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的莱伊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永刚
出版社 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李永刚,一九六五年十月生。内蒙古评论家协会理事,鄂尔多斯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供职于东胜区文联。一九九四年开始文学创作,纪实文学《永不消蚀的雕像》获一九九七年原伊克昭盟文代会设立的首届“鄂尔多斯海联纪实文学奖”单篇奖,《鄂尔多斯的精灵》获一九九五年至一九九九年第六届“鄂尔多斯文艺创作奖”,并发表于《中国作家》。二〇〇〇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我的莱伊拉》,历时十六年。这部作品已选载于中国作家协会主管的国家大型文学双月刊《长篇小说选刊》。
书评(媒体评论)
《我的莱伊拉》,强烈的抒情气质,虚实相问的
梦幻色彩,情绪的流动、起伏、跳跃和跌宕,作者在
内心独白中完成了臆想中的情感纠葛和自我救赎。小
说大胆逾越了文体之间的严格界限,是对传统长篇小
说文体的反抗或者冒犯,挑战甚至颠覆。我们可能会
质疑这种比较极端的艺术形式探索,然而心灵的高蹈
和精神的超越,在物质主义盛行的当下,或许亦有着
不同寻常的价值和意义。
——《长篇小说选刊》卷首评语
相对于我们当下这样一个业已在物质主义中沉迷
过久的世界而言,李永刚在长篇小说《我的莱伊拉》
中意欲以一种逾越文体界限的形式实验完成的精神叙
事,其重要的现实针对性无论如何都不容轻易忽视。
相对于当下世界所盛行的物质主义,如同李永刚此类
的艺术书写不啻是一方难能可贵的精神清醒剂。
——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著名评论家王春林《
逾越文体界限的精神叙事》
对比西方的“文化英雄”,这部作品塑造了一个
爱欲与文明的东方“文化英雄”。他是幻想乌托邦的
王,是爱的追求者和献身者,他从属于爱欲原则。他
脱离了世俗的欲望沉沦,进入到苦修的沙漠。鄂尔多
斯这片沙海就是他的王国,爱与美的幻觉、幻想是王
国的根基,他在这里以赤贫的物质实现了精神的无目
的追寻,实现了彻底的审美理想。这是对抗现代社会
的“乌托邦”式的绝对自由,这是活在幻想中的实现
精神审美的纯粹的人,这是虽然注定失败但承担着爱
欲与文明的试验和挑战的时代“文化英雄”。
——青年评论家赵娜《心魂的陷落与飞翔》
后记
归来
明知浮世如春雪
怎奈蹉跎岁月迁
这是《源氏物语》里,源氏五十二岁时,痛心正妻紫
上的离世,感怀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和人世的缥缈虚幻时写
下的一首和歌。
此生如梦何须恋
且待来生再结缘
这是《源氏物语》里,浮舟因受到源氏之子熏大将以
及句亲王两个贵族公子的追逐占有,无所适从,痛苦难堪
,不愿忍辱偷生,决心投身宇治川,投河之际,留给母亲
的绝命诗。
投川的姑娘被人救起,天仙般的美貌,又被救命恩人
妹尼僧的已升任中将的入赘女婿疯狂恋慕(妹尼僧的女儿
已病逝)。而此时的浮舟,唯有快快出家,断了男人们的
念想……为什么,这是为什么?窥望着落发为尼的天仙般
的姑娘,中将君肝肠寸断,落魄失魂:
轻舟远向莲台去
我愿追随步后尘
一九九八年我开始创作前的准备,二〇〇〇年进入构
