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俾斯麦战争中的普鲁士军队(1860-1867)/指文战争艺术
分类
作者 (英)布鲁斯·巴塞特-珀威尔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序曲
第一章 1815—1850 年的欧洲
第二章 普鲁士与德意志(1848—1862)
第三章 第二次石勒苏益格战争与普奥终极博弈
第二部分 七周战争
第四章 向易北河进军
第五章 决战柯尼希格雷茨
第六章 七周战争的最后一周
第三部分 普鲁士陆军与海军(1860—1867)
第七章 罗恩军事改革与普鲁士总参谋部
第八章 普鲁士的军人
第九章 兵器、战略与战术
第十章 普鲁士皇家海军
第十一章 编制与战时兵力
第四部分 普鲁士军服(1860—1867)
第十二章 通用制服条例
第十三章 将官、参谋人员与战争部人员的制服
第十四章 步兵制服
第十五章 骑兵制服
第十六章 陆军辅助兵种制服
第十七章 普鲁士皇家海军制服
第十八章 插画的注释
附录
参考文献
精彩页
第一章 1815—1850年的欧洲
经过长达26年的武力冲突,由法国大革命引起的全欧政治剧变,最终在1815年7月拿破仑·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被放逐到圣赫勒拿(St Helena)岛后彻底告终。为了决定拿破仑战争结束之后的欧洲命运,欧陆各国召开了维也纳会议。拿破仑“百日王朝”复辟之后,会议还曾一度被打断,直到滑铁卢战役前夕才做出最终决议。在富有魅力的奥地利帝国首相克莱门斯·冯·梅特涅的主导下,欧陆各国封建君主恢复了自己在大革命以前的统治。波旁王朝再一次在法国、西班牙与那不勒斯复辟,奥地利恢复了自己在意大利半岛的领土,不幸的波兰再一次被俄、普、奥三国瓜分,就连疆域狭小的比利时(Belgium)也成了荷兰王国的一部分。
早在1806年就已被拿破仑彻底摧毁的神圣罗马帝国(Holy RomanEmpire)演变成了德意志邦联。最初的邦联成员,共有大大小小39国与4个自由城市,主席为奥地利帝国,副主席为普鲁士王国。邦联议会在自由城市法兰克福(Frankfurt)定期举行。整个邦联都是由奥地利设计好的,哈布斯堡家族的皇帝掌握着邦联的大权。然而,帝国统治下的“非德意志”地区②以及普鲁士王国治下的波兰数省,都被排除在这个邦联之外。当时正处在丹麦王国统治下的荷尔施泰因公国也于1819年加入邦联,并对整个邦联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经济影响。
这一整套新秩序的设计师,是当时欧洲的三大强国:奥地利、沙俄和英国。为战胜拿破仑而付出惨重牺牲的普鲁士王国,也在维也纳会议中享受到列强待遇。波旁王朝统治下的法国,于1818年正式接受维也纳体系。至此,五大强国主宰了欧洲大陆的秩序。在此之后的30年里,欧洲一直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但在民间社会,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变革正在酝酿。
然而,维持整个维也纳体系的稳定并不轻松。南美解放战争不仅使西班牙王国失去了除古巴与波多黎各以外的几乎所有海外殖民地,更使骚乱与自由主义思潮蔓延至整个伊比利亚半岛,最终招致法国的军事干预。②此外,那不勒斯与撒丁(Sardinia)岛的“历史遗留问题”,也招致奥地利军队的强力干预。③革命与民族解放的浪潮并未就此被奥地利当局打断。1821年,希腊(Greece)爆发了反抗奥斯曼土耳其(Ottoman Turks)的独立战争。革命浪潮又一路向东,进入沙皇的统治中心。1825年12月14日,十二月党人(Decembrist)在圣彼得堡(St.Petersburg)起义,3000多名官兵乘皇位更替之际聚集在元老院广场,宣布临时政府成立。新沙皇尼古拉一世(Nicholas I)刚刚继承皇位,甚至还没有举行加冕仪式,便匆忙调集军队镇压了这场起义。
