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悲剧作为对人类苦难和痛苦的表述,与整个社会的统一幻象保持一种游离分裂状态,拒绝同质化和同构化。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力图从悲剧的角度来阐释现代性,揭示现代社会发展更为复杂的动力性结构。本书从“审美的政治转向”理论背景出发,从现代性危机中悲剧观念的转型、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悲剧的批判之维、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与现代主体的重构、马克思主义与悲剧的革命之维四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与现代性的复杂关系、批判立场和理论活力,为我们提供观照未来的新视角。 作者简介 肖琼女,1972年5月生,201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现为云南财经大学传媒学院教师,副教授。主要从事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先后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文艺理论与批评》、《江西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目前主持省社科课题l项,2011年6月获云南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目录 绪论 审美的政治转向与马克思主义对悲剧的政治研究 第一章 现代性危机中悲剧观念的转型 第一节 何为现代性 一、现代、现代化与现代性 二、詹姆逊对现代性理论的批判与反思 三、现代悲剧:作为现代性的叙事方式 第二节 当悲剧遭遇现代性 一、美学的兴起 二、悲剧的现代转型:从作为文学形式的悲剧到作为美学观念的悲剧 三、现代人的绝望与悲剧救赎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悲剧与现代性问题 一、从审美现代性到悲剧性现代性 二、上帝在悲剧中:现代价值体系的生成源泉 三、悲剧变成了现代主义:作为现代性批判的悲剧模式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悲剧的批判之维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立场和逻辑起点 一、异化和意识形态批判: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两大维度 二、大众文化与意识形态: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性批判 三、悲剧与意识形态:英国马克思主义学派的现代性批判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与作为现代性批判模式的现代悲剧文学 一、小说的兴起和悲剧叙述的转型 二、幻象与现实: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的悲剧性张力与乌托邦想象 三、悲剧性反讽:现代主义文学的修辞和形式实验 四、后悲剧精神和后现代主义文学 第三节 从立场到方法:马克思主义与作为一种批评形态的悲剧关学 一、批评的任务:从科学性转向政治性 二、悲剧的形而上学和概念化的悲剧美学批评 三、悲剧理念和寓言批评 四、替罪羊机制与政治批评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与现代主体的重构 第一节 主体真的消亡了吗 一、“主体”概念的演化 二、主体转向身体 三、后现代主义对主体的瓦解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与历史主体 一、马克思的实践论主体 二、戈德曼的“超个人主体” 三、阿尔都塞的被意识形态询唤的主体和“历史无主体” 第三节 悲剧与现代主体形成 一、悲剧中的崇高与审美主体形成 二、悲剧的伦理之维与伦理主体形成 三、悲剧性死亡与价值主体形成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与悲剧的革命之维 第一节 从“暴力革命”到“美学革命”: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各种革命界说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暴力革命” 二、卢卡奇的“意识革命” 三、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的“艺术革命 四、阿列西、巴迪欧、朗西埃等的“美学革命”和“后政治学” 第二节 革命的悲剧之维和悲剧的革命之维 一、悲剧与革命的美学联接 二、革命的悲剧之维 三、悲剧的革命之维 第三节 英国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政治解放之途 一、文化的政治与文化政治:英国马克思主义对“文化”概念的解析 二、共同文化与社会主义观念 三、从悲剧走向文化社会主义 结语 20世纪中国对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的接受和发展 附录 论鲁迅的“价值毁灭”与本雅明的悲剧“理念” 后记 导语 本书以“悲剧与现代性”为视角,全面梳理了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的基本问题,并试以现代性理论统摄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的基本价值命意。 在马克思主义美学视域中,现代悲剧在两种形态上构成以现代性的批判维度:一方面表现在文学方面,另一方面在批评形态上,形成一种作为文学批评形态的悲剧美学范式。关于悲剧与现代主体的重构方面,马克思主义则通过研究劳动的身体,从而让身体和历史形成一种政治经济关系。作者还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各种“革命”界说,奠定探讨悲剧的革命之维的理论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