思、创作。“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①,这
其中的书,就有《源氏物语》。我将喜欢的《源氏物语》
中数首和歌工工整整抄在一张白纸上,置于案头书卷上方
,时时赏阅。十多年过去了,那张字纸,岁月的颜色兼了
乡间特有的炉灰粉尘,早已由焦黄变作暗灰,而我自己早
已是鬓发皤然。
十多年,独对一桌、一椅、一床。除此,还有什么呢

一双鞋。二〇〇一年夏天买的人造革凉鞋,很耐用,
加上修补,一直穿到二〇〇九年,伴我走过了红碱淖、柴
登、塔拉壕的流浪旅途。
一根竹杖。捡来一根红碱淖渔民扎围打鱼用的竹竿,
截取其中结实、平整、光洁的一段就成了。浸透了湖水,
点遍了湖畔,再用它来点击柴登草滩,塔拉壕旧政府乱草
丛生、荒凉寂寥的大院。
一口锅。朋友送的小电饭锅,蒸饭、煮菜都是它。
一双筷子。一根的筷头折了一小截,用惯了,还就用
它,直到折痕磨得光秃秃的,两个筷头斑驳陆离。
还有,一个泳圈。在红碱淖独步时,茫茫难辨的对岸
旅游点漂过来的,很大很漂亮,一半花花绿绿,印了些动
漫卡通,另一半一色的桃红。鳏居里从此有了这么个泳圈
,枯寂时,抱一抱它,温软而体贴。
渗透心肺的孤独感始于何时?早在三十多年前,乡下
的小学校里,人们就传我:很古怪的一个人,常常一个人
转悠在沙巴拉尔里,待在沙蒿林里。回了城,又传我:一
个人在操场上发呆。终于,到了二〇〇〇年,完全地做了
匹夫,踯躅独行了。
偶尔和人们坐一块儿,总紧张该和人们怎么说话,一
说话,语无伦次,荒唐无稽,只好不说话,总是陷入一种
神经质的、傻乎乎的、一语不发的状态。就这样,渐渐地
成了游离于热热闹闹仕途经济场外的零余人,局外人,和
人们无话可说的人。
……
柴登壕,流传着我的传奇。“一个五十多岁的白胡子
老汉在边毛人的楼上住了一年,住进咯就不出来了。”如
今,那个人确实五十出头了,头发也确实白了,他神秘勾
当的帷幕拉开了:他将二十一世纪做了情人,用十六年时
间,写下一封长长的情书。就是这样的一个白胡子老汉,
起早贪黑、夜以继日,这么多年干了这么一件事情。“灰
人安上灰心了!”镇上的小媳妇们在院子里闲聊时战战兢
兢说起镇上的某个人。而我在柴登壕一年的灰心思,草滩
上的每一棵草、每一朵花全清楚;一条条由小四轮儿、小
三轮儿辗出的或深黄色、或紫色的醉人的乡野小路,都知
道。
塔拉壕,我是你的好村民,一待九年。虽为一介鳏夫
,但遵纪守法,没有违反村规民约。我的门前有模有样地
贴着过日子的对联:和睦家千秋富贵,幸福人一生平安。
那是旧政府大院好心的看院老头给贴上去的。火炉子是监
狱的狱警同学搬来的,是狱里的犯人用供暖站废弃的烟囱
特意为我改做的。窗帘是文联一九八七年成立时的青蓝布
,上面印着椰树、海和船的图案。椅套也是文联成立时的
青蓝布椅套。多少年了,人们多远走高飞,我是在塔拉壕
,将那青布窗帘晒褪了颜色,将那青布椅套磨烂磨穿,是
在塔拉壕将文学的牢底坐穿的。我怀恋我的塔拉壕、常青
村,那唯我一人的荒凉寂寞的大院,大风刮起时,围着我
的小屋的十五株树号去呼来,好牺惶,如浓墨重彩的笔,
将我的忧伤浓浓地抒写在塔拉壕小小的云天上。我怀恋那
方云天,怀恋村里的人们。那个给我提供过一段时间吃食
的小饭馆,小饭馆里那个罗圈儿的可怜的病秧子男人,那
时真是羞涩,没有半点表表心意的能力。现在活出来了,
我要找到你,我要看看你,尽尽一个村子、乡里乡亲、邻
里邻舍基本的心意。
时间:二〇〇〇年至二〇一五年。地点:红碱淖、柴
登、塔拉壕、东胜。身份:匹夫、独夫、鳏夫;局外人、
狂人、愚人;自闭症、抑郁症、孤独症、分裂症、白日梦
游症患者;联邦大厦漆黑步梯里的招魂巫师……我已填充
了一生中这一段声名狼藉的履历,我画出了生命中最灿烂
辉煌的过程!
