母,就把岳父、岳母当成自己的亲生父母来看待。对比自己小十来岁的妻子更是关怀备至,宠爱有加。
刘义信虽不识字,但识数,总是琢磨怎么能多挣钱来改善家里的生活。他刚进刘家的时候,家里的几亩薄田已经典给了别人,只有一点儿苇塘可以出些芦苇,养点鱼过活,除此以外,他还得去西红门地主家做半个长工。后来老岳父年纪大了,他便不让岳父干重活,自己一人承担了家里的全部农活,还要到本村的地主或富农家打短工才能维持生计。
冬天农闲时节,他就进城走街串巷卖劈柴贴补家用。一般把大的木柴劈成一两厘米宽,十来厘米长的小木柴就是劈柴,用来引火。城里人烧煤,生火时要先在炉子里把一些劈柴点着了,等劈柴着旺了,再把煤架在劈柴上才能把煤点燃。卖劈柴是个很辛苦的营生。西黄村离北平城南永定门约有20公里路程,他常常半夜两三点出发,挑着两筐沉甸甸的劈柴赶路进城,走街串巷叫卖,中午卖完劈柴再买点棒子面返回,到家已是傍晚天擦黑的时候了。晚饭后还得劈出两筐劈柴以备第二天再卖。刘义珍见丈夫卖柴辛苦,便在干完家务事后先帮他劈出一些柴来备着,刘义信见了,总是叮嘱她不要干,说母亲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家务事都靠她一个人操持,还得照顾父母,原本就很辛苦,再分出一些精力来帮他,自己过意不去。
这对年龄相差十来岁的夫妻就这么互敬、互爱、互助地过着虽然穷困但也幸福的生活,并且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1941年9月2日,这个小生命的降临给家里带来了莫大的欢乐,但遗憾的是,祖父刘得山没能亲眼看到自己的大孙子,就在孩子出生几个月前,他被驻扎在村里的日本兵活活打死了。
西黄村临近京郊南苑,民国时期南苑长期作为兵营,抗日战争前中国陆军第29军军部就设在南苑。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29军英勇抗敌的事迹深深感染了周围的群众。日军攻占北平后,
导语
为了全面、系统地总结航天院士的成长规律,本书把航天院士的科学思想和创新方法记录下来、传承下去,为中国航天事业积累精神财富,为航天强国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本书是学习和熟悉航天事业发展历史的优秀读本,也是展现航天精神的文化财富。
序言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已经走过50多年的
发展历程。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和英
明领导下,中国航天人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勇于创新、
无私奉献,不仅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和
月球探测工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孕育形成了航天传统精
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也造就了一支技
术精湛、作风优良的航天人才队伍。
航天系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就是这
支队伍的杰出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
工集团公司先后有50多位科学家和航天工程专家当选为两
院院士。其中,有7位院士获得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位院士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不仅是航天成就
的主要创造者,也是航天精神的重要孕育者和忠实践行者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工业实力、科技
实力、综合国力都很薄弱,帝国主义严密封锁,苏联撕毁
协定、撤走专家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以航天院士为代表
的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顽强拼
搏,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创建起了中国的航
天事业。
航天型号研制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很多领域,需
要众人参与,必须大力协同、集智攻关才能完成。以航天
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在航天工程研制实践中,齐心
协力,密切配合,实现了一次又一次技术突破,铸造了一
项又一项辉煌成就。他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
献,却淡泊名利,不计得失,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
航天事业属于尖端技术领域,难度大、风险高、技术
复杂,在发展历程中碰到过很多难题,经历过各种坎坷,
甚至遭受过重大失利。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
在困难和失败面前不动摇、不退缩,树立百折不挠、锲而
不舍、脚踏实地、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断攻坚克难、
勇攀高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树立了一座又一座丰
碑。
今天,在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征程中,航天
院士的科学思想、创新意识、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怀是全体
航天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
天科工集团公司决定出版《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不
仅是为了宣传航天院士的科研成就,总结航天院士的成长
规律,更是为了传承航天院士的宝贵精神,使之生生不息
、薪火相传,为“续航天梦、筑强军梦、圆中国梦”的伟
大实践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
许达哲
2014年1月
内容推荐
本书叙述了刘连元院士的成长、学习和工作经历,他一直致力于我国导弹弹头系统的研发工作,完成了第一代导弹弹头防热设计,攻克了“热障”;主持研制了多型导弹弹头,实现了弹头的更新换代;对气动热环境预测技术、防隔热及热控技术、天线罩设计技术及防隔热试验技术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刘连元院士始终关注如何使我国从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是我国国防力量的有力支柱,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12:4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