到了1830年,整个欧洲的经济又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由英国率先发起的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商贸业的又一次飞速进步,进一步壮大了资产阶级在全欧各地,尤其是巴黎这样的大城市中的势力。他们的政治诉求与日益高涨的自由主义思潮结合在一起,彻底搅乱了梅特涅建立的“和谐”秩序。 1830年7月,自由主义者与城市资产阶级率先在巴黎发动起义。在波旁王朝覆灭前3天,查理十世(Challes X)国王逃离法国,王位由他的堂弟奥尔良(Orleans)公爵路易·菲利普(Louis Philippe)继承,法国进入七月王朝统治时期。其他各国的革命者受到七月革命的鼓励,也发动了起义。比利时起义反抗荷兰,波兰起义反抗沙俄,意大利半岛诸国也全都发生了起义。比利时成功脱离荷兰统治,成为一个新生的君主立宪国,但不幸的波兰人与意大利人再一次遭到武力镇压。
哪怕是最保守的政治家,也能明显察觉到此时此刻欧洲的政治变化,“神圣同盟”的绝对秩序已经动摇。尽管各个国家的资产阶级与自由主义者之间都或多或少存在分歧,但他们对立宪的政治诉求非常坚定。此时的欧洲列强中,只有英国能置身局外,因为英国最先在政治领域完成变革。正当梅特涅为维持秩序而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英国率先通过《改革法案》(Reform Bill)以及后来的《谷物法》(Corn Laws),拉拢并稳定住国内中产阶级。在南美与希腊爆发革命之际,又是来自英国的志愿者率先加入革命者队伍。这一时期的英国,凭借日益壮大的皇家海军,成长为世界上第一个全球性霸权。“英国模式”获得全欧洲自由主义者的瞩目,一时的失败也不会彻底消灭革命者的激情。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像一个“巨大的锅炉”,它将在15年后再次发生大爆炸,对整个人类历史产生持久影响。
1848年欧洲大革命
19世纪40年代后期,度过了“漫长的和平时光”的欧洲又诞生了一个新的热门词汇,即“社会主义”。当时的欧洲社会各界,乃至位于政治光谱两极的政客们,都对它产生了极大兴趣。1848年2月,正是社会主义者率先关注民间疾苦,关注老弱者权益,关注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的犯罪与贫困问题,进而获得巴黎城内工人与市民阶级的普遍拥护。2月22日中午,民众选择以上街游行的方式进行抗争。他们高唱《马赛曲》,在街上构筑工事,点燃杂物。士兵向示威人群进行了一轮排枪齐射,造成35人死亡。至此,民众情绪越发高涨。路易·菲利浦一世的任
导语
以普丹战争与普奥战争为主,围绕威廉一世、俾斯麦、老毛奇、罗恩、腓特烈·卡尔亲王等核心人物,探寻近代德意志帝国的源头。
本书既叙述了宏观的历史与战场,也介绍了微观的军服与徽标,还记录了普军兵器的发展史,是德意志军事历史爱好者的参考书。
序言
历史上很少有人能够同时具备政治天赋与军事天赋,
并将这两种天赋完美结合起来,最终彻底改变历史进程。
但1866年7月3日的欧洲却涌现出了这般杰出的人物,那就
是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与赫尔穆特
·冯·毛奇(Helmuth von Moltke),在两个人的完美合
作下,普鲁士(Prussian)王国的军队最终在波希米亚(
Bohemia)易北河(River Elbe)畔的广阔山谷中的柯尼
希格雷茨(Koniggratz)成功地重创奥地利(Austrian)
军队,最终取得“七周战争”的胜利。
最初,普鲁士比奥地利要小得多。但幸运的是,这个
王国在历史上从不缺乏军事天才。早在1675年,勃兰登堡
(Brandenburg)选帝侯腓特烈·威廉一世(Frederick
William Ⅰ)就凭借费尔贝林(Fehrbellin)之战的胜利