终于完成了这一世,终于有了内在的慰藉与庇护,可
以生死相依——《我的莱伊拉》。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十日
目录
心魂的陷落与飞翔(序一)
静水深流逐大波(序二)
卷首诗
引子
魔网落下来了
缥缈孤鸿
河岸
精灵之舞
刹那间的冰凉
神秘的符咒
谵妄的呓语
吾将行兮
荒城望月
远天远地的湖
归来(后记一)
我的札萨克(后记二)
附录
贴着湖面飞行
——十六年创作《我的莱伊拉》
精彩页
魔网落下来了
那时,小莱伊拉也是坐在操场的花池边,长发扎成一束,搭在右肩上。她被怀抱中的书吸住了,纹丝不动,无声无息。
她不知道,当她被书吸住的时候,她自己也变作一部更摄魄吸魂的书,吸住一个呆子,隐在操场一个角落,纹丝不动地呆望着她。
那时,她使我成了呆子。后来,成了孤独症患者。我这一生都在对她做着身体和心灵的交付,直至将自己交得干净彻底,我才心安了,觉得这一辈子的感觉终于活出来了。也许,从童年起,我就开始了对她的寻找、厮守的远征路。
童年印象,是一片古朴的海,海上漂着一叶张起帆的老木船,这印象朦胧恍惚,摇篮曲一样。那是小时候我病了,躺在炕上,母亲不能总陪着我,还得去地里干活,她就将一个纸夹取出来留给我,那上面印着一幅椭圆形的旧式彩画,一叶张起帆的小木船在墨绿色的、波涛汹涌的海上漂荡。纸夹是珍贵的家私,用来夹布票和钱,锁在躺柜的底层,平时是不让看的,只在生病时才有了赏玩的特权。寂寂老屋,晕晕乎乎的病意中,老木船载了一颗童心,在一片古风的、辽远的海上悠悠漂荡。
童年印象,是一座露天影剧院,高高的围墙,木栅栏门,门前立一堵影壁,用来遮挡门外没有买票的人们的视线。院子里,最前方是戏台,以往,放映电影就投映到戏台正中的白墙上,后来,是在戏台下方扯一面屏幕。孩子们喜欢坐在最前方,几乎就在屏幕下面,昂着头看,即使是大冬天的夜里,他们也往往席地而坐,看得兴高采烈……
云雾缭绕的天国中,有一座宫殿,宫中住的是玉帝的七仙女,柔美、善良、纯情似水。她爱上了人间青年董永,同情他为安葬老父卖身为奴的不幸遭遇,违背天规,飘飘悠悠飞至人间,在荒郊野外的一株槐荫树下与董永相遇,以槐荫树为媒,结为夫妻。百日后赎身还家的路上,突遇狂风电闪,阴郁的天空中出现天兵天将,严命七仙女即刻返回天庭。为保全董永,七仙女涕泪涟涟,告别董永,飞离人间,空留下声声呼唤娘子的董永,独对狂风,独对满地的槐荫落叶,独对幽远铅色的天穹……
这是黄梅戏《天仙配》的故事情节。《天仙配》是一个古老的故事,据说,在汉代就有了它的蓝本《槐荫记》。它历经千年不衰的凄美,在一天夜里,在故乡小镇的露天影剧院里,诉诸我——一个孩子的感知。童年本是富于幻想的,玉帝、王母、牛郎、织女、天上、人间……总觉得天空中真有一个美好无比的天国。第一次看《天仙配》,给我的感觉,那云中的宫殿,就是天人的房屋;黄梅戏的音乐,是天上的音乐;严凤英的声音容颜,是天女的声音容颜;她的品德,是天人的品德。然而,如此美好的天上的七仙女,也有那么凄婉哀绝的遭际,也有那么寸断柔肠的悲苦,她飞临人间,把自己的惊世美艳亮给凡人之后,又突然间涕泪涟涟飞升而去。董永哭天抢地,观众又何尝不是满目凄然,更有一个我,随着七仙女的飞升而去,仿佛被摄去了魂魄,呆呆地望着镜头中阴云密布的天空,久久不知离去。在回家的路上,竟不和随行的伙伴们说一句话,一路呆想着,痴望天空,幻想那美丽的七仙女,会在我的仰望中又一次纱衣飘飘飞临人间,抚慰她的哀哀欲绝的董永哥吧……
海和船,使心儿早早开始向着未知的美丽风景的远航。而《天仙配》的芳踪杳然再难寻觅的无尽怅惘,使我觉得世间有一种虚渺、柔美而崇高的存在。我要乘着童年的船,去找寻这种存在,弄明白它的奥义,去投奔它,生命的美好、生命的意义想必尽在其中。
第一次见到师院的东方先生,我心仪于他那谦谦君子风度。东方先生走进教室,同学们起立致敬。先生面对这样的礼仪,不是走上讲台后还礼,而是在门前空地上朝前走一步,手掌贴于裤缝,深深地鞠躬还礼。东方先生鞠躬致礼的方式使我忽然懂得:学生起立的古老礼仪太珍重了,不仅是对先生,而且是对神圣讲坛应传之道的致敬;先生的鞠躬,不仅是对学生,又是对这种道的虔诚礼拜和承诺。