而为未来的王国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他也因此正式获得
了普鲁士东部各省份的彪悍地主们的效忠——他们将会一
直为普鲁士输送无数优秀的军官与战士,这些人便是现代
人所常说的容克贵族。此后不到50年的时间里,普鲁士就
又涌现出了一位世所罕见的军事天才——“大选帝侯”的
曾孙腓特烈二世(Frederick Ⅱ)(1740-1786年在位)
,也就是后世闻名的“腓特烈大帝”。他凭借着独到的战
略眼光以及强大的军队威震全欧,光是罗斯巴赫
(Rossbach)这两场战役便足以证明他的伟大与天才。尽
管他和他的王国在“七年战争”的最后几年里承受了前所
未有的严峻考验以及苦难,但在最后还是幸运存活并取得
了意想不到的胜利。在历史上,很少有国家能做到像普鲁
士这样,在禁受了像1806年的耶拿-奥尔施塔特(Jena
and Auerstadt)会战这般惨痛的失败之后又重新振作起
来。就在经历这场惨败短短6年之后,普鲁士便利用拿破仑
(Napoleon Ⅰ)在俄国全军覆没这一大好时机,再度加
入(第六次)反法同盟,并在1813-1814年的“解放战争
”间再一次同拿破仑展开了殊死拼杀。在这个年代,普鲁
士涌现出四位杰出人物,他们分别是格尔哈德·冯·沙恩
霍斯特(Gerhardt von Scharnhorst)、奥古斯特·冯·
格奈泽瑙(August von Gneisenau)、军事理论家卡尔·
冯·克劳塞维茨(Karl von Clausewitz),以及在战场
上指挥普鲁士军队并最终取得滑铁卢战役的胜利的传奇将
军冯·布吕歇尔(von Blucher)。
维也纳(Vienna)会议使整个欧洲重回大革命爆发前
的旧有秩序,获胜诸国恢复了此前被拿破仑吞并的各个王
国、大公国和公国。在克莱门斯·冯·梅特涅(Klemens
von Metternich)与夏尔·莫里斯·德塔列朗-佩里戈尔
(Charles Maurice de Talleyrand-Périgord)两个人
的谋划下,波旁(Bourbon)王朝再一次在法国复辟。在此
后的30年多时间里,整个欧洲的局势都基本处于和平无事
的状态,法国大革命给全欧带来的巨大动乱与冲突业已渐
渐褪去,好似成了久远的历史记忆一般。然而,在民间思
潮中,这场战争却还远没有结束,法国大革命已经将自由
主义的理念传遍整个欧洲。最终,在1848年,法国率先爆
发革命。短短数周时间,革命浪潮席卷了整个欧洲,意大
利(Italy)、匈牙利(Hungary)和波希米亚(Bohemia
)的自由主义者们也相继发动针对奥地利的统治的革命。
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哈布斯堡的军队还曾一度被迫撤
离上述几个爆发革命的地区,但旋即发动了反扑,以极为
血腥与高效的手段顺利扼杀了这股革命浪潮,专制及保守
主义者仿佛再一次占据了上风。就连革命思潮的策源地法
国也在七月王朝被推翻后,重回帝制及个人专制。至于同
时期的普鲁士王国,则在一边同丹麦(Denmark)进行着争
夺石勒苏益格(Schleswig Duchy)公国的统治权的战争
,一边还要调集人马镇压黑森-卡塞尔(Hesse-Kassel)
伯国与柏林(Berlin)街头的骚乱。当时的国王腓特烈·
威廉四世(Frederick William Ⅳ)(1840—1861年在
位)发现自己正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当时的德意志
邦联国民议会邀请他担任“德意志皇帝”,他选择了直言
拒绝。虽说国王并没有接受“皇帝”这一头衔,但仍然企
图兼并德意志的其他邦国并主宰德意志事务。他的野心不
可避免地激怒了奥地利当局,最终哈布斯堡进行了大规模
动员与军事行动,狠狠的羞辱了普鲁士一番,迫使威廉四
世在1850年签订《奥尔米茨条约》(Treaty of Olmütz)
,承认奥地利在整个德意志的绝对权威。
就在霍亨索伦家族的事业再一次陷入低谷的时候,又
有数位杰出人物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在随后二十年时间
里彻底改变整个欧洲大陆的面目。腓特烈·威廉四世自
1857年开始出现中风症状,身体局部瘫痪并患上精神病,
不再适合继续统治,所以他的弟弟,军事保守派的威廉便
从1858年开始出任摄政王,并于1861年正式即位,是为威
廉一世(William Ⅰ)。正是在威廉一世统治的年代,奥
托·冯·俾斯麦开始步入政坛并当选为国会议员,赫尔穆
特·冯·毛奇也开始掌管普军的总参谋部。他们的事业并
不孤独,因为此时的普军还出现了一名能将,即杰出的军
事行政官阿尔布雷希特·冯·罗恩(Albrecht von Roon
),他为普军进行了新一轮的军事改革,将整个普军从原
先那支以地方民兵为基础的迟缓军队彻底改造成一支纪律
严明、高效强大,可以随时听候调遣的现代化强军。而在
军事技术上,当时的普军又得到两位技术天才的的助力,
即发明了德莱赛后装击针线膛枪的尼古拉斯·德莱赛
(Nikolas Dreyse)和创制了后装铸钢线膛炮的阿尔弗雷
德·克虏伯(Alfred Krupp)。当时的普鲁士王国在兼具
了最富有远见的政治领袖与最为英明的军队统帅的同时,
还获得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兵器,可谓是如虎添翼。这
支继承了沙恩霍斯特(Scharnhorst)、格奈森瑙
(Gneisenau)与克劳塞维茨的军事遗产的军队,已然蓄
势待发,只差一个发动战争的理由即可开赴前线作战。
尽管此时的普鲁士已经具备了如此多的先进因素,其
战略环境却依旧同腓特烈大帝时代一样恶劣,四周可谓是
强敌环伺。北有沙俄,东有奥国,南有法国,由于地势平
坦没有任何天然屏障,这些敌人甚至都可以在数小时内快
马加鞭攻入柏林。当俾斯麦开始步入政坛,进入人们的视
野之后,他便开始主张强化普鲁士的武力,将这个王国打
造为一个可以主导德意志地区事务的区域性强权。阻挡他
实现目标的敌人自然是奥地利,这个邻居统治的大部分疆
域并不是德语区。普鲁士在奥尔米茨所遭受的耻辱被这位
铁血宰相视为两国最后一次全面摊牌,而他也将竭尽自己
所能彻底改变现有的不利局面。但比较讽刺的是,第一个
受到俾斯麦“重点关注”的敌人,却并不是老对头奥地利
或者法国,而是西面的邻居丹麦王国。1848—1850年的第
一次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Schleswig-Holstein)战
争并没有彻底消弭当地的矛盾与冲突,反倒是将其进一步
激化了。于是,普丹两国为了这个问题在1864年再次进行
了一场战争。在这次战争中,俾斯麦充分利用普鲁士的内
外优势,同奥地利结为盟友,成功地掌控了整场战争的局
势。经过长达六个月的战事,普鲁士从丹麦手中夺取了这
两个公国。随后,普奥两国就新近征服的这两个公国的归
属问题发生了严重的分歧。俾斯麦利用这个机会,对奥地
利发动了战争。不过,奥地利可是一个丹麦所不能比拟的
危险对手,普鲁士王国在其东面所进行的任何军事冒险都
会伴随各种巨大的政治与军事风险。老毛奇为此制定了一
份极为大胆、近乎赌博的军事计划,相比之下俾斯麦操控
奥地利的政治手段就要比这份作战计划简单得多。不过幸
运的是,意大利此时成了普鲁士的盟友,在同一时刻也向
奥地利宣战。这使奥军不得不分散宝贵的兵力,将大批军
队派往南部战线对付意军。不过,奥地利也有自己的盟友
,那就是南德意志地区的绝大部分邦国。因此,普鲁士也
不得不分散自己的战争资源。波希米亚是普奥战争的主要
战区,正当全世界的观察家们认为老毛奇的赌博将会彻底
失败,奥地利可以永远取代普鲁士的地位之时,老毛奇的
军事计划却在短短七周内奇迹般地生效了,彻底颠覆了世
人的认知。普鲁士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其力量强大到足以
在未来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笔者撰写此书的初旨是介绍当时普鲁士军队的制服,