东方先生是朴素的,朴素的衣着,朴素的言谈举止。从他的面貌,看不出他是一位知名的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学者。
他却是严格的。不论对自己的研究,还是对学生,他要求言必有据,言必成理,踏踏实实,绝不说虚妄的话,做虚妄的事。
P7-9
导语
本书是一部“逾越文体界限的精神叙事”小说。内容讲述了一对恋人短暂相恋后分开,男主人公出于对青春初恋的无限追寻,开始了孤独苦修的乡野生活。作品塑造的是一种来自精神层面的柏拉图之恋,它超越恋爱,上升到个人对美和理想的终极追求。
序言
心魂的陷落与飞翔
赵娜
《名作欣赏》在二〇一二年搞了一期“我们恋爱了”
专号,从二〇〇二年到二〇一一年十年来的全国各大文学
期刊中,精选出十篇爱情题材短篇小说刊发,邀我做这期
专号的特约评刊。编辑们是希望能够集中近十年有代表性
的爱情小说。任何事物一集中,就有了意味,何况是常说
不尽的爱情。这样一期刊物在手,几乎没有人能抵抗一口
气读完的欲望。然而,我在读过之后却并不轻松。作家们
用各自的创作视角解读飘忽在尘世的爱情:在婚姻内外、
网络与现实、大海、旅馆、湖心岛等场景之中,爱情要么
消磨,要么成熟却凋零,要么只是相遇,要么发生却果断
地结束……大致掠过这些镜头,我不得不发出沉重的呼喊
:我们这个时代的爱情,究竟走向何方?难道除了苍凉还
是苍凉?除了不可把握便是灭亡?爱情带给我们的,难道
仅仅是怀疑、伤害、失忆、绝望、恍惚、凄凄惨惨戚戚?
何以集众人之声,却没有一个黄钟大吕,只剩下箫咽筝鸣
,一片靡靡之音?
爱情比之于性爱,多了一层美感,而美感是文化的产
物,精神的产物,接近于神话。这些关于爱的本质的命题
,在当今小说中,难道已经无声地凋零?这是否意味着,
爱的神性,在转型期的中国,真的已经消磨殆尽?
不要这样悲观吧!文学本与人的心灵同在,只要人的
心灵有仰望,文学中必然喷薄爱与美的光照,而与爱与美
最亲密的爱情,怎么会失却神明青睐?只是,在发出这些
诘问时,我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不知道,在中国北方的
鄂尔多斯,一位“孤独症患者”,给自己上了锁,拒绝出
去,也拒绝别人进来。因而,他并不知道二。一二年《名
作欣赏》中这次小说家的集结,也没有听到任何有关爱情
小说的论争评说。他以孑然之身,十六年长旅,超乎人们
想象的奉献,给我的诘问以震撼心魂的答案,这就是奇人
李永刚和他的奇作《我的莱伊拉》。
独特的现代精神叙事体
《我的莱伊拉》是一部从二〇〇〇年写到二〇一六年
的现代精神叙事体长篇小说。小说写了一个男人对青春初
恋的无限追寻,两人中途短暂相遇后分开,主人公从此开
启了孤独苦修的乡下荒野生活,仅为了在孤独中实现对爱
的完全拥有,保持爱情和自身的纯粹。评论家王春林认为
,它是“逾越文体界限的精神叙事”。比之传统小说分类
法中的类别,这部小说显然别具一格。震撼人心的尚不仅
仅是叙事方式的不同选择,还有作者的人生与创作浑融一
体,十六年的时间是在创作,也是在村庄、牧区、荒野间
进行精神的炼狱。看似一个男人对青春初恋的无限追寻和
表达,实际上写了一种来自精神理想的柏拉图之恋,并超
越恋爱,上升到个人对美和理想的追寻和探寻,进而抵达
精神探索的高峰。固然说,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
中国当代小说实现了“向内转”,写内心世界成为共识,
但如这部小说这样,纯粹地、无限地抒发内心,自始至终
,写内心爱情、理想与世界的冲突、纠葛、批判,从而独
创了一种彻底精神叙事的文体,也是极其少见的。
超越常人的天涯孤旅
李永刚在创作谈《归来》中最后总结:“时间:二〇
〇〇年至二〇一五年。地点:红碱淖、柴登、塔拉壕、东
胜。身份:匹夫、独夫、鳏夫;局外人、狂人、愚人;自
闭症、抑郁症、孤独症、分裂症、白日梦游症患者;联邦
大厦漆黑步梯里的招魂巫师……我已填充了一生中这一段
声名狼藉的履历,我画出了生命中最灿烂辉煌的过程!”