但几经考虑之后,最终还是决定用详细篇幅介绍这一时期
普军的编制、兵器以及战争进程等要素。这是因为仅仅介
绍制服,对于了解这段历史是远远不够的。本书的第一部
分,旨在专门介绍从1815年到19世纪中叶整个普鲁士王国
的历史进程,主要讲述的是这一时期的社会史与政治史,
其中包括了俾斯麦掌权前后的故事,以及他在1848年欧洲
大革命、第二次石勒苏益格战争和七周战争(尤其是攸关
两国命运的柯尼希格雷茨会战)期间的所作所为。本书的
中心主题是介绍当时的普鲁士军队及其整个军事架构,为
此笔者将会着笔墨于克劳塞维茨、老毛奇、罗恩以及其他
几位将领的故事,详细阐述普鲁士的军事总参谋部的进化
过程,同时还会描述军官和士兵们的招募、训练过程以及
他们的军旅生活。至于武器方面,本书将会讲述尼古拉斯
·德莱赛如何发明击针枪,以及阿尔弗雷德·克虏伯如何
改进普军火炮的故事。这一时期普鲁士陆海军的详细情况
,在本书最后一部分会有专文描述。至于丹、奥、意等国
军队的情况,本书将不会做过多描述,但会提及这些军队
的作战计划与战役经过。
柯尼希格雷茨会战可以称得上是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
会战之一,但遭到了历史的遗忘与世人的忽视,其光芒被
四年之后的色当(Sedan)会战彻底掩盖。之所以出现这种
现象,很可能是由于色当会战本身就是俾斯麦的三场统一
战争中的最后一次决定性大会战。但笔者有充足的理由认
定,柯尼希格雷茨会战比色当会战更为重要。首先,它是
当时规模最大的战役,双方在战场上前后共投入46万军队
;其次,它是世界军事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运用栓动步枪,
实现速射火力的战役;最后,正是在这场战役中,后装铸
钢线膛炮第一次登上战争舞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断定,这是一场彻底改变战争方
式乃至整个历史进程的伟大战役。如果普鲁士在这场战役
中落败,奥地利就完全有可能成为整个欧洲大陆最为强大
的政权,同时意大利自然就不会得到威尼斯(Venice)与
伦巴底(Lombardy),届时整个意大利的民族统一进程将
被彻底打断。此外,北德意志邦联就更不能出现,这就意
味着数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之献身的德意志统一事业将
会“竹篮打水一场空”!如果历史朝这个方向发展,俾斯麦
可就真成了别人口中的“全欧第一大恶棍”!甚至还可以
说,没有普鲁士在七周战争的胜利,普法战争以及德意志
帝国乃至整个近现代世界史都将无从谈起!
内容推荐
随着1848年革命的失败与1850年《奥尔米茨条约》的签订,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的奥地利帝国在整个德意志地区确立了优势。此时,作为普鲁士王国的世袭统治者,霍亨索伦家族的事业陷入了低谷。但在此后20年的时间里,普鲁士涌现出数位站在历史舞台中间的杰出人物,除了国王威廉一世,还有俾斯麦、毛奇与罗恩。他们继承了沙恩霍斯特、格奈森瑙与克劳塞维茨的军事遗产,将普鲁士军队打造为一支充满战斗力的近代强军。此外,德莱塞与克虏伯改进了步枪和火炮,使普鲁士军队如虎添翼。在1864年普丹战争中,普鲁士从丹麦手中夺取了石勒苏益格与荷尔施泰因两个公国。随后,普鲁士与奥地利就这两个公国的归属问题产生严重分歧,战争一触即发。1866年7月,普鲁士在柯尼希格雷茨战役中击败奥地利,改变了欧洲大陆的政治军事格局,为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本书聚焦于1860—1867年间的普鲁士军队,不仅叙述了这一时期普军进行的主要战争的具体过程,还详细介绍了其编制、兵器与服饰,并深入分析了罗恩军事改革的细节与影响,是19世纪中叶德意志军事的百科全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31:24