十六年的精神游斗,十六年的孤居写作生活,就在这些地
名和身份名称中豁然独立。作家张秉毅盛赞这部小说是不
同凡响的“文学史上最长的一篇情书”,这首抒情诗的发
生和抒情的地理场,就在红碱淖、柴登、塔拉壕、东胜这
些村庄和市区。故事发生在这里,然而作者重要的不是讲
故事,而是精神恋爱和自我探寻的精神之旅,超越常人的
天涯孤旅,在人间的出世修行。这部作品的重要依托,就
是鄂尔多斯高原上的自然地理。
……
我们已许久没有听到这样的声音!当我们在世俗中获
得爱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远离爱的精神实质,那纯美的
幻想之林。只有返回到孤独,返回到心灵,返回到爱的天
地,我们才能感受到爱的呼吸。原来孤独,正是一种抓获
并且燃烧的方式!曾经的爱情,永远地失去了,我们把它
还给了冥冥之中的神。而孤独苦修的人,始终和神站在一
起。爱的永生与世俗分离,甚至与现实分离,爱是一种神
境。
精神追寻之旅,结局不重要。小说分十个章节,完全
是精神探索的维度,而不是故事情节的结构。“魔网落下
来了、缥缈孤鸿、河岸、精灵之舞、刹那问的冰凉、神秘
的符咒、谵妄的呓语、吾将行兮、荒城望月、远天远地的
湖”,这就是一个精神行旅的进程。尤其是最后一章《远
天远地的湖》,完全用梦境的虚实相生法,对长达十六年
的精神之旅进行总结和告别。这一场告别不是结束,而是
新的意义探索的开始。“没有阿米,阿米早在一千多年前
,就因痴狂,流浪沙漠,结束了短暂的一生。这里没有阿
米,这里是沙湖,湖畔的沙漠,沙漠中的废墟,废墟中孤
零零的我……”“我是阿米,浪迹沙漠,我已癫疯,我已
痴狂。这就是疯狂的境地,一个人,漫游在大雾弥漫的沙
漠,唯我天地孤身得之享之!”
对比西方的“文化英雄”,这部作品塑造了一个爱欲
与文明的东方“文化英雄”。他是幻想乌托邦的王,是爱
的追求者和献身者。他从属于爱欲原则。他脱离了世俗的
欲望沉沦,进入到苦修的沙漠。鄂尔多斯这片沙海就是他
的王国,爱与美的幻觉、幻想是王国的根基,他在这里以
赤贫的物质实现了精神的无目的追寻,实现了彻底的审美
理想。这是对抗现代社会的“乌托邦”式的绝对自由,这
是活在幻想中的实现精神审美的纯粹的人,这是虽然注定
失败但承担着爱欲与文明的试验和挑战的时代“文化英雄
”。这样评价这部作品的时候,我们已经把作者李永刚和
主人公“我”合为一体,因为这是一部奇特的小说,作者
用十六年的苦修、实践,写出了心理世界的审美之维,而
这本来是虚构之境的作品,却是他真实人生的镜像。他竟
然是一个把人生当成爱与美的殉道者来过的人。他的作品
是他殉道的诗篇,他的人生是爱的诗篇的注脚。这是一个
用“实践”实现了“爱欲”追求,从而挑战了现代压抑性
文明的虚实相生的东方的“文化英雄”。
这是一场漫长的孤独与纯美之旅。在物欲横流的当代
,去欲绝群,是一次背向社会人生的旅行。当我们感叹走
得不够快,追不上时代和时间的时候,一个走向自然的孤
独的背影,给我们带来无穷的精神思索。这部用心、用爱
、用行动铸造的小说,这个十六年苦修写作的作家,终于
让我们于泪流满面中仰望到了爱情小说理想境界的标杆。
我想我或许需要用余生的时间,去体悟,去印证,那些文
字的意义,那种阅读带来的心魂的陷落与飞翔。
内容推荐
《我的莱伊拉》写了一个男人对青春初恋的无限追寻,两人半途短暂相遇后分开,主人公从此开始进入孤独苦修的乡野生活,在孤独中实现精神的完全拥有,保持爱情和自身的纯粹。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一种来自精神理想的柏拉图之恋,并且上升到个人对美和理想的终极追寻。“莱伊拉”这个名字源于中古阿拉伯的一幕爱情悲剧。诗人阿米里叶爱上了莱伊拉,写下不少倾诉爱慕之情的诗。由于姑娘的父母不同意他俩的结合,诗人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刺激,最后流浪在沙漠里,结束了短暂的一生,被称为“莱伊拉的痴情人”。长篇小说《我的莱伊拉》所讲述的故事,接近了“莱伊拉的痴情人”,作者试图以中古阿拉伯美女莱伊拉为爱的世界、心灵世界的具像,以诗人阿米里叶式的自我放逐,流浪沙漠,吟吟哦哦,如癫如狂,来对“莱伊拉”做膜拜、守望、呼唤。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3: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